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部想了想:“当时首先是相信德国肯定能制服英国,其次是相信你们海军能够确保海上生命线。只要你们能够确保海上生命线,陆军就不会失败,这样在德国制服了英国之后,美国除了谈判之外就没有其他选择,你说为什么不选择和英美开战?”
这回是大井哑了。服部没有在推卸责任,当时的军令总长元帅永野修身海军大将(甲级战犯)在向天皇报告1941年海军作战计划的“上奏文”里白纸黑字地写明了“海军能够确保海上交通”,大本营的人都看过这份上奏文。就是说在米内发言的一年以后,海军的强硬派还在用那个“八四舰队”忽悠。为什么又成了“八四舰队”,是因为那个八八舰队到最后也没有能够实现,“八八军舰”的想法太不现实了。
把美国作为假想敌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日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日英同盟马上就会因为这件事而开始机能失常。1901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加冕的时候,日本派出在甲午战争中任参谋总长的小松宫彰仁亲王为天皇的代表参加典礼,随行的是参加过八国联军的陆军中佐柴五郎和海军大佐井上良智和;1902年又派出由常备舰队司令官伊集院五郎少将指挥的浅间、高砂两艘巡洋舰参加军舰检阅仪式,也是因为这两艘巡洋舰都参加过八国联军。而1910年乔治五世的加冕式的时候,日本派去的是彰仁亲王的弟弟,那位差点作了夏威夷驸马的依仁亲王,他带领乃木希典、东乡平八郎这两员陆海军大将为随员参加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加冕仪式。参加军舰检阅的是岛村速雄中将指挥的巡洋战列舰鞍马和利根。
值得注意的是,那次检阅时日本军舰锚地的旁边就是俄国军舰,就是那艘在蔚山海战中被日本上村舰队打成了废舰的浦盐舰队的巡洋舰俄罗斯号,这种挺让俄国人没面子的安排也说明了日俄两国海军之间的对比。
之所以派出级别如此之高的代表团,除了表示对当时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英国的重视之外,就是对日英同盟关系的重视。当时距离第二次日英同盟条约满期还有5年,但是已经开始了第三次日英条约的谈判。英国人已经感到了日美关系的恶化,提出要在条约中增加免除对第三国交战义务的条款,具体地说就是“在和日本保持友好关系的同时,决不和美国开战”,虽然日本人很不愿意,但最后在1911年7月13日签署的第三次日英同盟条约的第四条中明文写上了“在和第三国签署了仲裁审判条约以后,即告免除和该第三国的交战义务”。
1912年3月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英美之间签署的仲裁审判条约,期限十年,当天起生效。满期时如双方均无异议则自动延期一年。
这样在日美发生战争的情况下日本就无法指望英国的支援。换句话说,把美国列为假想敌就不能指望英国是朋友。
说实话,当时英国和德国扩充海军还能使人理解,因为当时的英国是依靠“3C”在维持着他们在七大洋上的霸权,所谓3C就是开罗(CAIRO)、开普敦(CAPE TOWN)和加尔各达(CALCUTTA)。与此相对,德国的梦想是“3B”,就是柏林(BERLIN)、拜占庭(BYZANTINE,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过去还称过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BAGHDAD),但除了台湾和朝鲜这两个相距日本本土很近的地方之外,没有海外殖民地的日本要那么大的舰队干吗呢?
为了“制海权”,当时的日本人振振有词。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确实证明了马汉上校的海权理论中的“制海权”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仅仅是在具体战争或战役所需的“制海权”,日本人其实根本没有领会马汉理论的实质。马汉理论中的海权比制海权要广泛得多,包括地理位置、地势和气候及产物、领土的扩张趋势、人口数量、国民素质、国家制度及政府性质等六个方面,是一个保障海洋国家赖以生存的通商航道的综合概念,欧美人能够理解这个概念,因为从大航海开始的殖民浪潮使得欧美人离开了这种sea lane就无法生存。但刚从锁国中解放出来不到50年的日本民族还不是海洋民族,通商航道对日本人来说没有到生死攸关的地步,也就是说海权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是没有必要的。
把这种整个国家战略的“海权”混同于某场具体战役或战争“制海权”的日本人,很自然地就看漏了马汉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这种海权是自然地形成的。”
海权是一个地政学的概念,不会有大的变化,而制海权是一个战争学上的概念,制海权的实现取决于战争双方的具体兵力对比和武器配备。马汉上校的海权理论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的不断修正,到现在还有很大影响,但马汉上校的依靠大舰巨炮实行主力舰队决战来争夺制海权理论出现后,得到了实际验证而且被证明为正确的就只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俄战争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已经没有了大舰巨炮之间的舰队决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航空兵战略更加使得大舰巨炮无用武之地。
这个世界上有种东西叫作“主流观点”,或者叫作“世界潮流”。如果你没有创造这个主流观点的实力的话,就只能跟着它走。而且这个所谓“主流观点”也会因为时代的变化和创造这个观点的国家的需要而变化,最致命的是,尤其在一开始时,这种变化不是十分明显,所以如果看错了这个世界潮流,再怎么积极努力也没用,看错潮流,抱着过时的观点的后果和当初就反潮流其实差不多。
20世纪初的日本和德国就是最好的例证。
日俄战争前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殖民主义横行的世界,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这些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依靠其海军力量把亚洲、非洲和美洲分割成其殖民地,从殖民地掠取了大量财富。随着英国的美洲殖民地的独立,殖民时代已经接近尾声。日本和德国这两个野心勃勃的国家,在这种殖民主义已经接近死亡的时代还要拼命往殖民主义这班车上赶。
从日俄战争的媾和谈判时开始,当时东京帝国大学的七名教授:户水宽人、福井政章、金井延、寺尾亨、高桥作卫、小野塚喜平次和中村进午,这七位被称为“七博士”的极端民族主义知识分子逐渐占领了日本的思想界,扩张和掠夺已经成为了日本主流知识界和思想界的追求目标。日本海军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一半是无意,一半是有心地提出了八八舰队的构想。
要说日本陆军和海军一直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也不是事实,起码在一个问题上陆海军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想摆脱日本是“海岛国家”的形象,不过往什么地方走则是各有各的主意。在海军玩了命要成为“海洋国家”,海军要成为一支“远洋海军”的时候,陆军则是要成为“大陆国家”,陆军要成为一支“大陆陆军”。
1907年,山县有朋在看到当时还是参谋本部作战部中佐部员田中义一中佐提呈的《随感杂录》后,立即指示田中义一编制一个“帝国国防方针”出来。田中就找了山本权兵卫的女婿,当时的海军大佐财部彪来一起干,两人最后搞出来一个叫《明治四十年(1907)日本帝国国防方针》的东西。
这个方针的主要内容是:“日本应该在维持满洲和朝鲜权益的同时,将向亚洲南部发展的南北并进作为国家施政的大方针。妨碍这个方针的可能敌人是俄国、美国、德国和法国。”
“对于这些敌人,采取攻势战略在海外击破。对俄国的战略:在南满集结兵力,北上击破,攻占海参崴。对于美国、德国和法国的战略,首先击破其在东亚的海上势力,然后伺机而行。”
“为此,陆军平时需要25个师团(战时扩到50个师团),海军需要建设由八艘战列舰、八艘巡洋舰所组成的八八舰队。”
这时所谓的“八八舰队”就正式形成公文,付诸行动,日本海军也就把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得到的经验作为国策,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