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博弈重新解读历史
博弈论研究的是理性的人之间是如何进行策略选择的。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直接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问题”。博弈论亦称对策论,是关于在不同情境下的策略选择的一种理论。
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着博弈现象,既包括直接感受到的,也包括从未接触过的社会、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管理方面的现象。
“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保罗·萨缪尔森说。
博弈论虽说是现代决策理论,但纵观历史,无数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与对手进行着生存的博弈。用博弈论研究历史,可以明白并把握某个人在具体情境中的策略选择,通过对历史博弈,也可以了解大人物的智慧,从而更真切、更理性地了解历史。
虽然博弈不是由历史创造出来的,但是历史进程中的民族、国家集团乃至个人之间却时刻都在运用博弈。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博弈的观点,因此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博弈的策略和思维。运用博弈来解读历史,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视角。
博弈论是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是从历史演变过程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博弈同历史的关系。
用博弈观点来看待历史,可以看出历史中的博弈观点,也可以看出历史的连续性。这也是博弈论对历史的反哺,我们可以看见在历史中蕴含的博弈原则和思想内容,挖掘出历史中所包含的智慧。
博弈讲究的是一种策略,策略决定输赢。在人生、事业不顺的时候,如何能够快速突破困境呢,找到合理的策略是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这个策略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点上,而这个基点又必须是建立在对前途及周围所处环境等多方考虑基础上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前行。
人要生存,必然要同周围的人交际。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要想让自己不受损失,就需要充分运用博弈论,对事情进行周详地考虑,作出恰当的选择。
我们要重视博弈,并把历史中的博弈资源挖掘出来加以充分利用,以提高我们的博弈理论水平和决策能力,更好地应对这个多变社会中的种种人和事。
2.用博弈来设局的策略
(1)人类历史走到今天,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件,每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都有一个发人深思的结局,从这些结局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人性的特点,也可以看出许多规律。其实所谓的规律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一种博弈结果。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简公拜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
子贡游说三国,达到预期目的,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于是他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伐鲁成功,必将与晋国争霸中原。劝晋国加强备战,以防吴国进犯。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10万精兵及3000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
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国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好请罪求和。而夫差在大获全胜之后,非常的骄狂自傲,于是他便立即移师攻打了晋国。而刚好晋国因为早就作好了准备,把吴军击败了。
从博弈的观点来看,子贡充分地利用了齐、吴、赵、晋四国之间的矛盾,巧妙地进行周旋,先借用吴国击败齐国;然后再借晋国灭了吴国。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鲁国的损失最小,从而它能够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2)曹操率领83万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据南方。当时,孙刘联合抗曹,但兵力比曹军要少得多。
曹操的队伍主力都由北方骑兵组成,善于马战,而不善于水战。正好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做宝贝,优待有加。而东吴主帅周瑜却深以为大患,定要除两人而后快。
曹操一向爱才,知道周瑜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服周瑜。周瑜见蒋干过江,一个反间计就己经酝酿成熟了。他热情款待蒋干,酒席筵上,周瑜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并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随后,周瑜便佯装大醉,约蒋干同床共眠。蒋干见周瑜不让他提及劝降之事,心中不安,哪里能够入睡。他偷偷下床,见周瑜案上有一封信。他偷看了信,原来是蔡瑁、张允写来,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这时,周瑜说着梦话,翻了翻身子,吓得蒋干连忙上床。过了一会儿,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还装作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蒋干装作沉睡的样子,只听周瑜他们小声谈话,听不清楚,只听见提到蔡、张二人。于是蒋干对蔡、张二人和周瑜里应外合的计划确认无疑。
他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琩、张允。
等曹操冷静下来的时候,就知道中了周瑜的计。从周瑜所施的这个计谋来看,不仅可以看出周瑜的聪明之处,还有周瑜的博弈之策,如果他不采取这个策略,那么蒋干就会处于主动的地位,周瑜即使是不被蒋干说服,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然而,他采用了这个反间计不仅没有给蒋干做说客的机会,而且还除掉了蔡瑁、张允两个心腹大患,可谓是一举两得。
(3)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旋即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被逼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
这时,曹操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从曹操、袁氏兄弟和公孙康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就是一种博弈关系。通过对曹操、袁氏兄弟和公孙康之间利益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根据公孙康的利益冲突逻辑采取了转回许昌的策略,而公孙康在得知曹操转回许昌不进攻辽东的时候,他便采取了杀死二袁的策略,从而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博弈的主要精神就是能够作出一个达到自己最大利益的决策。
(4)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40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攻下韩国17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之急。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
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己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雎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6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10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决定让白起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雌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5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得这个下场。
在白起围邯郸的时候,秦国国内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正是因为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才制造了秦国的内乱,致使范雎一心想着除掉白起。而在这场博弈之中,除掉白起正是苏代的目的。所以,在这件事之中,苏代的做法是非常精妙的。
(5)袁世凯喜欢控制他人,而且还非常善于抓住每一个对手的弱点,给对手一个致命打击,以此来达到控制别人的目的。袁世凯的一生之中,被他算计的人无数。袁世凯采用这样的方法,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袁世凯算计的众多人之中,比较突出的是对黎元洪。在镇压革命军时,袁世凯就企图通过革命军从中获得利益。因此袁世凯一方面用武力对付革命军,另一方面又积极与革命军政府和谈。
在和谈中,袁世凯发现武汉军政府的都督黎元洪是自己可以利用的人。黎元洪是一个性格懦弱、政治立场不十分坚定的人。身为都督的他曾经是清军协统,因此其骨子里仍然带有封建官僚的气息,只是由于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依靠旧势力中有名望的人来领导,一定能将旧势力中的其他人号召过来。可是事与愿违,黎元洪不但未能将袁世凯号召到革命队伍中来,反而被袁世凯利用,成为其一颗棋子。
袁世凯对黎元洪采取了一个长期策略,先是极为重视抬举,以期拉拢他;然后截断其后路,迫使黎元洪听命于己,成为他的俘虏。
在和谈之初,袁世凯加紧同黎元洪联系,处处向黎元洪表示尊重,这使黎元洪感到受宠若惊,因为黎虽为军政府都督,但并未有实质权力,而且由于其性格懦弱,对军政府内的事情一般不发表意见。袁世凯如此看重他,使黎逐渐强硬起来,拿起了做都督的架子。和谈成功后,袁世凯加紧了逼宫的步伐,并顺利地使清政府退位,同时逼孙中山提出辞职,自己登上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这时他也不忘把黎元洪选为副总统。另外,袁世凯为了阻止革命党领导黄兴加入新政府,把参谋总长的位置也给了黎元洪。
袁世凯向黎元洪大大施恩,但他知道仅仅如此也不能完全控制黎元洪。于是袁世凯使出了毒招。黎元洪在革命军政府中一直处于有职无权的地位,他为此而非常的苦恼。但是革命军政府中“三武”一直控制着局面,使黎没有出头之日。“三武”指的张振武、孙武、蒋诩武,这三个人都是革命军政府的功臣,而且享有很高的声誉。有这三人在黎元洪身边,他只能像傀儡一样。袁世凯看到这种局面后,特意派人假惺惺地对黎元洪表示同情,并暗示黎元洪说袁世凯可以帮助他把“三武”调开。黎元洪听后很高兴,并且非常感谢袁世凯,于是他便听从了袁世凯所作出的提议。
于是,袁世凯便找了个理由将“三武”调到北京,授予他们一个有职无权的“总统府军事顾问”。后来张振武无法忍受,便返回到了他的根据地——革命军政府。
而在这时黎元洪的权力又受到了进一步的威胁。于是他便发狠心,拍电报给袁世凯,要求袁世凯把张振武杀掉。
而在袁世凯接到这份电报的时候,他就想到了借用这张电报整垮黎元洪。袁世凯一面派人将张振武杀害,一面还将黎元洪给他的电报公开在报纸上。由此,革命党人完全不信任黎元洪,从而使黎元洪失去了权力。从那以后,黎元洪只能依靠袁世凯,并且只能听从袁世凯的调遣。在二次革命之中,黎元洪就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助他镇压革命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