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7月解放山西永和县时,县供给商店的木船在延水关扳送部队三天三夜。1949年4月,本县组织木船从山西碛口给禹门口送军用器材35万公斤,给宋家川拉军用物资30多万公斤,弹药40万公斤。5月,宋家川渡口组织60名工人、木船5只,以一天半的时间,扳送新兵团东渡黄河,扳送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渡黄河。
1958年11月,调沿河大队木船19只、老艄公19人、工人120名,临时组成钢铁运输队,给潼关运送钢铁200吨。
1965年陕北旱灾,12月组织全县木船往清涧老鸦关送救灾粮25万公斤,往绥德枣林坪运救灾粮125万公斤。1969年,黄河大桥建成之前,全县有专业渡口1处(宋家川)、柴炭渡口6处,每年基本保持渡船10只,长船15只,共25只。年客运量达万人以上,货运量万吨左右。渡船主要是方便农民在碛口、孟门镇赶集上会,拉运煤炭、瓷器、铁锅、风箱、食盐、面碱、火柴、麻绳等货物。长船主要是由保德至老鸦关、延水关、禹门口、潼关等地长途贩运瓷、炭和粮食。1969年后,由于公路的发展,黄河大桥的建成,机动车辆的增加,农业需用的化肥、人民生活中的烧炭等生活日用品基本由陆运取代。
第二节通信与信息网络
一、通信
(一)邮政
邮政和交通,历史上统称驿铺。周代有举烽为信的设置。吴堡现今仍有烽火台的遗迹,如刘家原头、寇家原、薛家原、冯家原、丁家湾等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吴堡始设邮寄代办所。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为邮政支局,第一任局长张任堂(河北石家庄人),下有信差1人,叫差1人。业务种类除信递、汇兑外,另办有新闻纸、商务传单。投递范围,县城随到随办,岔、辛二镇,数日1班,投交指定的商号负责捎转。
1940年,吴堡建立了民主政权,邮局仍是国民党所属。1943年整风运动中,国民党邮局人员潜逃,民主政府接管。当时陕甘宁边区受封锁。外地信件很少,设专人只办理党政公文和抗日军人及其家属的信件,一律不收费。
1946年成立宋家川邮局,归绥德局领导。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职工3人,办公在县人民政府大院。1951年陕西省邮电管理局拨款2899.4元,修石窑5孔、房5间。1952年有了电信业务。1953年改为邮电局,年末有职工11人。
1958年吴堡县并入绥德县,吴堡县邮局改为中心支局。
1961年分县,原吴堡邮电支局扩大为县邮电局,1963年职工总数为45人(男39、女6),其中中央国营37人,地方国营8人。
1969年,邮电分家,电信局实行单管,1973年合并。
1975年,绥吴委办汽车邮班改为自办邮车逐日班。
1978年黄河大桥通车,从此山西邮件交换改为自办邮车。
1985年末全局职工达83人(男66,女17),其中中央国营68人,地方国营13人,代办乡邮投递2人。
2000年邮政与电信又分设。
网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内信件仍然是采取捎转的形式,无固定的邮路班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初步纳入正轨,固定了班期、投递点,县局配乡邮员2人,分两路只投送到集镇。辛家沟25公里,间日步班;岔上(兼投佳县螅镇)42.5公里,三日步班。
1955年整顿基层代办所,重新调整了县内邮路,扩大了投递点,达到了社社通邮,而且40%的村庄可以直投。
1958年在地方党政的领导下,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将县内邮路又做了调整,县局配乡邮员直投至公社,各大队交由公社负责投递,费用自理。1962年下马,基本恢复了原投递形式。
1963年将县-社步班邮路改为自行车班。
1966年与公社协商招用了一批社员为亦工亦农人员,一月送半月信,由邮局支付工资,重新落实了大队通邮。
1972年改县-社自行车班为摩托车班。
1984年起实行经济核算,为节约支出,采取委办汽车的形式运送邮件,原有4辆摩托库存备用。
城市投递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只配1人;1962年起由步班改为自行车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业务的发展,增至1.5人;1985年末划分段,配投递员2.5人。
(二)电信
《续修陕西省通志稿》卷56交通4载:“民国初年绥德途经吴堡通山西碛口有电报线路1条,长70.3杆路公里,72.6线条公里,592电杆根数。”民国二十四年(1935)5月,绥德至碛口线路因维护困难,经由晋管局勘测规划改新道由宋家川通碛口。
同年5月,绥德通宋家川至离石架设有电报线路1条。从此吴堡改设报话营业处,配报话员1人,名崔士达(山东人)。
1939年1月成立吴堡电报局,架设有报话双用线1条,局内有单机1部,起讫由宋家川至石嘴山,局址在沙渠南河畔,租赁宋治祥民房3间。
电话通信设备:1935年国民党晋军在宋家川驻扎时即装有随军电话。
工作人员526人。红军依靠赤卫队、儿童团,白天借田间劳动,以栽假树、呼号、点火为讯,传递消息。或者派妇女、儿童送鸡毛信。
1936年,国民党陕西省建设所派工程队架通绥德至宋家川第二联络线。
局址即今邮政局上角,房主马文华。1940年国民党撤退,电话通信设备亦随之拆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邮局设无线电台,1953年改县邮政局为邮电局,有职工11人。1955年架通绥德至吴堡长途线路,有50门总机1部,增编话务员1人。1956年,实现乡乡通电话,计57.6杆程公里,115.2对公里。
1969年邮、电分家,电信局实行军管,由县人民武装部领导,1973年邮、电合并,2000年又分设。
市话工程1955年架通绥-吴长话时,当时只架通3户电话(县委、县政府、公安局),经过逐年发展,1985年底市话用户增至138户,杆路全长10公里,架空明线27对公里,电缆皮长4公里。
1.电报
1952年设台,有莫尔斯人工收发报机1部,15瓦手摇发电机1部,现在备用,包括以后请领配发现库存3部。1955年发无线报话双用机1台。
1977年新装55型电传打字机1部,从此结束了多年人工收发电报的落后操作,发报由打“点划”变为打“号码”,收报由手抄数码变为自动“收录电码”,既缩短了时限,又能够保证质量。城市昼夜24小时营业,农村开放邮送电报,各乡(镇)办理电报任务。1989年,置全电子电传机1部。
至1997年,拥有DDN9电报、分(传真、拨号)微机联网等设备。
2.长、市、农话
1955年架设长话,安50门总机1部,新装市话用户3户,以后长、市、农话一直合室。1985年末增至100门,总机3部,实装市话用户138门。
农村电话总机容量:1956年乡乡通电话时全县仅有13个乡的电话,经过逐年发展,至1985年末,全县农话总容量设总机10台,计560门,实占385门。其中国营4台,110门,实占51门;社营6台,450门,实占307门。1992年,县级机关实现程控电话,以后逐步发展。2001年,全县程控电话机容量6028门,其中城区4332门,农村1696门。电话用户4797部,其中市话3107部,农话1690部。2002年,移动电话达到4448户。现今移动电话达3万余户。
3.载波通信设备
1977年安装ZM×2013型3路晶体管载波电话终端机1台,直通榆林2路,与绥德对开1路业务联络线。1985年新装ZM305型明线12路晶体管载波电话终端机(中架)1台,直通榆林4路,与绥德对开1路业务联络线,备用7路,原3路载波机库存备用。
4.会议电话设备
1957年12月3日安装直流会议电话机1部。以后随着形势发展,县上供电,省局于1967年7月4日发交直流半导体会议电话机1部。县邮电局又于1977年1月26日请领汽油发电机1台,可满足需要。截至2002年末,包括库存实有交直流会议机6部。
二、信息网络
网络是在2000年以来形成的,现有电脑200余台,但目前用来办公、打字的多,真正联网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