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命题,完成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显示了一种重要的美学特征:那就是不仅仅从对象上去考察美,而且从对象与主体之间所构成的某些境界上去考察美,并且追求着一种超出有限的狭隘现实范围的广阔的美。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意境”说,就发端于此。
我们再来欣赏几句老子的名言佳句吧。“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意思是:大丈夫处世要忠厚,不要轻薄;做人要踏实,不要浮华。
这句话指出做人处世要忠厚老成,踏踏实实,对待别人要宽容厚道,以诚相待;要对自身严格要求,做事认真踏实,言谈举止谦虚稳重。老子所提到的做人要忠厚诚实,做事应认真踏实,言行表现谦虚稳重,都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做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和美德。
“自古至今,未有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意思是:自古至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所以不能对人求全责备。老子指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和错误,所以说对人应该从实际出发,不要苛求。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和事物,任何人都有缺点和不足的地方。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做人都不能因此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应该不断地完善自身,努力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样就能够为社会做出更有益的事情。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意思是: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轻举妄动便失去了立身的根本,躁动多欲便丧失了观察事物的主宰。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揭示了动静轻重对立关系的思想家,动与静也是事物相互依存的两种状态,它们是对立而统一的,所谓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句话重要的是强调做事情要稳重踏实,严肃认真,不可随随便便或轻举妄动;而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态度,不可浮躁和盲动。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正直的人好像很软弱,最灵巧的人表现得好像很笨拙,真正的雄辩家好像不善于讲话似的。这句话指出不能从表面上看人和事物,应该看实质,例如最正直无私的人,常常表现得谦虚忍让,而不是显得刚强;具有高超技能的人,不会自我炫耀;真正的理论家,并不是夸夸其谈的。这些说明了他们都是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行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所以才会有这样含蓄不露与超凡脱俗的表现。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这些警句格言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民的身心与灵魂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老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以及流经几千年以来形成的老庄学说,可以说是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永不泯灭。
(五)九龙殿
九龙殿又称李世民殿。原唐建李家龙宫的屋脊上共安放着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群龙聚首,气象万千,代表十八子李的根深叶茂。九龙殿的屋脊上前前后后共安放了九条雕龙,栩栩如生,巧夺天工。主脊上有五条龙,正中是龙体九曲的一条盘龙,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其余的四条“游龙”,意为“龙游四海,四海升平”;两坡屋脊上有四条“飞龙”,取意“龙行天下,国泰民安”。九条龙和中间主脊上的五条龙即是“九五至尊”之意。也就是这座殿内供奉的一定是位皇帝——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何谓“九五至尊”:中国古代皇帝为“九五至尊”,其典故出于《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后来,人们就据此而以“九五至尊”来称皇帝了。九是个位数字中最大的,所以古人特别爱好代表最大最多的九,如称天之高为九天,形容器物之美为九华,皇帝周围要设九卿等。五是一至九数列的中数,古人讲究中庸之道,所以对这个中数也就有所偏爱。故皇宫要设五门,称人博学为学富五车,对人表示感谢说铭感五内,把人与人的关系称为五伦等。故把九五说成是“飞龙在天”,符合圣人有道,飞腾而居天位,皇帝也就“德备天下”了,这就是皇帝被称为“九五至尊”的典故了。殿脊上的砖雕是天上之龙,殿中则是人中之龙,即人们常说的苍龙在天,人龙在地。如果大家细看的话,可以看到前坡屋脊龙尾上有一个似猴非猴的雕饰物,它即为十兽之一的引什,一般在龙尾,也叫压尾兽。这些龙雕充分说明了李家龙宫的地位。
我们再看这幅抱柱联:犹龙道德称先圣,倚马文章启后人。上联指老子(犹龙,代指老子)著《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言,被人们称为圣人。下联指唐代大诗人李白,他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才思敏捷,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启迪着后人。这两位是李氏的佼佼者,称得上杰出人才。再加上殿内供奉的李世民,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三位杰出代表人物。
再看这九幅棋盘彩画: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掠攻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而著称,任北平太守,称飞将军,有射石没镞之功,有诗为证:“风劲角弓鸣,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虎,名克权,霸四世兵权,衰归北朝,西魏为将有功,封为陇西公,娶周氏为驸马,是唐高祖李渊的爷爷;李渊,唐开国之主,字叔德,初仕陵袭爵,唐国公。与爱子世民在山西太原起兵,西取长安,代隋即位,国号唐。平定群雄,统一国内,谥号唐高祖;李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次子。聪明英武,兼通文学,隋末与高祖起兵,平定四方,代隋而取天下,高祖崩即帝位;李白,唐代大诗人,少年即显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玄宗时应诏赴守供奉翰林,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藐视权贵,曾留下了“力士脱靴,贵妃研墨”的典故;李朝威,唐代著名传奇小说家,著有《柳毅传》、《柳参军传》等多部传奇小说,县文化广场“龙女牧羊”的汉白玉雕像就是根据《柳毅传》的传奇情节创作的;李公佐,登进士,唐代著名传奇小说家,任江南西道节度使,著有《南柯太守传》等;李复言,唐代著名传奇小说家、诗人,贞元十六年登进士,任安徽寿州刺史,著有《续弦怪录》等传奇小说。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被尊称为“陇西文学三李”;李贺,唐代大诗人,家世早已衰落,生活困顿,以写诗为业。他的诗新颖奇幽,神奇诡异,被称为“诗鬼”,其作品收入《昌谷集》。殿内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圣像。唐太宗姓李,讳世民,因为死后庙号“太宗”,谥曰“文皇帝”,所以史书上通常称“唐太宗”,有时也叫做“文皇帝”。公元599年1月23日李世民出生于陇西,此时父亲李渊任陇西郡守。至于为什么取名“世民”呢?据说四岁那年,有个看相的书生说他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但是,“世民”的名字,无论是谁起的,确实有“济世安民”的寓意。隋朝末期,陇西成纪人李渊父子在山西太原起兵,逐鹿九州,一统天下,统一中原后,李渊封李世民为“陇西郡王”,以表示对故土的关切。李世民登基后,编修大唐《氏族志》,封李姓为国姓,李氏子弟被分封到神州各地,“陇西堂”从此遍布四海,于是出现了“天下李氏出陇西”、“故言李者必称陇西”之说。陇西李氏重臣良将、高公巨卿、名士贤流、代有英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李氏族人在中国历史上称帝者有58位,统治时间长达1142年。唐太子李公蕴建立的安南国(今越南)李氏王朝,统治者有8位,统治时间长达216年。由辽东迁往朝鲜的李氏后裔李成桂建立的朝鲜李氏王朝,统治者27位,统治时间为519年。公元627年到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为“贞观之治”。贞观是李世民的年号,这个年号,来自《周易.系辞》,“贞”的意思是正,“观”是给人看,所以示人以正,应该是贞观的基本含义。通俗地讲,贞观的意思是正大光明。贞观时期的中国,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在中国历史上,贞观时代是唯一的。这段时间虽然不长,地位却极其重要。贞观时代不仅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和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还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贞观时代不仅是中华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也是中华民族心中的一块圣地,一方净土。唐太宗君臣创造了一个历史的政治奇迹,以后的历朝历代,常把“贞观之治”作为帝王学习的典范。在帝国体制下,唐太宗还创造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始终难以逾越。伟大的时代,自有伟大的精神和智慧,即便相隔千年,依然照耀今天。
唐代不少著名诗人在自己的诗篇里,吐露了对唐太宗的仰慕之情。杜甫曾多次到昭陵访古,写下了一些诗篇,其中:“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这里描绘出唐太宗的英伟形象,讴歌了他在创建唐王朝中的业绩。杜甫的长诗《北征》,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残破景象,引起了诗人对贞观盛世的向往:“辉煌太宗业,树立甚宏大。”白居易作《新乐府》歌颂唐太宗:“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总之,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贞观时期是封建社会中有名的盛世,也是我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他的言行事迹与文治武功,至今仍然引人瞩目。
右边壁画是陇西人李渊父子率领十万关陇军在山西太原起兵,逐鹿九州,所向披靡,一统中原,匡定天下的征战场面。
左面是陇西李氏走向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经济发达、社会安定、政通人和、物阜民殷,出现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统治时间长达290年。这幅壁画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的雄伟建筑和昌盛景象。
(六)李贺墓碑
李贺(791—817年),字长吉,唐宗室之后,七岁能辞章,为韩愈、皇甫谧所赏识,被誉为“东京才子”、“文章巨公”。曾官奉礼郎,为避家讳不应科举。是唐朝中期一位有特殊成就的诗人,被誉为“诗鬼”,他是一位多才而短命的诗人,仅仅活了二十七岁,著有《陇西李长吉诗集》,给后世留下了二百四十一首诗歌。据传,李贺自幼聪明好学,七岁时就会吟诗作赋,当时大文豪韩愈和皇甫谧都不相信,有一天,韩、黄二人相约骑马来到李贺家,李贺的父亲唤出儿子当面笔试,七岁的李贺很快写出一首《高轩过》的诗来,二人看了大为吃惊,赞叹不已。韩愈把李贺抱到马上,带回自己家中去玩。从此,李贺的名声越来越大,远近闻名。但他遭遇坎坷,而又呕心沥血地吟诗作赋,严重地损害了身心健康,在二十七岁时英年早逝。李贺死后葬于陇西昌谷(今甘肃陇西县昌谷乡昌谷村梁家坪),俗称“学仕坟”。《巩昌府志》记载:“仁寿在南一里,其山系秦岭支脉,逶迤千余里,至郡之阳而止。右有悬泉,如匹练,今无矣。其上有文昌阁、魁星楼,其背有李贺墓。”20世纪70年代兴修农田水利时坟丘被毁,李贺墓碑后被移至李家龙宫保存。碑名《重勒李长吉昌谷里碑》,碑身高六尺,宽二尺四寸。正面碑文分上下两部,上部为大字碑文“唐才子李长吉昌谷里”九个字,笠排三字。下部是小字碑文,写李贺神道碑已倾圯,以表先达遗址云云。此碑勒立于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碑文为时任陇西知县李师唐所撰。
据乾隆《陇西县志》载:“李贺南园在城南十里,唐李贺之园,见贺诗,今废。”李贺南园遗址在今巩昌镇袁家湾。乾隆初年地名虽废,但民国实行保甲制时,将辖袁家湾在内的昌谷村仍名为“南园保”,可见遗迹犹存。
(七)家谱
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教制度和地方史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复兴中华民族有着重要的作用。******主席曾说过:“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纂修家谱,所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地县纂方志、宗族修家谱构成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其数量之多,历时之久,在民间影响之广而言,又当首推家谱。家谱,或曰族谱,系对诸如家乘、家牒、宗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的泛称。族谱作为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是同宗共祖的血亲团体以特殊形式记载本家族世系和人物事迹的图书,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