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听到有人称秦腔为“吼”秦腔,心里便存了几分不平,所以凡遇到持此论者,我总要反问一句:可曾听过肖若兰的唱腔吗?若答未听过,我便要得意地反诘一句:没有品味过兰派艺术,怎能对绵绵久远、流派纷呈的秦音作此定判呢?
着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若兰以其婉约、缠绵独具魅力的唱腔,醉倒、痴迷过无数秦腔爱好者。她把秦腔高亢、激越、浑厚、沉雄的主旋律缓缓引伸向婉转、清丽的抒情轻唱。在五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广泛涉猎、学习众名家之长,充分利用自我的天赋,扬长避短,在秦腔这块古老的园地里散发出空谷幽兰的芳香,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兰派艺术。
剧坛新星八岁红
1934年,肖若兰诞生在西安易俗社演员肖筮易的家里。她那位贫穷、清苦的父亲当时怎么也没料到这个小小的女孩儿日后会给秦腔界带来耀眼的辉煌。他只是觉得又添了一张吃饭的嘴,添了一份沉重。但有一点他很清楚,也很执着,那就是决不能让女儿步自己的后尘,他深知通向梨园的是一条艰辛的,布满荆棘的路,这条路万万走不得。他要让女儿读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走出一条坦荡、潇洒、别样的人生之路。
可是,女儿偏偏不肯依从父愿,她喜欢丝竹管弦、重彩涂绘,喜欢简陋的舞台,想象着自己生活在台上轻扬水袖,款移莲步,演一出撼天动地或风趣横生的悲喜剧,在艺苑里尽情地走一回!父亲无奈,只好长叹一声,带女儿迈进了易俗社的大门。
肖若兰先跟郑香亭和阁玉民学戏。称郑为师爷,叫阁为师叔。郑香亭当时年龄大了,精力不济,教着教着竟打起了瞌睡,小徒儿可不依不挠,硬是把师爷摇醒了再教。日本轰炸时,郑师爷钻进了防空洞,小若兰也钻到防空洞里,手拉胡子让爷爷再教,硬是学会了《别窑》,《柜中缘》等戏。
八岁那年,她粉墨登台,一出《别窑》便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演《柜中缘》的时候,因为个子太小,跳不到桌子上去,社长高培之把她抱到桌子上去演,这可笑而天真的戏外戏,博得观众的热烈喝彩。从此,“八岁红”的艺名不胫而走,传遍古城。后来她和名丑晋福长演《起解》时,晋在台上随口编词说:“我就是那八岁红肖若兰她干爸。”引得台下一片笑声。
一段时间,肖若兰随父离开易俗社,闯荡江湖,到外边搭班演戏。先后在华阴、三原、蒲城、咸阳等地演出,搭班益民社、明正社、晓钟社、秦声社,和张新华、李正敏、刘毓中、任哲中、焦晓春等着名艺术家同台演出、频繁的演戏虽然劳顿,却锤炼造就了肖若兰,使她戏路宽广,会戏很多,为日后自由的驰骋在秦腔剧坛奠定了基础。
步入人生辉煌期
1952年,肖若兰从三原的民正社回到易俗社。从此,步入她艺术生涯的黄金季节。她回社时正赶上西北演出团排戏参加全国会演,肖若兰便直扑演出团,赶排《游龟山》。那时的演出团里真是人才济济,名家荟萃,导演组就有马健翎、封至模、李正敏、何振中、宋上华、韩盛岫、惠济民等人。肖若兰演出的一出《藏舟》,倾倒了无数的观众,她也荣获全国会演青年优秀奖。那年她只有十八岁。
从演出团回易俗社后,肖若兰师从王天民,王告诫她说:易俗社的戏严慎规范,不能按江湖那一套去演,艺术讲究含蓄、稳健,意到即可,切莫过火,宁要九十九。不要一百一。并谆谆教导她要深沉、细腻、博采众长,融汇贯通,自成一家。以前演戏是为了度日糊口,现在演戏是为了追求高层次的艺术价值,在易俗社这幽雅的艺术氛围中,肖若兰在众名家的悉心培育下,逐渐构造营建着自己的艺术殿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流派。继全国会演之后,她又以一折《藏舟》在1956年陕西省会演中荣获一等奖。从此,《藏舟》便成为肖若兰的一绝,镌刻在秦腔艺术的史册上。
接着她又参加拍摄电影《火焰驹》、《三滴血》;排演了《夺锦楼》、《韩宝英》、《双锦衣》、《软玉屏》等数十部本戏和折子戏。1958年她随省演出团巡回十三省演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不仅把秦腔这一古老的剧种推向全国,肖若兰的名字也随之传遍了江南名城,云贵山乡……
独具魅力的唱腔
肖若兰的天赋条件并非上乘。她的音域不宽,鼻音较重,但她把那浓浓的鼻音和奇特的拖腔巧妙地揉和在一起,在行腔运气时,以柔婉为底蕴,变幻出无尽的缠绵,把秦腔清丽婉约的一面发挥到了极致。
她说她唱戏注重一个“情”字,要字正腔圆,重而不死,轻而不浮,在一板唱中找重点句,在重点句中找重点字。在《藏舟》中,她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他那里提婚姻我心情愿”,把少女一惊一羞一喜的复杂心情放在“我心情愿”的拖腔上,把握住人物,用情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双锦衣》中的数罗汉唱段有三个斜板,原来是一个唱法,肖若兰根据人物此时不同的心态,改为三种唱法,还揉进了眉胡的一些声腔,听来起伏跌宕,层次分明,已成为秦腔唱段中的精品。在《女哭灵》中,她把四个摇板改成慢板,当中运用了碗碗腔的一些音乐素材,然后回归到秦腔的本体。这样既丰富了秦腔的表现力,又不失秦腔固有的艺术内涵。
兰派唱腔的形成和发展,是秦腔艺术发展到当今的必然产物,时代的文明和观众审美的需求,要求秦腔从粗犷走向细腻,从单一走向多元,更具表现生活、刻划人物的艺术潜能。兰派声腔艺术就在这种土壤中应运而生了。
含蓄细腻的表演
在塑造人物上,肖若兰铭记戏曲界前辈的名言:“装谁象谁,谁演谁,谁就是谁;看我非我,而我看我,我也非我。”所以,同样一出《柜中缘》,肖若兰的不同于全巧民的,同样的针线活儿,《柜中缘》异于《拾玉镯》。肖若兰对豫剧表演艺术家陈素贞推崇备至,在这两出戏中借鉴了不少陈派的表现手法,丰富了秦腔原有的表演程式。就拿肖若兰的绝活《藏舟》这出戏来说吧,过去把这一折演成爱情戏,胡凤莲初会田玉川便一见倾心,满脸堆笑,这就演俗了,肖若兰是先通过眼神和唱段表现对田玉川见义勇为的由衷钦佩,把请其为父报仇作为侧重点。当田玉川提到永结百年时,只用流盼的眼波来表现喜悦的心态,用接杯的纤纤素手表示自己的意愿,含蓄深沉的表现了胡风莲的豪爽、勇敢和纯真的个性,也应了肖若兰孜孜以求的“浑身的戏在满脸,满脸的戏在两眼”的做戏规范。
肖若兰在演出历史剧和古装戏的同时,还演出了许多现代戏,留下一串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如《妇女代表》中的王江之母;《红梅岭》里的冷翠;《于无声处》中的刘秀英等。对一个经常演出古典戏而成名的演员来说,演现代戏具有更大的难度。但肖若兰并没有遇难而退,而是潜心揣摸角色,体验生活。一招一式的练习,终于塑造出各种不同个性的舞台艺术形象。这充分表明了她并不是一个本色演员,而是一位具有深厚潜在力的性格演员。
兰派艺术有传人
肖若兰说:“我一生酷爱戏剧,梦里都想着演戏”。做为兰派艺术的创始人,她更期盼自己的流派后继有人,源远流长。近期将举办的肖若兰舞台艺术流派理论研讨会和专场演出,就是对兰派艺术的一次展示和播扬。几场专场晚会更为兰派弟子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表现空间。
人称小肖若兰的李淑芳是其中的皎皎者,这位二十三岁的青年演员来自周至县,她演的兰派名段《数罗汉》,返场达五次之多,是近年来少有的盛况。省艺校的伍泽珠,易俗社的王荣花、戴春荣、史芳绸等分别演出《藏舟》、《哭灵》等折子戏,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的展现了兰派艺术的清丽魅力。如今,肖若兰已年近花甲,这位老艺术家对戏剧的前景表示深深的忧患,她多么想把她一生的艺术积累无私的奉献给下一代,让秦腔这颗奇葩在文艺的百花园里开得更加艳丽、幽香……
不管时下流行什么,她坚信,秦腔艺术永不会泯灭,真正的艺术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