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职场老手或是职业生涯规划师,能否替成风把把脉,诊断出他的问题在哪里呢?其实,成风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为了表现自己,主动“包揽”了谁都不愿意碰的“烫手山芋”。大家都知道这是个无法靠个人完成的艰巨任务,但是成风却希望大显身手,主动要求承担这项工作,无异于做了群体中的“出头鸟”,于是他被同事孤立,不得不选择离开。
可见在职场上,一个人无论是想法还是行为突出,都会惹来他人的忌妒和不满,这样很容易恶化自己的人际环境,进而失败。我们要放低自己做人的姿态,不做职场“出头鸟”,如此才能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不彰显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自我夸耀,因而更见功勋卓著;不自认为自己是贤能之人,因而更能被尊重;那些不与人相争的人,世上就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是明智的人。因为世人挖空心思去争的往往是小得、小有、小用,将那些小得、小有、小用都争走了,剩下的大得、大有、大用自然就留给了不争的人。
只可惜,能够真正悟出这个道理的人不多,所以你才会听到太多的怨言:“我还没有得到……”也许是没有得到名利,也许是没有得到钱财,也许是没有得到感情,总之是永远不会停止攫取。于是,他们开始争斗,争权夺势,争名逐利,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大家争斗得两败俱伤,即使认为达到目标的人也是遍体鳞伤。
不争的智慧就是,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放低自己做人的姿态,在他人争斗时审时度势,看清自己的处境,这样最终反而会成功。下面的事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某部门部长职位即将空缺,部门里有望当部长的人开始明争暗斗,一时间,整个部门都被搅得乌烟瘴气。有人说自己资历老,有人说自己学历高,有人说自己能力强……他们在把自我夸赞一番后,又将他人贬斥一番,如此相互拆台、争斗。结果却出人意料,没有参与这场争斗的老李却被任命为代部长,半年后,转为正部长。
在许多人看来,老李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让他担任部长之职似乎不合理,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件事情是在情理之中的。一个私心太重、功利心太强的人怎么能够做好工作?况且,老李的能力其实是很强的,只是他为人低调,不在他人面前炫耀自身才能,只以业绩说话;也不愿与他人争斗,只知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成为领导人物吗?
古往今来,从不乏争名逐利的现象,这其中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人一旦卷入其中,就必定伤败惨重!争名逐利就好比一个大旋涡,只有远离旋涡的人才能登上彼岸。因此,在他人都在“争”的时候,你要选择“不争”,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最后你才会因为自己的低姿态而有所收获。
让大家来看看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不争”哲学:
1970年,潘基文大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高级公务员考试,进入了韩国外交通商部,成为一名外交官。工作实习期满后,别人争着去韩国驻美大使馆,他却申请到印度领事馆去工作。他的行为得到了资深外交官卢信永的高度赞赏。后来,卢信永担任国务总理,极力举荐潘基文到总理府工作,并任命他为总理礼宾秘书,此后36年间,潘基文一如既往,不争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一路升任为韩国外交部长,并凭着“不争”的谦逊品格成功当选联合国秘书长。
在让人挤破头的好工作面前,潘基文的选择是“不争”,他的“不争”哲学,不仅没有让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反而赢得了领导及国人的广泛好评与尊重,获得了一个接一个的发展机会,最终成了全球瞩目的联合国秘书长。可见,“不争”有时并不会使你被埋没,并不会使你错过机会,反而会使你收获更多。
但要注意的是,不争,绝不是消极以待,绝不是无所作为、甘愿落后,而是在更高程度上的“争”。真正高明的人,以“不争”泯绝那些“形名之争”,而得潜在的大势态,“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一个不争的人,并不会因其不争而损失什么;相反地,倒是会因为收敛锋芒,放低姿态而声名流芳。不去争享乐,不去争权益,反而能给自己的心开拓一方净土。这不是比那些因利欲熏心而与他人争得你死我活的人更快乐、更幸福吗?
把自己的位置放到最低
古罗马大哲学家西塞罗曾说过:“想要到达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但是总有人不愿意把自己的位置放到最低,他们更喜欢凌驾于众人之上。比如一些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自以为读了不少书,有见识,因此盛气凌人,做了一点儿事情后就开始斤斤计较,认为索取是应该的,对自己目前的所得日益不满,甚至对外界充满了排斥、怨恨,其结果必然是一事无成并且深陷痛苦之中。
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另一种人生。只要放低自己的姿态,把自己的位置放到最低,就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与他人,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进而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实现自己想实现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名叫威尔斯的年轻人,他始终对生活不满,对自己同他人之间存在的差距感到不平衡,这样的想法一直折磨着他。直到一年夏天他与朋友丹尼尔乘渔船出海。
丹尼尔的父亲是一位渔民,他常年在海上打鱼,威尔斯看到这位老人从容不迫的样子,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威尔斯问老人:“您每天要打多少鱼?”
老人说:“我的孩子,这并不重要,关键是只要不是空手而归就可以了。丹尼尔上学的时候,为了能够缴清学费,我不得不总是想着要多打一些。如今他已经大学毕业了,我就再也不去奢望打很多鱼了。”
威尔斯若有所思地看着远处的海,突然想听听老人对海的看法。
于是他说道:“您看,海的确够伟大的,它以如此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如此多的水滴和生灵。”
老人说:“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有包容万物的胸怀吗?”
威尔斯不敢贸然地肯定,“难道不是吗?”
老人接着说:“海之所以能够容纳百川,不是因为它大,而是因为它的位置是最低的。”
正因为大海的位置最低,所以才能够包容万物!老人也把位置放到最低,所以才能够从容不迫、淡定知足。你何尝不应如此呢?看看如今的许多人,他们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稍有一些成绩就沾沾自喜,有一点优势就趾高气扬。
实际上,无论你是家世显赫,还是出身平民;无论你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还是满面尘土的打工者;无论你是才高八斗的文豪,还是目不识丁的布衣;无论你是天资聪颖,还是迂腐迟钝……倘若不能放低自己的位置,总是瞧不起他人或者妄自菲薄,则一切都会变得徒劳无益。相反,如果能把自己的位置和姿态放到最低,就不会因自己的优势、特长或者自己的不足,而对他人及生活产生不满情绪,这样就能够很好地与他人保持和谐,并从他人身上学到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把自己的位置放到最低,一点一滴地积累起经验和智慧,这样才不会因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而痛苦,才能甘于长久的付出和努力,进而在长期的努力之后拥有美好的未来。
不要居功自傲,要懂得分享
“众人划桨开大船”,当你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千万不要居功自傲、独享荣耀,更不要把所有的“光环”都戴在自己的头上,还心安理得、自鸣得意,这对于你来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只会让你成为“光杆司令”一名、“孤家寡人”一位。
享受自己取得的荣誉可以心安理得,但是不要忘了,在你努力的过程中,他人给予你的帮助和支持。单凭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可能取得成绩的,所以要懂得放低自己的姿态,藏起自己的锋芒——懂得感谢他人,将荣誉、快乐等与他人分享。
公元前478年,斯巴达派遣年轻的贵族卡阿尼斯率领远征军抵抗波斯军队的入侵。希腊城邦击退来自波斯的侵略后,卡阿尼斯和其他三名斯巴达信任的贵族,乘胜追击,惩罚了波斯的侵略者。
卡阿尼斯与同伴浴血奋战,很快就把波斯人侵占的领土夺回来了,凯旋的勇士们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勇气可嘉的卡阿尼斯更是获得了雅典人民的敬重和斯巴达的器重。
然而,在庆功宴会上,卡阿尼斯毫不客气地接受了最高的荣誉和奖赏,并且不断炫耀自己的战绩,独揽所有的荣耀,把共同浴血奋战的其他贵族丢到了一旁坐“冷板凳”。看着卡阿尼斯独自享受着荣耀和财富,原本共同奋战的贵族们心有不甘,渐渐地,忌妒和不满开始在雅典城蔓延开来。经过密谋,他们商讨出了一个险恶的阴谋。
不久,卡阿尼斯与波斯相互勾结、企图摧毁斯巴达的传言,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开来。国王立即下令拘捕卡阿尼斯,他不得不仓皇而逃,这位昔日的英雄最终被愤怒的人们烧死在荒野的一间茅屋中。
“居功”的确可以一时凝聚他人羡慕的目光,获得成就感,但如果你把功劳一人独占,企图将所有的“光环”都戴在自己头上,那你就不仅自私,而且极度愚蠢。故事中的卡阿尼斯正是因为独自霸占所有功劳,才得罪了其他贵族,让自己身败名裂沦为叛徒,最终惨死在荒野的茅屋里。
可见,居功自傲、独享荣誉,不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荣耀和好处;相反地,只会激发他人的不满和妒忌,甚至引起公愤。
所以,当你面对成绩和荣誉时,必须记得两个词:感谢和分享。成绩和荣誉是团队的,是团队中每一名成员努力付出和紧密配合的结果。就像船能到达彼岸,难道只是木桨的功劳吗?况且,即使他人仅为你的成功提供了些许数据、材料或其他一些微不足道的帮助,你也给他们增加了麻烦。所以在取得成绩的时候,首先要感谢他人的帮助和紧密配合,让他们一起分享荣誉以及荣誉带来的喜悦,这会使他们在以后的事务中与你配合得更好,并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和热情。
越是身处高位越要为人宽厚
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大度宽宏,抱着“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战国时期的蔺相如为了国家的稳固,三让廉颇,终使廉颇心悦诚服,成就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
而那些度量狭小的人,不仅嫉贤妒能,还刚愎自用,听不进善意的劝谏,比如,小肚鸡肠的庞涓。为人狭隘会将好友变为夙敌,也可以使高尚变为猥琐;而为人宽厚,以和为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以化陌生为知音,也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宽厚之人宁肯自己吃亏,也要为他人着想。遇事多一些忍让,多一些包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不仅使得自身的烦恼与忧愁烟消云散,也免除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甚至还可能换来对方的义举,于人于己都有益处,何乐而不为呢?
宋朝时,尚书杨玢因年纪大了而告老还乡,开始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他家的住宅宽敞、舒适,而且家族人丁兴旺,他十分欣慰。有一天,他正在书桌旁阅读《庄子》,忽然他的几个侄子跑进来,气急败坏地说旧宅被邻居侵占了一大半。
杨玢听后,不紧不慢地问道:“不要急,他们家真的将我们家的旧宅地侵占了?”
“是的。”侄子们肯定地回答道。
杨玢又问:“那你们说说到底是他们家的宅子大还是咱们家的宅子大?”
侄子们不知道老人有何用意,说:“自然是咱们家的宅子大。”
杨玢再问:“他们占些旧宅地,对我们又有什么影响呢?”
侄子们说:“倒是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蛮不讲理,怎能饶过他们啊!”
杨玢笑了笑,指着窗外的落叶说:“想那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到了秋天,树叶枯萎凋谢落在了地上,这时树叶又是怎么想的呢?”
几个侄子不解其意。
杨玢接着说道:“我如今年岁已大,早晚是要死的,你们也会有衰老、死亡的那一天,为了那一点点宅地而争吵,对你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侄子们这才明白了杨玢的用意,说:“我们本来是要告他们,状子都已经写好了。”说着便呈上了状子。
杨玢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下一首诗:“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写完,杨玢再次对侄子们说:“人在私利上要看淡一些,遇事要先退一步,何必过于计较呢。”
杨玢的诗言简意赅,颇有警示作用。他以宽厚化解侄子们对于邻人侵占故居的不满,确实值得赞颂。
就地位而言,杨玢比乡里的那些人要高出很多。但是,他却并未因为自己曾身处高位而横行乡里。即使在自家的宅院被别人占用后也没有像侄子们那样愤慨,而是劝诫晚辈要看淡私利、勇于退让。这样宽厚的胸襟是时下多少人所不能及的!
想想现实中的一些人,因为开豪车就横冲直撞,因为住豪宅就拿下巴示人,因居高位就飞扬跋扈……如此不知天高地厚者,在官至尚书的杨玢面前实在应该汗颜。
其实,人生一世,恰如草木一秋。何必非要仰仗着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去打压他人呢?倒不如低调一些、宽厚一些,如此,于人于己,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