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项刘之争,楚河汉界。
刘邦夺得天下,成为汉朝的第一代开国皇帝,迄今为止已经两千多年了。在这两千多年里,凡是读过这一段历史的人,都会从心底里发出这样一个问题来:为什么这个天下让刘邦得去了,而不是为项羽或者陈胜、吴广所得?
在秦朝末年,四方****之时,曾经有许多股起义造反的军队在中国大地上活跃过,展示过自己的实力。其中最大的当然要算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以及项梁、项羽的旧贵族造反队伍。还有就是这个沛人刘邦所率领的军队。刘邦的出身是农民,后来当上了沛县一带的泗水亭亭长,这个职务从今天来说只不过是个乡镇的治安助理。他代表的是什么,也许是比陈胜、吴广这些雇农再高出一些层次的富裕农民阶层的利益?
比这三支队伍小些的还有:鄱阳湖一带的吴芮、英布;江苏泗阳西北的秦嘉、铚县人董绁,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县人丁疾,高阳人郦商,沛县人王陵(在南阳起义),昌邑人彭越。还有的就是齐、赵、燕、韩、魏这些被秦消灭的六国贵族后人所组织的起义或响应起义的部队,像张耳、陈余和田儋等就是。
许多读者所以有这个疑问,是因为刘邦这个人存在着太多的缺点和品质上的问题,因此我们往往从心底里生出了这样的念头,天下本不该是刘邦这样的人得的。似乎如果这天下让项羽得去,反而更合理一些,李清照曾有词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忆项羽,不肯过江东。对于项羽兵败之后不肯也不敢去见江东父老的愧疚,以及这种愧疚中表现出来的骨气,令历代文人称赞有加。
说实在的,对于这三支起义军的三位统帅而言之。无论是陈胜也好,是项羽也好,也都有着许多品质上的毛病和政策、策略上的缺陷。项羽品质上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暴虐和政策上的屠民、屠降卒、烧毁阿房宫、弑义帝都是十分致命的缺憾;而陈胜呢,刻薄寡恩、不会用人也不懂得战略战术,刚打下一个大城市就想要称王称帝,并很快忘记了他的那帮子农民兄弟,都是这个雇工的局恨性。
不过,要说起这个刘邦的缺点来,恐怕一点也不比项羽他们来得少。
一、不读书、不务农,从小就是个不大干正事的小混混,说他是流氓有些过分,说他是个准无赖比较确切。
二、好酗酒,好搞女人,在没有结婚之前就与乡间的王媪、武妇和曹女有染,而且让曹女怀上了孕,生了一个刘肥。至于好酒,更是出了名的,一些想来投靠他为他效力的人来见他时,往往都能看到他喝醉了酒,让美女在替他洗脚的场面。
三、对自己的老父亲是不怎么尊敬的。从小因为逃学与不务稼农与父亲不睦,在项羽捉住了他的父亲、妻子,将他的父亲置于俎上,推至涧旁,向他厉声喊道:
“刘邦听着!汝若不肯出降,我便烹食汝父!”而刘邦的回答却是:“我与项羽同事义帝,约为兄弟,我翁就是汝翁,必欲烹汝翁,请分我一杯羹!”虽说这种喊话有着策略计谋在内,也让人觉得这个刘邦对于他老子的死是无所谓的。
四、对自己的子女是不怎么爱护的。在彭城兵败,他带领残兵败卒在逃亡过程中,有楚将季布追来,他怕车载太重,会影响速度,被敌军追上,就将自己的一对儿女扔到车下。夏侯婴不忍心又将他们抱上来,结果被他连扔了三次。由此可见,他为了顾惜自己的性命,根本不管儿女们的死活。
五、当然,他对自己的妻子(吕氏)也无从说是专一,先有曹女,后有戚姬和薄氏,见一个爱一个,对于那些诸侯国的王妃,只要把这个国家灭了,有好的女人他一个也不会放过。
六、对于自己的部属也十分简慢,十分的不尊重,不高兴的时候竟然乱骂,叫他们“竖儒”、“齐虏”等等,尤其是对于有些硬脾气的人,不肯向他说软话的人,像周昌,为了侮辱他,竟然将他当作马骑。
七、记恨不忘。与老父亲的矛盾,本来是管教他不听话的问题。而他的嫂子有一次没有让那群狐朋狗友吃饭,是有怕如此供应下去把家会吃穷了的顾虑。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到死不忘。拿他对他的父亲而言之,家族中所有的人都封赏了,却把他老爹的“太上皇”封号给“忘了”。即使是封了之后,有一次举行宴会,还当众羞侮他的父亲:“从前大人常说臣儿无赖,不能治产,还是仲兄尽力田园,善谋生计。今臣儿所立产业,与仲兄比较起来,究竟是谁多谁少呢?”把父亲闹了一个大红脸,无法回答;至于他的那个寡妇嫂子,只因为这一个过错,就不肯封他的侄儿为王,老父亲来求他时,他气哼哼地说道:“儿并非忘怀,只因信母度量狭小,不愿分羹,儿所以尚有余恨呢!”最后还是看到老父亲不高兴,才不得已封了大哥大嫂的儿子刘信为羹颉侯,就是赏给侄儿一杯羹的意思。可见他的度量并不比他的大嫂大多少。
八、特小的心眼。他被项羽第二次包围在成皋(还没有形成包围),他害怕了,就只身从成皋逃出,跑到韩信在赵国的营地,先进营帐,拿了韩信的兵符印绶,才接见韩信,为了是怕韩信在他失利时对他不忠;丞相在关中数年,勤勤恳恳,忠心不贰地输送新兵,运送军粮,他却一直对萧何不放心,怕他在关中对自己有所不利,最后萧何警觉,只好把自己的亲信与家丁都送到前线向他表示忠诚,这才让他释疑。
九、极其的自私。他爱戚姬,就认为她什么都好,几次想废掉刘盈这个太子,而改封如意儿为太子。其实刘盈并没有什么过错;而为了撤掉预先封赏的异性王,换上一色的刘姓同姓王,不管诸侯王有没有谋反,都借机除掉他们,他认为只有全部由他的刘姓来掌控天下,他才得以心安,才能够天下太平。
十、最为明显的是他依然逃脱不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局限,等天下一统之后,马上就想到要诛杀功臣,几乎是在楚王项羽被他杀掉的第二天,他就想到了他削掉韩信的兵权,并将他迁为楚王。臧荼、韩信、彭越、英布、张敖、卢绾,这些诸侯王一个一个地被他除去,都是证明。这还不算,连最忠于他的丞相萧何都曾被他关进了监狱,而他的妹夫樊哙,也算得上是忠诚于他的了,在他临死之前,听信了别人的诬告,还派陈平、周勃领兵去追杀他。
就是这样一个近似于无赖的刘邦,竟然超出了陈胜吴广和项羽之上,得到了天下。这是否是一个异数,或是一个偶然呢?
在他得到了天下之初,有一次举行宴会,他自己也曾提出了这一个问题,让众臣僚来回答。他问道:“列侯诸将,佐联得有天下,今日一堂宴会,君臣同聚,最好是直言问答,不必忌讳。朕却有一问,朕何故得有天下?项氏何故致失天下?”
先有两人起座,同声答道:“陛下平日待人,未免侮慢,不及项羽的宽仁。但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每得一城,即作为封赏,能与天下共利,所以人人效命,得有天下。项羽妒贤忌能,多疑好猜,战胜不赏功,得地不分利,人心懈体,乃失天下,这便是得失的辨别呢。”高祖一看,说这话的两个人,乃是高起与王陵。
高祖笑道:“公等知一不知二,据我想来,得失原因,须从用人上立说,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运饷至军,源源不断,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用,怪不得为我所灭了!”
汉高祖刘邦的见解,自然比臣子们的看法要高出许多,他是从用人方面来说的,尽管高祖自己并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是他善于统筹人物,委心任用贤才,所以便取得了天下。
这确实是一个扎扎实实的原因,试想项羽一方,只有一个范增,结果被陈平使计离间了两人的关系,弄得范增不受信任,只得辞职返乡,结果背疽发足,死于回家的路上。而像韩信、陈平这样的人才,统统是从项羽那里投诚过来的。
更有甚者,他烹煮了王陵的母亲,王陵才死心塌地地跟着了刘邦;他杀了英布全家数百口,英布只得誓死从汉。有许多的人才,是项羽逼着他们、断绝了他们的后路才走到刘邦的阵营中来的。
这个原因既然被刘邦自己讲明白了,我们姑且不去说它。
这里要说的还是刘邦这个人物在个人性格与品质上的原因。
二
世界上有60亿的人,便有60亿种性格,人们性格上的区别,正如人们指纹、面容、眼睛虹膜上的差别一样。
善良的人与邪恶的人,柔弱的人与刚强的人,脆弱与韧性的人,我们都可以将他们放在一个坐标轴上来衡量。假如说:“将善与恶、柔与刚、脆与韧都可以安排在一根坐标上,一头为1,表示至善至柔至脆,一头为10,表示最恶最刚最韧,那么,中间的各个档次上,就密布着不同程度的善恶、柔刚、脆韧的类型。
性格太刚强的人会是怎么一个结果?往往容易被现实的重压所折断,你即使是像“强项令”那样的人,不肯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最后因为犯了“上怒”而被皇帝或上司砍下了你的脑袋。
而太恶太坏的人又能如何?
当人与人之间结合成一个社会、一个团体之后,也同时产生了一些生存的原则、规则,那些偷盗者、抢劫者,那些害死人没商量的坏家伙们,不仅为整个社会所制定的法律所不容,也为正直的人们所不容。从古而今,偷盗者就要被砍去手指,或送人监狱,杀人者就得抵命,贪污腐败者也免不了牢狱之灾,还得让他把全部的贪款吐出来,即使这个人已经高高在上。民众的不满也能覆掉他这只舟船。因此,极恶极坏的人在这场既有竞争又讲团结合作的比赛中是会愈来愈站不住脚的。
那么,性格极其柔弱的人以及性格极为善良的人又当如何?这是最容易被人欺侮的一群,他们在这个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的世界里也容易被强者恶者所吃掉。
人类产生之初,性格可能会被弥漫于1~10之间,是一种均匀分布的。在人世间的不断竞争与残杀之中,产生了一种叫做“趋中效应”的现象,那就是从1~3的柔弱善良的人开始被逐渐减少,从8~10的至刚极恶的人也不断受到了刑法的处置而递减,减少的两极成了一个橄榄型,它们开始向中间靠拢,于是,在4~7的位置上聚集了更多的人的物种。
或许,随着基因的一代代传递,中间愈来愈大而两边愈来愈小。
是的,我们假设那中间5的位置,是个正中,那里居住着半是邪恶半有善良的人的话,4则表示偏善的人群;6与7则表示偏恶的人群。
可以这样说,在4~7之间的人们,是内心有善也有恶的人,是性格有刚亦有柔的人,这些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在某种环境中可以为恶,在别一个环境中也可以为善。而对待别人的态度上,他常常使用的是“针锋相对的原则”,这就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有了这两手之后,他们就感到应付裕如了:水来土屯,兵来将挡,他们不再是独臂将军,而是具有了两只手,一只手里拿着一根大棒,另一只手里拿着一根橄榄枝,想使用什么“兵器”都可以随心所欲了。
在这部分人中,从4~5的属于偏善的人,从5~7是属于偏恶的人,那么,这两部分的人,哪一部分人吃得开呢?
英国的《观察家报》在2000年8月6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如果你是谎言家、恶霸或骗子,那么你也可能成为伟大的世界领导人》(作者:特雷西·麦克维),这篇文章很有意思,我们引录如下:
如果你想获得成功,那么你就应该自大自负、顽固不化和脾气暴躁,稍带一些不修边幅也会有助于你获得成功。
工作时,注意留心那些桌上乱七八糟、以偷偷摸摸和善于操纵他人出名的人,从不倾听你的建议、做事横行霸道的老板和那些公然撒谎的同事,他们注定要获得成功。
这是对伟人的性格进行深人研究得出的结论,它表明一个人性格类型显然决定了他是否获得成功。
这份报告昨天提交给了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心理协会会议。它研究了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人物41位总统的特征,并把他们同更多普通人进行了比较。
据来自于得克萨斯州的学者史蒂文·鲁本泽博士说,事实上,做一个好人不会让你入主白宫。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总统在正直坦率、性格脆弱和整洁条理方面都有些不足。
鲁本泽说:“作为配偶或邻居,这些人的性格特点使他们不受别人的欢迎,但正是这些特点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成功的领导人。真正令我们感到惊奇的一点是,不太有条理的人往往会做得更好。亚伯拉罕bull;林肯是个出了名的不整洁者,但人们似乎肯定地把这一点当作了他的一个优点。”
心理学家们请了100名传记作者和历史学家来帮助他们填写调查表,然后对592种不同的特征进行评估。性格坚强、喜欢阿谀奉承和控制别人、自负自大和独断专行的人似乎都有助于使总统成为“伟大”的人物。
鲁本泽和他的研究小组相信这些评估同样适用于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业中取得成功的人。
这则消息,只是报导了整个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在整个报告中,逐一分析了美国从有总统以来的41位总统的性格特征和处事作风,而得出的结论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有些坏,有些赖,有些阿谀奉迎,有些专横霸道,还有些不修边幅的人总是容易获得成功。
这则理论或者说是研究成果,正好可以移植于此,来说明刘邦为什么会取得成功的了。
陈余是一个书生,不主张用谋略和诈术来打败韩信与张耳的军队,结果被韩信所败;项羽也不会在签订停战协议之后,在汉军撤退时从背后去攻击刘邦的。但是刘邦却会在楚军撤兵时从背后攻击楚军;明明是答应了项伯,说将来要将女儿嫁给他的儿子,到打败项羽之后就不算数了。在自己失利之时能够跪得下来求人,在自己成功之后会高高在上驾驭对手。刘邦正是这样一个有些赖皮,有些霸道,有些坏水,又有些韧劲的人。同时,他又有那么一点江湖侠客的豪气、还有些黑道老大奖赏自己兄弟们的大度。这也就是说,刘邦的性格与美国历届总统的性格是相一致的。
这个结论我们一定不会喜欢,因为我们所希望的领袖应当是有着正直的品格,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极高的文化素质的人,他们应当是一些勤政爱民、清廉守法的人,而不是像这样一些近于无赖的人。但是无情的现实正是如此。俗话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太好的好人,太老实的老实人,女人并不喜欢,要是这个男人爱吹一些牛,爱撒一些谎,喜欢哄骗一下女人,反而能得到女人的青睐。
这就是说,在4~7的这样一批中性性格地带,成功者往往都处于性格偏右的区段内,是属于稍稍偏坏偏恶(偏硬偏韧)的那一部分人属于坐标轴上从6到7中的一些人。
这部分人因为有一些恶性而不择手段地搞竞争,一些正直人不敢想或不敢用的手段都会使将出来;他们善于说谎、骗人,说了不算或说了就忘,他们在失势的时候能够跪得下来,向对手讨饶,在得势的时候能够控制、使唤别人而无所顾忌。他们当然不是极恶的那些人,也不是最硬的宁折不弯的那一些人,他们往往善于打“擦边球”而逃避法律的惩罚,善于说假话而能蒙骗一部分群众。同时,又由于有了那一点恶和硬而对于处于善、弱的人群来说有了一些优势,所以他们无论是在政界、军界还是在商界,都是能吃得开的。
让我们还是继续从刘邦与项羽这对冤家来说明一些问题吧!刘邦这一生遇到过多次的危机,他是如何躲过或走过的呢?第一次危机:项羽带四十万兵来到关内,向他兴师问罪。刘邦采取的办法:一是说要与项伯结儿女亲家,请这个项羽的叔叔去帮他说好话(最后说了并没有算数);二是亲自到项羽营中去赔礼道歉(敢于低声下气求饶)。
第二次危机:他攻克彭城之后又被项羽打败,落荒而逃。他为了不被敌兵追上,车乘能够跑得快一点,竟将一对亲生儿女三次扔落车下(儿女的命都不如他自己的命值钱,极度的自私自利)。
第三次危机:在荥阳被项羽军包围。为了能够逃生,让将军纪信装扮他的模样,替他去死,从而使自己得以金蝉脱壳(对于部下的死活是无所谓的,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小命即可)。
第四次危机:在成皋还没有被项羽包围时为了活命,他甚至丢下部队一个人逃跑到韩信那里去了(到了那里最重要的并不是见韩信,而是抢他的兵权,抢先制止韩信可能产生的对自己的不利)。
第五次危机:在平城被匈奴四十万兵马所围。用重金贿赂了漂亮的匈奴王妃替他说好话才得以解围(对于一个好汉和侠客言之,他是不屑于求助后宫妇人的,正好刘邦不是那种硬充好汉的人)。
而项羽呢?一次失败的危机就受不了,在垓下被韩信的十面埋伏所败,结果剩下几骑逃到了乌江边,有乌江亭亭长驾船等他,劝他回归江东(如果是那样的话,“卷土重来未可知”)。他硬是不干,说是无面目去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杀。
刘邦能做的事项羽是做不出来的,同样,项羽能做的事刘邦也是做不出来的。因此,在危机到来的时候,能有几分赖皮,几分无耻,几分只顾自己活命而不顾他人死活,几分乞讨求饶的人更容易存活下来。这一点是错不了的。
在项刘的争夺天下时期,从其他人的命运变化中我们也能够看出这一点来。
在整个过程中,不堪受辱或者是不愿投降,不愿接受悲苦命运安排的人们,拔剑自杀者比比皆是,计有:
西楚霸王项羽,爱妃虞姬,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大司马曹无咎,大将军钟离昧,王陵的母亲,齐相田横与他的五百壮士(还有吕太后时代的齐相召平)等等,以及吕太后时代的赵王刘恢,这些很硬气的人动不动就要拔剑自杀,在他们的生命消失之后,他们也就完全消失了企图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而刘邦是再怎么不济都不会干出那种“傻事”来的。
比刘邦更赖一些的人物就是那个雍齿,他比刘邦更加无赖,叛了又降,得罪了刘邦又能跪地求饶,始终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结果最后竟得封侯。如此看来,那些有点赖有点坏的人的确能够活得更长久一些,也更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性格决定成败,虽然不完全如此,性格却在人物命运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因此,我们说,就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如果单打独斗,展示武力,刘邦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项羽说:“要战三个回合,其实刘邦一个回合也接不下来)。
但就刘邦和项羽这两人的性格比较,刘邦的性格更加容易应付恶劣的环境而能获得成功。
就项羽与刘邦这两个集团的综合实力而言(包括手下的谋臣与战将,以及阵营内的团结协作),刘邦的力量要超出了项羽许多。
因此,我们得出的绪结论是:在刘邦与项羽这场争夺“世界杯”的决赛中,刘邦和他的集团早就被专家看好,已经内定以二比一获得了这场争夺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