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在生活中做事很有条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可谓井井有条,不慌不忙。有的孩子则不然,事情一多,就表现得手忙脚乱,六神无主,不知道先做什么好,只得这样做一点,那样做一点,结果什么也没做完。
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是孩子在成长阶段要学习的一项重要课程,只有在该课程中拿到高分的孩子,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不同的事情,并且做任何一项事情时都能做到聚精会神。
雷雷现在是六年级的学生,马上就要上初中了,成绩还可以。
让妈妈担心的是,雷雷的功课总是不稳定,时好时坏。根据老师的反映,雷雷是个表现极不稳定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时能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课,有时则完全不能自控,会有很多小动作。
为此,妈妈严肃地找雷雷谈了一次话,雷雷委屈地表示自己没有故意不听课。几次三番下来,妈妈也没有好办法,觉得雷雷越来越皮,不但不听话还学会了狡辩。无奈之下,就让爸爸出面好好教训儿子。
雷雷爸爸倒是个细心的父亲,对雷雷不动声色地观察了几天,发现雷雷学习的时候经常为一些小事情纠结。比如,做功课的时候,是先做这个还是先做那个。如果有手工课,他也会在先准备哪种材料的问题上为难半天,结果弄一下这个,碰一下那个,在几件事情之间来回纠结,所以做任何一件事都很难集中精神。
谜底终于解开了,雷雷在学校肯定也是这样,当老师只布置了一件事情给他做时,他会全神贯注做得又快又好,当超过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要把自己的精力拆成两份、三份,自然无法全神贯注了。
生活中是有这样一些孩子,不懂得分配自己的精力,当面对的事情超过一件时,就会变得“脑袋不够用”。表现在学习或者生活上,就是做事情没条理,比较盲目,没有计划,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比较差。例如,在考试的时候,突然笔坏掉了,就开始一门心思修理他的笔,而无法兼顾考试这件大事。
当然,妈妈也不要过于紧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能够怡然自得喂着金鱼退掉曹操六路兵马的是近妖的诸葛亮,而不是我辈平凡人等。但训练孩子冷静地应对多项小事,自如调配精力,还是有必要的。
在家里,妈妈可以让孩子负责周末家庭的活动规划。比如妈妈列出家庭事务清单,如下:
周末必完成事项:
打扫卫生,包括洗衣服、清扫地板、擦桌子等;
为滴水观音更换花盆;
儿子(女儿)的家庭作业;
爸爸的车子保养;
妈妈的居家采购。
周末可完成事项:
更换窗帘;
清理冰箱一次;
爸爸拜访朋友;
为儿子(女儿)添购帽子等。
周末的娱乐安排:
妈妈的商场购物;
全家公园散步;
陪儿子(女儿)看电影《阿童木》等。
将这样一份周末活动必选、可选规划交给孩子,让孩子做主,合理给全家人安排充实而又圆满的一天。这样,父母就可以发现孩子在统筹方面的能力,看他是否能合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一份比较好的周末活动计划。
当然,孩子第一次可能会交出一团糟的计划书。但没关系,妈妈完全可以帮助孩子重新组织一遍。如果妈妈比较有魄力的话,那就完全不管孩子交出什么样的计划,一概通过,并且严格按照计划活动。一天下来,孩子就会自我反省自己计划的纰漏,这时再进行适当的教导,效果则事半功倍。
除了这种针对性的训练之外,还要让孩子养成遇事做计划的习惯。例如,父母规定一小时完成家庭作业,那么孩子面对三个功课如何排出123顺序,如果在功课时间有小朋友突然造访,是应该继续功课还是跟小朋友一起玩耍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得好,孩子也就基本具备了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这时,上课再出现其他情况,孩子就不会在细枝末节上纠结,能够做到不被分散注意力。在做功课时,也会井井有条、全神贯注,依次攻坚。
如果我们把时间向前推20~30年,就会发现,那时的很多孩子写作业的时候通常还要照看弟弟妹妹,或者同时要看着锅做着饭,虽然学习条件不好,但并没有影响他们成为社会中最优秀的人。因为这种学习环境恰恰锻炼了他们的统筹能力,并让他们深刻懂得学习机会之可贵。现在一般家庭条件都很好,孩子除了学习什么负担都没有,反而使他们散漫、自我、执拗,统筹和条理能力差,这是很可怕的。
试想,如果在小事情上不懂得计划安排、集中精神,那么在人生大事上,又怎么能分清轻重主次?把自己的精力无限分割,结果只能一败涂地。所以,从小培养孩子集中精神一件一件安排、完成多项事物,是做父母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