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孩子帮忙,培养起孩子的责任感
吃晚饭的时候,嘟嘟从冰箱里拿出来一大杯酸奶,喝的时候,先给了妈妈一勺,然后给了爸爸一勺,之后自己开始喝上了。
吃完晚饭之后,嘟嘟拿着喝空的杯子跑向厨房,“我自己刷杯子!我自己刷!”嘟嘟本身不够高,试了一下够不到水龙头,转身搬来了一个小板凳!打开水龙头,冲洗杯子,他还是把袖子弄湿了!
之后嘟嘟开始洗餐后水果——草莓,这可是他最爱吃的。嘟嘟还是抢着洗,也许他不认为这是劳动,而是因为觉得有趣,将它当成了另外一种游戏。
白天,外面的雪都化了,有些地方的道路泥泞不堪,接送嘟嘟用的小推车轮子上沾满了泥。妈妈接了小半盆水,拿起抹布开始擦车轮子,嘟嘟跑了过来。他也跟着妈妈一起擦,小手也弄得脏兮兮的。
擦完了小车,爸爸拿起拖布,准备擦地。嘟嘟跑过来,要用拖布,爸爸问他:“嘟嘟,你拿拖布干什么啊?”“我要擦地!爸爸,你用那个吧!”爸爸和嘟嘟每人拿着一个拖布,一边唱着歌,一边擦地,“叮叮当叮叮当,我们出发了……”
……
整个过程,其实嘟嘟是一边捣乱破坏,一边参与劳动的。不管是打扫卫生、洗衣服、晾衣服、叠被子,甚至做饭的时候,嘟嘟都会跟在身边一点一滴地学习。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不要将孩子置身事外,而要让他们多多参与家务活动,这对小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很大好处的。
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希望通过劳动来体现自我的重要性。琐碎的家务活,看起来无足轻重,一旦交给孩子去做,孩子就会从中体味到无限的快乐和幸福。让孩子学会自理,主动承担一些家务,能够培养他(她)的独立性和家庭的责任感,长大以后,也会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我行”的这种自我感觉,是孩子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自己做的都要自己做,才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真正有用的人。
没有一个人天生就什么都会做,作为父母不能出于疼爱孩子、舍不得孩子的心理,为孩子包办一切;也不能认为孩子小,不用着急,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而不给孩子实践的机会;更不能因为孩子做事太慢或者做得不好,就不耐烦地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
爱孩子,就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做家务和劳动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和指导孩子,让其在劳动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任何事情,都不是人生来就会的,总是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才能掌握。所以,作为父母,在孩子越帮越忙的时候,要多一分耐心、多一点宽容。
孩子第一次参与家务劳动,也许仅仅是出于好奇或好玩,只有经过父母正确、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起孩子一定的责任感。
1.细心呵护孩子帮助他人的热情
有时候,当孩子看到父母正在劳动的时候,是很想帮忙的。或许是出于好玩,或许是真想帮忙,不管是哪种心理,都是值得肯定的。孩子一旦投入到劳动中,就会充满热情。对于孩子的劳动热情,一定要细心呵护,千万不能诋毁孩子、讽刺孩子。
那么,如何才能呵护孩子助人为乐的热情呢?
小敏特别喜欢帮父母做事,可是她的父母总是嫌她添乱,每次都会将她赶开。渐渐地,小敏对做家务也就不再关心了,更别说帮忙了,这使小敏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
如今,小敏吸取了自己的教训,从儿子两岁起,就鼓励他进行自我锻炼。虽然儿子洗脸的时候,会将自己洗成“落汤鸡”,刷牙的时候,会将牙膏一挤一大堆,她也会快乐地告诉儿子:“儿子真能干!让妈妈来教你,你会做得更好。”
由于从小受到鼓励,儿子最快乐的事就是帮家人干活,即使是擦桌子、倒垃圾这些小事情,他也会挺起小胸膛,骄傲地说:“妈妈,我会做!”
确实,如果让孩子帮忙,免不了会出现“越帮越忙”的局面。当父母在拖地的时候,他会说“我来”、“我会”,结果只能弄得浑身是水。有时候,不但没帮上忙,还会将家里搞得一片狼藉。即使这样,父母也不要对他们进行责怪,更不能不让他们插手帮忙。要相信:对于孩子来说,越帮越忙的情景是暂时的,他们的生活能力和责任感,会在“越帮越忙”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2.指导孩子成为小帮手
当孩子想帮忙而没有得到指导时,可能就会为此而变得消沉,不但不愿意帮父母做家务了,或许其他事情也不乐意参与了。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父母要指导孩子成为自己的小帮手。
一直以来,爸爸都坚持一个观点:幼年时期有过工作体验的孩子,长大以后工作能力会比较强。
女儿已经6岁了,每次看到父母做事情,她都很乐意帮忙。每到这时候,爸爸都会对她表示支持,而且,还会细心地将操作方法教给她。比如洗衣服的时候,他就让女儿在小盆子里洗自己的袜子。从抹肥皂到过水,手把手地教给女儿。
女儿想学做饭,爸爸就请她到厨房教她如何择菜。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效果却很好。女儿帮忙添乱的事越来越少了,现在,她已经成了父母真正的小帮手。
事实上,小时候动手能力弱的孩子,长大以后,做事的能力也不会很强。所以,要想让孩子成为能干的人,就要通过实际的指导,使其尽快成为你真正的小帮手。
3.放宽对孩子做事的要求
请孩子帮忙的时候,要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可是,这个要求却不能和对大人的要求一样。
比如洗碗时,对大人的要求是:要把所有的碗筷收拾整齐,先用清洁剂洗一遍,再用清水涮干净。对孩子的要求是:一个一个地洗,洗干净一个再清洗另一个。
又如扫地,对大人的要求是:要把全房间的灰都扫到门口,再用簸箕撮起来。对孩子的要求是:用一把小扫帚和小簸箕,看到脏物随时拾起来。
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以不同的要求来安排他们做事,不仅会满足他们乐意帮忙的热情,而且还可以避免出现“越帮越忙”的烦恼,获得让孩子和大人都满意的结果。
4.让孩子帮一部分忙
孩子乐意帮忙,很大程度上是渴望成为大人的同伴,这是很可贵的,应尽力满足他们。不过,孩子的能力毕竟有限,在帮父母做事的时候,让孩子帮一部分忙就可以了。
儿子特别喜欢帮忙,洗衣服、做饭、择菜、拖地,没有他不搀和的,不过,也确实给爸爸添了不少麻烦。
为了解决儿子“越帮越忙”的问题,钱先生想了很多办法,实施的结果表明: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帮一部分的忙。
比如,钱先生站在凳子上晾衣服的时候,就会请儿子来帮忙。他让儿子把衣服一件件地从盆里拿出来递给钱先生,这样就为自己节省了很多的体力和时间;钱先生炒菜的时候,会请儿子负责递盘子;钱先生扫地的时候,会让儿子帮忙拿簸箕等。
每次,在儿子帮忙之后,钱先生都不忘说一句:“谢谢你能帮助爸爸。”“多亏你帮忙,没你还真不行呢。”每当这时候,儿子都会露出甜甜的笑脸。
5.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劳动工具
许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越帮越忙”,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工具不合适造成的。成人用惯了的拖把、扫帚、抹布等工具,对孩子来说太大了,不利于他们做事,结果只能是添乱。所以,在请孩子帮忙的时候,要给孩子提供适合的劳动工具。
芳芳知道:给孩子准备合适的工具,也是对他们的尊重。为此,她还专门到超市为女儿买来了小扫帚、小簸箕、小拖把等做事工具。芳芳干家务活的时候,每次女儿都会兴致勃勃地擦自己的小桌小凳,收拾自己的小床、抽屉等。有了专用的劳动工具,女儿也渐渐地有了劳动的热情,并且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
注意对孩子的看法,别因此影响了孩子的行为
父母对孩子的看法左右着孩子的行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现将中外的不同家长做一番比较:
比较一:
孩子在家里无所事事时,中国家长对孩子说:“乖,好好侍在家里,现在的社会乱得很。”孩子只好一个人在家里打发时间,不是看电视,自己做游戏,就是睡觉。
孩子在家里无所事事时,西方家长说:“噢,孩子,你为什么不到外面走走呢?你在外面可以和小朋友一块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呢!”结果,孩子走了出去,不是去公园转转,就是和好朋友去踢足球。
比较二:
孩子放学回家后,中国家长问:“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孩子将手中的卷子交给妈妈,看到儿子取得了好成绩,妈妈会高兴;反之,妈妈就会痛斥孩子一番。
孩子放学回家后,西方家长问:“今天在学校过得愉快吗,和同学相处得好吗?”孩子会回答说:“今天,我在学校过得很开心!”
比较三:
孩子在家里谈论某同学,中国家长问:“这个同学的学习成绩好吗?”孩子回答说“好”或者“不好”。
孩子在家里谈论某同学,西方家长会问:“这同学的为人怎么样啊?”孩子回答说:“他非常乐于助人,同学们都很喜欢和他交往。”
比较四:
两个孩子打架,中国家长看到了,一把拉开自己的孩子,并指着另一个孩子说:“真没家教!为什么要打我的孩子?”孩子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会帮着自己,以后,打架更是有恃无恐。
两个孩子打架,西方家长把他们都拉开:“孩子们,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两个孩子会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和好如初。
比较五:
孩子做事失败了,中国家长说:“不听我的话,现在后悔了吧?”孩子听了,以后再也不敢自作主张了。
孩子做事失败了,西方家长说:“孩子,下次你会做得更好的,并不是每次尝试都会成功。”孩子听了,会继续努力。
比较六:
孩子为做某件事与家长商量时,中国家长说:“别去干,搞好你的学习就行了,考第一才是最重要的。”结果孩子什么事都不会做。
孩子为做某件事与家长商量时,西方家长说:“好啊,你可以去试试,祝你成功。”孩子的独立性变得越来越强。
为什么同样年龄阶段的孩子,遇到同样的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却迥然不同呢?除了受到不同家庭教育的熏陶、学校教育的灌输、社会教育的影响外,与其父母的养育态度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开始起,就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员。父母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为了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公民,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就要不断校正自己的教育方式,让自己的孩子身心都能够得以健康成长。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其不可选择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养育态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不做****型的父母
****的父母,一般都会对孩子采取强制手段,动不动就斥责、讽刺孩子,有时候,脾气暴躁的父母甚至还会把孩子痛打一顿。在他们的心中,始终都在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玉不琢,不成器!
这类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他们,以他们的意志为中心,只要是孩子的行动,他们都会进行干涉。他们操纵着孩子的一切,替孩子思考着所有的问题。殊不知,在他们的“关照”下,孩子连一些合理的、正常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时间长了,便会使孩子养成胆小怕事、情绪不稳定、不诚实等不良习惯。
那么,如何才能不做****型的父母呢?
从小到大,雪凝都是一个很听话的女孩,父母说什么她就做什么,从不敢违抗父母的意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在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也一样,也是父母帮她做的选择。
可是,上了大学之后,由于雪凝对这门专业实在没有兴趣,所以在学校经常需要补考,但又不敢向家里要钱,只有向同学借。可能是因为压抑过久了,终于有一天,雪凝自杀了。
故事的结局是个悲剧,但是,这个故事对于一些过于****的父母也应该有点启示:为什么不给孩子一点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呢?
在所有的父母中,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如果说过分保护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孩子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只能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这样的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不敢超越父母的认识,局限于自己的思维,孩子的思想被禁锢,很少有发散性思维,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创造力。
2.不做溺爱型的父母
溺爱型的父母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的!这类父母以孩子的意愿行事,可以说是一切为了孩子。他们对孩子过分宠爱,一切事情由自己包揽,要什么给什么,哪怕孩子要天上的星星,也恨不得去把它摘下来。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校组织孩子在大街上搞义务劳动,蹲着擦栏杆、拾垃圾袋的却是大人,甚至是老人,他们的孩子却戴着太阳帽,躲在一旁喝饮料,不得不让我们惊叹!
2001年7月,贵州省安顺市发生了一起双胞胎毒死其父母的惨案,相信大家都还有印象。
这对姐妹的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远近闻名,姐妹俩很任性,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懂得考虑后果和别人的感受。对于姐妹俩的率性行为,父母也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最后,姐妹俩中考失败,以此为导火线,他们就把深爱自己的父母送进了另一个世界。
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由于平时缺乏锻炼,经常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做。他们依赖性强,处处唯我独尊,对人不礼貌、专横、自私、缺乏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