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1937)国共两党合作,地方政权和地方武装保安队属国民党,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718团(后改为警备8团)进驻吴堡县,各联保派共产党驻军代表。
民国二十九年(1940)2月28日,吴堡军民赶走了国民党县政府官员,建立了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吴堡属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管辖。县政府设在今宋家川镇任家沟村。民国三十四年(1945)秋,日本投降后搬迁到宋家川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吴堡属陕北行政区(行署在延安)绥德分区管辖。
1950年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吴堡县属陕西省绥德专区管辖。
1956年9月,撤销绥德专区,改属榆林专区。
1957年11月,撤销吴堡县,辖地并入绥德县。
1959年秋,设宋家川中心乡,1960年12月又撤销。
1961年8月,恢复吴堡县制,9月1日对外办公,属榆林专区。1968年“专区”改为“地区”,称榆林地区,归属未变。
2000年7月,榆林撤地设市,吴堡县隶属榆林市。
第四节行政区划
本县区划演变频繁,元代以前无法考证,仅从明代起记述之。
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本县划为风化里、丰乐里、新安里。每里划10甲,每甲分管13户,全县372户4000余人。明万历年间(1573~1619)设丰花都,下辖6甲,崇祯年间(1628~1644),知县徐亮工申请,吴境丁寡不及1里,合并为1里6甲,概曰“永丰里”。
清代沿用明制,仍为1里6甲。光绪二十四年(1898),废里甲制,全县改设6乡:贵和乡、尚忠乡、崇治乡、行仁乡、仁义乡、重义乡。
民国初沿用清旧制。民国三年(1914),吴堡改设宋家川、辛家沟、岔上3区。每区下辖两乡,南区(宋家川)辖贵和乡、尚忠乡;中区(辛家沟)辖崇治乡、型仁乡;北区(岔上)辖仁义乡、重义乡。
民国二十二年(1933),国民党撤区,全县设5个联保,百户设1保,10户编为1甲,均以驻地命名,即:大周家墕联保、岔上联保、辛家沟联保、冯家峁联保、宋家川联保。
民国二十三年冬至二十四年(1934~1935)春,共产党成立吴堡县苏维埃政府,辖北、中、南3个区,后增设西区,秋冬,绥德县中角、义合东区的64个村庄划归吴堡,顺编为五、六区,原北、中、南、西4个区分别改称一区、二区、三区、四区。1936年4月,6个区合并为5个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党政权设9个联保,即:大周家墕联保、岔上联保、贾家山联保、辛家沟联保、李家原联保、郭家沟联保、李家沟联保、郭家要联保、宋家川联保。
民国二十五年(1936)春,国民党保甲制度全部被红军冲垮。秋季,国民党大举围剿苏区。为了加强其统治,制止红军活动,在吴堡设12个联保、78个保,每保辖若干自然村。
1938年,全县设3区12联保、78保、682甲。
1939年全县合并为6个联保:大周家墕联保、岔上联保、辛家沟联保、郭家要联保、乔子沟联保、宋家川联保。
1940年3月初,吴堡县民主政权建立,政府设在今任家沟村。国民党在吴堡县的统治至此终结。1941年9月30日废除保甲制度,设6个区,35个乡,100个行政村。
1942年春冬,两次精兵简政。1943年2月,6个区合并为4个区,即:
刘家沟区、辛家沟区、岔上区、李家沟区。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吴堡县人民政府迁至宋家川镇。吴堡划为4区36乡,118个行政村(238个自然村)。
1950年7月,撤销李家沟区,拆并于一、二区。岔上区改为第三区。
一区(任家沟)辖7个乡,二区(辛家沟)辖7个乡,三区(岔上)辖6个乡,共20个乡。1953年7月1日又恢复李家沟区,称四区,全县共调整为25个乡。“区公所”改为“区政府”。
1956年撤区并乡,全县划为13个乡。221个行政村已建立起33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450户入社)。
1956年,村村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般以原来的行政村为一个高级社,下分作业组。
1958年9月,撤乡建社,政社合一,全县划为宋家川、辛家沟、上高家庄、岔上、李家沟、寇家原6个人民公社。不久公社又增至10个。即:宋家川公社、任家沟公社、寇家原公社、李家沟公社、郭家沟公社、乔子沟公社、辛家沟公社、于家沟公社、高家庄公社、岔上公社。
合并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村改名为生产大队,负责行政领导和生产指挥,兴办大队企业。小村和原生产小组改为生产队,是生产上的核算单位。
1958年11月,撤销吴堡县,并入绥德县。1959年秋设宋家川中心乡,驻地宋家川镇,下辖9个公社,公社下设管理区:
宋家川公社,辖张家墕、任家沟、宋家川3个管理区。
寇家原公社,辖慕家崖、马跑泉、李家原3个管理区。
辛家沟公社,辖贾家山、景家沟、弓家山、车家原、郭家沟5个管理区。
李家沟公社,辖安家山、薛上村、李家沟3个管理区。
岔上公社,辖乔子沟、大枣湾、穆家沟、崖窑上4个管理区。
绥德分划枣林坪、河底、定仙墕3个公社归宋家川中心乡。
1960年11月,撤销宋家川中心乡。曾一度把几个村合并为一个大队。
由于分散,不便管理,后又分开。
1961年8月,恢复吴堡县,撤销管理区,全县划为10个人民公社,公社下辖生产大队。10个公社是:宋家川人民公社、任家沟人民公社、寇家原人民公社、李家沟人民公社、郭家沟人民公社、辛家沟人民公社、于家沟人民公社、乔子沟人民公社、岔上人民公社、张家山人民公社。
1963年,任家沟公社迁往张家墕大队。1964年李家沟公社机关迁往横沟大队。1968年乔子沟公社机关迁往丁家湾大队,都以新驻地命名。1981年,横沟公社机关迁往后薛家坬下村。
1984年夏,宋家川公社改为宋家川镇,其余9个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全县辖1镇9乡221个行政村(227个自然村)和1个街道办事处。原横沟公社按行政机关驻地改称薛下村乡。
1997年,相继将辛家沟、寇家原、郭家沟3乡改为镇。2002年冬,将张家墕乡并入宋家川镇,于家沟乡并入郭家沟镇。全县辖4镇4乡。2003年春将郭家沟镇西端李常家山、宋家坡、李盘咀、张兴村等4村划归辛家沟镇。
第五节军事地位
本县地处秦晋要冲,黄河从县境东、西南环流而过,沿岸多系石山、峭壁。“盖因其居秦晋之间,带河山之固,隶葭州(今佳县),则为陕之重镇,归汾晋,又为晋之城”,故历来为兵家所必争。本境设县治,始于战争接连不断的南北朝时期。唐武德六年(623),曾根据战争发展需要,在县境内设3州7县,达5年之久。五代十国时期,首建吴堡寨。北宋时,为全国二十七寨之一。宋元佑二年(1087),宋与西夏媾和,以“米脂、葭芦给赐夏人,独吴堡靳而不予,仍划定界址,开立壕堠”,设兵守卫。即便如此,亦为西夏、金先后攻占。金正大三年(1226),吴堡镇升县,元废而复置,并一度升州,亦因其地处险要。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防吴堡,沿河扼要而守,使日本侵华军不能越雷池一步。黄河虽系天险,然滚滚河水亦偶有冰封之时,明崇祯元年(1628),李自成欲率农民起义军由吴堡渡河入晋,被漂满冰凌的黄河挡住,着急无奈之际,恰巧黄河冰封,于是全军安然渡河,或谓“天意”。清末和民国年间,黄河亦先后冰封3次。
县境之内,土石山丘众多,大小支毛沟纵横交错,并有不少水渠暗洞,极宜进行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