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故事是层出不穷的,一部《编辑部的故事》讲述的就全是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喜剧。只要我们把自己的幽默口才充分发挥出来,就能让我们的工作充满笑声,就能让我们的事业步步提高。
我们已经知道,幽默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懂得如何运用幽默,来融洽自己的生活气氛,致使自己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影响了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
对这种窘状,这些人也觉得非常痛苦,他们也渴望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善于与别人交往,但一遇到现实问题,又往往不知所措,陷入一筹莫展的困境中。
于是他们就自怨自艾,认为自己天生缺乏幽默才能,笨嘴拙舌,是不可能有太大改观的。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无数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幽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才能,而是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获得。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的口才一向不太好,不具备很强的幽默感,但只要经过自己持之以恒的训练,就完全可以改变自己,使自己在各种场合都能娴熟地运用幽默,创造人际环境的最佳氛围。
1.提高自身的素养,使自己具有高雅的情趣
前面我们已经反复强调,具有较高的素养对幽默口才的形成很有帮助的。如果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不高,那么他说的话即使能把人逗笑,也往往显得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很不好的。
素养较高、情趣较雅的人完全不是这样。台湾诗人余光中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吟诗论诗,见识自然出众,说出的话既幽默又耐人寻味。
比如他对幽默的比喻就颇有情趣。他说:“虚妄往往是一种膨胀作用,相当于螳臂当车、蛇欲吞象。幽默则是一种反膨胀作用,好像一贴泻药,把一个胖子泻成一个瘦子那样。”
这段话风趣地道出了幽默的好处,能够有益于身心健康,把身上那些不合时宜的虚妄统统“泻”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漫画家方成也是如此。1998年秋季,他去台湾访问,台湾画家请他画幅画,他慨然应允,随即画了一幅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画。画完之后,他又在画上题了一首打油诗:
“这个和尚没有庙,江湖道上任逍遥。仗义行侠,安良除暴。好汉做事好汉当,朝廷王朝去他鸟。”
这首诗把鲁智深行侠仗义、敢做敢当的草莽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极具高雅的幽默情趣。
再举一个国外的事例,乔治·桑塔亚那是美国著名哲学家,这天他准备结束在哈佛大学的讲学,他精心准备了自己的最后一课,他那才华横溢的讲授吸引了众多的学生。
他正在讲课的时候,不知从哪儿飞来了一只知更鸟,落在窗台上欢叫着。他充满感情地打量着这只可爱的漂亮小鸟,过了很久,他转过身来,面对所有的听众,轻声说道:“对不起,诸位,我要失陪了,因为我与春天有一个约会。”
说罢,他面带微笑,转身走出了教室。教室里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都用深情的目光目送他。
他的最后一课上得多么精彩,最后的告别语又充满了多少的诗情画意啊。试想,如果他不具有那样高的素质和情趣,这样幽默的妙语又怎么能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呢?
要想提高自身的素养,使自己具备高雅的情趣,我们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多看有益的书籍,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营养,同时,还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使自己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可以有力地促进自己思维的活跃,从而,为训练幽默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2.训练自己的敏锐反应能力
幽默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突如其来的,眼前的某件事、某个人、某句话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我们脱口而出,简短的一句话就表明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造成了与事实的巨大反差,幽默的小精灵就在我们身边出现了。
幽默不同于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的演讲,往往没有固定的讲稿,取决于自己的临时发挥,因此自己能否具有敏锐的反应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位顾客在酒店喝酒,他把杯中的酒喝完后,转身向老板问道:“老板,你一星期能卖多少桶啤酒?”
老板很高兴地说:“不多,不多,只有35桶。”
顾客认真地说:“我有一个好办法,能使你每星期多卖一倍的啤酒。”
老板大喜,忙凑过来问道:“快告诉我,是什么方法?”
顾客说:“很简单,只要你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了。”
顾客最后这句话一出,我们就明白了,原来他是看到老板给自己倒的啤酒只有半杯,心怀不满,故意在讽刺老板呢。
如果不具备敏锐的反应能力,面对同样的情景,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与老板吵一架,要么一声不吭,自认倒霉。而这位顾客的反应显然是敏锐的,他抓住老板唯利是图的心理,先巧妙地设一个圈套,引诱老板上钩,然后再出其不意地指责老板的不道德行为。
品位较高的幽默几乎都具有临场发挥、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平时多注意训练自己思维的灵活、观察的灵敏、表达的机智,就是很有必要的了。
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平时不管看到什么东西、什么现象,都要多想想,善于从中发现不寻常的因素。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问题,学会反向思维、逆向思维,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此基础上,再尝试把自己的见解用风趣的、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
只有我们经常这样做,才能形成敏锐的反应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自己具有脱口而出的幽默口才。
3.坚决避免不合时宜的幽默
幽默是讲给别人听的,能被别人接受的幽默才是幽默。尽管有一些幽默也很有情趣,但由于运用得不合时宜,造成了人际关系的不良后果,就不能对运用它的人给予良好评价了。
尤其是在众人面前,你对着大家演说一个重要的问题,想通过幽默的力量来加强说服力,就更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要对现场的观众进行分析,找到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还要考虑现场的气氛,照顾大家的风俗习惯,并力求在幽默时具有自己的风格,来简明扼要地说明自己想论述的问题。做到了这些,幽默就会畅通无阻,把笑声诱出来了。
在进行幽默的时候,还应该全面地考虑,力争做到胸有成竹,不说则已,一说惊人。你要想一想,说的话是不是能逗人,能不能让人听了之后大笑,还要想一想你的听众愿意不愿意听这样的幽默,能不能听懂你的幽默,能不能领会你幽默中的深义。还有,你的幽默是不是高品位的,是不是展现了你的个人魅力,等等。所有这些,都应在你的心里想一遍,当然不是长时间地盘算,只是你做到心中有数,你的幽默才能收到更佳的效果。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肆意地嘲笑别人都是幽默最危险的方式。用嘲笑别人换来的笑声是轻薄的、肤浅的、易让人反感的,我们要坚决避免。可能有时我们是无意的,但只要犯下了这样的过错,往往就是难以饶恕的,比如嘲笑对方的身体缺陷,嘲笑对方的相貌、人种、出生地、语言习惯、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所造成的恶果都十分严重。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晚明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一生作联很多(《徐渭集》载有对联118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写出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在明代几乎没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徐文长至今还有一些作联故事在浙江流传。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找徐文长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和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叔塔,又出了个上联:“保叔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都对不出,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由于幽默使用不当激化双方矛盾的事例是很多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坚决不说那些不合时宜的幽默,以免聪明反被聪明误,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埋下隐患。
4.讲幽默故事时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幽默故事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工作之余的休闲时光,讲几段幽默小故事,能增添欢乐的气氛,使我们精神放松。
但有的人却不善于讲这样的故事,由于担心自己讲不好,在讲之前就先谦虚地以“自己可能讲得不太好,请大家谅解”,来作为开场白,会为故事的幽默成分大打折扣。
有的人自以为口才很好,夸夸其谈,故意在原有的故事中添加许多不必要的东西,大大冲淡了幽默效果,自己还自鸣得意。
有的人在讲的过程中,一想到故事的可笑之处,就先忍俊不禁地笑起来,自己笑得前仰后合,听众却还莫名其妙呢。
我们在讲的过程中,一定要面带微笑,不动声色,一字一句都说得清清楚楚,同时留意听众的反应,看他们是否对自己的讲述感兴趣,以进行适当的调整。
讲完之后,要留下足够时间让大家回味,使幽默故事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幽默故事中的结束一句,往往是其关键所在,前面的铺垫就是为了在最后关头向大家抖开“包袱”,让大家眼前一亮,笑声顿生。因此说到此句时,一定要干脆利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讲完之后,不要再三、再四地重复,反复地重复会使人觉得索然无味。
为了使自己的讲述达到最佳效果,应在讲述之前进行反复练习,把故事记熟,尤其是故事的关键之处,要记得一字不差。
具备了幽默的思维和幽默的表达,幽默感就成为我们必备的要素了。按照上面所讲的方法,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两方面人手,经过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练习,培养自己的幽默素质,促成自己的高度智慧,就能使自己在人生路上取得惊人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