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谈心声》
水是象形字,山脉两侧有清流,便是水。可生命之源的水,不也正是一点一滴的积累的“集合体”吗?
什么是水?
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是江河小流的组成部分,它无形无迹,无头无尾。虽形限于此,而中国古代圣哲们又赋予了水丰富的含义: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在他的眼中,“水”是“道”的物理原型,“道”是“水”的哲学升华,二者如影之与形,关系十分密切。《孙子》认为,“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困地而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他将水喻化为用兵之道,攻敌之策。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他则论述了水与行仁的关系,将水上升到了人文的高度。
水的文化不仅限于此,然水的作用却更是大有文章:水是生命之源,它能帮助我们消化,运输营养,排泄废物,润滑关节,平衡体温,维护细胞等,而且它对维持人们的生活,促进人类的生产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人类来说,水是最珍贵的“大自然的天然宝藏。”
水如此重要,但在现实中却并不是被所有人们珍视,此犹如花草离不开土壤,人离不开集体。
那么我们如何去节约,珍惜水呢?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用水困难,爱护点滴之水,还得从“心”做起才是。
爱水节水,要躬行于点滴。李太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无法阻挡大水的豪迈,却可以阻止小水的“得意开怀”。你可知?常伴有滴水长鸣,在昏暗的灯光下,龙头不羁的歌唱;你可知?若这些“欢歌”在非洲的干旱的地区叩荡,便成为了妇女和孩子悲哀长叹!偶尔看见灯光下徘徊的身影,明明听见水龙头还没有拧住,却在回首的那一瞬间,飞快的掠过。
我们且不说文天祥视死如归,更别说林则徐虎门销烟,傲娇中国,若真的把节水爱水能展现到淋漓尽致,也算是一种洒脱了!
躬行点滴,没有“山盟海誓”的深沉,没有“视死如归”的豪气,却是最为高尚的美好境界!只有用心去感悟,用行动去成就,才是应有的气度。
爱水节水,需要形成习惯,带动社会风气,就像左思写下《三都赋》引得洛阳纸贵。习惯是一种美德,也是我们轻而易举可以办到的小事,例如,平时不浪费水,饮料矿泉水喝得一滴不剩,龙头拧住一滴不露,洗漱时不用即关。这些小事,说起来简单,却都需要我们形成一种自觉的,无需人提醒的习惯。若真是这样,整个社会便会席卷出一阵阵的节约风气。众所周知,中国的水量及居世界前十,可是人均水量与之天差地别,真的仅仅是因为人口众多吗?也并不全是,而是人们没有形成节水爱水的好习惯,俗话说,“养成一个坏习惯要一天,养成一个好习惯要十年。”养成习惯的关键在于坚持,坚持久了,习惯有了,便可以使社会形成节水爱水的风气。水再多,总有浪费完的一天;人再多,总能省出一些水,就像挤蘸水的海绵一样,总会有些水分的余留。
人在幸福之中是最不满足的时候,许多降水丰沛的国家的人民,将水随意的抛弃,弃之不顾,视作可有可无之物。那种对水的“大度”,恰恰说明了习惯的落后。但非洲大部分人民将水视为真爱,有“一斗水胜十万黄金”的说法。作为有志之士的我们应该可以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好的习惯要靠我们青年来“身先士卒”,去向更多的人“传染”这种习惯,从而带动整个民族乃至世界的良好风气,形成“滴水如金”的观念。
节水爱水,是生活的真谛。爱水首先要保障水的明净,《礼记.曲礼》中说:“水曰清涤”,可我看,如今的水,“明净澈亮哪家强?”连最基本的节水意识都不够浓烈,提“爱水”未免口是心非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实际的行动,生活中要学会一水多用,这也是一种间接的节水,淘米水也可以洗碗,洗完水又可以冲厕所,这样一来可以省下许多水,既免了浪费,又剩下了一大笔水费!老子也曾说:“上善若水”,我不妨做这样一个独特的诠释:节水是一种美德。唐代有水转筒车,宋代也有水转翻车,这种方法使水得到了合理利用,怎么能不说它算是一种间接的节水?可是“纸上谈来终觉浅”,领了会意不是目的,从心做起,从我行动,用实际行动去爱水护水,才是最本质的目的。
絮絮叨叨一大片,对于水,对于节约水,我有了一大步思想和行为的提升,受益匪浅,但节水仍是要真实践的。我曾经想过,什么时候能回到那梦中:我听见方塘边的流水之音,渴望看见桃花潭依旧碧水如画,“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天然之美。
节水爱水,从点点滴滴做起,争做新时期的青年,形成节水爱水的好习惯,但绝不是空谈而无所依据,它是生活的真谛,生命的源泉!让我们从“心”做起,唯有“力躬身行”,方始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