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蒙让路这样一说,台下的大臣们突然一片沉默,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了下来。嘎蒙让路看着面面相觑的大臣们,猜想他们一定是摸不准自己的心思,所以才选择沉默,选择明哲保身的。
沉默了好一会儿,庄一统终于跨出一步,说道:“皇上,臣认为皇上不能离开皇宫,皇上只要有这片心,应龙和将士们一定就会感激,心满意足的。如今京城刚刚稳定下来,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京城的安危,比什么都重要。”
一个大臣却反驳道:“庄丞相此言差矣,应龙将军何等神威,皇上何等英明神武。皇上亲自出百里迎接凯旋而归的大军,此举正是可以向观望和秦洞淮等叛贼显示朝廷的威严和实力,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法,为何不去做呢?如果皇上不去迎接,那些观望的人,他们会怎么想呢?”
庄一统厉声说道:“柯御史说的固然没有错,可是柯御史是否想过,万一皇上出城百里迎接应龙大军之际,有人趁机偷袭京城,那后果会是怎么样?”
柯御史慷锵有力的说道:“木里十三万精兵顷刻间都被消灭了,其他的人敢来侵犯京城吗?再说了,应龙大军的八万步兵再过几天就会赶到京城来,增加京城的布防了。到时候有了这八万精兵和现在的京城守军一起把守京城,还害怕谁来偷袭吗?就算有人胆敢来了,京城的布防固若金汤,他们也只是望洋兴叹,以卵击石而已。”
庄一统生气的说道:“柯御史说得振振有词,可是柯御史不要忘了,从来兵败如山倒,木里也是能征善战的将军,结果怎么样?非常时期,什么事都会发生,我们还是不要麻痹大意的好。战场上的事情,谁能够拍着胸脯说不会发生任何的意外呢?”
柯御史不甘示弱的说道:“木里以前号称常胜将军,那是因为他没有遇到像应龙将军这样的将军,庄丞相不要长他人的志气,灭己方的威风,木里已经全军覆没,这就是我方实力的证明。”
两个人说的各自都有道理,嘎蒙让路一时也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嘎蒙让路一边听着两位大臣的议论,一边在不断的思索着。因为他知道,就如所有历史剧所演的那样,最后拍板的还是皇上。
等御史大夫柯路久说完,嘎蒙让路说道:“两位爱卿说的都有道理,不如这样吧,为了京城的安危,朕认为,如果江南城的八万精兵提前到京城的话,那朕就出百里迎接应龙大军,如果八万精兵不能提前到来,那到时候再议,这样如何?”
庄一统说道:“皇上英明!”
柯路久也说道:“全听皇上圣断。”
嘎蒙让路说道:“既然这样,这件事到此为止,接下来大家都说说,对于木里应该怎么处理呢?”
宗普首先说道:“皇上,臣认为应该斩首示众,公诸于天下,杀鸡给猴看,以儆效尤。这样方能达到威慑的作用的。”
庄一统也愤懑的说道:“皇上,臣赞同宗普大人的看法,像木里这样十恶不赦的叛逆之贼,不杀不能平民愤,应当诛九族。”
柯路久却说道:“皇上,臣认为对木里等众位将领,不仅不能杀,而且还要对其进行重用,让他们将功补过。这样一来,可以显示皇上的宽容之心,同时可以让更多原本不愿意走上叛逆之路,但是已经被迫叛逆的一些将领看到希望,尽快的归顺朝廷。眼下,彝国,尚国,大汉国,还有熊国等大国都在厉兵秣马,对他国虎视眈眈,留下木里这样的将才,可以抵御外敌入侵啊皇上。皇上应该高瞻远瞩,把目光放得远一些,不要因为一时的愤怒和泄愤,而置苗国的长久战略而不顾啊!”
以前嘎蒙让路看历史剧,总是觉得有些大臣愚蠢至极,尤其是在遭到侵略的时候,明明和亲与忍让,只会让侵略者胃口越来越大,却要反战,而且还说一些尖酸刻薄的话。此刻坐在龙椅之上,亲身体验这生与死的抉择的时候,嘎蒙让路才深刻的知道,原来要做出决定,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不是非对即错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能预测,更不是一层不变的。
嘎蒙让路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说道:“到底是杀还是不杀呢?其他爱卿,你们的意见呢?”
大臣们很多人都是圆滑的,听到嘎蒙让路这样一问,大家再次的沉默了起来,每个人都在等待别人先发表意见,然后自己跟风。
嘎蒙让路看到大臣们都不肯说,怒道:“怎么了?朕又不是狮子和老虎,难道你们说错了,朕会吃了你们不成?朕要多听听大家不同的意见,这都不行吗?”
大臣们都知道,所谓伴君如伴虎,谁也不敢乱说话,说错话了,是会掉脑袋的。同时,大臣们不知道狮子为何物。
大臣们满脑子的疑问,可是谁也没有敢提出来质问,大家还是没有说话。
看到大臣们这个状况,嘎蒙让路觉得,如果只听庄一统,宗普,还有柯路久等少数人的话,那肯定是不全面的,所以说道:“既然大家都不肯说,那朕就决定了。”嘎蒙让路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着大臣们继续说道,“这样吧,从前到后,你们今天就挨个往下说吧。不过今天朕先声明,请各位爱卿畅所欲言,不要有所顾忌,就是你们指着朕的鼻子骂,朕也绝对不会责怪,更不会惩罚你们的。”
嘎蒙让路这样一说,大臣们有些都害怕了起来,有些人神色慌张的小心看着左右的同僚,眼神有些飘忽不定。
嘎蒙让路指着宗普身旁的人说道:“内史大臣戚东范,就从你这里开始吧。”
戚东范抬眼小心的看着嘎蒙让路,说道:“臣赞同庄丞相和宗普大人的意见。”
嘎蒙让路也没有责怪内史大臣的意思,说道:“下一位。”
站在戚东范身后的人说道:“臣倒是觉得,柯御史说得有理。”
往后,大臣们说的,几乎和这两位没有任何区别。嘎蒙让路觉得,这样的氛围,已经代表了大臣们的两种意见,当然,这两种意见的背后,也说明了大臣们的两股不同实力的形成。
等大臣们发表完自己的意见之后,嘎蒙让路说道:“那大家认为跟随木里一起反逆的将士们,应该怎么处理呢?”
庄一统说道:“臣认为,这个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一定要杀,而有些则不能杀。但是即使不杀,也不能提拔和重用他们了。俗话说得好,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还请皇上三思啊。”
宗普说道:“臣赞同庄丞相的意见。”
柯路久也说道:“臣认为庄丞相说得很合理。”
嘎蒙让路心想,看来这些大臣似乎没有别的建议了。于是说道:“既然这样,所谓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对于士朕兵就不予追究他们的叛逆责任了。等木里一到,即刻斩首示众,以谢天下,其他的将领,则押入大牢,等审问结束之后,看情况而定。”
大臣们齐声说道:“皇上英明!”
嘎蒙让路说道:“既然这样,那就散朝吧。”
大臣们似乎没有别的意见,纷纷离开了黄全殿。经过这一次上朝讨论的情况,嘎蒙让路知道当皇上也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更不能为所欲为的。不过看刚刚大臣们的情况,皇上的权力那还是绝对毋庸置疑的,和皇上说话,搞不好就会掉脑袋,所以大臣们才那样的小心谨慎。生命不管到了什么时候,永远是第一位,大臣们这样做,嘎蒙让路仔细想想,其实也无可厚非。
大臣们不了解嘎蒙让路,嘎蒙让路自然也不了解这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们。而至于为什么大臣们为何不敢直言不讳,这里面恐怕除了大臣们各自组成派别的纷争与明争暗斗之外,更重要的,应该还是害怕得罪了新皇上,怕性命难保吧。
现在大家都在试探性阶段,大臣们不愿意坦言自己,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嘎蒙让路自然也不会冒然的逼大臣们表明自己的意见。
四天之后,从江南城开拔而来的八万精锐步兵终于到达京城,嘎蒙让路在危难之时做了皇上,为了表示对部下的关怀,他亲自到城门之外迎接武将军率领而来的八万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