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法官偷窃了自己,盗贼便有权偷窃别人。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
【故事链接】
以身作则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灵公有个癖好,爱看女扮男装,宫里的宫女都穿起了男装,于是全国各地的妇女也纷纷效仿起来,弄到了男女不分的地步。
齐灵公对此很不满,便规定凡是民间女子女扮男装的,一经发现,就要撕破衣服,扯断衣带。尽管措施很严厉,但这种现象也不能一时杜绝掉。于是齐灵公问晏子:“我下令禁止女扮男装,发现以后就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为什么还禁绝不了呢?”晏子说:“宫中的女子都穿男装,却要禁止宫外的女子穿男装,这好比是在门外挂着牛头,在门里却要卖马肉一样,怎么能让人信服?”
齐灵公听了晏子的话,高兴地说:“你说得对!”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宫中女子,一律禁止穿男装,恢复女人的装扮。这一命令,虽然不是对着全国下的,却在全国百姓中起到了以身作则的作用。不到一个月,齐国的女子女扮男装的奇怪现象就不禁而止了。
子路篇第十三 君子和而不同
【原文】
子曰:“君子和【和:相异的个体在一起配合叫和,和是和谐共处。指配合的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而不同【同:相同的东西混同一起叫同。指配合的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苟同,引申为同流合污。】,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来达到统一和谐,但是不盲目苟同他人,而小人只讲求完全一致,却没有自己的见地。”
【师说】
“和而不同”的思想显示出了孔子高度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君子既要与别人和谐相处,但是也要让自己独立思考的东西得以体现,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与他人混同。但小人则相反。小人与他人完全一致,没有一点自己的见解。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应该体现出“和而不同”的思想。
【知识卡片】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欧阳修
把自己的缺点告诉你的朋友,是莫大的信任;把他的缺点告诉他,是更大的信任。
——富兰克林
子路篇第十三 君子易事而难说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易事:很容易与人共事。】而难说【说:同‘悦’,动词,被取悦。】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使:役使,派遣。】人也,器之【器之:量才使用他们。】。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求备:求全责备。】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与人共事很容易,但很难取悦他。不以正道去取悦他,他是不会喜欢的。等到他要用人的时候,会根据才能来安排。为小人办事很困难,但要取悦他则很容易。不用正道去取悦他,也会得到他的喜欢。等到他要用人的时候,却求全责备、处处刁难。”
【师说】
孔子阐述了君子和小人在用人、待人方面的不同表现。君子喜爱正道,只要有足够的才能和学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为他做事不用考虑其他。作为君子,他胸怀宽广,以事业为重,并不对人百般挑剔,而且把别人对自己的褒扬、赞誉看得很淡然。但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往往能够量才而用,不会求全责备。
【知识卡片】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中国谚语
待君子宜宽,防小人宜严。
——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
子路篇第十三 君子泰而不骄
【原文】
子曰:“君子泰【泰:泰然,稳重。】而不骄【骄:骄纵,放肆。】,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稳重而不骄纵,小人骄纵而不稳重。”
【师说】
君子从内而外安详坦然而不是清高孤傲;小人则因内心躁动没有底气,所以表面上要目中无人。内心谦逊的人对事能坦然处之,因为他没有太多不必要的恐惧,这就是一个君子的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产生的外在表现。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绚丽多彩的生活空间,我们既需要情感的放飞,但更需要理性的罗盘。
【知识卡片】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塞涅夫(古罗马哲学家、政治家、作家)
【故事链接】
一饭三吐哺
周公是一个有才干的政治家,他的君子风范深受孔子的推崇和敬仰。“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说的就是他求贤心切、为国事操劳的情景。
有一次,周公正在洗头,刚把头发浸湿,外面来人有急事报告。周公连忙握着湿淋淋的头发,出去办完事,再回来接着洗;洗到半截儿,又有人来报告,他还是握着湿发出去,一连出去几次,才把头发洗干净。——这就叫做“一沐三握发”。
还有一次,周公正在吃饭,刚把一块肉放进嘴里,外边有客人来访。他马上把肉吐出来,起身去迎接客人。一顿饭的工夫,来了三次客人,周公就吐了三次饭菜——古代就把这个故事叫做“一饭三吐哺”。
他家人不忍看到这种情景,说:“您不能吃完饭再去会客吗?”周公摇摇头说:“这些贵客来访,都有好主意要说。我恨不能马上听听,怎么能怠慢了人家呢?”
周公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诚心招纳天下贤士,为了周朝的事业,用尽了毕生精力。
宪问篇第十四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怀居:留恋舒适安逸的居家生活。怀:留恋,思念,眷顾。居:家居,家庭。《左传》上有“怀与安,实败名”的话(《僖公二十三年》),士若怀恋家居之安,心有所累,就成就不了事业。】,不足以为士【士:读书人。】矣。”
【译文】
孔子说:“作为‘士’,如果一味留恋家庭,就不足以成为‘士’了。”
【师说】
孔子一贯主张积极入世,以实际行动在天下施行“仁”。他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议政参政,就是实例。
在孔子心目中,读书人应该有理想,有抱负,有使命感,有责任心,不追求更不满足于安逸的居家生活。一个读书人如果倾心于营造和迷恋自己的安乐窝,那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后来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一思想的发挥。
孔子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反对“怀居”,但又不主张离开父母而“远游”,表面看来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二者和谐统一在实现“仁”这个大目标之下。孝敬父母是“仁”的表现,胸怀天下、志在四方同样是为了实现“仁”。
【知识卡片】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唐代诗人)
四海为家的人没有家。
——英国谚语
宪问篇第十四 邦有道,危言危行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危:正,正直。】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孙(xùn):通“逊”,谦让。】。”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国家政治黑暗污浊,仍要做正直的事,但说话要谦逊谨慎。”
【师说】
种子坚信它能长成参天大树,于是它做到了;沙子坚信它可以变成珍珠,于是它做到了。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不管外界怎么变化都能处变不惊,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本节论述孔子的处事之道。无论国家政治如何变化,个人的处事原则不能变,都要正直磊落,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但是孔子同时也认为在政治不清明的时刻,小心讲话是保全自己的方法。
【故事链接】
三过家门
尧舜时期,中原地带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背井离乡。尧舜为治水患,先后任命多人治水。其中大禹最为有名。
大禹新婚四日,就离开家,这一去就是十三年。禹和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里面传来小孩的哭声,虽然他很想进去看看,但又怕耽误治水,匆忙离开。第二次经过家门已是数年之后。那天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依然绕过家门,向工地奔去。第三次,大禹突遇大雨,他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了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宪问篇第十四 有德者必有言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仁德。】。”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有(好的)言论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师说】
逻辑学认为:正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比如:“凡是善良的人都对人友善”,其逆命题——“凡对人友善的人都是善良的人”就不成立;又如:“凡是拥有幸福的人都是向往幸福的人”,其逆命题——“凡是向往幸福的人都能拥有幸福”也是不成立的。生活总是充满变数,并非一板一眼地套公式。
本章孔子谈论德、言、仁、勇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画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我们国家的干部和人民的军队,在天灾人祸面前奋不顾身,体现了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惊世骇俗,怒火中烧,一朝之忿而不顾身家性命,但未必有仁心仁德。
【知识卡片】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仁”,始终如一地贯穿在整部《论语》中,照亮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成为士大夫心中屹立不动的丰碑,也使每一个时代的中国人在立身处世上都有一把良心尺,于是,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的说法。
【故事链接】
一代圣人顾炎武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出身于江东望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年轻时,他曾经北游,到过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行了万里路,也读了万卷书。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使得他在经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深的造诣,并给后世留下了诸多不朽的著作。
作为一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并提倡“利国富民”。他大胆怀疑君权,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主张。他还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数百年来,这句话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奋进。
在清军入关之后,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了右臂,两个弟弟也惨遭清军杀害,一些好友也相继遇难。所以,顾炎武的心中对清军怀有深刻的仇恨。为躲避战祸,他带着继母王氏躲到了常熟。不久之后,常熟也被清兵攻破了,王氏绝食而死。在临终前,她给顾炎武留下遗言,说:“我虽然是一个女人,可是我身受国恩,与国家共亡,这是我的义务啊!你也不要辜负国恩,更不要忘记先祖的遗训,这样的话,我在九泉之下就可以瞑目了。”顾炎武牢记继母的遗言,参加了义军,积极投入到反清复明的斗争之中。
有德行、有思想、勇敢无畏,顾炎武正是这样一个具有仁德的人啊!
宪问篇第十四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还没有怨言,是很难做到的;富裕时不骄傲,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师说】
孔子认为如何居贫处富,对每一个学人君子而言,都是一番考验。孔子认为能够安贫乐道、无怨无悔,需要一定的学养和自持力;能够富而无骄,只要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都不难做到。
本章也是谈人处于逆境中的心态。困境,它可以使人迷茫堕落,但也可以使人锻炼成才,打磨成柔韧刚强的个性。就连神话中的孙悟空被困八卦炉中,靠自己的耐性和乐观,被太上老君烧出了火眼金睛,铜头铁臂的不坏之身。所以对待困境的态度,是衡量君子和小人的一条标准。
【知识卡片】
颜渊处贫,子贡居富。使颜渊处子贡之富则易,使子贡居颜渊之贫则难。
——钱穆《论语新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宪问篇第十四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原文】
子曰:“君子耻【耻:意动句,以……为耻辱。】其言而过【过,超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可耻。”
【师说】
“说”和“做”有着本质的差距。生活中,许多人只是把决心和打算想在心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就是不能落实在行动上。
俄国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有这样一句名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只有实际的行动才会带来实际的结果,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万个零不如半个一”!
当然,要付诸行动就可能遭遇风险和挫折,如果害怕风险和挫折,只有躺在床上睡大觉。然而,床上的梦尽管很美,一觉醒来,毕竟还是在床上。
【知识卡片】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子思(战国时期思想家)
粗俗的真话,胜过文饰的谎言。
——蒙田(法国思想家、散文家)
【故事链接】
改变自己
人一生下来便是不平等的。有这样一个故事:产房里同一天出生了两个宝宝,他们在医院里穿着同样的衣服,睡在同样的床上,没有任何区别。等到出院的时候,一个宝宝的爸爸开着小车,给宝宝换上了最好的衣服,带着他去了舒适的家。而另一个宝宝的爸爸从地里赶来,用粗糙的大手抱着宝宝回到了简陋的小木房。从这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开始走向不同的轨道。我们唯一不能也不可能选择的是自己的出身、自己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生活的态度,即便出身寒微,也不要像外国小说《项链》里的玛蒂尔德一样怨天尤人,而要学会平静地接受。虽然我们不能决定出身,但是我们一样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宪问篇第十四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忧:烦恼。】,知【知(zhì):通“智”,聪明。】者不惑【惑:疑惑。】,勇者不惧【惧:畏惧。】。”子贡曰:“夫子自道【道:说。】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觉得忧愁,聪明的人不感到迷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子贡说:“这就是老师您在说自己啊!”
【师说】
孔子认为,仁德、聪明和勇敢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德。做到了这三点,可以不忧愁、不迷惑、不畏惧。真正的智者是从内在提升和改变自己,内因决定外因,主导自己人生航向的是内在的品德和修养。所以,我们要做到了“仁”就不会忧愁,做到了智慧就不会迷茫,做到了勇敢就不会畏惧。
称仁、知、勇为三达德,就是说这三种德行具有普适性和继承性,是儒家人生哲学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也是儒家思想学说悠久绵长的缘由所在。
【知识卡片】
仁者乐天知命,内省不疚,故不忧也;智者明于事理,故不惑;勇者折冲(抵抗)御侮,故不惧。
——北宋邢昺《论语注疏》
好学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