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598700000014

第14章 引子(1)

注曰:“安而履之为礼。”

王氏曰:“安者,定也。礼者,人之大体也。此章之内,所明承上接下,以显尊卑之道理。”

“解译”礼即理也,就是天地万物、人间万事的法则。任何人安身立命,都要遵守这些规则,都要顺应世理。所以,当事业受到重重阻碍,活得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不要怨天怨地,而是要检讨自己的行为,也许是我们违背了某种规律,破坏了某些法则。“安礼”篇正是要教导人们行有规,动有辙,安于礼者,事业有成。

“原典”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

王氏曰:“君不念旧恶。人有小怨,不能忘舍,常怀恨心;人生疑惧,岂有报效之心?事不从宽,必招怪怨之过。

人无远见之明,必有近忧之事。凡事必先计较、谋算必胜,然后可行。若不料量,临时无备,仑卒难成。不见利害,事不先谋,返招祸患。”

“解译”仇怨并不是因为别人得罪了我们,而是因为我们不能宽容别人。扬州有个梵音寺,寺中弥勒佛像旁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下联是:“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幅对联是形容弥勒佛的,但也是许多人生活中的座右铭。诸葛亮初出茅庐之时,关公与张飞都对他不甚礼遇,看不出这个书生有什么大作用。但诸葛亮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关张两人的小过错,一同开启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活中误解与冒犯是常有的事,如果斤斤计较,最终都会发展成仇怨。但如果我们有一颗宽容的心,别人的过错只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美丽。

祸患天天有,但是不是身受其祸,那就要看每个人的修为了。高人谋于祸前,俗人谋于祸后。谋于前者,消灾避祸;谋于后者,最多是个亡羊补牢。中医有个思想与此相似,叫“治未病”,即在疾病还没有生成之时,就加紧调养,人就不会得病。等一旦大病显现,再去治疗只能是半死半活,就是说治愈的机会只有一半。

汉代名医华陀,一家三兄弟都是大医,但为什么只有华陀一人名满天下呢?华陀曾这样说:我大哥在人还没有得病之时,就可以看出疾病的苗头,未病先治,所以名不显;我二哥在大病未显之时,通过根治小病消除大病,同样没有名气;而我呢,只有在人得了大病之后方能看出来,往往可以起死回生,所以有名气。

“原典”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注曰:“善积则致于福,恶积则致于祸;无善无恶,则亦无祸无福矣。”

王氏曰:“人行善政,增长福德;若为恶事,必招祸患。”

“解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没有更加科学的证据,但却是民间信仰的一种法则,而这种法则几乎是全人类都在信仰,我们也可以将此看成是人类的某种道德的底线。

“报应”思想源自各民族的上古思想,最有代表性的是印度的摩羯法则,即后来的轮回思想。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前一世的因果决定的。前世行善积德,此生就有福报,干啥都顺利;前世如果做恶多端,此生就会遭致恶报,要么一事无成,要么诸病缠身。所以孔子曾说:一个对别人有恩德的人,其福报可以在三代人中传递。

从现实的角度讲,如果对人真诚、善良,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如果对人常常恶语相加、欺骗蔑视,别人也会对你如此。这本身就是一种“善恶有报”。所以,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常怀一颗善良的心,收获也必定是善良的果。

凤凰台锵锵三人行节目里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地,有一个女司机开着一辆满载乘客的长途客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有三名持枪歹徒居然盯上了漂亮的女司机,强迫中巴停下,要带女司机下车去“玩玩”。女司机奋起呼救,但全车乘客大部分噤若寒蝉。只有一位中年瘦弱男子奋起反抗,结果被打倒在地。女司机被拖至山林草丛。

过了一会儿,衣衫不整的女司机和三名歹徒回来了。此刻女司机执意让被打的男子下车,男子不肯,双方争执起来。女司机固执地说:“你不下车,我就不开车。”全车乘客都在劝男子下车。结果那名仗义教人的男子被强行赶下了车……

第二天,当地的报纸报道:伏虎山区昨日发生惨祸,一辆中巴摔下山崖。车上司机和十三名乘客无一生还。

我们不必去管“善恶有报”思想科学与否,信仰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人类需要这种力量来平衡人与人的关系。

“原典”饥在贱农,寒在惰织;

注曰:“唐尧之节俭,李悝(克)之尽地利,越王勾践之十年生聚,汉之平准,皆所以迎来之术也。”

王氏曰:“懒惰耕种之家,必受其饥;不勤养织之人,必有其寒。种田、养蚕,皆在于春;春不种养,秋无所收,必有饥寒之患。”

“解译”农贱则米贵,米贵则食不果腹。同样的道理,桑农如果没有了保障,人们的穿衣就成了大问题。“农桑”之重,重于泰山,这是一个社会的根基,一旦出了问题,将发生社会大动荡。

中国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下,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居民的生活本就很艰辛,如果三农问题解决不好,极易发生饥荒之年。由于这个原故,中国历来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凡是执政者,均将农业视为头等大事。直到今天,一遇到经济动荡,通货膨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抑制物价上涨,因为历史上由于农桑问题导致的社会混乱屡见不鲜,教训极其深刻。

任何一个单位,都有生死存亡的根基。作为一个领导,首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单位根基不动摇,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要务正业,不要贪多求大,更不要舍本逐末,否则大厦就会在轰然之间倒塌。

“原典”安在得人,危在失士;

王氏曰:“国有善人,则安;朝失贤士,则危。韩信、英布、彭越三人,皆有智谋,霸王不用,皆归汉王;拜韩信为将,英布、彭越为王;运智施谋,灭强秦,而诛暴楚;讨逆招降,以安天下。汉得人,成大功;楚失贤,而丧国。”

“解译”得人者得天下,汉代刘邦用韩信、英布、彭越三人,终于成就大业。著名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说过:你可以拿走我的全部财产,但只要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5年之内我就能把所有失去的财产赚回来。成功与否的关键,不是“何事”的问题,而是“何人”的问题。唐太宗就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用人之道很奥妙,关键在于“不拘一格”四个字。每个人都是天才,既要用其长,也可以用其短。日本的川口寅三在《发明学》一书中提出了“善用缺点”的主张,并强调说:“甚至可以认为,人类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与能否巧用缺点有关。”

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犹如司机驾驶着失控的车辆一样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盲人习惯于在黑暗中生活,如果让盲人来干这种工作,定能提高工作效率。于是,柯达公司经理下令:将暗室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

“原典”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王氏曰:“富起于勤俭,时未至,而可预办。谨身节用,营运生财之道,其家必富,不失其所。贫生于怠情,好奢纵欲,不务其本,家道必贫,失其时也。”

“解译”时机对于事业的成败很重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才能保证事有所成。错过了时机,再好的项目也不会成功。比如说农业生产,一年之计在于春,关键要在春天适时播种,秋天才会有收获,生活才会富足;如果延误了农时,春天该种的没有种下去,秋天就只能收获一些杂草了。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由一系列内外时机造就的,没有这些机会,再有才华也只能“空悲切”了。比如说汉代张良这个人物,秦朝末年的社会动荡给他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社会环境,但如果没有遇到那个怪老头传他一部《素书》,让他有机会提升自己内在的修为,恐怕也难以成功。

再比如,就科学而言,学科领域中大的机遇可能几百年一遇,中等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都与这类大机遇有关。如果爱迪生不是生在他那个时代,而是早生500年,那么他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科学发明。爱因斯坦如果出生在唐朝那个时期,也不会想到相对论。

所以,凡事所成皆有其必然性,但由谁来成就这个必然性却是偶然的。居里夫人说得好:“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一个人的成功有偶然的机会,但偶然机会的被发现、被抓住与被充分利用,却又绝不是偶然的。

“原典”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注曰:“躁静无常,喜怒不节;群情猜疑,莫能自安。”

王氏曰:“喜怒不常,言无诚信;心不忠正,赏罚不明。所行无定准之法,语言无忠信之诚。人生疑怨,事业难成。”

“解译”为官之道,重在沉稳,遇事不慌张,处事要慎重,说话要有信,举止要得体。古代的官员要学八字步,重在一个稳字上,这就叫官样。而那些急功近利、遇事先乱、喜怒无常、朝令夕改的领导,常常给人不可靠、不可信的感觉,下属也会常常猜测领导的意图,久之必生疑心。

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不是仅仅看他做成了多大的事,而最终要看他个人的修为究竟有多高,是否可被人学习、借鉴。许多人尽管做出了一些成就,但由于修为所限,不论是才华、操守、道德都不足为人所道,这种人也不能算成功。比如说,五代时期的冯道,尽管做过五朝宰相,也做过不少好事,但就是由于他操守有亏,在历史上很少被人提起,更没有人说他是成功的人生。

而在个人的修为上,最重要的就是稳重,始终保持住内心的平静,不为外力所动,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要达到了这个境界,无论是谁都是成功的人生。

在大哲学家老子的眼中,沉稳、慎重同样是个人修为的重要标准。他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泰然处世,清静无为,才是做人的根本。

“原典”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注曰:“轻上无礼,侮下无恩。”

王氏曰:“承应君王,当志诚恭敬;若生轻慢,必受其责。安抚士民,可施深恩、厚惠;傲慢于人,必招其怨。轻蔑于上,自得其罪;欺罔于人,必不相亲。”

“解译”一个有序的社会,是由许许多多具体的规范促成的,尊重上级,亲爱下级,就是整个社会秩序当中的一环,破坏了秩序,就会引起混乱,轻则获罪,重则丧命。

人们在读历史的时候,常常痛恨皇帝在大功告成后,屠杀功臣,而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之叹。但孰不知许多大臣在成功名就之后,功高震主,甚至居功轻慢,结果犯了“轻上生罪”这一条,而最终被杀。汉代的刘邦本来定下“异姓不可为王”的规定,但韩信在战事最吃紧的时候,却逼刘邦封他为王,直接挑战领导的权威。虽然刘邦从大局考虑满足了韩信的愿望,但是怀恨在心,最后还是将他杀了。

我们在高级灵长类动物世界,常常会看到相互之间梳理毛发,在生物学上这就叫“理序”,通过梳理毛发来确定每个猴子在族群中的地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动物的群居性越强,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会越复杂,而“秩序”的作用也就越大。

所以对于人类而言,甚至对一个单位而言,“秩序”是稳定的基石,是一个单位凝聚的根本。尽管有时候这种“秩序”并不合理,需要不断地改进,但也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骤然间的变动,就是革命。而革命的代价,一般都难以承受。

“原典”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注曰:“淮南王言:去平津侯如发蒙耳。”

王氏曰:“君不圣明,礼衰、法乱;臣不匡政,其国危亡。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无谨慎之心;公卿失尊敬之礼,边起轻慢之心。近不奉王命,远不尊朝廷;君上者,须要知之。”

“解译”一个公司的总裁并不信任他的副总,用而疑之,这就叫“近臣不重”。这样的副总,在他所管理的部门中就没有威信,中层领导也看不起他,这就叫“远臣轻之”。

原来的皇帝派大臣下基层办事时,总是授以“钦差大臣”的名号,就是要加强下派干部的权威性,形成震慑力。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单位,最高层的决策,不可能由最高领导亲自完成,必须层层负责,层层贯彻,才能形成合力。

三国刘备有了诸葛亮以后,基本上不具体管事,一切权力都下放,甚至在两个结义兄弟关羽、张飞与诸葛亮闹意见时,也能维护诸葛亮的权威,这才有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即将各诸侯王的封地再进行分封,就是将大国化小,小国化无,以此来削弱侯王的势力。因此,他受汉武帝的重用,做到了中大夫的官职,但诸侯王却将他恨之入骨,但没有办法。等到主父偃失宠之时,各大臣纷纷落井下石,淮南王刘长说:“去掉主父偃易如反掌。”果然,不久之后,汉武帝将他族诛。主父偃死前有数千宾客,但他死后没有人来为他收尸,只有洨孔车一人埋葬了他。

“原典”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注曰:“暗也。明也。”

王氏曰:“自起疑心,不信忠直良言,是为昏暗;己若诚信,必不疑于贤人,是为聪明。”

“解译”凡是总怀疑别人的人,是因为他连自己都不相信。相反,凡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一般也不会怀疑别人。

在历史上,最怀疑臣下的王朝可能就是明朝。明代各朝皇帝,总是疑神疑鬼,对谁都不放心,被冤杀的大臣有很多。后来的研究表明,朝代的朱姓皇帝家族可能存在一种精神方面的遗传病。这种病导致明代皇族有种病态的心理,怀疑一切人、一切事。

每个人都是一个宝库,而自信是挖掘这一宝库的唯一工具,只要充分相信自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原先患有口吃病,幼年结巴,语音微弱,演说时常被人喝倒彩。他始终对自己信心百倍,为了克服疾病,每天清晨口含小石子,呼喊练习,终于成为口若悬河,辩驳纵横的演说家。

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凯勒,著作蜚声海内外。但又有谁知道,她幼年因病造成又聋又瞎,是个残疾人。但她自信自强,14岁攻克多种外语,通晓德、法、古罗马、希腊文学。20岁考入著名的哈佛大学。

自信的人才能以一种更加平和的目光看待世界、看待别人,唯有自信者方可成功。

“原典”枉士无正友。

注曰:“李逢吉之友,则‘八关’、‘十六子’之徒是也。”

王氏曰:“谄曲、奸邪之人,必无志诚之友。”

“解译”枉的本义是弯曲或者不正,所以《说文》里说:“枉,邪曲也。”枉士指的是那些心术不正的小人,这种人交往的圈子里,不会有正直之士,或者志诚之友。

古希腊的剧作家欧里庇得斯曾说:“什么样的人,交什么样的朋友。”中国也有类似的名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气相似的事物总是会聚到一起,心性相似的人也最终会走到一起。人际交往中,最关键的不是性格,而是品德。三国时期的刘关张,性格相差很大,但相似的人品,使他们桃园结义。

唐代中期有位大臣名叫李逢吉,此人就属于“枉士”,史书说他“性忌刻,险谲多端”,看来是个阴险狡诈之人。在他当政时,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形成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而这张网中的人,几乎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号称“八关十六子”。凡是有求于李逢吉的人,必须首先向这些人行贿,只要钱给的足,没有办不了的事。

“原典”曲上无直下。

注曰:“元帝之臣则弘恭、石显是也。”

王氏曰:“不仁无道之君,下无直谏之士。士无良友,不能立身;君无贤相,必遭危亡。”

“解译”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属下。一个单位风气的养成,主要看领导的品德。如果领导好大喜功,整个单位就会弥漫严重的夸夸其谈的作风。这就叫“上之所好,民必甚焉”。

从前,晋国流行一种讲排场、摆阔气的坏习气,晋文公便带头用朴实节俭的作风来纠正它,他穿衣服绝不穿价格高的丝织品,吃饭也绝不吃两种以上的肉。不久之后,晋国人就都穿起粗布农服,吃起糙米饭来。

楚灵王喜欢纤细的腰身。因此,朝中大臣都惟恐腰肥体胖,失去宠信,不敢多吃饭,把一日三餐改为只吃一餐。每天起床整装,先要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时间久了,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扶住墙壁才能站起来。一年之后,满朝文武都成了面黄肌瘦的废物了。

现在看到的唐代绘画或者壁画中,女士都是肥美的,几乎可以成为唐代人的审美标准。然而,唐代早期的绘画中女性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十分的清秀。原来这一风气源于唐代风流皇帝唐玄宗爱上了杨贵妃。据说杨贵妃杨玉环的体态非常丰满,有人用“丰肥浓丽、热烈放姿”几个字来概括。如此一来,上行下效,唐代的审美标准因此而变,留下了许多姿态万千、装束大胆、乐观向上的胖美人形象。

“原典”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注曰:“非无贤人、善人,不能用故也。”

王氏曰:“谗人当权,恃奸邪害忠良,其国必危。君子在野,无名位,不能行政;若得贤明之士,辅君行政,岂有危亡之患?纵仁善之人,不在其位,难以匡政、直言。君不圣明,其政必乱。”

“解译”盗匪横行之世,一定是社会动荡之时。一个混乱的公司,人人皆有小人之嫌。时势迫人,人们只能因时而动,因势而为。

人性本善,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善者,可为什么人世还有百态呢?完全是因为大小环境造成的。善根就如同一颗种子,放到不同的土壤中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有的可以是顺利成长,也有的会发生扭曲,一切视种子所处的环境。即使在同一个大环境中,每个种子各自的小环境也可以起到决定作用。所以天下没有一模一样的两颗树。

有人说人性是由基因决定的,其实基因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好与坏,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基因的作用更大。我们的内心有种融于社会与环境的渴望,于是会不自觉地改变自己,每个人其实都是改变后的自己。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人人性大变,并非人性本恶,环境使然。

“原典”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注曰:“人不能自爱,待贤而爱之;人不能自养,待贤而养之。”

王氏曰:“若要治国安民,必得贤臣良相。如周公摄正辅佐成王,或梳头、吃饭其间,闻有宾至,三遍握发,三番吐哺,以待迎之。欲要成就国家大事,如周公忧国、爱贤,好名至今传说。

聚人必须恩义,养贤必以重禄;恩义聚人,遇危难舍命相报。重禄养贤,辄国事必行中正。如孟尝君养三千客,内有鸡鸣狗盗者,皆恭养、敬重。于他后遇患难,猪盗秦国孤裘,鸡鸣函谷关下,身得免难,还于本国。孟尝君能养贤,至今传说。”

“解译”凡过分自恋、自爱者,胸中必无别人。“爱人”是一种胸怀,大的方面讲是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小的方面讲是使身边的人获得成功的责任感。唯有“爱人”者能有大志向,必欲成其事而利于民。“爱人”越深,成就事业的动力也就越大。

而凡谋事者,必先谋于人,光杆司令不能包打天下。而凡用人者,必将厚养之,高官厚禄为养,放权使能为养,恩义聚人亦为养。用而不养,养而不厚,上下离心。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凡有大志于社会者,皆舍财养士,于是出现了一个庞大的“食客”阶层,孟尝君就养了三千食客,凡有一技之长,都被收为门下。三国曹操想统一天下,于是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求贤令”。谋于事者,不如谋于人。

“原典”国将霸者士皆归。

注曰:“赵杀鸣犊,故夫子临河而返。”

“解译”一个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处处呈现出新气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有识之志纷纷前来效力。人气旺不旺,是评判一个事业、一个企业很重要的标准。前苏联在创立之初,海外的侨民卖掉国外的资产,举家回迁,有的人甚至将整座工厂拆下运回国内。

中国近现代也有两次“士皆归”的盛况:一次是解放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海外之士大举归国,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大国崛起的气象,两弹一星功臣中的许多人,都是那个时候回国的;再一次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外留学人员又一次大规模回归,使“海归”一词成了中国特有词汇。

当年孔子想去晋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当他和弟子们走到了晋国边境的黄河之滨时,却听到赵简子杀了辅佐他的贤大夫鸣犊,于是取消了投靠赵简子的计划。为什么呢?因为孔子从这件事情上看不到晋国未来的希望,所以选择了回避。

“原典”邦将亡者贤先避。

注曰:“若微子去商,仲尼去鲁是也。”

“解译”中国有句老话:“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圣贤之士,善于观察时势,当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公司出现衰败迹象时,他们就会远离险地,不使自己身处困境。因为此时,即使才德超群,也无施展之地,唯有小人可以当道。

孔子曾说:“有智慧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回避动荡不安的时代,其次要远离祸乱危险的地域,再次是避开色情的诱惑,最后是回避流言四起的场所。君子不履险地。”

《素书》中的这两句话,是从人才的流向上观察所处的环境,判断一个事业的前途,从而更好地选择自己的去向。

“原典”地薄者,大物不产;小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注曰:“此四者,以明人之浅则无道德;国之浅则无忠贤也。”王氏曰:“地不肥厚,不能生长万物;沟渠浅窄,难以游于鲸鳌。君王量窄,不容正直忠良;不遇明主,岂肯尽心于朝。

高乌相林而栖,避害求安;贤臣择主而佐,立事成名。树无枝叶,大鸟难巢;林若稀疏,虎狼不居。君王心志不宽,仁义不广,智谋之人,必不相助。”

“解译”土地贫瘠,就不会生长大型的植物,沙漠中永远不会有参天的大树;河浅水少,就不会有大鱼游动,涓涓细流中只会有小虾;光秃秃的树,即使再高,苍鹰也不会在此栖脚;狮虎等猛兽,会选择草高林密处栖身。

《素书》用自然现象来说明成功与失败的因果关系,说明人才与事业的因果关系。志向越高远,事业就越伟大。想当年,刘备如果仅仅想保住自家妻小的富贵,关张二人能与他结义共谋大事吗?诸葛亮能出山协助他开创三国鼎立之局吗?只有伟大的抱负,才能吸引天下才俊,共创大业。水浅者则大鱼不游,鸡鸣狗盗之徒,只会横行乡里。

“原典”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注曰:“此二者,明过高、过满之戒也。”

王氏曰:“山峰高峻,根不坚固,必然崩倒。君王身居高位,掌立天下,不能修仁行政,无贤相助,后有败国、亡身之患。

池塘浅小,必无江海之量;沟渠窄狭,不能容于众流。君王治国心量不宽,恩德不广,难以成立大事。”

“解译”山峰越是陡峭,越是容易崩塌;湖泊超过其容量,就会出现四溢的现象。做人做事,总要有个度,刻意与完美,或者得意而忘形,往往都是画蛇添足,适得其反。老子曾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刀本来已经很锋利了,可是还要更锋利,结果将刀磨得又薄又尖,一碰就断,原有的锋利在瞬间就失去了。

法国一家博物馆里有尊巴尔扎克的雕像,作者是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可惜的是,这尊雕像没有手,原来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雕像完成之后,罗丹请他的学生们前来欣赏。第一个学生看到雕像以后,发出了一声由衷的赞叹:“啊!快看啊,巴尔扎克的手多么完美!”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学生都对雕像的那双手给予了极高评价。罗丹很生气,他对学生说:“这双手过分完美了,它具有独立的生命,已经不属于雕像的整体了,有它只能破坏全局效果,而不能为整体增色,必须去掉。”于是罗丹亲自砍下了雕像的双手。

真正的完美是包容一切,是孔夫子的中庸之道。《周易》里说:“曲成万物而不遗。”老子《道德经》也说:“曲则全,枉则直。”意思是说天下万物都是弯曲的,完美的东西也是弯曲的,只有弯曲的东西才有可能发展。所以中国的文化里到处可以看圆形的结构,六十四卦可以组成一个圆,甚至中国的哲学也可以浓缩到一张太极图上。

“曲则全”是中国人特有的大智慧,只有走一些弯路,才能最终达到目的。故古人提出:“聪明广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力多勇,守以畏;富贵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

“原典”弃玉取石者盲。

注曰:“有目与无目同。”

王氏曰:“虽有重宝之心,不能分拣玉石;然有用人之志,无智别辨贤愚。商人探宝,弃美玉而取顽石,空废其力,不富于家。君王求士,远贤良而用谗佞;枉费其禄,不利于国。贤愚不辨,玉石不分;虽然有眼,则如盲暗。”

“解译”“弃玉取石”的人,不是傻子就是瞎子。其实,这种事在我们身边是经常发生的,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如此愚蠢的选择。比如说,我们经常为一些身外之物而奋斗不休,为此我们却失去了许多东西,像家庭的亲情、自己悠闲的心情,甚至还有健康,这都是“弃玉取石”的行为。

《庄子》里记载了一件事:“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侯,昭僖侯有忧色。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于君之前,书之言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君能攫之乎?’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

韩魏两国发生领土争端,韩国的昭僖侯为此很烦恼。有一天,子华子去见昭僖侯,见他面有忧色,于是子华子对君侯说:现在我们写下“天下”两个字放到您面前,谁握着它,谁就能拥有天下,不过,左手握着它,右手就会残废,右手握着它,左手就会残废。您愿意把它握在手中吗?昭僖侯说:寡人不愿意为它而失去双臂。子华子说:就是啊!这样看来,双臂重于天下,而您自己的身躯比双臂更重要。

“原典”羊质虎皮者柔。

注曰:“有表无里,与无表同。”

王氏曰:“羊披大虫之皮,假做虎的成势,遇草却食;然似虎之形,不改羊之性。人倚官府之势,施威于民;见利却贪,虽妆君子模样,不改小人非为。羊食其草,忘披虎皮之威。人贪其利,废乱官府之法,识破所行谲诈,反受其殃,必招损己、辱身之祸。”

“解译”披着虎皮的羊,永远也成不了老虎。仗势欺人者,狐假虎威者,永远也成不了英雄人物。人真正的强大在内心,是虚怀若谷的态度。老子曾经反复说明了一个道理:唯其弱,所以强。

陆地上什么动物最强大?人们一定会说是老虎,有人说它们是“万兽之王”。其实这是错误的,完全出于人类的主观偏见。在陆生动物中,最强大的是大象。它们没有老虎的速度与利爪,每天都以食物链中最不起眼的青草、树叶为食,但大象体积与寿命却远远大于那些食肉型动物。海洋中什么鱼最大?是鲸鲨。它们每天都以海洋中最低等的浮游动物为食,过着清汤寡菜的生活,但却比食肉的鲨鱼大出十几倍。

所以,真正的强大,看起来都是柔弱的。在自然界中,表面看起来,水是最弱的,岩石是最强的。然而,当我们站在中国雅鲁藏布江的大峡谷,或者站在美国克罗拉多大峡谷的时候,你就能感觉到水的强大。那些柔弱的水汇集起来,像刀子一样,将坚硬的岩石从中劈开,形成壮观的大峡谷。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领会老子的伟大,“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的水在峡谷中缓缓穿行,“至坚”的岩石在两侧默默行着视目礼,这是多么深奥的一幕。

天天摆出一副天下无敌的样子,或者功成名就的架式,都是披着虎皮的羊。“原典”衣不举领者倒。

注曰:“当上而下。”

王氏曰:“衣无领袖,举不能齐;国无纪纲,法不能正。衣服不提领袖,倒乱难穿;君王不任大臣,纪纲不立,法度不行,何以治国安民?”

“解译”想拿一件衣服,最好抓住领子,一提之下,一件衣服就会顺顺当当。如果抓住其他地方,衣服就会巅三倒四不成样子。

春秋时候,著名军事学家孙武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可以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也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这些宫女都是阖庐的身边人,其中还有两位爱姬,她们根本不将孙武放在眼里,整个训练过程嘻嘻哈哈,成了一场游戏。所以想训练好这群特殊的兵,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树立将官的威信,必须让她们知道什么是令行禁止。

在反复多次重申军令无效的情况下,孙武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做事要抓住重点,纲举则目张。“原典”走不视地者颠。

注曰:“当下而上。”

王氏曰:“举步先观其地,为事先详其理。行走之时,不看田地高低,必然难行;处事不料理上顺与不顺,事之合与不合;逞自恃之性而为,必有差错之过。”

“解译”走路不看地,只顾抬头望天的人,早晚都会摔跟头,鼻青脸肿。无论做什么,既要脚踏实地,同时也要看清方向。

成功者都明白一个道理:做成一件事,绝对是个系统工程,方方面面都要兼顾到,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固然重要,脚踏实地同样不可偏废,反之亦然。失败者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行与思不能统一,要么好高骛远,目标与自己的实力相悖,仰着脖子追太阳,最后掉到了沟里去;要么埋头苦干,不把握周围的环境,闷着头只看见眼前一点小利,最后撞到了南墙上,头破血流。

“原典”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注曰:“才不胜任谓之弱。”

王氏曰:“屋无坚柱,房宇歪斜;朝无贤相,其国危亡。粱柱朽烂,房屋崩倒;贤臣疏远,家国倾乱。”

“解译”一间房子如果没有坚固的立柱支撑,就会倒塌;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才华出众贤能的辅助,就会灭亡。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但他的霸业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管仲。管仲原本是鲁国人,齐桓公听取鲍叔牙的建议,在攻打鲁国时假装与管仲有仇,将管仲接到了齐国,并委以重任。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说,实行了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农闲时训练,有战事时出征。这样既提高了士兵战斗力,也不必支付养兵的费用。这些改革奠定了齐国日后称霸的基础。

然而,等管仲一死,齐桓公本来就是一个昏君,再加上所用非人,搞得天下大乱。齐桓公病重时,五位公子忙着争权夺利,根本顾不上他,齐桓公病死后,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没有一个人管,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

失一人而失一国,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中有很多。

“原典”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注曰:“夫冲和之气,生于足,而流于四肢,而心为之君,气和则天君乐,气乖则天君伤矣。”

王氏曰:“寒食之灾皆起于下。若人足冷,必伤于心;心伤于末,后有丧身之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百姓安乐,各居本业,国无危困之难。差役频繁,民失其所;人生怨离之心,必伤其国。”

“解译”俚间有“人暧腿,狗嗳嘴”之说,天寒地冻之时,狗总是前蹄抱嘴而眠,故身寒因为足冷;草介小民乃一国之本,国乱皆因民怨。

一身之本在足,一国之本在民,一个单位之本在员工,下不安,则上摇。中国有多少次改朝换代,都是因为民怨沸腾。强大的明王朝,最终亡于一介草民李自成;现在又有多少公司,因员工的不满而走向破产关张。但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许多领导就是学不会,反复栽跟头而不自省。“原典”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民先弊。

注曰:“自古及今,生齿富庶,人民康乐;而国衰者,未之有也。”

王氏曰:“山将崩倒,根不坚固;国将衰败,民必先弊,国随以亡。”

“解译”任何灾难的发生都有前兆,如果看见一座大楼的底基出了问题,就是大楼将要倒塌的前兆,如果看见平民百姓为衣食而发愁,就是国家将走向衰败的前兆。

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国,这其实是一个不需要争论的问题。

齐宣王曾经说:“我有一个毛病,我非常爱财。”孟子说:“周朝的先主公刘,就是好货人,诗经记载:他教导人民努力耕作,增加生产,将粮食堆满仓内。制造干粮,放在囊里,以便人民携带。又整军经武,把老百姓集中起来训练,等这些都差不多了,才带了弓箭,装备干戈等武器,复兴他祖先的旧业。留守的人有充裕的谷仓,出发的人有包裹好的干粮,如此准备妥当才出发。王如果能效法先人积极进取,藏富于民,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原典”根枯枝朽,民困国残。

注曰:“长城之役兴,而秦国残矣!汴渠之役兴,而隋国残矣!”

王氏曰:“树荣枝茂,其根必深。民安家业,其国必正。土浅根烂,枝叶必枯。民役频繁,百姓生怨。种养失时,经营失利,不问收与不收,成势相逼征;要似如此行,必损百姓,定有雕残之患。”

“解译”一颗大树如果根部枯死了,上面的枝叶同样会枯死;一个国家如若民众困苦不堪,朝不保夕,国家这棵大树也必将枝枯叶残。

做统治者并不难,最大的智慧其实就一句话:人民生活富裕,国家自然繁荣富强。竭泽而渔,最终会落个破家亡国的命运。隋王朝是中国最短命的王朝之一,隋炀帝时,征调天下人去修大运河及其他工程,每月役使的人数就有200万之多,“役丁死者什四五”。男丁不够,就征发妇女,这在历史上都是少有的。隋炀帝榨干了天下民力,自己也就寿终正寝了。

“原典”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注曰:“汉武欲为秦皇之事,几至于倾;而能有终者,末年哀痛自悔也。桀纣以女色而亡,而幽王之褒姒同之。汉以阉宦亡,而唐之中尉同之。”

王氏曰:“前车倾倒,后车改辙;若不择路而行,亦有倾覆之患。如吴王夫差宠西施、子胥谏不听,自刎于姑苏台下。子胥死后,越王兴兵破了,越国自平吴之后,迷于声色,不治国事;范蠡归湖,文种见杀。越国无贤,终被齐国所灭。与覆车同住,与亡国同事,必有倾覆之患。”

“解译”跟着前面翻覆的车辙走,最后也会翻覆;跟着失败的人学习,最后只能是失败。后人总结历史的经验,就是为了趋吉避凶,避免失败的发生,“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上因为废长而立幼,曾引发过无数次宫廷政变,三国时的袁绍和刘表之败,都与废长立幼有关。曹操的幼子曹植,从小就聪颖智慧,10岁的时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在诸子中曹植“最可定大事”,曾想要立他为太子。有一天,曹操将事告诉了贾诩,想征求他的意见。可是贾诩就是不开口,最后被逼急了才说:“刚才我想到了其他一些人、一些事,比如说袁绍和刘表。”意思很明白:袁绍和刘表因为废长立年导致混乱,甚至灭亡,今天这个事就是“与覆车同轨者倾”。曹操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哈哈大笑起来,再也不提立曹植之事。

“原典”见己失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

注曰:“已失者,见而去之也;将失者,慎而消之也。恶其迹者,急履而恶,不若废履而无行。妄动而恶知,不若绌动而无为。”

王氏曰:“圣德明君,贤能之相,治国有道,天下安宁。昏乱之主,不修王道,便可寻思平日所行之事,善恶诚恐败了家国,速即宜先慎避。”

“解译”知道过去已经发过了的不幸事故或者是错误,一旦发现类似的苗头出现,就应当慎之又慎,防止它再一次发生,使之消灭在萌芽状态;厌恶前人有过了的劣迹,就应当尽力避免重蹈覆辙。

每个时代在制度上都有创新,但更多地却是学习,向前人学习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比如说,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最早是明朝朱元璋时才有的,他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并将这条规定置于宫门之中。为什么呢?太监是中国古代宫廷的异类,他们不男不女,是直接服务皇室的奴才。皇子们自小在宫廷长大,天天由太监服侍,日久天长,会在不知不觉中滋生亲近感、信任感。皇帝身边的太监,个个深谙皇帝好恶性情。他们接触大量机密,对于宫内事务了如指掌。因此,宦官干政朝廷,结果其实相当危险。

唐代是宦官干政比较多的朝代玄宗朝仅五品以上宦官就有千余人,其中杨思勖做到从一品、封虢国公。高力士陪伴唐玄宗左右,实际地位高得惊人。诸王、公主称他为“阿翁”,连太子李亨都叫他“二兄”。结果有了安史之乱,唐由盛而转衰。

正是基于历史的经验,朱元璋才明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原典”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王氏曰:“得宠思辱,必无伤身之患;居安虑危,岂有累巳之灾。恐家国危亡,重用忠良之士;疏远邪恶之徒,正法治乱,其国必存。”

“解译”知道惧怕危险的人,就能适当约束自己,时时保持警惕,确保自己不履险地;同理,知道畏惧死亡的人,就能活得更长久。

人想得到什么,必须敬畏它的反面,想得到健康,就必须敬畏死亡,想得到成功,就必须敬畏失败。敬畏之心是保全自己、成就事业的最大智慧。因为生活中的第一要务,并不是得到更多的东西,而是首先使自己处于安全、健康的境地,“死去原知万事空”。战争的第一要务也并不是消灭敌人,而是保全自己。

“百年企业”是每一个企业家的梦想,无数企业的生生死死告诉了人们一个朴素的真理:活着才是硬道理!一时的成功许多人都可以做得到,那就像是怒放的樱花,会随风而散,唯有百年基业才是大智慧!但如何才能打造一个“百年企业”呢?黄石公在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原典”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注曰:“有道者,非己求福,而福自归之;无道者,畏祸愈甚,而祸愈攻之。岂有神圣为之主宰?乃自然之理也。”

王氏曰:“行善者,无行于巳;为恶者,必伤其身。正心修身,诚信养德,谓之有道,万事吉昌。心无善政,身行其恶;不近忠良,亲谗喜佞,谓之无道,必有凶危之患。

为善从政,自然吉庆;为非行恶,必有危亡。祸福无门,人自所召;非为神圣所降,皆在人之善恶。”

“解译”一个人的行为只要合乎道义,符合自然规律,就会吉祥喜庆,否则凶险莫测。有道德的人,无心求福,福报自来;多行不义的人,有心避祸,祸从天降。一个人所得是凶是吉,非神非圣,乃自然的因果关系,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世无地狱,人心所造。所以成败在谋,安危在德。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个家族世代富贵延续,所以有富贵不过三代之说。但孔子家族是个例。自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这个大家族世代受后人尊敬,多少次兵荒马乱、匪盗窃横行的乱世里,几乎没有人危及这个家族。为什么呢?原因就在“有道则吉,无道则凶”这句话。

“原典”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王氏曰:“行善从政,必无恶事所侵;远虑深谋,岂有忧心之患。为善之人,肯行公正,不追凶险之患。几百事务思虑、远行,无恶亲近于身。

心意契合,然与共谋;志气相同,方能成名立事。如刘先主与关羽、张飞;心契相同,拒吴、敌魏,有定天下之心;汉灭三分,后为蜀川之主。”

“解译”孔子曾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是:如果你立志做一个仁爱之人,你就没有让人厌恶的坏毛病,更不会成为为非作歹的恶人。一个没有坏毛病的人,就很容易在社会中被人认同、接纳,活起来就比较自在,有什么好事大家都会想着你。所以做人要从“善”做起,心善念,行善行,为善举。历史上那些被传颂的人物,总有些突出的优点,比如像唐太宗这个人,胸怀宽广,能容下不同的政见,仅此一项,就被后人颂扬千年。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人们当前的许多忧患,其实都是因为在此之前没有很好计划造成的。成功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凡事皆能从长计议,预先有所准备。

中国改革三十年来,国力大增,这都要感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有远虑的学者。当时以马寅初为首的一群学者看到了未来人口增长的趋势,预计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到2003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26亿之间。这么多的人,会将所有的国民收入吃得一干二净,根本不会有积累,更不会有发展。中国政府最终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几十年来少出生几亿人,减小了经济发展的压力,为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奠定了基础。最近,联合国也在全世界提倡这一政策。

“原典”同志相得,同仁相忧。

注曰:“舜有八元、八凯。汤则伊尹。孔子则颜回是也。文王之闳、散,微子之父师、少师,周旦之召公,管仲之鲍叔也。”

王氏曰:“君子未进贤相怀忧,谗佞当权,忠臣死谏。如卫灵公失政,其国昏乱,不纳蘧伯玉苦谏,听信弥子瑕谗言,伯玉退隐闲居。子瑕得宠于朝上大夫,史鱼见子瑕谗佞而不能退,知伯玉忠良而不能进。君不从其谏,事不行其政,气病归家,遗子有言:‘吾死之后,可将尸于偏舍,灵公若至,必问其故,你可拜奏其言。’灵公果至,问何故停尸于此?其子奏曰:‘先人遗言:见贤而不能进,如谗而不能退,何为人臣?生不能正其君,死不成其丧礼!’灵公闻言悔省,退子瑕,而用伯玉。此是同仁相忧,举善荐贤,匡君正国之道。”

“解译”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为复杂,时而结成团伙,时而彼此仇怨,看似杂乱而无章,其实分离聚合皆有其因。《素书》接下来论述了人际关系的因果,这是认识社会的宝贵经验。

志同道合的人,总是有共同的追求,使他们团结起来;仁爱之士,总是有相似的品质,使他们走到一起。

孔子在众多弟子中,可能喜欢颜回更多一些。为什么呢?因为颜回在生活经历与品德方面,与孔子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孔子此生,坚持以身作则,凡是他提倡的东西,自己首先要做到。在这一点上,颜回也是如此。在做人上,他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在求学上,他坚守“不耻下问”的精神,用毕生精力“研之弥坚”,很符合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所以孔子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原典”同恶相党。

注曰:“商纣之臣亿万,盗之徒九千是也。”

王氏曰:“如汉献帝昏懦,十常侍弄权,闭塞上下,以奸邪为心腹,用凶恶为朋党。不用贤臣,谋害良相;天下凶荒,英雄并起。曹操奸雄董卓谋乱,后终败亡。此是同恶为党,昏乱家国,丧亡天下。”

“解译”人们结成不同的团伙,除了利益与追求相同外,更重要的是心性、品质相同。汉代灵帝时,有一群宦官结成了一个团伙,史称“十常待”,其首领叫张让和赵忠。这伙人将小皇帝玩于股掌之上,以至灵帝都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恶名。

在三国中,人们对曹操有些非议,在京剧脸谱中总是将他画成白脸奸臣的样子,这其中可能就与曹操的家世有关。曹操的祖父叫曹腾,就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后人痛恨十常侍,也就对曹操本人没有什么好印象。

“原典”同爱相求。

注曰:“爱利,则聚敛之臣求之;爱武,则谈兵之士求之。爱勇,则乐伤之士求之;爱仙,则方术之士求之爱符瑞,则矫诬之士求之。凡有爱者,皆情之偏、性之蔽也。”

王氏曰:“如燕王好贤,筑黄金台,招聚英豪,用乐毅保全其国;隋炀帝爱色,建摘星楼宠萧妃,而丧其身。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信用忠良,国必有治;亲近谗佞,败国亡身。此是同爱相求,行善为恶,成败必然之道。”

“解译”凡是人,心性所致,必有所爱,喜收藏者,自然会组成一个圈子。尤其是领导,他的个人喜好会影响一群人。当年秦始皇好神仙之术,总想着活得更长久些,于是一群方士就围在他的身边,要官给官,要钱给钱,想让他们搞出一个长生不老的仙药。结果钱花了无数,也没有搞出个长生不老的药。为了给自己开脱,这帮术方士还到处说秦始皇的坏话。秦始皇一气之下搞了个“焚书坑儒”,将他们全杀了。

“原典”同美相妒。

注曰:“女则武后、韦庶人、萧良娣是也。男则赵高、李斯是也。”

“解译”两个美人站在一起,相互总是没有好心情,这就是人类的嫉妒心理。同行是冤家,同美也是冤家。历史上的粉阵厮杀是很残暴的。当年武则天得势之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令人将萧淑妃、王皇后砍断了手脚,并泡在酒瓮中。

女人如此,男人也如此。三国时的周瑜,人长得风流,智慧也是很高的,在东吴不作第二人之想。没有想到,在联蜀抗曹时,却来了个诸葛亮,战略计谋,处处压他一头。周瑜嫉妒得要命,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几次想加害,都没有成功,最后被诸葛亮三气之下要了命。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致同治1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是一部兵学名著,孙武阐述了战争的用兵之道,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春秋晚期以前兵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更以其极具价值的思想创造,为后人的兵学思考开辟了无数法门。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智谋书,以三十六为纲目,总领古今经典谋略,史论结合,充分发挥案例对计谋含义的形象诠释作用,是计谋学图书的一大创新。
  • 增广贤文全鉴(典藏诵读版)

    增广贤文全鉴(典藏诵读版)

    《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具有十分丰富的知识性。本书收录了《增广贤文》的原文,逐句作解注释,并加以典型事例分析,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贤文的真谛。
  • 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

    《大学》将人的修身作为核心基础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治国平天下就应该以德为本。《中庸》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典籍,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将《大学》《中庸》整合编撰成了一本书《大学·中庸》,里面包含了很多先圣哲人的价值反思和体验,由此也向当代读者展示了他们卓越的思想表述才能,有着很好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本书内容有四部分组成:原文、注释、译文、读解。注释简要明了,读解到位,对读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 鲍鹏山说孟子

    鲍鹏山说孟子

    作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被后人推崇为亚圣,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鲍鹏山先生为国内推广古典文化的著名学者,他通过对《孟子》一书的解读,全方位展示了孟子的圣贤形象。
热门推荐
  • 不胜人间梦一场

    不胜人间梦一场

    发生的一切都可以看做是真的,也可以单纯地看做是一场梦境,究竟梦能不能隐射现实,还是现实本身就是一场梦境,能看透的一定是智者了。
  • 鬼畜女帝

    鬼畜女帝

    女强前期虐夫,后期追夫。女主理智。男主前期温柔病娇,后期温柔阴郁。正路风格,脑洞大开!
  • 大唐从赘婿开始

    大唐从赘婿开始

    大唐元和八年,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了半个世纪,唐宪宗李纯励精图治,国情好转,史称元和中兴。现代医学生徐明穿越回大唐,从赘婿开始,周旋于自己和他人的命运中。温情,亦或铁血......在这盛极反衰又回光返照的年代,他要用自己的力量拉动整个历史的巨轮......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汤圆里面是黑的

    汤圆里面是黑的

    [1v1/双洁]一只蓄谋已久的大灰狼把“天真可爱”小白兔叼进窝里的故事[懂事女学生x白切黑少年]
  • 儿科醒

    儿科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火影抽奖系统

    火影抽奖系统

    论一个野生忍者如何成为忍界大咖!我有抽奖系统,有钱便有一切!
  • 农家空间小财女

    农家空间小财女

    苏明月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成为了另外一个人,而且背景还是一个不知明的古代。在梦中,好像发生了很多不好的事情,苏明月被人骂说她勾引子自家堂姐的男人。为了证明清白,她撞墙了。苏明月以为是做梦,可一切又都是那么真实。当梦醒来,苏明月才发现一切都不是梦。熟悉苏明月的人,发现苏明月变了。怂恿她那懦弱的娘和离,而且还把人人都嫌弃的一些东西,变成大户人家桌上的美食。听说她的胆子,也越来越来大,敢和县里的恶霸作对,敢打恶霸的脸。听说比她堂姐还有本事,找了个比她姐夫身份还高贵的男人。且看现代平凡女,带着异能空间玩转异世,过上人人羨慕的别人家的生活。
  • 猎心

    猎心

    一个身负极凶封印的男人,一群出身各族的女人,一段埋藏千年的往事,一滴痛彻心扉的回忆....
  • 下辈子只许和我在一起

    下辈子只许和我在一起

    “梦蝶,你是我最在乎的人,我岂会背叛你?”“舒离,从小到大你一直都是我最勇敢的骑士,只是这爱,今生,我没有办法给你回应。”“夜洛,你知道吗?我一直都喜欢你,不只是妹妹对哥哥的喜欢。可是,我只能选择离开,原谅我的自私,原谅我的冲动,原谅我的任性。如果可以,请不要等我回来,好吗?”“叶竹,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