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恶,过是罪过,恶是恶习气,即前面所说的宿业。其征兆是神志不清,容易忘事,无事时自生烦恼。或看到有道德有学问的正人君子,即觉得自己卑不足道。或听到正法时听不进去。或送礼与他人,反而受人奚落,或糊梦颠倒,语无伦次。都是过去的孽障所致。如有任何一项,即应改过自新,不要自误。
⊙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西方确指》这本书是根据扶乩写的。宋朝时有十二人同修念佛,其中一人生西后名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一书就是觉明菩萨在乩坛上的开示。本来扶乩为佛家所禁,惟此书内容,纯属正见,经印光大师审定,故亦视同正论。“强顺人情,勉就世故”这八个字害人不浅。念佛人随缘绝不攀缘。光阴非常快,往生西方有无把握,自己知道。如无把握,人情俗事必须摆脱。所以菩萨劝我们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持戒在修行方面非常重要,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一般所说的定,即《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净宗经论所说的念佛三昧也是定。持戒要会持,完全在事相上形式上修,所得的是人天福报,与清净心绝无关系。戒能得定,善不能得定。如何才能得定,菩萨说要深潜不露。所谓戒是戒自己,非为旁人。常守清净心是名为道共戒,又称为定共戒。定中一定有戒,而戒中未必有定。道中一定有戒,戒中未必有道。自己有一点小善小行就大事宣扬,禁不起时间的考验,日久必败。从历史上看,真有大德大能之人,在生时遭遇苦难或被人陷害,不幸死亡。但过了几十几百年,被人翻案。有人没有实德,靠权术欺骗帝王及民众,炫耀一时,以后不待死亡即行败露。不必要的话不要说,不必要的事情不要打听。现在的人,在这个复杂社会里,如不随俗,特立独行,修行能有成就,比古人困难多了。
⊙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藕益大师)
人的一生有顺境也有逆境,逆境未必不好,而顺境未必好。会运用环境之人,顺逆均能成就。处人事环境更难,到处有冤家债主来为难。他为什么不找别人的麻烦?是因为过去生中我有对不起他的事情,我只有修忍辱波罗蜜,此佛法所说的逆增上缘。至于名利声色等等顺境最容易淘汰人,大师叫我们提高警觉,不要叫这些顺情境界引起自己的贪嗔痴慢,要把它们看成毒药毒箭。
⊙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藕益大师)
此观是人生观、宇宙观。我们心量太小,只想到自己或家庭以及亲戚朋友,现在有心照顾亲戚朋友的已经很少了。心量小绝不能超越六道,也绝不能往生净土。《无量寿经》上说:“三辈九品往生均要发菩提心,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这两愿非常重要,菩提心是真正觉悟之心。”觉悟世间无常,生死事大,人生真苦,极乐真实不虚,依佛教诲,老实念佛决定得生。除一句“阿弥陀佛”外,把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越十方、通达无碍的宇宙观。此乃常住真心,与诸佛菩萨同一心量,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藕益大师)
“善友罕逢,恶缘偏盛”,此八个字把世间相说透了。善知识很难遇到,但是遇到之后,你也不一定喜欢他。因为看他的样子,听他的讲话,都觉得格格不入。他说的是苦口良药,但世间人听不惯。恶缘是引人造罪的因缘,随时可以遇到,而且你很喜欢同他交往,以后吃亏上当,已经晚了。真正善知识必定谦虚。从前闭关的人是为养道,道业已经成就,闭关清修,等待时节因缘成熟再出来弘法利生。现在不行,尚未出家即闭关,已失掉闭关的意义。在今天这个时代,只有以佛为师,以经为友,决不会错。应有刚毅的志气,成就自己的道业,坚守原则,决不同流合污。
⊙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藕益大师)
世间人一生中能够觉悟,甚为难得。觉悟愈早愈好,功力才能踏实。自己没有真实功夫,很不容易体会藕益大师的开示。古时修行人有二三十岁即大彻大悟者,觉悟得早是放下早。我们闻法太晚,放下更晚,必无成就可言。身心世界均属幻梦尘劳,把一切虚幻不实的东西一齐放下,在戒、定、慧上下工夫,时时刻刻,精勤不懈,才有办法。
⊙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藕益大师)
喜爱世间文字诗词是读书人的毛病,障碍自己的清净心,它引发人的感情,障碍修道。道是如如不动。八关斋戒中规定不可唱歌跳舞看戏,有碍道心,均所禁止,诗词歌赋也是一样。在学佛以前所学的文艺可以作为接引众生之工具,以前未学,出家以后再学这些,即犯大错。弘一大师的艺术修养是他出家前学的,后来他利用书法文字接引初机。修道人不要随顺世俗,必须把贪悭嫉妒,贡高我慢种种不良习气一概舍弃,因为这些东西都会毁伤道心,障碍念佛。
⊙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藕益大师)
无我,谁有能;无人,谁有过。如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看见别人有过失即有人我之相,四相具足,即非菩萨。虽然受了菩萨戒,而仍有我人等相就不是菩萨。戒可以重受,皈依只有一次。皈依是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师,不要搞人情佛事。真正修行人的态度是如痴如呆。我们比古代大德比不上,即民初的先贤也比不上,自以为聪明是劣智,自以为了不起而看不起别人是修道人的大忌。先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工夫才能有进步。等觉菩萨还时时刻刻检点自己的过失,何况我们凡夫,毛病习气太多太多了。印光大师劝初机学者念《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无非是叫人先找自己的毛病。天天阅读这些书,考量心里有没有肮脏的东西,有则改之。若是天天吃饱了饭混日子,光阴空过,太可惜了。
⊙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诵帚禅师)
菊花不与时花争奇斗艳,比作修道人道业成就,即自吐霜中一段香,与人无争,于世无求,真正可以做到。修道人目标只有一个,求生净土,其他均非所要,自然有一段清香。
⊙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彭二林即彭际清居士,他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贵族出身,念佛往生。以上一段话即老实念佛的注解。古时有才干有德能之人,不作官,隐居度日,后世为他立传。我最初读到历史中的隐士传,深觉困惑,认为这些人对社会国家没有什么贡献,为其立传有何意义?后来学佛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现身说法,与人无争。如每人都不争不求,则社会必然太平。有能力争而不争,有能力求而不求,隐士们真能做到,所以后世为其立传,实有深长意义。彭居士说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他一生著书立说,度人无量,而心中若无其事。《金刚经》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度无度相,彭居士已做到了。学净土者只准心中存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别的什么都没有。
⊙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歧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彭居士熟读《华严》,著有《华严念佛三昧论》,把《华严》的修行方法统统归到念佛,可以说把经念通了。他又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种深入观察,确实证得华严三昧,泛泛者说不出来。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最精要的,得到这个法门,一生定能成就。若信心不足,还想学其他法门,对世间事兴趣还很浓,再过千生万劫也就这样轮转六道,不知道沦陷到什么地步。
⊙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在六道生死中没有一刻钟休息,实在可怕。佛说法四十九年也不过是教我们觉悟,历代祖师大德苦口婆心教导我们也无非要唤醒我们而已。而我们麻木不仁,仍然在这个世界中熙熙攘攘的唯名利是求,还觉得满有逸趣,佛菩萨岂有不痛心之理。
⊙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印光大师)
信心颇深,是好现象,此生脱离轮回往生净土的好因缘。但有障碍,障碍即好张罗,好游玩,好交朋友,这是修行的大忌。把不必要的应酬统统放弃,喜欢场面,喜欢形式热闹,于实际修行没有好处,应引以为戒。
⊙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印光大师)
我们是什么根机还要想做大通家。我们只有做个斋公斋婆,一心念佛,彻底放下才是正道。
⊙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惟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印光大师)
主敬,一切恭敬。存诚,以真诚之心,恭敬之心,处世待人接物。别人对我刻薄寡恩,我对他要诚敬。我学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与世俗人一般见识,处处吃亏无妨碍,一切不要计较,遭人家污辱毁谤,也欢欢喜喜,业障才能消掉,绝无虚浮怠忽之相。与世人往来存忠恕之心,不计较他人过失。
⊙直须将一个死字挂到额颅上。(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的佛堂陈设非常简单,只有一尊佛像,上面挂一个大死字,真是一心向道,常常念到“死”,大师《文钞》中“死”字下注云:此字好得很。
⊙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此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迦才净土论引文)
此文是由《无量寿经》摘录出来的,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是综合其他各种版本会集的,其文曰:“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身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佛在《弥陀经》中指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有人一听到这个法门就心生欢喜,或者有经过了许多挫折因缘之后才信受奉行,总之皆是善根成熟的现象。弘一大师庆幸自己善根因缘成熟,也叫我们知道自己在过去生中有深厚的善根,现在一定冥冥中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应珍惜此希有的机缘。
⊙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浮,无可乐者!《无量寿经》
对于此世界要有厌离心才能放得下,西方净土才容易达到。生老病死,无人可以避免,无论贫富均有痛苦。身体不净,七窍均流恶露,既虚假又脆弱,事实真相如此,有何可乐?念佛法门是一生究竟圆满成就的法门,非常希有,为什么不能往生,乃是放不下之故。
⊙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观无量寿佛经》
此文是《观无量寿佛经》中佛为韦提希夫人所说的,她觉悟了,她亲眼看见的。当时她遭遇家庭变故,痛不欲生,求释迦牟尼佛替她找一个安身之处,不愿再住在这个世界。佛很慈悲,并没有给她介绍一个地方,而是把十方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显现在她跟前,她看来看去,觉得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最好的地方,请佛帮助她生到极乐世界,不愿意再待在这个娑婆世界。韦提希夫人此种举动是警惕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留恋娑婆世界的人。
⊙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善导大师)
此话如对一般人讲,人家一定说:你们太消极了,才有一点病就不想活了。他不知道事实真相,净土法门是不死的法门。现在人妄想多,贪生怕死。“一心待死”四字应改为“一心等待阿弥陀佛来接引”,意思完全一样。因为往生是活着时候去的,不是死了之后才去。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天天想阿弥陀佛来接我,这种求生的念头很恳切,到临命终时必不慌张,无有恐怖,毫无痛苦,到那时很自然很轻松很潇洒地就走了。
⊙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嗔恚,愿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诸法无行经)
我从来没有见过或听说过一个慈悲的修道人而行恼害众生之事,或者彼此嗔恚嫉妒,而欲生极乐世界者,这种人决定去不了。反而言之,若有人以恶口刀杖相加而能够忍辱,乃是生西方的主要条件。
⊙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惟二法门。(灵芝元照律师)
灵芝元照律师一生专弘戒律,提倡持戒念佛,求生净土。《往生传》及《净土圣贤录》均有记载。佛教有三个法门是共同科目,无论何宗何派均须共修:一为戒律,二为法相惟识学是理论,三为净土是归宿。
⊙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王龙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