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到甜头的俺答汗自此以后连年用兵不止,每年鞑靼部都要从不同的地方入塞进行杀戮和抢掠。这里仅列举几个年份,就能看到鞑靼对明朝的威胁有多么得严重了。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这一年中,鞑靼部凡四犯大同、三犯辽阳、一犯蓟州,一犯宁夏。三十三年,俺答汗入犯宣府、宁夏、大同,明总兵岳懋战死。三十七年,俺答汗之子锡林阿,围攻大同右卫六个月,纵掠东至宣府,西至甘、凉的广大明朝北部边疆地区。三十八年,锡林阿一举攻入蓟州,大掠遵化、迁安、蓟州、玉田一带,北京为之戒严。四十二年,锡林阿再次兵临北京城下。由墙子岭入塞,大掠顺义、三河登第,北京再次戒严。终嘉靖一朝,鞑靼部侵扰不断,明朝恃之以为屏障的长城形同虚设,蒙古出入如过无人之境,北京为此多次戒严。相较于东南的倭寇,鞑靼部的进攻对明朝的打击更为严重。数十年间,明朝损兵折将,烽火照京师,百姓涂炭,明朝所蒙受的损失不可胜计。
这种情况,直至隆庆年间才有所好转。明朝任用王崇古为兵部侍郎,总督西北三边。王崇古与辽东总兵李成梁紧密配合,明朝才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开始对蒙古进行主动出击,以攻为守,此后俺答汗的入侵才逐渐稀疏。王崇古(1515-1588),山西蒲州人,嘉靖二十年进士,是有名的儒将,在平定东南倭寇、抵御鞑靼的入侵中,都有显赫的战绩。与戚继光、俞大猷一样,都是晚明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明朝才和鞑靼达成隆庆和议,北方边境才又复归安宁的局面。
隆庆三年(1569),俺答的一个孙子把汉那吉投降明朝。把汉那吉父亲早死,是由俺答汗的正妻一手抚养长大的,甚是钟爱。但是把汉那吉的妻子年轻貌美,却被祖父俺答汗所夺。心有不甘的把汉那吉一气之下便投降了明朝。把汉那吉的归降在明廷中引起了巨大的波澜。许多大臣都认为收留叛降的鞑靼王室,等于挑衅鞑靼,两国不免烽烟再起。唯有高拱、张居正、王崇古等人坚持认为这是奇货可居。历史的走向证明了少数人的正确。明朝与鞑靼以把汉那吉的归降为契机,不断进行谈判。
通过谈判,明朝才真正了解鞑靼部连年入侵的原因。鞑靼部之所以连年南侵,并不是为了占领明朝的土地,而是在于掠夺财产,尤其是蒙古地区的稀缺物资。因为蒙古高原只适合放牧,许多的生活必需品却全然没有着落。例如生活中最需要的粮食、盐、铁、衣服等,鞑靼部都没有办法自给自足。以往的解决办法是通过互市贸易得到补充,而连年的战争导致明朝一直不向鞑靼部敞开贸易的大门。结果就出现了贸易不行,鞑靼部发动战争;战争出现,明朝进一步紧闭贸易的怪圈。
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明朝开始积极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得到俺答汗同意结束战争局面的保障后,明朝也同意进行贸易。在陕西三边、大同右卫、宣府张家口登第,分别建立了市场。明朝北方边境和平的曙光终于出现了。隆庆五年(1571)三月,明穆宗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对俺答的子弟、部属也分授都督、指挥、同知等官职。并允许蒙古各部在边境与明朝进行通贡互市。同年五月,俺答汗在得胜堡外(今大同北)举行了有明朝官员参加的受封庆典。俺答汗当众对天发誓,表示“永不犯中国”。此后来往贸易的商队取代了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和平相处成为明朝和鞑靼部关系中的主题曲。万历十年(1582),俺答汗去世,但蒙古与明朝的友好关系并没有结束,在三娘子的主持下,和平仍是两国关系的主要基调,明朝因之不用兵者长达30多年。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三娘子(1550-1612),蒙古名为乌讷楚。她不仅“骨貌清丽”,更是才华横溢。自幼酷爱读书,通晓兵略,是蒙古族杰出的女性。之所以俺答汗能够接受明朝封贡的建议,是与三娘子的力劝密不可分的。而俺答汗之所以能够严格履行自己的诺言,除了因为他晚年崇信喇嘛教,不嗜杀戮,更是因为三娘子帮助俺答汗处理政务,她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俺答汗死后,深谙文韬武略的三娘子主持政务,掌管了军政大权,她竭力约束蒙古各部,保持了与明朝的通贡互市关系。特别是万历十九年(1591),她竭力劝说俺答汗的孙子撦力克从青海撤军东归,避免了蒙古和明军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三娘子无疑是蒙古和汉族和平相处的最大贡献者。
§§§第六节 永远值得纪念的抗倭名将
戚继光
嘉靖年间,为了大礼仪的事情,皇帝和大臣们争得头破血流。大臣们的夺权斗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而所引起的后果更为可怕,嘉靖帝不再管理朝政,明朝陷入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地方上烽火四起。由于明朝统治者的剥削日甚一日,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早在嘉靖初年,就有农民起义发生;到了嘉靖中后期,各地起义的间隔更为短暂,总计不下四五十次,几乎波及了明朝的所有省区。明朝的日渐衰落,更引起了巨大的边疆危机。
作为政治中心的北方,陷入蒙古铁骑连年不断的南侵中,北京连连戒严,让明朝政府疲于奔波,而另一场危机也同时在南方上演。作为财赋重地的江南也遭受到了倭寇不间断的侵扰中。
倭患由来已久。元末明初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阶段(1336-1392),出现了两个天皇并立的局面。最终足利氏统治下的北朝打败了南朝,建立了室町幕府时代,而南朝一些失意的土豪和浪人不想接受足利氏的统治,于是出海骚扰朝鲜和中国沿海地区,武装走私,杀掠边民。从辽东经山东、浙江直至广东的漫长海岸线上,都是倭寇横行的地方。明太祖建国后,一再遣使赴日,要求日方停止“纵民为盗,肆侮邻邦”的行为。但外交的努力不见成效,于是明太祖开始加强海防,保卫边疆。洪武二年(1369),明朝军队一次就生擒了数百名倭寇。永乐年间,更是取得了“望海埚之役”的胜利。永乐十七年(1419),倭寇二千余人分乘31艘大船,从海上直扑位于辽东金州地区的望海埚。得知消息后,辽东总兵刘荣沉着应战,命指挥使徐刚率步军埋伏在望海埚山下,又命指挥使钱真率马队隐于丛林中,最后派百户姜隆率壮士潜入倭寇登岸处焚烧贼船,做全歼之计。当倭寇进入包围圈后,明军伏兵大作,刘荣率兵奋勇杀敌,战斗持续了一昼夜,倭寇大败,明军生擒倭寇数百人,斩首千余人。取得了有史以来对倭寇作战最大的胜利。此后倭寇虽屡有侵扰,但终未酿成大患。
但是到了嘉靖年间,倭寇再一次猖獗起来。此时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1573-1603)的前夜,各地大名纷纷脱离了室町幕府的管制,相互征战不休。九州等地的大名为了充实自己的实力,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富饶的中国沿海地带。嘉靖二十六年(1547)冬,倭寇抢掠了福建漳州。次年夏,抢掠浙江宁波府双屿港、福建漳州府月港、泉州府浯屿。到了嘉靖三十一年(1552)以后,倭寇在东南沿海更是如入无人之境,自江苏直至福建,处处都是倭寇活动的警报。倭寇经常驾驶着数百艘战舰,在沿海以及长江肆无忌惮地横行,而明军却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到了后来,倭寇更是肆无忌惮,不在满足于对沿海村庄、城市的抢掠,更是深入内地,攻城略地,杀官戮民。以嘉靖三十三年被攻破的昆山县为例,境内的房屋十有八九都被烧毁了,人口被掳去十之四五。山东、南直、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无不受其害,连陪都南京也遭到了围攻。倭寇甚至沿长江直入内地,今天安徽境内的徽州、宁国、太平等地也受到波及。在整个嘉靖后期,倭寇先后攻陷城池上百座,涂炭数千里,杀死军民数十万之多。嘉靖三十三年,江阴被攻陷,当地城乡被杀的人口竟然达到几万人。嘉靖四十一年,偌大一个兴化府城竟然被倭寇攻陷,被其疯狂占据并掳掠了长达3个月之久。
倭寇的猖獗有很多的原因,但最终都要归因于当时明朝的衰落与腐朽。就拿明军的战斗力来说,浙军5千余人,分三路进攻倭寇的巢穴陶宅;倭寇二百余人来战,结果诸路军队还未接战就四散奔逃。山东6千人的军队与倭寇60多人相遇,结果却打了败仗,3千多人在自相践踏中死亡。
面对倭寇的屠杀和明军的腐败,东南民众自发地组织抵抗。工商业者纷纷出资帮助官府修筑城墙,募勇抗倭。乡间的民众,甚至包括妇女,也纷纷手持农具,抗击倭寇的肆意抢掠。在民众的感召下,一批爱国的明朝大臣站了出来,开始着手加强边防,用武力打击倭寇的入犯。嘉靖二十六年,朱纨担任浙江巡抚。他在任期间加强海防,先后斩杀了通倭者九十六人,后来竟然被弹劾落官。报国无门的朱纨愤然自杀。嘉靖三十四年(1555),明军在卢镗的率领下,从水陆两路,对来犯的倭寇予以迎头痛击,斩首二千级,取得王江泾大捷。
在这场胜利的鼓舞下,继任浙江巡抚胡宗宪(?-1565)开始积极地应对倭寇。胡宗宪安徽绩溪人,缘由严嵩的关系,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出任浙江巡抚按御史,旋擢总督,总制七省军务抗倭灭寇。针对倭寇的情况,胡宗宪制定下“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的作战策略。同年,胡宗宪在嘉兴用毒酒毒死了倭寇数百名。次年,又破倭于乍浦。此后,利用汪直、徐海、陈直等与倭寇巨头之间的矛盾,以计谋一一歼灭。
汪直,由于徽州人的缘故擅长海外贸易。而本人又具有其他商人所不具备的江湖义气,因此很快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死党。随着实力的加强,汪直开始用巨舰运送大量违禁物品到日本等国贸易,获得暴利。开始时,汪直只是违反明朝的海禁政策,从事海上贸易;后来随着东南沿海局势的日趋紧张,汪直规模招集各种亡命之徒,甚至还和日本倭寇相勾结,逐渐成为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的首领和中坚人物。针对这种情况,胡宗宪制订了剿抚并举的策略,集中全力消灭汪直集团。胡宗宪为了表示招抚汪直的诚意,与王直自认同乡,并以汪直的家人作诱饵,特地将汪直的母亲、妻子从金华府的监狱中释放出来,并妥善安置她们,给她们干净的房子居住,保证她们丰衣足食。在赢取了汪直的初步信任之后,又接连使用连环计,让汪直彻底地放松了戒心,最终一举歼灭了汪直海盗集团。整个事件中,胡宗宪有勇有谋的才能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