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十月十五。
一个注定了要载入史册的日子,后世《唐书》郑而重之的记载了这一天,称其为“贞观新政”的起点。
天刚蒙蒙亮,李承乾在内侍的服侍下换上朝服,往两仪殿而来。
两仪殿的格局今天有了些变化,李承乾的位子被搬到了御陛之下,面对着文武百官的座位。显然李二陛下是打算让李承乾和群臣来一场御前辩论了。李承乾倒不怎么担心,在内侍的引导下坐上了那个御陛之下的位置,静静的等着朝会的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官慢慢到齐,所有人都惊讶太子怎么坐到了那个位置。有心交头接耳,可是殿上比平常多出数倍的内侍和禁卫让这些人打消了这种想法,老老实实的走到自己的位子上坐下。除了孔颖达等有限的几个人对于太子殿下今天想说的事知道个一鳞片爪,大多数人还是一头雾水,有那自以为聪明的人还不打算死心,仔细回想起最近长安发生的事,想猜出李承乾到底打算说些什么。
还没等这些人猜出个子丑寅卯,随着一声“陛下驾到”的呼声,李二陛下在一众内侍宫女的拱卫下,御座升朝。
“臣等参见陛下。”
“众卿平身。”李二陛下今天穿着常服,一脸的和蔼。
“谢陛下。”百官叩谢之后,各回本位坐好,等着李二陛下的吩咐。
李二陛下的声音平稳而清晰地传到众人耳朵里:“自我大唐立国以来,对内察查吏治,选贤任能,废除苛政,与民生息,以至于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百业兴旺,府库充盈。对外三军用命,北逐突厥,西抗吐谷浑,彰我大唐赫赫之威。幸诸公勠力,方有今日之盛世,众卿功不可没。”
百官连忙谦虚道:“全赖陛下英明,臣等不敢居功。”
李二陛下挥挥手,继续说道:“而今我大唐初显盛世之像,可是治国之道,不可固步自封。太子年纪渐长,对于国政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今日朝会,便说与众卿听听,如果有什么疏漏,众卿不妨直言。”最后吩咐了李承乾一句,“承乾,你开始吧。”
“儿臣遵旨。”李承乾先向李二陛下行了一礼,再转过头来看着殿中百官,“承乾年幼,如有不到之处,烦劳各位大人不吝指教。”
“太子高论,臣等洗耳恭听。”
李承乾清了清嗓子,说道:“承乾有四论,第一论:风俗论。禁止三代以内有血缘关系的男女结为夫妇。”
李承乾将自己说给李二陛下听的那番话再说了一遍,听的百官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现在的贞观朝内大部分的官员还是世家出身,家里或多或少都有着近亲通婚的情况,李承乾这番话说完,众人便都开始回想自己的亲戚里面有没有愚笨或者身体羸弱的人。
“不知太子殿下此议可有根据。”说话的是一个礼部鸿胪寺的官员。
李承乾将自己如何发现这个问题,到最后得出结果的过程一一向众人解说,等到他说完,众人便都无话可说了。其实没有科技手段的辅助,李承乾这种推理的方法只能说明近亲结婚存在危害有很大的可能,并不能完全的证明,不过这些世家子弟最重视的就是家族的传承,所以即使哪怕这种可能并不大,也足以让他们望而止步了。
等到李承乾解释完,李二陛下开口问道:“众卿可有异议?”
百官互相看看,一齐拜道:“臣等并无异议。”
“如此便拟一份告示,即日起通传天下。承乾你继续说。”
“第二论:税赋论。改革现有税制,将税收分为春秋两税,以银钱缴税。”李承乾将现有的税制分析了一边,又将自己为什么提议改革税制,改革之后有什么好处说了一遍,百官再次陷入了沉思。
李承乾的提议看上去的确很有好处,可是税收乃国之根本,没想清楚之前谁也不敢胡乱开口。
“臣赞同太子殿下的提议。”大殿之上突然响起一个声音,正在沉思的众人循声看去,说话的是御史台的一个御史,不少人嘴角都露出一丝笑意,心知肚明为什么这个御史这个时候站出来。
御史台的主要任务就是监察百官,维护官场风纪,是个实打实的清水衙门。家里但凡有点背景,或者本人有些本事,都不会在这个衙门里长久的待下去,最后导致留在御史台的都是些没什么背景,自己本事也不出众的人。这些人就是靠着俸禄过活,偏偏每次拿到手的禄米有不少都是朽坏的,每年发禄米的时候,这些人从户部领了禄米,转过头就卖给米店,再花钱买回新米,倒也是长安城的一景。李承乾这个建议很明显能保住这些人的利益,顿时得到这伙人的支持。
对于这些御史的遭遇李承乾不是不知道,早在有这个打算的时候他就知道肯定能获得这些御史的支持,可是这是朝堂议事,光有这些御史的支持还不够,主要还是那些实权部门的支持才是最重要的。能站在朝堂上的,没有谁是傻子,所有人都看出来太子殿下这个提议的好处以及这些御史的立场,本来也没人想要出来反对,再加上这些个御史很明显站在太子那一边,这个时候出来反对,没来由的惹了这帮狗皮膏药一样的家伙,实在得不偿失。既然没人反对,这个建议就这么定下来了,李二陛下下旨户部抓紧时间制定新的税法,明年开始在北方几个不怎么富裕的府道先试验一下,然后再在全国推广。
“第三论,田赋论。行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严禁土地买卖。”李承乾趁热打铁,直接抛出了今天最重要的一个建议。
“臣反对!”李承乾话音刚落,就有人跳了出来。
李承乾早就料到这个建议没那么容易获得支持,在场众人大都是士族出身,谁家里不知房屋千间,良田万顷。如果真的让这个建议通过了,这些人可就少了不少的收入了,为了自己的钱袋子着想,这些人也不得不跳出来了。李承乾环视四周,发现李二陛下亲信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没有反应,老神在在的坐着。
看来父皇已经跟他们通过气了。想到这里,李承乾顿时心里有底,既然他们已经知道了这件事,而且没有站出来反对,想必是同意了,他们同意了,父皇那里只怕也不会反对。皇帝都不反对,这些人再跳出来指手画脚,只会适得其反。知道了这一点,李承乾也不急了,就这么坐着听那些急的脸色通红的人一脸悲愤的控诉,如果不是知道这些人心里打着什么样的算盘,说不定还真会被他们感动。
一千年之后,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刚被提出来的时候都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何况是世家实力强盛的唐朝。为了能减少可能受到的阻力,李承乾做了不少的工作。
首先,他先把这件事告诉了李二陛下,只要李二陛下同意了,这件事也就成了一半;其次,在和李二陛下商量的时候,他事无巨细的讲解,为的就是让李二陛下把这件事和房玄龄等人商量,每次遇到大事,李二陛下都会把房玄龄等人找来讨论,这一次显然也不例外;最后,李承乾先提出税制改革,却偏偏没说摊丁入亩的事,把这事放到田制之中,为的就是通过税制这件事争取到御史台的支持。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那帮子御史们刚受了李承乾的好处,自然不好意思立马站出来跟他唱对台。没有了皇帝的支持,实权人物和御史言官也不站在他们一边,剩下那些人再怎么闹又能翻起多大的风浪?
等到这些别有用心的人站起来的差不多了,李承乾好整以暇的说道:“诸位有什么话慢慢说,如此聒噪成何体统?”
“陛下,人丁之赋自古皆有,怎能轻废?”说话这人打算绕过李承乾,直接和李二陛下讨论。
这些人打算以人君之道绑架李二陛下,李承乾可不会让他们如愿:“大人何出此言,孤又没说要废除人头税,只是换了个收取的方法而已。”
“既然如此,何不因循古制,胡乱更改,只会劳民伤财。”又有一个官员站了出来。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古制不足,自然要变。况且我大唐享国日浅,诸多律法政令尚不完善,正该趁此机会改善前朝不足之处,方能使我大唐日益昌盛。”李承乾顿时觉得自己身为李二陛下的儿子真的省了不少事,起码这些个官员没办法用“祖宗之法”这个封建时代的大杀器对付自己,要知道大唐的所谓“祖宗”可都还活着,正在御座之上看着哪。没有了这个借口,那些官员能说的无非就是前朝旧制,古人之言,这些难道还能难得****承乾吗?前朝为何灭亡?古人为何不能延续至今?自然是因为国家制度有缺陷,有缺陷自然要改正。那哪些地方有缺陷呢?本太子现在觉得这个人头税就很有问题。
一个个官员站了起来,又被李承乾一个个驳斥回去。本来嘛,李承乾的建议单从百姓和国家的角度考虑,绝对是有益无害。这些人反对的理由无非就是这个方法损害到了自己的利益,可是这个理由没办法拿到台面上说,他们绕来绕去,只会说什么圣人之言,古人遗训,又怎么是李承乾的对手。
这些人说的情绪激动,其实没什么实际内容,绕来绕去不过就是那么几句话,李承乾应付的轻松惬意。这边吵了半天没什么下文,那边李二陛下可忍不了了。自从和房玄龄等人商量,认定了这个方法有益于大唐之后,李二陛下就有心采纳,可是看现在这些官员的样子,好像这是什么祸国殃民的政策似的。本来他们如果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李二陛下也不会不采纳,可是这些人说来说去,没一点切入实际,只是空谈圣人之道,让李二陛下万分恼火,大喝一声:“够了!”
众人连忙安静下来,李二陛下继续说道:“吵吵嚷嚷的成何体统!朕以为太子此议甚好,正好今年户部清丈天下田亩,中书令回去拟个条呈上来,朕看过之后便开始施行。”
中书令房玄龄站了起来:“臣遵旨。”
“承乾,你继续说,最后一个是什么。”李二陛下吩咐道。
“是,父皇,儿臣最后一个建议便是选官论。我朝立国以来,官员不足,以致政令不行,百姓不安。儿臣以为,可由国子监收纳适宜之人加以培养,考核之后按照品行能力授予官职,此时儿臣已和国子监祭酒孔大人商量过了,具体情况便由孔大人向父皇上奏。”
李承乾说完,孔颖达站了起来,将众人这几天商量的方法向李二陛下介绍了一番。孔颖达交游广泛,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人缘那是没的说,他的建议,众人多少都要给点面子,再加上这个建议看上去对大家也没什么影响,而且好像还能借机捞点好处,百官考虑了一下就都同意了。
李承乾的事情商量完,也没什么其他的事了,李二陛下说道:“众卿身在朝堂,当思为百姓谋福,为朝廷出力,不要整天想着自己的那点私利。诸公身披朱紫,腰缠玉带,领着朝廷的俸禄,受着百姓的供奉,行事却如此自私,如何对得起天下百姓?如何对得起朕将这大好的河山交于尔等治理?”
“臣等有罪。”百官齐齐跪倒在地。
李二陛下挥挥手:“行了,都起来吧,朕只是给你们提个醒,免得你们走上歧途。等你们真的有罪,自有大唐律法惩治。”
等到众人起身,李二陛下吩咐道:“承乾,这段日子你多去户部走走,既然这几个建议是你提的,你就多给他们出出主意,争取早日将此事完成。”
“儿臣遵旨。”
“行了,散朝吧。”李二陛下说完这句话,站起身来。
“恭送吾皇陛下。”众人高呼。
等到李二陛下走了,百官立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起来,一边说着,一边有意无意的看着李承乾。如果不是看着他太子的身份,只怕这个时候都有人冲上来扭打了。
对于这些人的眼光,李承乾毫不在意,径自回了东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