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的是应了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
刚出二鹏家门,就能闻到一阵阵蒸熟的包子香味。
静静回头看见二鹏推着自行车,在锁门。
便拉着嗓子说:闻到香味了没,要不要等一下,我回家给你拿两个包子。
还真想,你不在家的这段时间,三娘都没开过锅一样。
哈哈哈
这话把静静逗乐了。静静自己都能感觉得到,她很少这样纯粹地,放开了笑。
给我留着,晚上回来吃。
二鹏跨上自行车,丢了句话,便沿着河岸,向北骑去。岸边整排的枫杨已经长出一串串长长的果实。随风摇荡,倒有几丝垂柳的柔美。早晨的阳光照在二鹏的身上,柔和的头发呈现出淡棕色,挺直的脊背,不算很壮实,但身材确实恰到好处,将一件酒红的呢大衣撑得饱满有形。给人一种大山般的安全稳重感。
2.
静静特爱菜馅包子,伴着米糊汤,能一次性吃下四五个。
当然,四五个其实还没过瘾,但寄父母已经在旁边叫停了。
毕竟这里还有个典故,在静静更小的时候,因为每次没控制好饭量,就不小心吃撑了,轻的时候是撑到吐,重则去医院挂水。尽管如此能吃,她也一直只是个瘦子。
她像只小狗一样,吸嘘吸嘘嗅到厨房,灶台上,高高的三格蒸笼冒着厚重的白气。寄母利索地将几张纱布从水盆里拧起,展开铺在笸箩上,又找来一竹筛,同样铺好纱布。见静静进来了,便说:你先拿着吃,我凉些给你带到市里,给你爸妈也吃吃。
好呀~
静静一边盛着粥汤,一边轻快地回应着
你妈昨晚打电话过来,催你回去,寄父早晨已经去火车站给你买车票了。
不是说好的让我回来度长假的么,还有四天呢。他们总是这么任性,妈,你说是吧。
静静嘴上说得像是对市里的那个妈很不满意,可你没见到她那开吃的幸福的样子,像是这话不是从她嘴里冒出来的一样。
三娘沉默了,她在揣测小丫头的话,是内心有了创伤,还是真的只是无心一句。“他们总是这么任性”
3.
静静三岁不到的时候,母亲再次有了身孕,当年计划生育只允许每家一个孩子。因为父亲属于公务员。广谋从众后,将静静送给了多年无子的姐姐,那时的户口管理还不成熟,户口本都是自个儿填填的。静静就那么容易地,变成了三娘的女儿。
静静到了乡下,出奇地安静。
第一晚上,睡前,三娘亲了一下她的额头,小心翼翼地问:想爸爸妈妈吗?
想,可他们养弟弟了,不要我了。
她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眼神里看不到任何的委曲和受伤。
不对,那是因为静静特别讨人喜欢,所以你有两个妈妈,两个爸爸。
三娘不确定这样是否安慰到了小丫头。
不管怎样,从此以后,静静就妈长妈短地跟着三娘,小嘴甜得不光把三娘逗得合不拢嘴,三娘身边的人也都夸这孩子太鬼精灵。
4.
三娘姐妹三人,排行第三,又嫁给了排行第三的老公,从此,小辈,同辈,甚至晚辈,都喊她三娘。
三娘是小学老师,十几年来,静静上学也好,放假也好,两人一直形影不离。若不是村里一群同龄小朋友经常有意无意背着静静窃窃私语,大家应该都忘记了静静是抱养的孩子。三娘也觉得,这就是自己的女儿。
是不是生活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学校的老师们开始找三娘聊静静,问她平时都接触些什么人,看些什么书,为何每个同学都在写路上捡到钱交给警察叔叔,或扶老奶奶过马路,静静的作文或日记都是那么粗暴,或太过现实。甚者,还能写出男女爱情之类的作文。文笔娴熟,毫不造作。完全不像刚过十岁的小丫头的思维能力。
在一次小考里,作文为看图写作,图里一老奶奶坐在椅子上,看着一小女孩在鸡窝里捡鸡蛋。
同学们基本都写些孩子爱劳动啊,或者家庭和睦之类的小短篇,凑数作文。
静静的作文震惊了全校的老师,包括校长。因为除了试卷右边留出的几百格空余外,试卷反面被直尺打好纸条,洋洋洒洒地写了整整两面。内容是一个女子嫁到婆家后,生了个女孩子,因此被婆婆嫌弃,所以女子跟小女儿都过着苦日子,直到有一天生下一儿子……
那张试卷除了作文,前面的题只做了一小半,应该是时间关系,做不完。作文没有跑题,而且文笔细腻,感情丰富,阅卷老师都快看哭了。
同事们把三娘叫过去,让她看看这篇作文,问是否小孩子真的对自己的身世有阴影。大家还踊跃分析:越懂事的孩子越能在意大家的感受,静静的嘴甜也是因为太过懂事儿。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三娘三思后,将那篇作文完完整整地抄了下来,并仔细强调,孩子是开朗活泼的,还特别懂事听话。写完后又斟酌再三,觉得无遗漏后,装入信封后寄给了远方的姐姐。
5.
姐姐来到乡下,跟着妹妹两人仔细观察了静静几日,发现她在学校几乎一孩子王,每日下课,总有一群孩子围着她,让她画画,或讲故事。下午放学,也会跟着村里的孩子上山采一些茶叶,星期天,还很友好地去四爷家要牛,像别家的孩子一样,去了大山上。
除了比别的孩子爱看书以外,一切行动都那么符合她的年龄。
也许,她们错过了山上孤单的背影
也许,她们忘记了,她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刚好喜欢胡思乱想的年纪,以及这个年纪里每个孩子喜欢稍稍话,喜欢道听途说,喜欢拉帮结派。
为了谨慎起见,三娘还关照了下二鹏,尽量借文学些的书籍给静静看。
二鹏一点就明,后来每次给自己选书的时候,总不忘记给静静选些简单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也收了起来。
姐姐安心地回去了。大家似乎又回归到常态。
用好景不长来形容静静其实太过苛刻。
6.
老师们的办公室是综合式的。每次印刷或阅改试卷时,老师们都喜欢挑几个灵敏的孩子去帮忙。
一天,静静吃完中饭,打算去寄母的办公桌上小坐一会儿。刚进门,就见几个阅卷生在抢着看一篇作文。起初静静没在意,坐在那儿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看着自己的书。
阅卷生那边传来一女生一边嘲笑,一边大声念起了那篇作文。静静听到两句,是自己写的内容。
有些气红了脸地瞪着那群人说:改试卷的,有没有点素质,傻**地改你们的试卷就好了,作文又不需要你们改,看什么看。
可人家根本没在意静静的存在。个个对那作文啧啧地闲言闲语。
静静有些气晕了头,冲过去,夺过试卷,撕了个粉碎。
那是群比静静高一级的学生,个头都比静静高。念作文的女生扇了静静一记耳光说到:不要以为你是老师的什么捡来的女儿,就嚣张。
静静灵活地抢到对方的手,狠狠地咬了一口,俩人就这样扭打起来。
旁边的人都吓坏了,连忙去喊老师。
最后,这件事情闹得有些大,不光是三娘和静静被校长严重批评,老师们批改作业也整体改革,不再让学生参与。
7.
静静所在的小学旁边便是初中,正常情况下,所有的学生读完小学,便升至旁边的初中。
静静的那篇作文,除了那群半大不大的六年级学生说是情书作文外,大家都从静静嘴里问不出半个字来。三娘将所有的碎片,捡在一起,仔细拼凑出内容。但也只是知道个大概,用成人的眼光看来,也只不过是一篇作文而已。可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学生们都开始对静静指指点点。
在同学们眼里,静静成了个成绩一般,打架斗殴的问题生,每日放学,总会碰见一些想刁难静静的坏孩子,向她扔石头,或丢纸团,嘴里还一句一个,给你啊,情书啊。
虽然三娘仔细叮嘱静静,不要与人打架,女孩子形象很重要。可那石头如果滚到静静脚边,她毫不犹豫地捡起来就砸回去。管他的头破血流也好,掉颗牙也罢。
一日刚好被罗一仲撞见,他拿出平时追小牛的脚力,追了人家三四公里路,最后那孩子累得趴在石头上,求饶。
这事过后,那帮孩子稍有收敛。但指指点点总归难免。
也是这以后,三娘为了静静的前途,决定初中去市里念。也许重新开始的生活,会让静静忘记烦恼。刚好让静静与自己的亲妈多接触接触,毕竟,最后还是自己的娘最亲。
8.
静静刚去市里的那段时间,是三娘最难熬的日子,身边少了个叽叽喳喳的跟班。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每天都盼着孩子会想自己,会回来看她。可此时,孩子就坐在桌子上,吃得那么香,孩子她妈说乡下的教育跟不上市里,得早点回去补课。她就一点犹豫都没,即刻便答应了,并准备好送孩子走的行李。还好,没心没肺的孩子还是想乡下的,想她的,听她说还要多呆几天,她心里别提多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