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许多成功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自我意象”或“心理图式”来完善自我,获得成功。拿破仑在带兵横扫欧洲的时候,曾经在内心想像中“演习”了多年的军事。韦伯和摩尔根也告诉我们,“拿破仑在上学的时候所做的阅读笔记,在付印时竟达满满400页之多。他把秘书想像成一个司令,画出科西嘉岛的地图,经过精确的数学计算后,标出他可能布防的各种情况。”
世界旅馆业巨头康拉德·希尔顿在拥有一家旅馆之前,很早就想像自己在经营旅馆。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常常“扮演”旅馆经理的角色。难怪人们过去总是把“自我意象”与“魔术”联系起来,“自我意象”在成功学中,确实具有难以抗拒的魔力。
“在你心灵的眼睛前面长期而稳定地放置一幅自我肖象,你就会越来越与它相近。”佛斯迪克博士说:“生动地把自己想像成失败者,这就、使你不能取胜;生动地把自己想像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由此可见想像对于我们事业的成功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你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任何活动,那么,你实际上就能获得成功。一旦你敢于探索那些陌生的领域,便有可能体验到人世间的种种乐趣。想想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人,那些在生活中颇有作为的成功者,他们并不仅仅是某方面的专家,也不是试图回避困难的人。富兰克林、贝多芬、达·芬奇、爱因斯坦、伽利略、罗素、萧伯纳、丘吉尔以及许多其他伟人,他们大多是敢于探索未知的先驱者,在许多方面与普通的人一样平常,惟一区别只不过是他们敢于走他人不敢走的路罢了。人们可以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打开心灵的窗口,进行那些自己一向认为力所不能及的活动;否则,就只会以同样的方式重复进行同样的活动,直到生命终结。而伟人之所以伟大,往往体现在其探索的品质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气上。
要积极尝试新事物,就必须抛弃一些会对自己个性构成压抑的观点:改变现状不如苟且偷安。因为改变将带来许多不稳定的未知因素;或认为自己非常脆弱,经不起摔打,如果涉足于完全陌生的领域,会碰得头破血流。这显然是荒谬的观点。如果改变生活中单调的常规因素,你会感觉到精神愉快和充实;相反,厌倦生活会削弱意志并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一旦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就可能导致精神上崩溃。然而,如果在生活中努力探索未知,并获得成就,则你的心理一定会更加健康而强大。
常常有一些人持有这样一种心理意识:“这件事非比寻常,我还是躲远些好。”这种心理状态使你不能面对挑战、积极尝试新的经历。你可能认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某种理由,否则做它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只要你愿意,便可以去做任何事情,而不必一定要有理由。没有必要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寻找理由。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逗蚂蚱玩,其理由不过是你喜欢玩。可是,当你成为大人,你就不得不为做某件事情找到一个理由。这种理由可能就阻碍了你的个性的成长发展,长期压抑个性,潜能就无法发挥出来。因此,一定程度上,你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你就会积极思考自己的命运。乐观看待自己的命运,就会为你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并且可以改变你的生活和命运。
4.意志是人的一种精神来源
所谓的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精神力量的来源,是一个人追求事业、理想的动力,是一个人成功进取的保证。
每个人都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人生的成功。成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挖掘自身潜能的过程,而挖掘潜能必须不断发现真正的自我。这个真正的自我就是一个人的意志。一个人一旦发掘出自我坚定不移的意志,便可重振一蹶不振的事业甚至改变其整个生活状况。凡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人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坚韧、百折不挠的意志。所以,中国的大文学家苏轼说:“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1995年6月29日下午6点,韩国汉城三封百货商场突然坍塌,造成了458人死亡、950多人受伤的惨剧。废墟无情地埋没了几百名死难者,但是,有27名幸存者却以超人的意志力战胜了死神,奇迹般地生还。
7月11日,距离商场倒塌后的第十二天,年仅19岁的售货员柳智唤获救。一个弱女子,怎么还能在被埋12天之后活着出来?医生说,这是因为她有着顽强的意志。柳智唤对记者说她一直喝水泥板上滴下来的雨水,她不想死,相信坚持下来就能够获救。
7月15日,一个更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另一位年龄19岁的姑娘朴胜贤,在废墟中度过了整整377小时之后而生还,她不仅创下了韩国的最高纪录,而且在世界上遇难幸存者中名列第二。医生问她:“你能在黑暗的废墟中坚持16天,靠的是什么?”朴胜贤回答说:“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我没喝一滴水,我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下去!”生物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没有食物没有水的情况下,最多能够存活7天,然而,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竟然能够克服生理生存的最高极限?医生和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只能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这是创造“人生存极限神话”的根本原因,最关键的是人的精神没有垮下来。
这就是意志的力量!所谓的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精神力量的来源,是一个人追求事业、理想的动力,是一个人成功进取的保证。意志是一个人人格构成的重要方面,如果我们把一个人比做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意志力就好像是这棵大树的主干。一棵大树只有保持主干的笔直坚挺,才能保证自身的枝繁叶茂,不断向上,也才能保证为他人遮阳挡雨,为社会贡献力量。
顽强的意志通常表现为对预定目标的执着追求和对某种信念的坚守。任何一个想使自己的人生辉煌的人,任何一个渴望成功的人,要想活出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就需要有一些精神,有一种信仰,有百折不挠的劲头。
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长期埋头于一项发明,一位年轻的记者问他说:“爱迪生先生,你目前的发明曾失败过1万次,你对此有何感想?”爱迪生回答说:“年轻人,因为你人生的旅程才刚刚起步,所以我告诉你一个对你未来很有帮助的启示。我并没有失败过1万次,只是发现了1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爱迪生估计他发明电灯时,共作了10000多次以上的实验。他成功地发现许多方法行不通,但还是继续做下去,直到发现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为止。他证实了大射手与小射手之间的惟一差别:大射手只是一位继续射击的小射手。
一个成功者的意志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表现在各个方面,甚至表现在死亡来临之前。美国科学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就是这样的人。
有一天,施密特下班后,一个人在实验室里继续观察一条南美洲毒蛇突然受惊的毒蛇,猛地在他的手指上咬了一口,施密特虽然赶快从伤口往外挤血,但是已经太迟了。他开始感到头晕、恶心,他想打电话到救护站,可电话偏偏在这时候坏了。别的办公室的门都已经上锁,这位67岁的科学家知道自己的生命难保,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他坐在桌前,忍住剧烈的痛苦,记录自己从中毒到死亡之前的症状和感觉。
“体温很快上升到39.5度。”
“胃剧痛。”
“燥渴、耳鸣,睁开眼睛时眼皮痛……”
从施密特留下的笔迹来看,这时候他写字的手在剧烈颤抖。
“4小时了,我的伤口、鼻、嘴开始出血。”
“我看不见体温表,情况非常严重……”
笔记本上最后几句话是:“血从鼻子和嘴里淌出来,疼痛消失了,软弱无力,我想开始脑充血了。”
最后,他的眼睛看不见了,人也从座椅上滑下来,躺在地上,完全凭感觉在记录。他强忍疼痛,以惊人的意志与死神争夺时间,为我们人类留下了一份用自己的生命完成的报告书。面对一步步逼近的死神,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记下当时的感受,这该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力啊!施密特的命运是不幸的,但是,他的意志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永垂千古的人物。
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向成功,如果缺少顽强的意志力,缺乏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不可能达到人生辉煌的顶点的。
5.刚柔相济,善于自我调控
当一种压力突然降临时,脆弱者可能精神崩溃或人格变态,而心理弹性好、心理空间大的人,就会积极应变,暂时收缩,忍受打击与挫折,排遣痛苦,蓄势待发。
善于自我调控,是成功者内在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中国传统的人生智慧中,被称为“刚柔相济”,或者“大丈夫能屈能伸”。
自古以来那些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表现出心理弹性大和心理空间大的特点。这种特点的实质,就是人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式。
人在世界上生存、发展,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的人生走向辉煌,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压力和困境。当一种压力突然降临时,脆弱者可能精神崩溃或人格变态,而心理弹性好、心理空间大的人,就会积极应变,暂时收缩,忍受打击与挫折,排遣痛苦,蓄势待发。一旦压力消失,就能够马上恢复原状,而且,其个性更为鲜明。
如果刚而不柔或柔而不刚,都会造成人生悲剧。中国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自以为“力拔山兮气盖世”,攻无不克,轻用其锋,刚烈有余,柔韧不足,终致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边。
而汉代的张良,可以算是刚柔相济、进退自如的一个人,他辅佐刘邦打天下,等到汉朝大业已定,便毅然功成身退,隐居陕南山中,进退之间,悠然自得,将他本人的才能和个性表现得非常充分。但是,当初的张良并非这样一个能屈能伸、刚柔相济的人。秦国灭亡了韩国以后,身为韩国宰相后人的张良,年轻气盛,刚而不柔,雇请力士刺杀秦王,以报灭韩之仇。事未成功,却遭秦兵追捕,逃亡到下邳。在这里遇到黄石公,才改变了他的性格和人生道路。或者说,在这里,张良学会了自我调控,成为一个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散步到桥边,遇到了一位老头。这个老头衣着平常,貌不惊人,却有点古怪。他看张良走到桥上时,故章把鞋扔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小伙子,给我把鞋拾上来。”张良既惊讶,又生气,真想上去揍他一顿,后来想到他年纪大了,不必与之计较,便强忍住气,把鞋子捡了上来。不料那老头得寸进尺,又说:“给我穿上鞋吧!”张良又想发作,却又觉得既然已经忍气把鞋拾上来了,就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给老人把鞋穿上。老头抬起脚让张良穿好鞋,诡秘地笑了一下说:“年轻人,你算是个可教之才!五天后天亮时在这里等我。”张良心里有点纳闷,不知何意,但还是跪下答应说:“好的。”第五天天刚亮,张良赶往桥边,老头已先等在那里,说:“与老年人相约,为何来得如此晚?”说完扬长而去,边走边说:“过五天再来!”到了第五天,公鸡刚刚打鸣,张亮就赶去了。可结果老头又先到,训了张良一顿,他再过五天再去。这一次,张良半夜就去了,等了一会,老头才来,高兴地说:“年轻人就应当这样。”说完,就拿出一本书,对张良说:“你读了,将成为帝王之师。”说完就离开了,此后张良终生也未见到这位能够使他成为一个能屈能伸的老人。
老人给张良的书就是《太公兵法》。后来,张良熟读此书,终于帮助刘邦平定天下。
苏轼在《留侯论》中发表议论说,桥上老人并非神怪,而是秦代隐士。他看到张良有盖世之才,却缺乏深谋远虑、以柔克刚的大志,逞一时之勇,干出荆轲、聂政等刺客所作之事,差点送了命,实在可惜。所以老人就故意用傲慢无理的行为来考验张良,如果张良能忍,将来就可以成就大事。其实,送书不是主要目的,老人是想有意挫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他不再锋芒外露,忍小愤而成大业。桥上的那个老头要做的,是改善张良的情绪,减少一点刚,增加一点柔,达到刚柔相济的水平。苏轼认为,古来豪杰之士的节操,能忍人之所不能忍。韩信忍胯下之辱就是一例。忍,是柔的一种表现。项羽不能忍,而刘邦却能忍,所以,项羽输给了刘邦。而刘邦的能忍,是受张良耳濡目染的结果。
《史记》中蔺相如也是个刚柔相济的人。在威风凛凛的秦王和虎视眈眈的众臣面前,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他怒发冲冠、张目斥敌,刚烈之气震慑秦国君臣。而面对廉颇的有意挑衅,为顾全大局而再三回避,甘心忍让。该刚时刚,该柔则柔,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好外交与内务,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完璧归赵,又将相和好。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事事如意,工作生活的环境条件不可能一点不变。身处顺境,我们自然求之不得,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身处逆境,如失败、犯错误、降级等等,主观心理期待与现实处境反差极大,不能调整自己,就会命运不济,一生不幸。而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尽快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等待、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就会创造美好的命运。儒家讲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在人生到达两种不同的境界中调整自己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