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入党,现任陕西省延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大校军衔。
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学员、干事、政治指导员、旅组织科代科长、科长、47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团政治委员等职。在部队工作期间,和同事共同编写出书3本,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30余篇。在部队,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受到多次奖励。
李振铭(1932.11~)女,吴堡县南区横沟村人。在上小学时即参加革命老区的儿童团和抗日宣传活动。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赴晋绥分区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47年从绥师入伍于西北野战军。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教导旅、6纵队卫生部医疗所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部队改编为一野6军,仍在卫生系统工作,随军转战西北战场。1951年赴朝参战,先后在空军25师、第2航校、空军2军卫生部门工作。1955年8月至1960年就读于西安医学院。1960年毕业后仍回原部门工作。1964年春调北京军区262医院工作。在部队医院先后任护士、护士长、司药、军医、所长、副主任医师、医务处副主任等职。
入伍以来,曾参加过陕甘宁边区自卫反击战、宜川战役中的瓦子街、洛川战斗,西府战役中的彬州、长武、麟游、童子镇等战斗;荔北战役,解放西安、扶眉、兰州,解放大西北和进军新疆战役。
1960年被授予上尉军衔。1983年离休,副师职、技术6级。住北京军区后勤部丰台第二干休所。
张治国(1913.7~?)吴堡县王家梁村人。1934年参加红军赤卫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宣传员、粮食会会长、乡赤卫军连长。
抗日战争时期张治国调入359旅718团,任排职干部,参加大生产运动,由于成绩优异,曾出席陕甘宁边区劳模会,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接见。毛主席为他题词:“创造一个模范班排”。1945年提任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沙家店战役和解放宝鸡、平凉、兰州的战斗。其间,荣立一等功。
新中国成立后,他请假返乡未归,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积极组织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带领社员征山治水、植树造林。担任支书期间,成绩显着,多次出席省、地、县农业先进会。1958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
宋华居(1903~1982)吴堡县宋家川镇前坪人。幼年家境贫寒,双目失明,在兄弟中排行第四,人称“四瞎子”,闻名乡里和秦晋渡口间。青年时代受其大哥宋乐居革命活动的影响,思想很进步。他开设的骡马店,多次与山西孝义来吴堡的脚户王清平等人联系,秘密为中共吴堡地下党购买军火。1932年,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的店由区党委书记王国昌指定为吴堡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由他亲自负责安排过往的中国共产党的负责人郭洪涛、马明方、张达志、马佩勋等人,并保证他们的安全。且未收他们的分文食宿费用,他利用盲人的特点,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在中共吴堡党创建革命武装4支队时,介绍郭毓仁参加,为支队购买枪支弹药。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村支书、乡指导员等职。解放战争中的1947年春,中央首长和机关部队东渡黄河时,受县委书记杨子蔚指定,担任渡河水手、船队指导员,他每日在河岸负责检查、指导渡河,受到县委和兵站的嘉奖。新中国成立后,仍长期担任宋家川街道支委成员,积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1961年夏,陕西省大县分设小县时,去中央西北局和兰州军区向首长反映吴堡群众要求恢复县制的意见,得到县属干部群众的拥护和好评。
马天兰(1914.2~2001.10)女,出生于吴堡县南区东庄村。1928年农历12月27日,嫁于吴堡县城东街王国昌(吴堡革命创始人)。此后在丈夫和党内同志的引导教育下,1929年由丁茂义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冬至1934年秋,吴堡县旧城东街前院王国昌家是中共吴堡党地下交通站和县、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在此经常召开秘密会议,发展组织、汇集情报、藏匿转送枪支弹药、党内文件、接待陕北党组织派来的同志和县城内、外来访共产党人,在这一系列的频繁活动中,马天兰每日每时均承担着放哨、打听外来消息,接待安排食宿等繁杂工作,她一直伴随丈夫为吴堡地下党领导机关在敌人眼皮下工作。1936年她转移至苏维埃政府,在农村做扩红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她组织乡邻妇女为支援抗战纺花织布、做军鞋、说服老百姓勇缴救国公粮。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胡宗南部进犯陕北,丈夫被中央西北局暂时疏散回家,不幸被敌机炸伤,血流满地,当时马天兰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抢救。这年她两次和公爹护送王国昌东渡黄河,逃奔晋区避敌,历尽艰辛,日夜照料躺在担架和病床上因伤残而时刻呻吟的这位党和红军领导人。以后的几十年中,由于王国昌生活无法自理,日常的吃喝排便、喂药等一系列护理之重担全落在马天兰身上,她成了一名无任何补贴的非编护理员。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她为丈夫支撑着一个贫困的家庭(使丈夫更好地投入革命斗争)而无怨无悔。马天兰为吴堡党和红军的创建做了大量工作,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受到陕北老一辈革命家张达志、张秀山、慕生忠、王国靖等人的高度赞誉,认为她是一位优秀的红军嫂(王国靖供稿)。
丁兰英(1919.5~)女,吴堡县下山畔娘家,自幼家中贫穷,少年时被送到本县冯家畔村,为冯治安(共产党员)的童养媳。
丁兰英的娘家中有几个当红军的叔父,婆家中丈夫的兄弟中有几名共产党员,在这些亲属的熏陶下,启发了她革命的觉悟,于193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同丈夫冯治安一起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宣传扩红、妇女解放等,为中共地下党负责同志送饭、做鞋。丈夫参加红军后,她留地方坚持工作,是吴堡县民主革命时期有名的地方妇女干部“三英”之一(三位带英字的妇女干部),是一位拥军的积极分子。
1940年,丁兰英随夫参加八路军警3旅5团,做后勤部门的保管工作,并参与团部党小组的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在一次突围中转移到山西晋北根据地,与部队失去联系,不久其夫阵亡,未找到遗体,丁兰英才回到本县家中。在村支部领导下,丁兰英积极参加农村工作。农业合作化开始后,她一直担任村妇女主任,带领妇女参加农田基建,发展养猪、养羊等家庭副业生产,被评为乡、县、地区和省的劳动模范,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位模范妇女干部。
二、外籍人员(16人)
张参林(1904~1955)原名张德胜,河南省,民权县王桥乡张楼村人。贫农家庭,自幼种田,17岁起在商丘私人饭馆当学徒2年,19岁入国民党东北军当兵,次年离队到安徽当学徒工。
1925年,在军阀吴佩孚部当兵。1927年,吴佩孚部被国民革命军打败,张参林返回河南参加了冯玉祥部。1930年冯军在山西与军阀作战失利,张参林又返家务农1年。
1931年,张参林到陕西国民革命军高桂滋部当兵,后升班长。1934年,高桂滋部调驻陕北吴堡围剿工农红军,他随军驻慕家原数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吴堡革命斗争中,他认清工农红军才是穷人的军队,便和杨正清暗地活动士兵反正。1935年2月9日(农历正月初六),张、杨领导14个战士,带一挺轻机枪,12支步枪哗变,打死排长梁正川,连夜找到吴堡红军4支队,光荣地参加了工农红军。
张德胜和老杨在慕家原反正之后,对驻吴堡国民党军震动很大,使其军心混乱,士气不振,官兵互相猜疑。对吴堡的土地革命斗争,则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是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十五),他参加攻打慕家原国民党军的战斗。4月,红山庙战斗中,任红军班长的张德胜英勇奋战,受到4支队领导和县军事部部长慕生忠的表扬。接着又参加了大王庙、尚家原等战斗,张参林、杨正清的英勇事迹传遍全县。
1935年,红军4支队转战清涧,张参林提任分队长。到延川县,4支队编入陕北红军27军后,在安塞县李家塌与国民党军激战,张参林受到军长刘志丹的大会表扬。秋季红军转战到横山、靖边,于靖边宁条梁激战后,张参林受到刘志丹军长的物质奖励,并被提升为连长。
1936年,张参林到红军大学学习1年。1937年分配到红军29军任教导队长、团长。国共合作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张调八路军120师718团任连长、指导员等职。1939年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一年。1940年分配到晋绥边区101师35团任营长,开赴山西前线,对日作战。1944年,调任晋绥分区供给部“益生号”经理,搞大生产1年。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该部开赴绥远,张参林任18师营长,一直战斗至全国解放。1950年11月转业地方,调西北检察署任总务科科长。1952年5月,调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局招待所所长,后调西北森工管理局监察室任主任。1954年调中央林业部监察司任监察员。1955年10月,病逝于北京,安葬于八宝山。终年51岁。
帅荣(1908.8.14~1997.10.14)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湖北省黄梅县独山镇帅家大屋村人。
1929年秋,和师兄一起参加了何长工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第5纵队。1930年到江西中央苏区。1931年4月去红7军河西教导队学习6个月,并当班长,且参加共青团,后到湘赣省委党务训练班学习,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1月,到永新独立7团1营3连当政治指导员。年底任红8军24师第70团政委。以后组建红6军团。红8军缩编为红17师后,调任22师64团团长,前后参加过九渡冲战斗、会昌保卫战,长征路上参加西华山战斗、二占遵义、四渡赤水,其间任3军团总部教育科科员、红一方面军4师12团1营营长,抢渡金沙江后调任红10团1营营长。长征到达哈达铺后,部队整编,1、3军团改编为陕甘支队,下辖3个纵队,帅荣任第2纵队中队长。到达吴起镇后,第二天打了切尾巴战斗。战斗结束后,恢复红一方面军建制,帅荣任红1军团4师11团参谋,不久又任师部侦察参谋。
直罗镇战役后调15军团81师第1团任参谋长。12月甘泉战斗中负伤在瓦窑堡养伤,稍好后到红大学习。1936年底红大毕业后分配到红二方面军第6军团司令部任作战科科长兼教导队长,奉命到关中扩红。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任120师359旅718团副团长。120师开赴抗日前线,718团留下编到陕甘宁边区后方留守处,帅荣任团政委。1937年11月奉命来吴堡驻守保卫黄河,与吴堡县委、地方政府组建了河防委员会、抗敌后援会,并担任主任、副主任,与吴堡军民一起抗战。1938年底调冀中4分区,任第10支队兼4分区政治委员,参加了百团大战。1940年10月,任冀中10分区军分区政委,主要任务是反扫荡和建立抗日根据地,争取“外围军”,扩大抗日力量。1942年9月,受组织委派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并参加了整风运动。
1945年4月21日以晋察冀的代表参加“七大”。8月奉命去东北冀中组成2纵队,帅荣任纵队副政委。1946年春,任冀中独8旅政委。后任冀中第9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地委副书记。不久,任9分区地委书记。北京和平解放后,任保定市委副书记兼保定警备区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平津卫戍部队205师政委,12月去绥远接收起义部队,后任37军政委,根据中央命令,39军移防河北,部队实行民主运动。1951年9月奉命赴朝,主要任务是修复三个飞机场,11月回国。1952年,23兵团整编为解放军69军,帅荣被派北京军区老干部速成中学学习。1954年调65军任政委、军党委书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带职到中央军事学院学习。1961年因肝病离职休养,正兵团职待遇。1965年到北京761厂搞“四清”,因劳累,又患心脏病,入院疗养。1979年以军队干部身份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7年10月14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张达志(1911~1992)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陕西省葭县(今佳县)人。
1926年在店镇高小读书时,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和打倒军阀刘镇华的革命大潮,参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国民党。1927年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革命失败后,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家乡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这一时期,张达志历任中共佳县区委书记、县委书记,中共陕北特委特派员、特委委员。他曾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神木、府谷、佳县、吴堡等地,整顿党团组织,组织革命武装。1933年底,还参与组织领导了木头峪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