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避免成为第二个中国,方法很简单——不让西洋人来,要自己能够保卫自己,就是要“攘夷”。日本是个岛国,外国要侵略日本肯定是用军舰从海上来,幕府政权一开始想得也简单——弄些大炮,修几个炮台,西洋军舰再来了,把他们轰回去就行了。
但荷兰人告诉日本人,这种想法不现实。首先,你没有办法沿着日本列岛修上一圈炮台,就算是修成了也维护不了。其次,炮台只能阻止海上舰队的进攻,不能消灭海上舰队,从海上进攻守住陆地的有效方法是建立一支海军。这样才能以低廉的造价来实现一个机动的打击力量,消灭从海上来的侵略力量——当时的荷兰人可没想到,当时傻呵呵地端端正正坐在面前认真听从教诲的这些日本人,几十年后就成为了一支很有名的“侵略力量”,而深受其害者中就有日本人的启蒙老师荷兰王国。
日本地少人多,没事喜欢填海做个人工岛出来。不要以为这只是现在日本人有了钱在烧包,从旧时候开始日本人就有这个业余爱好。那时为了和荷兰人做生意,幕府特地在长崎填了一个占地大约13公顷的人工岛,叫作“出岛”,用来隔离他们。幕府政权听了荷兰人的这一番教诲深以为然,就在那个出岛的边上建了一个“长崎海军传习所”,幕府自己派了70个人,各藩也凑了130个人共计200个人作为学生,那是1855年的事。老师是荷兰海军军官,上课用荷兰语,边上站着翻译。学科主要是航海、造船、操炮、船具、测量(包括天文学)、数学和机械,每天要学8个小时。
光有人还不行,还得有船。正好两年前从荷兰来了一艘叫作Soembing号的排水400吨的150马力木制蒸汽军舰,就借给幕府训练学生,后来荷兰国王威廉三世想想干脆好人做到底,就把这艘军舰送给了幕府。幕府将之改名为“观光丸”,名称来自《易经》里的“观国之光”,不是现在游山玩水那个观光的意思。这就是日本第一艘蒸汽军舰。后来日本人又在荷兰订购了“咸临丸”和“朝阳丸”作为传习所的练习舰。
长崎海军传习所时间很短,到1859年就关闭了。因为日本国内的“攘夷论”甚嚣尘上,荷兰人害怕继续援助日本会影响和英美的关系而停止了派遣教官,同时幕府方面在维持传习所上也遇到了财政上的困难。培养海军人才的方法改为向荷兰派遣留学生。
长崎传习所虽然只有短短4年,但是意义重大。这不仅仅因为长崎传习所为从开始的幕府海军到后来的明治海军培养了第一代日本海军人才,这些人中包括首任海军卿胜海舟,四任海军卿川村纯义,海军副总裁榎本武扬,海军兵学寮的首任兵学头、两度海军卿中牟田仓之助等人。长崎海军传习所另一个更加重大的意义,就是培养出了日本的现代国家意识。传习所的学生来自幕府和各藩,大家同吃同住同训练,后来又有不少人去欧洲留学,这种特殊的环境使他们跳出了幕府和各自藩属的界限,形成了一个现代日本的国家概念。在以后的倒幕、明治维新的成功、日本的避免分裂以及甲午战争的胜利中,长崎海军传习所所培育的统一国家概念功不可没。
三
这批人中特别值得一提的人物是胜海舟和榎本武扬。胜海舟后来出任幕府的军舰奉行,主管幕府海军。在当时还只是一个小渔村的神户,他设立了神户海军操练所,培养海军军官和军舰制造技术人员。有趣的是,胜海舟虽然身为幕府高官,却对幕府前途毫无信心,周围围绕着的几乎全是倒幕人士。神户海军操练所的“塾头”是坂本龙马,从这个神户海军操练所培养出来的人中间就有甲午战争时的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和首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
1868年明治政府讨伐幕府政权的戊辰战争中,胜海舟开始任幕府陆军总裁,后来出任军事总裁,为幕府政权的军事总指挥官。但是胜海舟还是力排陆军奉行小栗忠顺的反对,说服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同意和明治政府的代表西乡隆盛谈判,实现了江户的无血开城,避免了150万市民在巷战中生灵涂炭。
胜海舟不但是武士、政治家,同时还是当时很罕见的投资家。他把神户从一个小渔村开发成了一个日本当时最大的海港城市。从一开始胜海舟就老是劝周围的人买神户的田地,自己也买了不少。后来的地价确如胜海舟所预测的那样飞涨,听了胜海舟的话,在神户买田置地的人都发了财,可是胜海舟自己却没有赚到钱——他的财产被幕府政权没收了。
幕府政权为什么要没收他的财产呢?这是因为幕府政权一直怀疑胜海舟的政治观点和信仰。因为胜海舟要建立的海军并不只是幕府的海军或者是某个藩的海军,他成天念念叨叨的是“日本的海军”。
幕府末期和明治初期的日本人中这种统一的国家意识非常强烈。海对面的邻国,中国的遭遇使他们知道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恐怖,而英萨战争、马关战争这几场直接和列强们的交锋更让他们领教了列强们的可怕和蛮横。因此建设一个强大的军队以保卫日本而不是保卫某个具体政权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理想。当然后来这支“强大的军队”终于建成了,而日本也成为列强的一员,这种统一的国家意识反过来成了国家主义,开始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侵略和掠夺那是后文的内容了。
但在当时,他们确实是在为了日本而努力。像上面提到过的小栗忠顺在担任军舰奉行时就引进法国技术,建成了长须贺海军工厂。当时有人对他说,幕府的日子长不了,何必建一个兵工厂给朝廷用呢?小栗的回答是,幕府也好,朝廷也好,都是日本人。这个兵工厂不管最后落到谁的手里,都是为日本效力,计较那么多才叫奇怪呢。
正因为大家都抱着“为了日本”这个信念,所以日本在戊辰战争中避免了分裂,而这种分裂在当时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当时的情况是,英国站在明治政府一边供应武器弹药,而法国则站在幕府政权一边,但是幕府和明治政府不约而同地都没有要求外国提供除军火之外的协助。他们知道这是家务事,绝不能让外人插手。
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对于最后的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待遇上的争执,庆喜“大政奉还,王政复古”,交出了政权以后,明治政府只给了他70万石俸禄。庆喜靠这点谷米养不活他的家臣,这才有了这场战争。江户无血开城以后,榎本武扬还是带着幕府海军反出了江户,前往“虾夷”地方,也就是北海道,目的是屯兵自活。但箱馆一战失败以后,在黑田清隆的劝说下,他最终向明治政府投降了。
明治政府并没有算胜海舟、榎本武扬这些过去的敌人的老账,清查什么战犯罪行什么的,而是积极地使他们的才华连同收缴的幕府海军和各藩海军的舰只得到发挥,明治海军开始了向近代化海军的起步。
明治海军,也就是那支后来自称为“大日本帝国海军”的军队的正式成立,一般认为是在庆应四年(1868年,这年也是明治元年)的1月17日,因为这天设置了采用三职(总裁、议定、参与)分课制的陆海军军务课,总裁是有栖川宫仁亲王。
为了突出“明治海军”是“天皇的海军”这一点,1868年3月26日还在大阪的天保山进行了第一次“观舰式”,检阅军舰。16岁的明治天皇在岸上检阅了由萨摩等几个藩借给明治政府的、加起来总吨位达2450吨的6条军舰。顺便说一句,边上还有一艘赶来凑热闹的法国军舰Dupleix,吨位是1800吨。
大日本帝国海军最后的“观舰式”是1940年10月11日在横滨举行的“纪元2600年纪念特别观舰式”。参加的军舰有99艘,总吨位622000吨,包括当时著名的九六式陆上攻击机在内的527架飞机参加了检阅,蔚为壮观。但参加者中可能没有一个人会想到,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这支海军会灰飞烟灭,几乎全部沉没在了太平洋的海底。
戊辰战争结束以后,除明治政府接收了7艘幕府海军军舰外,各藩还献上了11艘军舰。但管辖这些军舰的兵部省看着这些军舰除了摇头没有别的:除了一艘“东号”是铁甲舰之外,其余的全是一些过了时的木质军舰,指望这些船去“攘夷”,只怕不行。
这艘“东号”铁甲舰也是一艘有趣的军舰,经历十分复杂。一开始是法国人为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南军制造的“StoneWall号”,后来因为法国人在美国内战中要严守中立而拒绝交付,想卖给丹麦人。但是价格又谈不下来,只好又卖给了南军。可是南军又败了,舰长佩奇把船开到了古巴哈瓦那,私自把船以16000美元卖给了古巴总督。后来美国人又把船赎了回去,以4万美元的价格卖给日本幕府。结果是船还在太平洋上航行着的时候日本就开了打,当打着星条旗的StoneWall号开进横滨港的时候,幕府和明治双方展开了一场争夺战,竞相抬高价格想据为己有。但美国领事馆已经接到国内指示要保持中立,不偏不倚,谁都不卖,其实是在观测风向,要卖给胜利的一方。后来这艘军舰终于在1869年2月交给了明治政府,改名为“东号”。榎本武扬率领的幕府海军的失败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明治政府有了这艘铁甲舰。
明治海军的建军目的是从西方列强的威胁中保卫日本。明治政府在一开始并不重视陆军,是以海军为主,陆军为从,所以当时对军队的称呼不是后来的“陆海军”,而是“海陆军”。理由是日本是一个岛国,要侵略日本的敌人只能来自海上,首先得有强有力的海军来抵御敌人从海上的进攻,而陆军在当时还只是用来准备应付内乱用的。
但是就像俗话说的“人算不如天算”,仅仅准备用来对付国内叛乱的陆军偏偏就碰上了一个可以让他们大展身手的内乱。1877年就发生了一场“西南战争”,也叫大内战 ,被内讧轰下台的西乡隆盛带了4万人马从九州开始造反。明治政府派出陆军中将山县有朋带了30万人马,用掉4000多万军费,花了7个月时间才镇压下去。
官军中倒是有海军中将川村纯义帮忙做参军,但整个“西南战争”中海军除了帮忙运过几次兵马粮草之外,就没有什么发威的地方。陆军打得苦,死的6万人全是陆军。这6万具死尸就把“海主陆从”四个字给翻过来了,成了“陆主海从”。1878年12月陆军省参谋局从陆军省独立出来改名为参谋本部,参谋总长就是天皇的幕僚长,而海军从此就成了小二子。
小二子是小二子,那只是在天皇面前的位置问题。“要有强大的海军”这一点在理论上还是没有人反对的。海军当然得有军舰,军舰得要人来操纵,这些操纵的人得组织起来,归结起来问题就是军舰、军官和组织这三个问题。
1872年明治政府废除了兵部省,海军省和陆军省分立。首任海军卿(从1885年才改叫海军大臣)是胜海舟。当时胜海舟手里有14艘军舰、3条运输船,合计起来总吨位是13832吨。胜海舟就提出了在18年内建成一支合计108艘军舰的常备舰队的计划。但在那时这个计划怎么看都是空中楼阁——哪来的钱?明治初期兵部省每年总预算是900万日元,其中陆军是850万,留给海军只有50万。那句“强大的海军”也就仅仅是个很悦耳的口号罢了。
当时的明治海军就是这么可怜瘦弱,似乎也看不出会有什么名堂。但是20年后,这个口号居然成了现实。1894年朝鲜“东学党事变”的时候,伊藤博文召见驻清公使兼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时,微笑着说了一句让大鸟觉得要昏死过去的话:“大鸟君,你的任务就是在朝鲜制造和清国开战的口实。”
伊藤博文为什么能那么胸有成竹地要和大清开战?这20年里日本在海军建设上都干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