在股票行业,每天都能接触到一箩筐虚虚实实的小道消息,可是,这些小道消息压根儿没什么实际作用,反倒增加了操作的风险。至于各种软件,只能给你带来数据,并不能帮你作任何决定。最后一个理由更不靠谱,每家公司都宣称自己代表着行业的未来,但是,代表未来趋势并不代表它一直能够赚钱。在苹果iPad上市的好几年前,唯冠科技就已经生产出了和iPad思路极为相似的产品(据说这对苹果iPad的产生有重要意义),但现在苹果公司如日中天,唯冠科技却一门心思想靠打官司捞点儿小钱还债。柯达公司最早开发出数码相机,现在已经破产了,而同样做数码相机的佳能却过得很滋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趋势并不是选择的关键标准,重点还是在于你自己的抉择。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能说,在理财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打破对理财依赖的执念。如果紧紧跟着某一个人或使用某一种方法就能达到预期的理财目标,那么世界上就没有理财这回事了。巴菲特是“股神”,如果全世界的人民都把资金给他打理,然后坐等每年至少20%的收益,这样好不好?你可能会说这很好,但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所有人都赚不到钱。
理财思维的一个核心就是要有自己的判断,切忌跟风。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没有谁比你更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承担能力。
张先生和李先生是同学,两人的家庭收入情况差不多,每年都能有20万元左右的积蓄,只不过两人的性格特点有些差别。张先生生性谨慎,找了一个性格同样谨小慎微的妻子,两人把家中的每一笔钱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李先生则为人比较豪爽,妻子也是一个大大咧咧、想干就干的人。
两人的同学创业开了一家公司,希望两人能各出20万元,占5%的股权。李先生觉得这人知根知底,公司项目的前景也还可以,他现在手上也有这么一笔闲钱,准备和妻子一商量,就把钱投进去。
张先生该不该投这笔钱呢?
我个人认为,张先生最好不投这笔钱。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多次讲到,理财的核心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就算同学公司的前景比较乐观,但创业投资的风险可比一般投资项目要高出很大一截。以张先生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投资后两人的生活质量很有可能会大幅降低。
这是因为,公司要想赢利,不是三五天就能实现的。公司运营由很多细节组成,这些细节自然有好有坏,张先生夫妇的正常生活极有可能被这种细节带来的焦虑搅成一潭浑水,那就不单是20万元的事情了。所以,明知这个投资项目的收益可观,李先生能做,但张先生就不应该跟着做,因为这和他们自身的家庭特点有关。
张先生如果和创业的同学关系比较好,也对项目前景很有信心,确实想投资,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借给同学20万元,约定利息,把股权投资变为债权投资,事情就简单多了。
出发点不同,会让相同的选择走向不同的结果。 理财的初始目标都是赚钱,但人与人赚钱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人想通过理财快速赚一笔钱,有人想通过投资积累30年后的养老金,有人想通过投资赚取10年后孩子的教育基金,以不同的需求为出发点,投资行为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分别有以上3种需求的3个人都看中了一家经营状况稳定、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公司的股票,那么,想快速挣钱的人会为自己设定一个卖出的目标阈值,一旦达到了这个值(例如高于买入价50%),他就会果断出手;想赚养老金的人则会长期持有,以获得更为可观的收益。根据统计,凡是能够在股市中持续保持20年稳定发展的公司,股票收益普遍在本金的10倍以上,中国的万科,美国的沃尔玛、微软等都是如此。
假如想快速赚钱的那人是一个投资“权威”,就会对想赚养老金的人造成一种心理暗示:这只股票的价格峰值已经到来,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我现在是不是该出手,以确保目前的收益?而一旦想赚养老金的人盲目做出决定,就很有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为即便股票在30年后能升值10倍、20倍,这中间一定也会经历多次价格震荡,每一次出手,既增加了交易成本,加大了风险,又可能会造成收益的损失。
搞清楚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对投资项目的中期操作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黄风软硬兼施,不断调整进攻力度的方法也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很好的道路。黄风的瞬间爆发力就如同那些纷繁复杂的外部信息,可能来自专家,也可能来自新闻媒体。这些信息在一般情况下是有用的,能帮助我们进行判断。但正如黄风并不是时刻都适合用这些高强度的攻击方式,有时不使用特技反而能取得更好的进攻效果。因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网上有许多相关的测试,一般都是从年龄、收入、开支、期望值、行为习惯等入手,作综合评估。所需时间不多,但测试结果对你的投资操作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你会明白什么时候该加码,什么时候该放下。
建议二:明确自身的投资目标。投资目标一定要明确,比如涨到一个什么样的节点一定要出手。而如果是长期目标,选定后一定要有信心,切忌频繁换手。要坚信在股票卖出之前,没有人可以判定你的盈亏状况,而一旦卖出,各种可能性就都消失了。
建议三:作为一名长期投资者,崩盘阶段低价吃进大量优质的资源很有必要。此时不要理会那些经济学家关于经济探底的论调,你只管选择股市中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且有成熟生产体系的企业股票买进。要知道,这时候,抓住抄底的最佳时间点是不太现实的,现在买进已经是捡了大便宜,等到其他人都认为抄底时机到了的时候,也就不存在抄底这个说法了。
建议四:订阅一本专业的理财杂志和财经周刊。目的不是从这些资料中找到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开拓更宽广的知识面和增强对经济的敏感度。同时,只关注两种资料,也能防止太多杂乱的信息对判断造成干扰。请记住:我们需要的是让专家观点帮助我们做出判断,而非干扰我们的判断。
建议五:没有必要每天关注自己的收益状况,那是操盘手的工作。市场的震荡是不可避免的,你对它淡然,它才会对你服帖。
建议六:再次强调,不管是采取什么样的操作方式,你所投入的资金都一定要是不影响你正常生活的“闲钱”。这是保证理性投资心态的基本前提。否则,要想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恐怕比登天还难。
建议七:多利用身边的现象和常识来进行投资判断。正如美国传奇的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所说:“普通人和专业的操盘手没有任何差异,投资者完全可以根据常识和生活现象赢得高收益。”比如说,你在多个超市中都能看到某种品牌的鸡蛋卖得较好,其背后的农业集团却只是一家不怎么引起大家关注的上市公司,那么你完全可以下手,买入一些这家公司的股票。能够征服人们日常生活的产品,其公司股票一定会在股市上有所表现。当然,这类股票不可能像大型的工业和零售企业那样保持长期的高价。所以,在赚到一定的收益后,你要果断放手。而如果市面上出现了一只让人完全无法用常识进行理解,而价格又疯狂波动的股票,我劝大家还是离它远一点。
总的来说,本节中我主要想强调一点:在你持有某一款理财产品时,对于如何进行后期操作,你一定要和别人的观点保持距离。只有你才真正明白自己有什么、想要什么。别人的观点只是像黄风的瞬间爆发力,可能对你有用,也可能没用,甚至不仅没用反而有害。而判定是否需要爆发力来加大攻击力(获取更高收益),这个主动权一定要在你手中,而非别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