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学而篇的第八篇中,有这么一句话:无友不如己者。究其解释得知:无:同“毋”,不要;友:作动词用,结交朋友。那么整一句解释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种解释历来为世人沿用,应没有多大错误,是不存在争议的,但这一句话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是不相合的。
如果说不要和品行低下的人交朋友,那是无非议的,谁都想结交好的朋友,但这里的“好”,并不是指不如自己,只表明值得自己去深交的人。交友在现行的说法中都当作是一门学问,很多人却是慎之又慎,友人所染,取好而附之。广结天下友,遇事不犯难,这或许是很多人的想法,但别忘了朋友之间要以诚相待,自己有求于朋友的时候,要记着朋友也会有求于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去维护之间的友谊。孔子在这里提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是不恰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会有可以让我效法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孔子谦逊、好学的一面,永不自满,在别人身上,总有值得自己去学习的地方,任何一人绝不是一无是处,换个角度也可理解为自己总有不如别人的地方,那么,如果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也确是自己的目光短浅,骄傲自满,看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点了。
再者,谁都想结交比自己好的朋友,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然而,如里真是这样的话,大家都是这种想法,那么,将会形成两极分化,‘差’的人将会没有朋友,‘好’的人也不会有朋友。当自己想结交朋友的时候,按以上的观点,是把自己定位为‘如自己’,还是‘不如自己’好呢?自己也没主意了,如果是‘如自己’,则又担心别人不会和自己结交,而如果是‘不如自己’,那又不值得自己去结交,如此处于了进退两难的处境。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每个人总会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就算品行、学问、性格再差的人,也都有自己的朋友。人以群居,物以类聚,只要志同道合的人总会形成朋友,只是朋友之间的性质不同而已。两个陌生的人,由于某次的偶遇,又或是工作的需要在一起,再而共同经历了一次患难,别人帮助了自己,为他所做的小事所触,这都可成为要好的朋友。这些根本就说不上‘如自己’,还是‘不如自己’,所以交友不可以“无友不如己者”进行定论。
孔子提出这样的观点,他是站在为师者的角度说出来的,主要是劝诫学生交结‘好’的朋友,因为“物浸皆有所染”,他的想法只是不要为‘不如己’的朋友所影响,避开不良的人为环境罢了!这种观点的提出超越了现实,在实际的应用行动中,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