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滥施表扬
父母表扬多了,孩子就会对表扬之词产生依赖,他们做事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向父母邀功。如果父母有一次没有像往常那样对他们进行赞扬,他们就会因此而失落。
为了让表扬变得更加可贵,父母应该适当地控制一下自己表扬的冲动,不要滥施表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杨女士对女儿实施的是赏识教育,只要女儿有了什么进步,杨女士都要进行表扬。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进步,杨女士也会乐此不疲。
女儿很享受这种表扬,每天就像只小喜鹊一样,不时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已经做了这个”“妈妈我又做了那个”,然后期待着妈妈的夸奖。
当孩子第一次独立走路、第一次完整地背出一首唐诗的时候,的确会让全家人欢喜一番。但是,如果孩子所做的是他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比如:吃饭前会主动收拾碗筷,睡觉前会向妈妈道晚安……就不必兴师动众地夸奖或表扬了。
2.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现有能力,根据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对孩子进行相应的评价。需要记住的是,表扬要随着孩子的能力一起成长,不能低估了孩子的能力。
星期天,妈妈对文文说:“我们一起玩串珠子游戏,好吗?”
文文高兴极了:“好!好!”因为这是她最拿手的。果然,文文很快就串好了手中的那颗珠子。
“真棒呀,能那么快串好!”妈妈表扬说。可是,文文却对妈妈的表扬流露出失落的表情。
也许是妈妈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所以表扬并没有让孩子感到快乐。对孩子早就学会的串珠子,妈妈还显得很惊讶地“夸奖”她,孩子听后能不失望吗?
3.不要让自己的表扬给孩子带来压力
具体、恰如其分的表扬,会使孩子感到受肯定,会激发孩子再做进一步的努力。反之,不恰当的表扬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
小区里,董女士带着儿子悠悠出来遛弯。途中,遇到了老熟人张大姐。张大姐问:“悠悠吃饭怎么样,挑食吗?我家闺女怎么这段时间总是挑食?”
董女士当着张大姐的面,表扬悠悠说:“我们家悠悠吃饭不但不挑食,而且吃得还很快。”
在旁的悠悠感到压力重重,因为他在幼儿园吃饭时总是落在别的小朋友后面。悠悠挣脱妈妈的手,一个人走开了。
董女士的表扬不仅不准确,而且还很夸张。这种言过其实的夸奖,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而且,妈妈还当着别人的面过分地表扬他,这让他很反感,因为他已听出妈妈说的不是实话。
4.不要使用半夸奖半玩笑的方式表扬孩子
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那些无伤大雅的细节可以忽略掉。面对年幼的孩子,我们大可不必太纠缠于他们的失误。
早晨,妈妈看到3岁的宁宁自己穿上了衣服,便脱口说:“谁说我们宁宁不会自己穿衣服?你看穿得多好啊!就是裤子前后穿反了,哈哈,拉链都跑到屁股上去了……”
宁宁听了之后,反而掉泪了。
显然,宁宁的妈妈表扬孩子的措辞有些问题,一句善意的玩笑,反而挫伤了孩子的自尊。面对幼小的孩子,最好给他(她)明确的语言,让他(她)知道到底哪些是值得表扬的,千万不要采取这种模棱两可的半夸奖半玩笑的方式来表扬孩子。
5.表扬不要太空泛
不管苗苗做任何事情,都会得到妈妈的表扬:“真棒!”现在,她对妈妈这句口头禅已经是无动于衷了。
表扬空泛,就没有实际内容。千篇一律的表扬,是没有任何新意的。对孩子进行表扬的时候,要多涉及细节,比如,对孩子说:“瞧你画的竹子,旁边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熊猫,真是太棒了!”对孩子的细节进行表扬,会让孩子从父母的表扬中了解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做细心的父母,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变化
孩子刚开始懂事的时候遇到一些小的挫折,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家长就要随时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父母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而且也更容易和孩子交流,要好好地利用好这一优势。
王丽是一位老师,从孩子一上小学,她就非常留意女儿的心理动态。王丽知道: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培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学校生活的补充,父母要在家庭生活中多关心孩子的心态,随时发现孩子心态上的问题,及时解决。
王丽的女儿小谨13岁,刚升入初中。从小学到初中是孩子一生中面临的第一次重大转变,看到女儿的竞争更激烈了,王丽便不断地鼓励她,给她加油。
开学一个星期之后,王丽就觉得女儿有点不太对劲了,不仅走路说话没精打采的,就连做作业也慢了很多。
王丽发现女儿的异常后,连忙和她的班主任取得了联系。从老师那里得知,在上课的时候,小谨也有点注意力不集中。
晚上,吃晚饭的时候,王丽就开始跟女儿聊开了,慢慢地女儿说出了自己心里的话。
原来,在小学的时候,女儿一直是班上的尖子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人又活泼可爱,很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一直都是在班里担任班长的。可是,到了新的班级,班上的同学都是从各个小学里选拔出来的优等生,老师只让她当了个小组长。
听了女儿的心里话,王丽耐心地给她分析了现在的新情况:“周围都是尖子生,自己的优势没有了,你是想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呢?还是要奋起直追超过别人?”王丽给女儿出了一道选择题。
通过跟妈妈交流,小谨调整了心态,渐渐地恢复了自信。经过自己的努力,女儿的成绩也排到了前几名,还当上了班委。
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起决定作用的是家庭。但是,由于父母都有自己的事业,有时候对孩子的关注就会显得不够,有的父母干脆将自己的孩子寄养在别人家……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网络、电视、电影等每时每刻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一些行为变化。到底哪些行为应该引起父母的关注呢?比如衣着、打扮、言行等。一旦发现孩子在这些方面与先前大不相同时,做父母的就应该开始密切关注孩子了。
任何一个称职的父亲或母亲,都或多或少地关注过自己孩子的身心变化。只是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对孩子的身体成长更关注一些,有的可能忽视了孩子心理的变化。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仅应该有健康的身体,也应该有健康的心理。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每一个变化都要关注。
1.关注孩子的青春期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青春期是最脆弱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自身的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们很容易想不开、产生苦恼。
这时候,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要从他们的谈话中捕捉信息,多加分析理解,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父母是理解自己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周先生的女儿正上初二,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而且学习也不错。周先生在外地工作,一般一个月左右才回家一次。
一天,周先生忽然接到了女儿的一个电话。女儿说:“我不想上学了,感觉自己很‘堕落’。”听到女儿这样说,周先生心里很惊诧,他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女儿为什么会这样说自己。
周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立即返回家。晚上,女儿依偎在爸爸身边,说起了自己的心事。女儿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的作业特别多,我总是完不成。完不成作业,第二天到学校是要挨批的,我觉得挨批很没面子,很丢人,因此,不想上学了。”
听完女儿的述说,周先生稍稍松了口气:原来女儿说的“堕落”是自己有了不想上学的想法。周先生知道女儿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他能理解女儿每天完不成作业挨批会有多尴尬、难堪。他对女儿说:“你不想上学,就在家里休息休息。”
第二天,周先生特意请了一天的假,一整天都在听女儿“聊”,女儿很开心。第二天早晨,他问女儿:“今天再休息一天,放松放松?”
女儿摇摇头:“不,爸爸,我感觉轻松多了,休息的时间长了落下的功课就不好补了。”
“那你的作业完不成怎么办啊?”周先生故做“糊涂”。
“我会和老师好好谈谈的。”看着女儿一脸的轻松,周先生放心了。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易于变化。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这样才能帮助他(她)走出烦恼、排解压力。否则,孩子的压力释放不出来,只能越积越多,积重难返,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2.离异家长多注意
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无疑会给孩子心理和性格上带来诸多冲击。父母的离异,会给孩子带来亲情的残缺,使孩子在情感上感到孤独、自卑;同时,离异后形成的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容易使孩子的教育失衡。大量的事实证明:离异家庭的子女比完整家庭的子女更容易出现问题!离异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
周老太住在永和小区,儿子和儿媳协议离婚后,6岁的孙子判给了父亲。之后,母亲远嫁到了南方,而父亲做个体生意,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周老太心疼自己的小孙子,就把他接到了自己家里。周老太本来一个人生活挺孤单的,可是,自从有了这个孙子便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每个月,儿子都会来家里看看老母亲和孩子。几年后儿子再婚,便很少回来了。周老太打电话让他回来看看孩子,可他总是以“太忙”为由推脱掉。
转眼间,孙子上初中了,在学校期间,因为孙子经常打架,老师曾找到过周老太很多次。可是,任凭奶奶怎么说,孙子就是不听。孙子不仅学会了抽烟,还经常酗酒,经常深更半夜喝得醉醺醺地回来。由于学习跟不上,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
周老太托人给孙子找活干,可是因为年龄太小,没人敢要。就这样,他每天只知道跑到大街上“溜达”,时不时还会拿回一些“值钱”的东西来。
一天晚上,小区的一位邻居带着儿子来敲门。说傍晚的时候,超超来他家玩,走了之后,孩子的手机就不见了。开始的时候,超超死活不承认,后来听说要报警了,他才把手机拿出来。邻居走了之后,周老太教训了孙子几句,没想到他竟然离家出走了,一晚上也没回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离不开亲人、特别是父母的关怀和教育,家庭的温馨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案例中的孙子就是因为爱的缺失,造成了这样的后果。父母离异后,他一直都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衣食上再好,也替代不了父母的爱。
通过这件事情也提醒我们:好好经营婚姻,慎重对待离婚,不要因自己的选择而毁了孩子。如果婚姻真的失败了,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起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由于父母的婚姻失败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
3.专注高考落榜关键期
每年的六月份都是高考的关键期,随着高考分数线的公布和各高校录取工作的开展,因为分数落榜和志愿填报不当等落榜的孩子,会深陷沮丧甚至痛苦之中。此时,落榜生的家长也并不轻松,虽然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破灭了,也要关注一下孩子的心理变化。
情景一:
王宁夫妇最近一段时间心里特别烦闷:孩子平时特别听话,成绩在学校也是经常处于前30名的范围之内,但这次却不知什么原因,高考竟失利了。分数线下来之后,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先是呆呆地傻坐,后来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同学打来电话,他不是不让接,就是粗暴地挂断……
情景二:
赵刚提起女儿心事重重。虽然,在高考前自己就专门给孩子上过“心理课”,与孩子形成了考上考不上都会正确对待的共识,但分数线一下来,女儿就号啕大哭,一连两天不吃不喝,怎么劝说也不行……
成绩是成绩,录取是录取,生活终究还要继续,孩子终究还要成长。如果对孩子落榜的情绪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不仅会使孩子的心理遭受打击,还会使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还可能会有极端现象的发生。
在高考落榜的打击下,孩子会造成暂时性的心理失衡。这些不仅不利于落榜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父母一定要高度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状况,如果发现其有自暴自弃、放任自流的倾向和行为,应立即加强教育和引导。
孩子努力了,就要及时给予肯定
现在好多孩子到了社会上以后,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甚至连家里的一些简单的小事都不会做,这与家长平时不给孩子肯定是有直接关系的。
有两个高中生,一个会做饭,一个不会做饭,有人问其中的一个人:“你为什么会做饭?”
他回答说:“上小学的时候,我爸爸妈妈经常出差,有一次进厨房、炒鸡蛋,爸爸妈妈说我炒的鸡蛋很好吃。妈妈还告诉我说,如果能够在鸡蛋里稍微加点盐就更好了。”
有了父母的肯定以后,他的胆子更大了,敢做饭了,不光会做炒鸡蛋了,还会做烙饼、饺子、炸酱面、炖鱼、炖肉等等。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入社会,一定能独立。
另外一个不会做饭的孩子说:“我才不愿意做饭,因为有一次做饭时,好不容易把饭做好了,我妈一进门,劈头盖脸地骂了我一顿,说‘你这孩子为什么进厨房,烫手怎么办,煤气泄漏怎么办,你应该等妈妈回来做给你吃’。”
本来孩子做饭家长应该肯定,相反第二位家长却埋怨孩子,不肯定孩子,让孩子心理有了问题,觉得做饭不对,不应该做饭,做饭是可怕、危险的事,是大人的事,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以后孩子就不愿意做饭了。
肯定孩子不是简单地表扬,而是恰如其分地告诉孩子什么地方对,什么地方不对,如何改正,以此来提高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