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将军和息烽集中营有着非同寻常的联系。
杨虎城曾经说过,他这辈子干过三件事:一是除掉李桢,二是“西安围城”,三是“西安事变”。叫我说,杨将军做完这三件事后,还做了第四件事,那就是坐牢。提倡抗日的杨虎城将军,反倒没能在抗日的战场刺刀见红,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几年是在监狱度过的,而在息烽集中营,一待就是八年。人生有几个八年?更何况是一位报国欲死的将军。
没有杨虎城,息烽集中营不会像现在这么有名;没有息烽集中营,也就不会有杨虎城痛苦抑郁的八年。杨虎城是二级陆军上将,关押这么一位将军,息烽集中营够不够格呢?国民党军统总共设置过三个秘密监狱,按照级别,分别是:“小学”望龙门看守所,“中学”白公馆,“大学”息烽集中营。其中,息烽集中营是规划最大、管理最严、杀人最多、等级最高的一所。
也就是说,一般人,耕田种菜的,是没资格进息烽集中营的。这三所秘密监狱,大多关押的是一些既不能杀又不能放、更不能让社会舆论所知道的“人犯”。军统抓的人先经过“小学”和“中学”关押“审理”后,被认为案情重大的才送到息烽集中营,叫做“升学”。凡是被送押息烽集中营的人都没有刑期,因为随时都有可能被杀,杀人被称为“留学”。说一个人留学去了,那就是驾鹤西游了。
当年杨虎城将军进息烽集中营,基本算是“破格录取”,因为没有“审理”,直接就“跳级”“升学”了。所谓“审理”,其实人为的因素相当大,因为息烽集中营不受辖于国家司法部门,里面关的都是“******”,而且这些人无论是杀、是放,都不经任何司法机关审判。一句话,息烽集中营就是******的私家牢房,军统本身就是老蒋的私家特务嘛。以至于后来******下野,代总统李宗仁要放杨虎城,却连杨虎城被囚在哪里都不清楚。
******和戴笠把集中营设在息烽,是有深意的。其一,息烽地处黔中腹地,是大后方,位置在贵阳重庆之间,又在川黔公路边,交通方便,加上在群山之中,林木繁盛,地势隐蔽,所以军统不但把集中营设在这里,而且在息烽县城设立了军统局息烽办事处、特种技术训练班、军统第二电讯总台等十六个特务机构。当时的息烽县城人口总共两千多人,而军统人员高达一万五,是当地人口的七倍多。一时间,息烽成了军统的大本营。二是他们认为“息烽”二字是“息灭烽火”的意思,可以讨个扑灭革命烽火的好彩头。
******想扑灭革命烽火,就把他的“仇家”杨虎城“请”了过来,老头子和杨虎城之间的恩怨太多了。先说杨虎城,地地道道的陕西汉,根正苗红的无产阶级。因为家里太穷,杨虎城的父亲早年参加“哥老会”,也就是黑社会,被清政府捉到,绞死于西安。老子英雄儿好汉,他爹一死,杨虎城就加入了“中秋会”,也是黑社会。但杨虎城混的好,未成年就成了“中秋会”的把头,名副其实的大佬。
杨虎城当时还只是个血性少年,他有一次去亲戚家串门,意外遇到恶霸李桢。这个李桢很不是东西,他是放高利贷的,别人到期没还上,就要被挂到树上吊死。作为“中秋会”的老大,杨虎城热血沸腾,觉得有干掉李桢的必要。他先是借了一把骑兵步枪,藏在裤腿里,然后打听到李桢的下落,推门而入。杨虎城问:哪位是李桢先生?有人举手。很好,开火,走人。整个县城震动了,县府下令缉拿杀人劫车的杨虎城,差役四出。
这是杨虎城一生当中做的第一件大事,他认为值得去做的事。从此,杨虎城纠集一帮弟兄,劫富济贫,开始了土匪生涯。没错,杨虎城是土匪出身,所以他是旧军人,对旧军队怀有深刻的感情。杨遂成为“关中刀客”的头领之一。杨虎城很会带兵,所以“生意”越做越大,把本来数量就不多的北洋军赶到秦岭以南,他就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跟了冯玉祥。他在这时就和共产党有联系了,老蒋为什么要杀杨虎城?因为他递交过给共产党的入党申请书,真的要当共产党!
这一年,归属直系的“流氓军”刘镇华部(看清楚,不是刘德华)突然杀入渭水平原。这是一支十万多人的土匪,够拽,号称镇嵩军,早就窥伺八水长安的神器。刘的所部全无纪律,净是王老五蔡老六这一类胡子山大王,一路烧杀抢掠,势如蝗虫。杨虎城部下只有几千人,招架不住,迫不得已撤进了西安城。于是双方就在城上城下对峙起来。杨虎城善于用兵,国民军哀兵必胜,守的滴水不漏,攻城战刘镇华不是杨虎城正规军的对手,强攻爆破挖地道,一连八个月一筹莫展。可是城里种不出粮食,到老冯想起他来的时候,西安城里,已经饿死五万多人,杨虎城急得要在鼓楼上吊。
说起来,老冯和老杨有颇多相似之处,两个人都是老粗,都喜欢舞文弄墨,说到水平,杨虎城要稍胜一筹,读现存他的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踏上浪头干一场”,虽然粗豪,还是颇有韵味,比起老冯的“拼命作枪炮,将招大危险”,要好得多。两个人都娶了另类的老婆,冯玉祥的李德全小姐是“上帝派我来管束你的”,杨虎城的太太更不得了,谢葆真是正牌子的共产党。两个人都作了上将,老冯兵多,做的是一级上将,老杨资格老,是二级上将。两条好汉颇有点儿惺惺相惜的感觉,既然想起来了,当然要去帮个忙,顺便也把西安装进自己的口袋。很快,冯玉祥南下关中,率军解西安之围。
这是杨虎城一生当中做的第二件大事,他之所以念念不忘,大约是以少胜多,战打的痛快,而且打的还是土匪(欺负老百姓的土匪该打)。至此,杨虎城由一个血性少年,成长为勇于担当责任的地方领袖,而他后来成为民族英雄,就要靠第三件大事“西安事变”了。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戏剧性也是最神秘的一个重大事件,杨虎城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件闻名中外的大事,要从1936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谈起。
这年秋冬,是******统治登峰造极的时候。在国际上,******取得了英、美等国巨额的经济援助及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支持。在国内,不仅迫使汪精卫出国,而且逼得中央红军进行了一次长征。志得意满的******于1936年“光棍节”在洛阳庆祝了他的五十大寿。共产党的部队在******的眼里更像是乐高玩具,怎么拆,怎么玩,随心所欲。老蒋手中是有牌的:他调集了嫡系精锐部队260个团共计40余万人,扩大了西安飞机场,集中了140多架刚刚从意大利买回来的最新式的SAT战斗机。表面上看,只剩下对红军进行最后一次围剿,所谓“安内”的大业就要完成了。
******对杨虎城的印象很深,因为杨虎城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最先提出对日抗战的主张。他又对杨虎城很不屑,他当初让杨虎城主政陕西,只是为了抑制冯玉祥。即便如此,考虑到杨虎城的抗日言论,未到西安之前,******还是掂量过了的。但他认为陕西当时是杨虎城的西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和邵力子的省党部三股势力交叉,谁也不能独立坐大,出现不了政变的可能。但******还是心存戒备,当他飞临西安上空时,还通过军统系统同西安地面联系,当知道张学良和杨虎城都在机场迎接时,才命令飞机落地。
实际上,杨虎城是跟老蒋耍了心眼的。他跟张学良演戏,暗中接洽,表面上却指使基层不时闹些矛盾反映到省党部。******一看,东北军和西北军掐起来了,心情大好,就要出去走走。******“剿共”心切,也很顽固,自然听不进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劝告。蒋老头很顽固,操着一口极难听懂的浙江话告诫张学良,你,就是用枪把我打死,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主张。好吧,这提醒了杨虎城,派卫队团直奔华清池捉拿老蒋。
******肯定不会束手就擒,华清池发生过零星的战斗。******的卫士听到枪声,正在集合中,被一阵轻机枪猛烈扫射而死,连尸体都成排成排地倒在地上。这边卫士堵枪眼,那边******穿着睡着,假牙还泡在杯子里,就踩着秘书的肩膀翻过了围墙。老蒋的跳墙技术一般,专拣荆棘土坑趴窝,摔瘸了腿,还损失了私人财产——一只拖鞋。这件事发生的太突然,11月11****还在唱生日快乐歌,12月12日就变成了阶下囚。以至于******起初以为是红军袭击华清池(想象力够丰富),又怀疑是不是一部分东北军哗变。总之,他不相信这是张学良干的!
既然不是张学良干的,那就是杨虎城干的!这就是******的逻辑。或者,在******看来,“好孩子”张学良就是被“坏孩子”杨虎城给带坏了,所以,他恨透了杨虎城。他起先一直认为杨是主谋,后经敢作敢当的张学良一再申明他是主谋,甚至说杨是受他之累。******是当过作家的,他自费出版过一本书,叫《苏俄在中国》,谈到西安事变,还是坚信杨虎城就是主谋!
不管这件事的主谋是谁,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张、杨二人的“西安事变”有些过于儿戏了。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紧跟失态发展,两人居然对扣押******的下一步心中无数!也就是说,他们捉拿老蒋是“临时起意”,爽完之后,这个烫手的山芋不知道该丢给谁了。开始,张学良想找阎锡山当“和事佬”,但阎老西鬼的要死,死活不接这个活儿。最后,张学良只能寄希望于****出谋划策了。杨虎城的悲剧就在这里,他想把******宰了,至少扣押,但张学良想的是无条件放人。张学良找******商量对策,把杨虎城晾在一边。更过分的是,当着杨虎城的面,张学良居然用英语和宋子文谈判!
这就是杨虎城的尴尬境地,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现在,皇帝是被拉下马了,但是一起闹事的伙计居然要赔礼道歉了。除了张学良,共产党似乎对他也不太热情。在国民党的眼里,他是共产党,递交过入党申请书嘛;在共产党的眼里,他又是国民党。共产党曾经策反过杨虎城,但是他拒绝了,早期的“关中刀客”生涯让他对旧军队怀有浓烈的感情。所以,这使杨虎城将自己定格为****的同盟军,而不是战友,这为西安事变的后果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