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十五年,也就是公元一一五零年,贺飞已经四十五岁了。
大明帝国商队在西辽遭到耶律大石手下伏击,伤亡三百人。这给了贺飞借口,于是经过一个月的战前动员,五万蒙古骑兵,十万混编部队向西域方向进军。
西辽感天皇后刚刚把政权交给耶律夷列,没想到手下就发生了伏击大明商队的事情。
自从一一三零年耶律大石带着二百人来到可敦城,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先后归并了高昌回鹘王国、东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国,以及康里部,建成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领土面积大约320万平方公里,军队大约在40万人左右!
西辽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非伊斯兰国家完全征服伊斯兰世界。西辽帝国极盛时期,疆域扩张到了地中海沿岸。不过那是西辽经营了三代菊尔汗之后,在一一五零年的时候,西辽的疆域只包括后世的中亚地区,另外还有中国的新疆地区。
西辽帝国,在公元一一五零年的时候,还不像后世那么荒凉。许多城市,建立在沙漠绿洲里面,非常繁华。而这些城市里面,最繁华的就数虎思斡耳朵了。
这虎思斡耳朵,乃是西辽国都。位于后世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楚河州托克马克境内的布拉纳城。“斡耳朵”即为“宫帐”之意。而西辽老大的称号也和其余国家的不一样。
中国老大历来称为皇帝,终身制,内退以后被称为太上皇。当然,内退人员比较少,历史上面比较有名的内退皇帝,李渊算一个、赵佶算一个、弘历算一个。
金国的老大叫勃极烈,终身制,选举出来的。一般来说在同辈之间传递,哥哥干完了,弟弟干,弟弟干完了,小弟弟干。等到所有的这一辈轮完了,下一辈子干。
日本的老大叫天皇,万世一表,天皇没有姓。而天皇如果干够了,想要退休的话,不叫太上皇,叫法皇。
匈奴、突厥、蒙古人的老大叫可汗,和汉人语言大王的意思类似。
西辽老大叫菊尔汗,意思是世界之王,看样子口气不小。单单凭借这一点,贺飞就有相当大的冲动灭了他。
虽然西辽总人口几百万,拥有总数大约四十万人的军队。但是西辽军队的成分比较复杂,最精锐的契丹骑兵总数大约在三万到五万之间,另外还有三十五万左右的奴隶部队。
不要因为“奴隶”这两个字而小看了这支军队,实际上奴隶部队的战斗力一点都不差。
真实历史上面,蒙古骑兵征战亚欧,唯一大规模的败绩,就是拜一支名叫马木留克骑兵的奴隶部队。
其实,在当时的伊斯兰世界,仍然处于奴隶社会。
让全人类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多么中二又崇高的人生价值啊。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反正贺飞是这么想的。
沿着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西征大军,在前锋拖累的五万蒙古骑兵和后面跟着的十万混编军队,以及三十万后勤人员踏上了征程。
这三十万后勤人员,包括了大约一半的传教士,五万工程兵,还有十万左右的民夫。
当然,要想打赢一场战争,需要从多方面考虑!
1、战争目的:
(1)恢复或是保卫某些权力
(2)满足重要的社会利益
(3)援助其存亡对本国安全或保持政治均势具有必备关系的邻国
(4)履行攻守同盟的义务
(5)推行某种思想,压制或保卫某种思想
(6)为本国利益的需要而采取夺取手段来扩大国家的影响和势力
(7)保障国家的独立,使其不受到威胁
(8)为国耻进行报复
(9)满足征服和侵略**
2、战争种类:
(1)捍卫权利的攻势战争
从本国核心利益出发,获得国内的支持,乃本类战争的关键。同时应学会待机而动,进行速决战,避免将战争拖入消耗战或是持久战。向邻国或大国做出一定的保证,让步使其不会介入或干预战争也极为重要
(2)政治上采取守势军事上采取攻势的战争
通常情况一个国家在面对邻国借口有权收回某块土地而发动进攻,这个国家一般都会出于利益,国家地位,民意而选择不放弃,因此该国不会选择坐以待毙,而选择先发制人,掌握战争主动权。
在多数情况下入侵战争更为有利,因为这样做在战略上可掌握主动,且使本国国土不会被**国家内部经济不受到破坏,同样本类战争也应该避免第三国的介入,避免战争天枰发生突变。
而在本土防御也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针对相对弱小的国家,本土作战通常会受到国内支持且可以得到充足的补给,军队可以自由运动。
综上对于强国采取攻势作战会更为有利,反之对于小国防御战更为有利。同时攻势作战应尽可能进行速决战,而本土作战应该进行持久战。
(3)争夺权力的战争
历史上本类战争较为常见,如腓特烈二世入侵西里西亚,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一次世界大战。
这种战争可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大国为了其国家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等国家核心利益。通常表现为强国为争夺一些有利的天然边界,一些军事战略要地,掌控贸易枢纽,而发动的武力行动。一般情况下第三国不会直接介入。
第二类则是多国之间为了某一利益,或是共同的目标,对一个或是多国采取的军事行动。这种战争往往是由强国组成的两大军事集团所爆发的冲突,由于规模更大,变化更多,对不同战线所要采取的战术都该有相应的对策,以适宜不同区域,不同敌军的战争
(4)干涉性的战争
可以说这类战争是最有利或是最可控的战争,这类战争己方可以静观其变,在适当时机进行干涉,从而改变战争天平从中获利
干涉别国内政,应当谋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不要让己方的干预是敌方有所增强,或是让战火烧入本土,让自己几乎覆灭。
而介入外部战争,其理由有三(1)履行攻守同盟协定,有义务支援盟国(2)为了保持政治均势——为了大国之间力量的合理分配,和利益的相对平衡(3)为了使已爆发的战争产生对自己不利的后果并从中获利。
由此干涉种类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几类战争:
(1)按照国与国之间的条约要求,作为辅助力量进行干涉,其编制应该以预先的条约而定。
(2)一个国家作为主力参战,其目的是援助小国,保卫其领土,同时将战争转移至远离本土的地区
(3)在几个强国反对一个强国时,其地理位置接近的国家,通常也会被卷入战争,但不一定会作为主力参战
(4)一个国家可以在战争爆发以后加入战争,也可以在尚未宣战之前进行干涉。
(5)此类干涉对将领对时机的把握有非常高的要求,这种战争可以被称为实际有利的战争,由于不仅可以全力参战,且可以靠近国界得到充足的补给。如果机遇把握合适往往可以做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本类战争不但适合大国,小国也同样适用,比如1552年,选帝侯莫里斯·萨克森公爵公然反对当时独霸欧洲的查理五世,这次武装起义把战争引向了蒂罗尔的心脏,从而遏制了查理五世的野心。1706年,萨瓦公爵对路易十四宣战则改变了意大利战线的进程。另外1941年罗斯福对轴心国的宣战改变了整个战争天平。
干涉性的战争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在受到条约的要求进行干涉时,要分清本国在这次同盟中所处的地位,地位的不同会使情况有所不同。
(2)对于远距离的干涉,将领的压力将会较为重大,但对于国家来说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战火烧入本土。因此远距离的干涉必须建立在有能力较强的统帅的基础上。
(3)干涉军的总司令的考量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问题;根据国家在各自军事行动中所担当的不同任务,不同的目标选择政治或军事方面的人才
(5)侵略战争
入侵通常也被分为两种,一种入侵为入侵邻国领土;另一种则是入侵遥远的国家的领土,这种入侵需要越过一些辽阔的的国家,而这些国家可能会持中立态度,也可能为怀疑态度甚至敌对态度。
出于**而去征服,并非总是不利,如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1811年以前的战果,都说明了只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不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会出现问题,反之超出这个限度就将面临覆灭的危险。他们的胜利和失败,都告诫人们要灵活,积极和勇敢,但不失冷静。
如果一次入侵是建立在沉着冷静的分析之上,且有一个合适的政治环境,以及对征服**有所限制,那么从军事上讲这样的入侵是正确的。一次成功的入侵多半是需要外交手段,而并非战略。入侵一个较为孤立或是无法得到大量援助的国家,一定会比入侵其他国家容易许多。
(6)信仰战争
信仰战争因为其针对的对象不同又可以分为这三种(1)内部斗争(2)既是内部斗争,又是外部斗争(3)外部斗争。
这类战争无论是因为宗教信仰或政治信仰而爆发,其结果总是惨不忍睹。其原因应该很简单,信仰对人而言极为重要,其重要程度往往会胜过一个人的生命;如希特勒所说“信仰比知识更难动摇”。因此因为信仰冲突而爆发的战争,必然会引发不同信仰的人之间的厌恶,而这种厌恶不加以适当的调解,会演变为比厌恶更旷日持久的仇恨,使战争更难调和,更加持久,更为不人道。
由于信仰的重要,且信仰易使人丧失理智,丧失判断,因此统治阶级会煽动民众去发动战争,如回教徒战争,十字军东征,三十年战争,神圣同盟战争,都在不同程度继承了这一特点,信仰理论上是为了人们理想追求服务的,但也会成为统治阶级的借口而谋取巨大的利益。如瑞典在三十年战争,腓力二世在同法国作战期间,神圣同盟抗击奥斯曼的进攻时,在他们的国家或是集团内部有一支比军队还要强大的力量。
对于此类战争人类已数次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7)人民战争
所谓人民战争就是全民参加,或者是至少在全民中精神振奋而决心捍卫自主独立的,占大多数人参加的战争。在这种战争中,战斗会异常激烈,似乎每一寸的土地都需要经过战斗,而己方的补给往往都会被敌后部队骚扰,由于补给问题又会陷入一个恐怖的恶性循环,正如1807年爆发的半岛战争一样,法军补给线遭到西班牙游击队的骚扰,补给不足,就要强行的向当地人民更多的索要,因此就会有更多的人去反抗,去骚扰法军补给,同时又会有更少的人提供补给。人民战争对于进攻方而言就像一个泥潭,进入泥潭后挣扎的越强烈反而陷得越深。人民战争中进攻方通常无法分清哪些人是间谍,哪些人人是平民一样的游击队,哪些人是真正的平民;几乎无法判断一个人是该杀还是不该杀。在人民战争中,大规模的作战会逐渐减少,进攻会逐渐停滞,部队则会在种种困难中艰难作战,并慢慢被敌人给蚕食掉。
制海权对入侵有极大的影响,倘若一个被入侵国家,有一条绵长的海岸线且有一个强国不断的利用这条海岸线不断投送补给,这样做的话对该国人民的心理上会有极大的振奋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制空权的加入,利用空中进行补给,将会给游击队更多地帮助。比如在抗日战争中,美军利用空军不断地给中国军队提供补给,虽然这些补给并不多,但是对民众的心里有着极大的激励,至少我们知道不是我们不是单独地对抗日本人了。
在人民战争中,国家的天然地势,对防御也有极大的益处,例如山地国家,具有辽阔深林的国家,都会让入侵他们的国家感到异常艰难。但是,人民战争的关键在于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否有与敌人斗争至死的决心,以及有一到两只具有强大战斗力且纪律严明的部队作为抵抗核心。如果这个民族可以尽数起来抵抗,人民会用各种武器,个个致力杀敌,甚至非作战人员也能参加战斗,积极杀敌。而入侵者却只能控制其所占据的地方,一旦离开就会遇到敌人。敌人会千方百计地给入侵者制造困难,使入侵者寸步难行。
倘若被入侵国家拥有复杂地形,进攻的苦难必将更大。因为当地人了解当地的山路,而领导者同样也知晓这些,可以迅速了解地方活动,并且找到最有效的措施破坏敌人的行动。
任何一支精锐的军队,如果碰上一个大民族所采取的人民战争,都是极难取胜的。但是有一种境界例外,即使入侵兵力足够强大,足以占领要点,保障每一条补线,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如此庞大的兵力对经济的消耗也是巨大的。
(8)国家内部战争
指的是凡是与外部纷争无关的战争,其原因通常是由于不同的政治或宗教派别在意见和思想上的冲突所致。
当国内两派战争不是异常激励的时候,应当尽可能避免第三国的介入。而纷争到了一定要都个你死我活的时候,那么就要选择可靠的盟友来协同做账。
(9)两线战场的危险性
罗马人有一个古训:千万不要同时进行两个大规模的战争,这一原则被历史上种种案例所证明。路易十四,腓特烈二世、拿破仑一世、威廉二世、希特勒都经过欧洲联盟的大战,这种战争将证明,两线作战时一个正常国家所不允许的,要想避免两线作战,就应该在一条战线还未结束时开始另一场大战,不要任意侵略而发生这种战争。若果一旦发生两线作战,则应该对邻国中一个活多个采取克制忍受态度,切不可“小不忍则乱大谋”。
拖累采取政治瓦解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略。兵至垂河(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楚河),耶律夷列闻风而逃。拖累向西辽广泛宣传信教自由,开放明教寺院,反复申明,明军是为了给大家带来幸福的,不要任何东西。明教教徒纷纷起义,明军所到之处,明教教徒们消灭守军,大开城门欢迎。拖累宣布不抢、不烧、不杀三不政策,军纪严明。都城虎思斡耳朵及岭北诸城均不战而下。次年,拖累进军岭南。耶律夷列企图与拖累军在可失合儿(今新疆喀什市北)决战,但西辽军士气已衰,明教教徒拒绝战斗。拖累军未至,耶律夷列即弃可失合儿西逃,从者仅三人,沿途居民无容纳者。拖累紧追不舍,并悬赏缉拿耶律夷列。
中正十一年八月,公元一一五零年,西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