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457100000007

第7章 梦醒之后:散文在“战斗”与“闲适”之间(一)

中国现代散文是在战斗中横空出世的。

从1917年新文化运动开始,现代散文就在打倒“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否定句式中树立起自己的形象。一次次的进攻、辩驳,不知不觉中,作为战斗武器的文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学风采。它使用清楚明白、逻辑严密的白话,不为圣人立言,抒发个人意志,高张科学与民主的旗帜,自由驰骋笔墨,爱憎分明,充满激进批判的青春气息。正是这种文字的冲锋陷阵,为新文学全面扫清了一片开阔的战场。各种体裁的新文学创作才得以登场打擂,而现代散文的诞生,也就自然孕育于其间了。

1921年,正是这种战斗性的散文发展到髙峰的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新青年》于1918年首创的“随感录”。“随感”二字,在今天不起眼得很,中小学语文教师就常常布置学生做“随感”。但在“五四”时期,这“随感”却是个性解放的自由思想的载体,是打破“文以载道”堡垒的炸药包。随感录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一个大宗杂文。《新青年》以外,李大钊、陈独秀主持的《每周评论》,李辛白主持的《新生活》,瞿秋白、郑振铎主持的《新社会》,邵力子主持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都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其他许多报刊则辟有“杂感”、“评坛”、“乱谈”等栏目,与“随感录”一起把“杂文”推到了现代散文的前台。其中产生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一批优秀的杂文家。从《新青年》到《莽原》、《语丝》,再到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战斗性的杂文成了现代散文最有分量的组成部分。

1921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9卷2号上发表了三篇随感录,篇幅虽小,但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陈独秀杂文的“王霸之气”。《下品的无政府党》第一段如下:

我前次听说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即虚无主义的无政府党,在中国读书人中还总算是上品;其余那一班自命为无政府党的先生们:投身政党的也有,做议员的也有,拿干俸的也有,吃鸦片烟的也有,冒充人家女婿的也有,对人说常同吴稚晖先生在上海打野鸡的也有,做陆军监狱官的也有,自称湖南无政府党先觉到处要人供给金钱的也有,以政学会诬人来谋校长做的也有,书已绝版尚登广告劝人寄钱向他购买的也有,谋财杀害嫂子的也有,可以说形形色色无奇不有了。

这一段痛斥如同开花炮弹,四面飞炸,骂尽了那些假革命以谋私利的无耻之徒,堂堂正正,不容辩难。

《青年底误会》一篇只有一大段:

“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现代青年底误解.也和醉人一般。你说要鼓吹主义,他就迷信了主义底名词万能。你说要注重问题,他就想出许多不成问题的问题来讨论。你说要改造思想,他就说今后当注重哲学不要科学了。你说不可埋头读书把社会公共问题漠视了,他就终日奔走运动,把学问抛在九霄云外。你说婚姻要自由,他就专门把写情书、寻异性朋友做日常重要的功课。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规律,不受训练了。你说现在的政治、法律不良,他就妄想废弃一切法律、政治。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你说要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就悍然以为大家朋友应该养活他。你说青年要有自尊底精神,他就目空一切,妄自尊大,不受善言了。你说反对资本主义的剩余劳动,他就不尊重职务观念,连非资本主义的剩余劳动也要诅咒了。你说要尊重女子底人格,他就将女子当做神圣来崇拜。你说人是政治的动物,不能不理政治.他就拿学生团体底名义干与一切行政、司法事务。你说要主张书信秘密自由,他就公然拿这种自由做诱惑女学生底利器。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底进步还是退步呢?

全文除了首尾两句,共由15个“你说······他就”的条件句组成,一泻千里,不留余地,如丈八蛇矛,锋锐无敌。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杂文的战斗功能。

《反抗舆论的勇气》篇幅很短小:

舆论就是群众心理底表现,群众心理是盲目的,所以舆论也是盲目的。古今来这种盲目的舆论,合理的固然成就过事功,不合理的也造过许多罪恶。反抗舆论比造成舆论更重要而却更难。投合群众心理或激起群众恐慌的几句话,往往可以造成力量强大的舆论,至于公然反抗舆论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然而社会底进步或救出社会底危险,都需要有大胆反抗舆论的人,因为盲目的舆论大半是不合理的.此时中国底社会里正缺乏有公然大胆反抗舆论的勇气之人!

一共六句话,句句相扣,完全以逻辑取胜,恰如一道九节鞭打下的深痕,让人感到力可开碑。鲁迅曾赞道:“独秀随感究竟爽快。”这一览无余的“爽快”中含有政治家的气势,却少了些政治家的韬略。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921年7月,他还在《新青年》上发表《卑之无甚高论》,认为“中国人民简直是一盘散沙,一堆蠢物,人人怀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完全没有公共心”,从而提倡少数人****。这是陈独秀坦诚的个人思想,但这思想与共产党的宗旨颇有枘凿。恐怕陈独秀还是做个杂文家和学者的好,政党领袖于他并不十分相宜。

李大钊的杂文在气势上与陈独秀类似,形象思维稍多一些,因而文学感稍强,如《“中日亲善”》一篇:

日本人的吗啡针和中国人的肉皮亲善,日本人的商品和中国人的金钱亲善,日本人的铁棍、手枪和中国人的头颅血肉亲善,曰本的侵略主义和中国的土地亲善,日本的军舰和中国的福建亲善,这就叫“中日亲善”。

连用5个“亲善”,颠覆了最后一个“亲善”,要言不烦,一针见血。再如《赤色青色》,只有一句:

世界上的军阀财阀怕赤(赤军的赤)色,中国现在的官僚政府怕青(青年的青)色,这都是他们眼里的危险颜色。

留有余地,令人回味,表现出寸铁杀人的力度。

代表早期杂文风格的还有刘半农和钱玄同等。刘半农“一是畅达流利,发挥驳难的气势;二是运用反语,竭尽夸张之能事。无论采取哪一种写法,他都寓庄于谐,以滑稽出之,使读者感到津津有味亲切易懂”。司马长风说:“刘半农许多诗颇近乎散文,但他写的杂文则多属战斗格的东西。反距散文较远。”钱玄同也是一员战将,常说极端的惊人之语,如要把京剧“全数扫除,尽情推翻”,还提出要废除汉字,以及人过40岁就该枪毙等等。鲁迅评价他的杂文为“颇汪洋,而少含蓄”。这类战斗性的杂文所起的历史作用是打破“铁屋子”,把沉睡的人们从梦中唤醒。至于梦醒之后何去何从,就不是单纯的冲锋呐喊所能包括的了。看看鲁迅1921年以后数年的散文创作,无疑可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1921年,鲁迅只写了6篇作品。两篇小说收入《呐喊》,两篇杂文收入《热风》,另两篇后来收人《集外集拾遗》。鲁迅1918年9月15日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随感录,该年共有15篇作品,1919年则有26篇作品,其中《热风》内的杂文占21篇,而1920年突然只有4篇作品,全部是《呐喊》中的小说。1921年可以说是1920年状态的延续,1922年又见起色,有19篇作品,而到1923年又降到4篇。1924年以后突又进入高产期,并一直保持下去。鲁迅在《热风》的题记中说:“五四运动之后,我没有写什么文字,现在已经说不清是不做,还是散失消灭的事。”看来鲁迅颇不重视在运动高潮时“锦上添花”。他是呼唤那运动到来的“呐喊家”。当他“用骨肉碰钝了锋刃,血液浇灭了烟焰”,迎来“新世纪的曙光”时,就不屑于挤在庆典的队伍中欢呼雀跃了。随喜胜利的人有的是。《热风》题记又说:“于是主张革新的也就蓬蓬勃勃,而且有许多还就是在先讥笑,嘲骂《新青年》的人们,但他们却是另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目:新文化运动。这也就是后来又将这名目反套在《新青年》身上,而又加以嘲骂讥笑的,正如笑骂白话文的人,往往自称最得风气之先,早经主张过白话文一样。”

所以,1920年和1921年,是鲁迅散文战斗的一个“幕间休息”期。休息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战斗了,而是要经过休整,迎接更激烈复杂的战斗。

鲁迅说:“只记得一九二一年中的一篇是对于所谓‘虚无哲学’而发的”,这便是《热风》中的《智识即罪恶》。该文的写法很奇特:

我本来是一个四平八稳,给小酒馆打杂,混一口安稳饭吃的人,不幸认得几个字,受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想求起智识来了。

那时我在乡下,很为猪羊不平;心里想,虽然苦,倘也如牛马一样,可以有一件别的用,那就免得专以卖肉见长了。然而猪羊满脸呆气,终生胡涂,实在除了保持现状之外,没有别的法。所以,诚然,智识是要紧的!

于是我跑到北京,拜老师,求智识。地球是圆的。元质有七十多种。X+Y=Z。闻所未闻,虽然难,却也以为是人所应该知道的事。

有一天,看见一种日报,却又将我的确信打破了。报上有一位虚无哲学家说:智识是罪恶,赃物······虚无哲学,多大的权威呵,而说道智识是罪恶。我的智识虽然少,而确实是智识,这倒反而坑了我了。我于是请教老师去。

老师道:“呸,你懒得用功,便胡说,走!”

我想:“老师贪图束脩罢。智识倒也还不如没有的稳当,可惜粘在我脑里,立刻抛不去,我赶快忘了他罢。

然而迟了。因为这一夜里,我巳经死了。

······

接下去是“我”的一个梦境,在地狱里因为有“智识”而受苦,最后“还阳”醒来,自究自问。这篇文章是针对朱谦之“知识就是罪恶”的虚无哲学观点而发,但却没有采取论战式,而是运用一个虚拟的梦来更隐晦更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感触,主旨不在制敌而在究己,这非常像是《野草》的风格。三年后开始创作的《野草》在1921年就伏下了根芽。

《热风》中另一篇1921年的作品可以有力地佐证上述观点。该文叫《事实胜于雄辩》,全文如下:

西哲说:事实胜于雄辩。我当初很以为然,现在才知道在我们中国,是不适用的。

去年我在青云阁的一个铺子里买过一双鞋,今年破了,又到原铺子去照样的买一双。

一个胖伙计,拿出一双鞋来,那鞋头又尖又浅了。

我将一只旧式的和一只新式的都排在柜上,说道:“这不一样······

“一样,没有错。“

“这······”

“一样,您瞧!”

我于是买了尖头鞋走了。

我顺便有一句话奉告我们中国的某爱国大家,您说,攻击本国的缺点,是拾某国人的唾余的,试在中国上,加上我们上字,看看通不通。

现在我敬谨加上了,看过了,然而通的。

您瞧!

文中的胖伙计,不是很像《野草·死后》中那个小伙计吗?《热风》中的两篇1921年之作,完全可以收人《野草》。这说明鲁迅的散文艺术在战斗性之外,于1921年又明显增加了另一种色调。当这种色调沉积下来,便与原来的战斗性一起,使鲁迅散文焕发出更繁丽的色彩。

《热风》中1922年的杂文有12篇,鲁迅说:“大抵对于上海之所谓‘国学家’而发,不知怎的那时忽而有许多人都自命为国学家了。”其中有著名的《估lt;学衡gt;》、《“以震其艰深”》、《所谓“国学”》等篇,仍然保持着“五四”以前的战斗性。1923年,鲁迅几乎没有创作,表面原因一是忙于《中国小说史略》的整理定稿,二是兄弟失和的家庭变故。但从创作风貌的变化上看,这一停顿蕴含着一个大的转向。到了1924、1925两年,鲁迅一下子写出了《彷徨》的全部12篇小说,《野草》23篇中的21篇,《坟》23篇中的15篇,《华盖集》的全部45篇和另外37篇文章,进入其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此期作品与以前相比,普遍凝练、厚重、深沆,有一种“重、拙、大”的境界。其中《坟》里的15篇杂文,篇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层层深人,跌宕起伏,其感染力不亚于长篇小说,至今仍是人们讨论中国的国民性、民族性等问题的必引材料。

鲁迅在1925年的最后一夜整理《华盖集》时感叹:“这一年所写的杂感,竟比收在《热风》里的整四年中所写的还要多。意见大部分还是那样,而态度却没有那么质直了,措辞也时常弯弯曲曲,议论又往往执滞在几件小事情上,很足以贻笑于大方之家。”这说明鲁迅自觉意识到文风、文气的转变。这位伟大的战士并不是从一开头就懂得“韧的战斗”的,是在“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交上了“华盖运”之后,他才伏进堑壕,打起持久战的。而那转折点,大致就在1921年到1923年。

经过了1928年的《华盖集续编》之后,鲁迅的杂文艺术枝繁叶茂,走向成熟。一方面思想深邃无比,刀刀见血;另一方面才情横溢,形象生动。鲁迅使杂文成为一种可以融政论、史论、人论为一体的高级艺术。在文学史上,一个人能将一种文体由凡庸的地位提升到大雅之境,只有屈原可与之相侔。1926年以后直至临终,鲁迅除去写了5篇《故事新编》外,几百篇作品全部是杂文,结成十几个集子。那时的鲁迅,已经是飞花摘叶皆可伤人的大宗师了,真可谓之“杂文剑仙”。

杂文之外,鲁迅给中国现代散文的最大贡献是1924到1926年创作的《野草》。研究《野草》的文章和专著已经不少,这里不宜多嘴浅议。只从本章的题旨说一句,《野草》同时表现了对战斗和闲适的两种渴望和两种拒斥。“五四”时期的鲁迅是战斗的,30年代的鲁迅也是战斗的。但二者的不同在于,前者的战斗是有所为的,是为了催人梦醒的战斗,而后者在一定意义上把战斗本身视作存在的本体。1921年以后的鲁迅,曾有过“闲适”退隐的犹豫,但他终于没有选择“闲适”,或者说他以“战斗”为“闲适”,因为他对战斗和闲适都已看透。人们一般把鲁迅写作《彷徨》、《野草》的1924到1926年视为他的“彷徨期”,但不要忘记,写作是对存在的反抗和否定。写作《彷徨》和《野草》,正是他告别彷徨与绝望,然后走向更无畏的反抗的标志。至于鲁迅心理上真正的“彷徨期”,恐怕是1921到1923年更为准确。

鲁迅1926年还写了一部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忆旧中充满温情,笔法清新,舒卷自如,十篇中有好几篇长期被选入学校教材,当作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鲁迅的确是现代散文的巨匠,从杂文,散文诗,抒情、叙事、记人散文,到科学小品、序跋题记以及书信,他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民族散文的现代化,建立了不朽的殊勋。

如果说鲁迅是战斗性散文的元帅的话,那么元帅帐下还有一队人马,这就是被称为“语丝派”的一群作家。

1924年10月,《晨报》副刊的编辑孙伏园因受新月派之排挤而辞职。周氏兄弟鼓励他另起炉灶。于是,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问世,长期撰稿人16位:周作人、钱玄同、江绍原、林语堂、鲁迅、川岛、斐君女士、王品青、章衣萍、曙天女士、孙伏园、李小峰、淦女士、顾颉刚、春台、林兰女士。在发刊辞里,周作人写道:“我们只觉得现在中国的生活太是枯燥,思想界太是沉闷,感到一种不愉快,想说几句话。······我们并没有什么主义要宣传,对于政治经济问题也没有什么兴趣,我们所想做的只是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浑浊停滞的空气,我们各人的思想尽自不同,但对于一切专断与卑劣之反抗则没有差异。我们这个周刊的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显然,“反抗”、“自由”、“独立”和“美”是《语丝》的宗旨,战士的色彩一开始就非常鲜明。鲁迅在《语丝》上发表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不是信》、《记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死地”》、《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著名杂文。周作人也发表了《狗抓地毯》、《上下身》、《道学艺术家的两面》、《裸体游行考订》、《日本人的好意》、《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论并非睚眺之仇》、《我们的闲话》等战斗篇章。如《狗抓地毯》中的一段:

我看普通社会上对于事不干己的恋爱事件都抱有一种猛烈的憎恨,也正是蛮性的遗留之一证。这几天是冬季的创造期,正如小孩们所说门外的“狗也正在打仗”,我们家里的青儿大抵拖着尾巴回来,他的背上还负着好些的伤,都是先辈所给的惩创。人们同情于失恋者,或者可以说是出于扶弱的“义侠心”,至于憎恨得恋者的动机却没有这样正大堂皇.实在只是一种咬青儿的背脊的变相,实行禁欲的或放纵的生活的人特别要干涉“风化”,便是玫个缘由了。

这是批判中国人的性道德中的野蛮因素的。《裸体游行考订》针对日本报纸借武汉裸体游行一事污蔑中国“真不异百鬼昼行之世界矣”,“此真为世界人类开中国从来未有之奇观”,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还有****展览:“在官仓野外张席棚,妇女露****,观者以竹管吹之。每年照例有两三处。”又指出“特别是日本现行的****制度内,有所谓Mawashi(巡回)者,娼妓在一夜中顺次接得多数的客”,这“便可以不算是百鬼昼行了”,用事实回击了“以尊皇卫道之精神来训导我国人为职志的”日本帝国主义机关报。在《日本人的好意》一篇中,更是长矛大戟,直斥日本:

《顺天时报》上也登载过李大钊身后萧条等新闻,但那篇短评上又有“如肯自甘澹泊,不作非分之想”等语。我要请问日本人,你何以知道他是不肯自甘澹泊,是作非分之想?如自己的报上记载是事实,那么身后萧条是澹泊的证据,还是不甘澹泊的证据呢?日本的汉字新闻造谣鼓煽是其长技,但像这样明显的胡说巴道,可以说是少见的了。曰本人对于中国幸灾乐祸,历年干涉内政,“挑剔风潮”,巳经够了,现今还要进一步,替中国来维持礼教整顿风光,厉行文化侵略,这种阴险的手段实在还在英国之上。英国虽是帝国主义的魁首,却还没有来办《顺天时报》给我们看,只有日本肯这样屈尊赐教,这不能不说同文之赐了。”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唯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弈有罪焉。”呜呼,是亦汉文有罪焉欤!

这段文字真有鲁迅的气概和风范。《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第四节写道:

二十五日女师大开追悼会,我胡乱做了一副挽联送去,文曰: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殉难者全体追悼会是在二十三日,我在傍晚才知道,也做了一联:

****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惭愧我总是“文字之国”的国民,只会以文字来纪念死者。

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之后五日

这里的“出离愤怒”更与鲁迅有惊人的相似。在鲁迅的对比下,人们总觉得周作人是一个浑然的“闲适”。其实真正的闲适,没有战斗做基础,也是做不到的。不曾战斗过的人,哪里懂得闲适的意义和可贵。此时的周作人首先是一名披坚执锐的勇士,然后才做了一位解甲归田的员外。

林语堂在《语丝》上发表了《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讨狗檄文》、《打狗释疑》、《论骂人之难》等文章,揭露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坪击学者名流的丑恶行径,摇旗呐喊,可称一员闯将。但有时含蓄不够,近于骂人。30年代,林语堂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大杂志,走上提倡幽默之途。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

《剪拂集》时代的真诚勇猛是书生本色,至于近来的耽溺风雅,提倡性灵,亦是时势使然,或可视为消极的反抗,有意的孤行。周作人常善引外国人所说的隐士和叛逆者混处在一道的话,来作解嘲,这话在周作人身上原用得着,在林语堂身上,尤其是用得着。

战士渐渐变成隐士,很难断其优劣。但至少这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颇耐思忖的。

刘半农、钱玄同也是骁勇善战之属。刘半农的《骂瞎了眼的文学史家》、《悼“快绝一世·徐树锋将军”》,钱玄同的《告遗老》等,皆庄谐杂陈,挥洒自如。但他们后来也都趋向“隐士”之途,曾激烈主张“人过四十就该枪毙”的钱玄同,过了40岁后变得稳健平和多了,因此鲁迅的《教授杂咏》中写道:“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很幽了此公一默。

其他如孙伏园、川岛等,也在“五卅”、女师大风潮、“三一八”、“四一二”等事件上表现出战斗的精神。以上这些战斗的文章所共同形成的文体风格,就被人们称为“语丝体”。

关于“语丝体”,《语丝》第54期的周作人《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中论道:“我们的目的是在让我们可以随便说话。”“大家要说什么都是随意,唯一的条件是大胆与诚意。”鲁迅则做了一个几乎成为定论的概括:“在不意中显了一种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当然,《语丝》上并不全是杂文,也不全是散文,还有淦女士、章衣萍、废名等人的小说。即便杂文,也不全是“语丝体”。但刊物的名称能够成为一种文体的名字,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就在战斗的“语丝体”所向无敌的同时,另外一种从1921年开始的不战斗的文体也莺****长,遍地生香。

1921年6月8日,《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周作人的文章,叫做《美文》。文中说:

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这种美文似乎在英语国民里最为发达,如中国所熟知的爱迭生,阑姆,欧文,霍桑诸人都做有很好的美文,近时高尔斯威西,吉欣,契斯透顿也是美文的好手。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但在现代的国语文学里,还不曾见有这类文章,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不去试试呢?······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来,岂不好么?

周作人这里所说的就是英文里的Essay,可译作随笔、小品文、絮语散文、家常散文、随笔散文等。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里说: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幽默、雍容、漂亮、缜密,便是“美文”的主要特点。周作人首开风气,并乐此不疲。如果说鲁迅是战斗性杂文的元帅,那么周作人便是美文的状元。他推崇小品文说:“小品文是文学发达的极致,它的兴盛必须在王纲解纽的时代。······它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周作人自己则写出了这种性情文字的一篇又一篇典范。

1921年8月,周作人写了一篇《胜业》,文章的主要部分如下:

我既非天生的讽刺家,又非预言的道德家,既不能做十卷《论语》,给小孩们背诵,又不能编一部《笑林广记》,供雅俗共赏,那么高谈阔论,为的是什么呢?野和尚登高座妄谈般若,还不如在僧房里译述几章法句,更为有益。所以我的胜业,是在于停止制造(高谈阔论的话)而实做行贩。别人的思想,总比我的高明,别人的文章,总比我的美妙:我如弃暗投明,岂不是最胜的胜业吗?但这不过在我是胜。至于别人,原是各有其胜,或是征蒙,或是买妾,或是尊孔,或是吸鼻烟,都无不可,在相配的人都是他的胜业。

文中是含着冷嘲的,有一点战斗性,但已包含了雍容和平淡。同月他还写了一篇著名的《天足》,全文如下:

我最喜见女人的天足。这句话我知道是有点语病,要挨性急的人的骂。评头品足,本是中国恶少的恶习,只有帮闲文人像李笠翁那样的人,才将买女人时怎样看脚的法门,写到《闲情偶寄》里去。但这实在是我说颠倒了。我的意思是说,我最嫌恶缠足!

近来虽然有学者说,西妇的“以身殉美观”的束腰,其害甚于缠足,但我总是固执己见,以为以身殉丑观的缠足终是野蛮。我时常兴高采烈的出门去,自命为文明古国的新青年,忽然的当头来了一个一跷一拐的女人,于是乎我的自己以为文明人的想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倘若她是老年,这表明我的叔伯辈是喜欢这样丑观的野蛮,倘若年青,便表明我的兄弟辈是野蛮:总之我的不能免为野蛮,是确定的了。这时候仿佛无形中她将一面藤牌,一枝长矛,恭恭敬敬的递过来,我虽然不愿意受,但也没有话说,只能也恭恭敬敬的接收,正式的受封为什么社的生番。我每次出门,总要受到几副牌矛,这实在是一件不大愉快的事。唯有那天足的姊妹们,能够饶恕我这种荣誉,所以我说上面的一句话,表示喜悦与感激。

文章似破空而起,但又收束平稳。主题是对缠足恶习的严肃批判,却写得幽默而谦恭,仿佛在自责和检讨,让人在感叹其智慧的同时接受了文章的思想。

1921年,周作人还写有一篇《初恋》,回忆“引起我没有明瞭的性之概念的,对于异性的恋慕的第一个人”,结尾写听到那个姑娘“患霍乱死了”后的反应尤其精彩:

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象她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巳经放下了。

语气非常平淡,但仔细体会,却于平淡中涌动着某种催人流泪的东西。这说明周作人倡导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不是90年代这些阿猫阿狗的“扯淡”散文。周作人的“淡”是蕴含着无穷的“浓”的。就如同一幅立体画,不经意看去,平平无奇,可凝神向深处一看,才发现里面竟有那般奇妙的大千世界。

从1921年开始的美文建设,几年后便蔚为大观,周作人把这种文体发展到任心闲话、着手成春的境地。如名篇《谈酒》,开头说:“这个年头儿,喝酒倒是很有意思的。”然后叙说家乡做酒、饮酒的习俗,娓娓道来,如对面闲谈。接着谈到自己的酒量、酒趣,不知不觉把话题引到“喝酒的趣味在什么地方”。“照我说来,酒的趣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想悦乐大抵在做的这一刹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刻罢。”最后却又归到“或者在中国什么运动都未必彻底成功······仍旧能够让我们喝一口非耽溺的酒也未可知。倘若如此,那时喝酒又一定另外觉得很有意思了罢?”文章以“意思”始,以“意思”终,寓意深远却又让人浑然不觉,确有大巧若拙之概。

周作人这种风格的散文带动了一个“闲话风”气候的形成。“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这种境界使许多散文作者欣然向往,它虽不是剑拔弩张的战斗,但这种“随意”、“任心”也正是“五四”精神之一种,这其实也是对文以载道的封建传统的“和平瓦解”。周作人在《喝茶》中云;“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里有悠然出世之感。周作人似乎做什么事都有自己的一套“别趣”:“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蘋,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但这些别趣中,不难品出若干苦味、涩味,这不能说是与“战斗”无关的。人们多注意周氏兄弟中鲁迅的“痛苦”,但是标榜“闲适”的周作人真的“闲适”吗?读他的文章,似乎他很会饮酒,很会品茶,很会欣赏万事万物,很会“艺术地生活”,但他在实际生活中远没有那么风雅讲究。他所标榜的东西,或许都在表达一种向往和摆脱也未可知。即以兄弟失和事件而论,恐怕周作人心底的苦痛不比鲁迅为少吧。周作人是多么渴求“闲话”、“闲适”他的战斗是为了闲适,他的闲适却抹平不了战斗。从周作人的闲适文中仿佛能听出一个声音:“我不干了还不行吗?”但另一个声音说:“不行,让你干就得干,不干不行!”周作人前半生的散文似乎预兆了他后半生的命运,又苦又涩但却装得满不在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破了戒的虚竹仍然可以做高僧,知堂老人也始终相信自己是好和尚,“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只是不难看破,这里有太多的无奈和苦笑,或许这便是人生真相的闪现吧。

周作人的“瓦屋纸窗之下,东倒西歪地聚集了几个“茶友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

周作人曾说:“平伯所写的文章,自具有一种独特的风致。这风致是属于中国文学的,是那样地旧而又这样的新。”又说:“现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条堙没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后又在下流被掘了出来,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我读平伯的文章,常想起这些话来。”的确,俞平伯的散文经常示人以一种名士风度,使人于微暖轻醺中有不知身在何世之感,且看名篇《陶然亭的雪》中的一段:

我只记得青汪汪的一炉火,温煦最先散在人的双颊上。那户外的尖风呜呜的独自去响。倚着北窗,恰好鸟瞰那南郊的旷莽积雪。玻璃上偶沾了几片鹅毛碎雪,更显得它的莹明不滓。雪固白得可爱,但它干净得尤好。酿雪的云,融雪的泥,各有各的意思r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花,上上下下,迷眩难分的尤为美满。脚步声听不到,门帘也不动,屋内没有第三个人,我们手都插在衣袋里,悄对着那排向北的窗。窗外有几方妙绝的素雪装成的册页,垒垒的坟,弯弯的路,枝枝枒枒的树,高高低低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上边不见一只鸟儿展着翅,下边不见一条虫儿蠢然的动,(或者要归功于我的近视眼)。不用路上的行人,更不用提马足车尘了。唯有背后热的瓶笙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然依昔人所谓“蝉噪林逾静”的静这种诠释,它虽努力思与岑寂绝缘,终久是失败的哟。死样的寂每每促生胎动的潜能,惟万寂之中留下一分两分的喧哗,使就烬的赤灰不致以内炎而重生烟焰,故未全枯寂的外缘正能孕育着止水一泓似的心境。这也无须高谈妙谛,只当咱们清眠不熟的时光便可以稍稍体验这番恳谈了。闲闲的意想,乍生乍灭,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不关痛痒,比强制吾心,一念不着的滋味如何?这想必有人能辨别的。

这里写的是北国的雪,如果与稍后鲁迅所写的《雪》相比,则不啻有云壤之别。后者是升腾闪烁,蓬勃奋飞,而前者却是“死样的寂”。作者自称是“逢人说梦”之辈,他所编织的梦与周作人所造的“瓦屋纸窗”之趣是异曲同工的。

1923年8月,俞平伯和朱自清同游秦淮河后,各自写了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写得简朴舒缓,特别在写到他们拒绝了歌女的卖唱时的内心矛盾,坦诚老实,灵魂解剖意味颇浓。而俞平伯着意渲染一种“怪异样的朦胧景色”,并从中寻找禅理。对于歌女的卖唱,他承认“有欲的微炎”,但之所以拒绝,“佩弦说他的是一种暗昧的道德意味,我说是一种似较深沉的眷爱”。俞平伯尽力做出“无所用心”之态,想在人事之外沉人如下的世界:

虽同是灯船,虽同是秦淮,虽同是我们;却是灯影淡了,河水静了,我们倦了,况且月儿将上了。灯影里的昏黄,和月下灯影里的昏黄原是不相似的.又何况入倦的眼中所见的昏黄呢。灯光所以映她的裱姿,月华所以洗她的秀骨,以蓬腾的心焰跳舞她的盛年,以饧涩的眼波供养她的迟暮,必如此,才会有圆足的醉,圆足的恋,圆足的颓弛,成熟了我们的心田。

这真是有些令人神往的“闲适”。然而23岁的作者真的这般“圆足”吗?俞平伯自己也不敢承认:

凡上所叙,请读者们只看作我归来后,回忆中所偶然留下的千百分之一二,微薄的残影。若所谓“当时之感”,我决不敢奢望诸君能在此中窥得。即我自已虽正在这儿执笔构思,实在也无从重新体验出那时的情景。说老实话,我所有的只是忆。我告诸君的只是忆中的秦淮夜泛。至于说到那“当时之感”,这应当去请教当时的我。而他久飞升了,无所存在。

他聪明而清醒地回避了。于是,在作者着意酿制的“幽甜”之中不免掺人了几丝“苦涩”。苦涩便宣布着并非真的闲适,这与周作人是一样的。其实,俞平伯也自有他“战士”的一面,他日后竟有这样的文字:

革命党曰少,侦缉队曰多,后来所有的革命党都变为侦缉队了。可是革命党的文件呢,队中人语,“于我们大有用处”。

还有“站起来是做人的时候,趴下去是做狗的时候,躺着是做诗的时候”。可见,倘要百分之百地真闲适,也就不会写这些闲言语了。老子若无为,何来五千言?周作人师徒们的闲适中,实在有一股“想做战士而不得”的悲哀。对于鲁迅那些“做稳了战士”的人,他们似乎不满或不屑,但在那刻意标榜的闲适中,真有几分介于在战斗的墙下做小角色和“他们竟不来叫我”之间的酸楚。

钟敬文早年的散文集《荔枝小品》依稀有一些周作人的影子,王任叔在给他的信中说:“你的散文是从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里走出来的······不过周作人的散文冲淡而整齐,含义比较深,你的散文,冲淡而轻松,含义比较浅。这怕也是年龄的关系吧。”请看《荔枝》的第一段:

这实在使我时常想起来,有点懊恨。为什么不生在那周汉故都的秦豫之乡,又不生在那风物妩媚的江南之地,却偏偏生长在这文化落后蛮獠旧邦的岭南呢?虽说在这庾岭之阳,南海之滨,也尽有南越南汉未荒的霸迹,白云西湖挺秀的河山,足以供我们低徊游眺,少摅爱美好古之怀,但翘首北望,毕竟不免于爽然自失呵!

这里的感情基本上是外露的。文章是“写于饱啖荔枝之后”的风物闲谈。这里没有家国之痛,没有新旧之战,没有悲喜之思,讲的只是“吾粤”有荔枝这样的美味,可以补文化落后之憾。这似乎近于真的闲适了。但也正由于此,创作难以为继。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bull;散文二集》导言中说,钟敬文“散文清朗绝俗,可以继周作人冰心的后武。可惜近来改变方针,去日本研究民族传说等专门学问去了,我希望他以后仍能够恢复旧业,多做些像《荔枝小品》、《西湖漫拾》里所曾露过头角的小品文”。其实创作就是“不闲适”,闲适便无须“创作”。相对于创作来说,还是做学问更接近于“闲适”。

周作人另一弟子废名(冯文炳,1901——1967),几乎每部集子都由周作人作序。他的《竹林的故事》等散文之作,实际也是小说。只不过越写越“走火入魔,刻意追求枯涩古怪,用以表现洗尽烟火气的禅意。虽然周作人对他推崇备至,但这种走极端的做法实在罕人仿效,只可看作是一种辛苦的“文体实验”而已。

散文里追求宗教意味的另两位名家是丰子恺和许地山。丰子恺(1898-1975)的散文到了30年代才大放异彩,“感情真率自然,语言朴素洒脱,形式灵活多样,信笔所至,妙趣横生,于平易琐细中见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许地山(1893-1941)生前编定的唯一散文集是写于1922年的《空山灵雨》。弁言中说:“生本不乐,能够使人觉得稍微安适的,只有躺在床上那几小时,但要在那短促的时间中希冀极乐,也是不可能的事。”这便是贯穿许地山散文的主旨。但“生本不乐”并没有使许地山趋向赞美死亡或享乐,而是在使他看穿了生死,在=者的“半路里撑住了”。许地山的散文多是带一点故事情节的,有点像古代散文,又像是童话、寓言。尽人皆知的《落花生》用对话体讲述了一个深入浅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债》讲一个充满悲悯之心的读书人,“看见许多贫乏人、愁苦人,就如该了他们无量数的债一般。”岳母见他闷闷不乐,开导他说:“好孩子,这样的债,自来就没有人能还得清,你何必自寻苦恼?我想,你还是做一个小小的债主罢。说到具足生活,也是没有涯岸的:我们今日所谓具足,焉知不是明日底缺陷?你多念一点书就知道生命即是缺陷底苗圃,是烦恼底秧田;若要补修缺陷,拔除烦恼,除弃绝生命外,没有别条道路。然而,我们哪能办得到?个个人都那么怕死!你不要作这种非非想,还是顺着境遇做人去罢。”许地山的这种人生态度,是战斗还是闲适呢?显然是另辟一径,有所超越。《花香雾气中底梦》讲爱与梦的关系:“你所爱底,不在体质,乃在体质所表底情。你怎样爱月呢?是爱那悬在空中巳经老死底暗球么?你怎样爱雪呢?是爱他那种砭人肌骨底凛冽么?”《荼靡》讲一个男子随便送给一个女子一枝花,那女子因痴情而生病,把花吞了,男子却早已忘了。作者说:

蚌蛤何尝立志要生珠子呢?也不过是外间的沙粒偶然渗入他底壳里,他就不得不用尽工夫分泌些粘液把那小沙裹起来罢了。你虽无心,可是你底花一到她手里,管保她不因花而爱起你来吗?你敢保她不把那花当做你所赐给爱底标识,就纳入她底怀中,用心里无限的情思把他围绕得非常严密吗?也许她本无心,但因你那美意底沙无意中掉在她爱底贝壳里,使她不得不如此。不用踌躇了,且去看看罢。

同类推荐
  • 以梦为马的少年

    以梦为马的少年

    从那时起,年轻轻轻的他第一次体会到一个道理:只要坚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一定会做成功!然而他拍的第一部影片票房惨淡,他也差点因此而破产。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6个月之后,他的电影在东京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导演提名,虽然仅仅是提名,但这已经充分肯定了他的努力。刹那间,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 澳大利亚丛林现实主义小说研究

    澳大利亚丛林现实主义小说研究

    本书将澳大利亚丛林现实主义小说置于世界现实主义发展框架予以考量,深入探究澳大利亚丛林现实主义小说主题、叙事特征,以开放的视角和全局性的把握对澳大利亚丛林现实主义小说进行定位;论著涵盖澳大利亚丛林现实主义主要作家和诗人,基本建构出澳大利亚现实主义小说发展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意义,通过对文本解读分析,研究澳大利亚丛林现实主义小说的社会背景、文化特质、思想渊源,系统探究澳大利亚丛林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内涵。
  • 大家小书:古典小说漫稿

    大家小书:古典小说漫稿

    这本小册子共收录十七篇文章。其中《唐代传奇简介》、《从关羽祢衡的问题谈到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说〈三侠五义〉》、《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说〈孽海花〉》六篇,曾分别收在《中国小说讲话及其它》和《读人所常见书日札》两书内。这两本书小书久已绝版,现在把上述几篇重新修订,收入本书,做为作者治古典小说历程中几个脚印。
  • 一生必读的名家美文

    一生必读的名家美文

    本文讲述的是:粱实秋,中年,朱湘,胡同,宗璞,哭小弟等诸多作品集.
  • 朱自清大全集(超值金版)

    朱自清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着优中选精的原则,斟酌再三,将朱自清最脍炙人口的散文、游记、杂论、诗歌、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作品精选出来,集结成《朱自清大全集》,鉴于朱自清的散文成就最大,本书的遴选也比较侧重于其散文作品。
热门推荐
  • 商相

    商相

    现代女扮男装的古武世家少主云轩,为脱离危险而身受重伤,,虽被家族以特殊方法送到异世界云隐大陆以调养身体,却仍然留下了隐疾。在这个陌生的大陆,又会因她的到来而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云轩,云隐大陆第一首富,五年前以“亦汐”商行创建者的身份出现在众人眼前,身份虽是商人,但在多数人看来却是绝对的守信!凭借着这绝对的实力及信誉,“亦汐”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商业界崛起。
  • 守护甜心之相生相随

    守护甜心之相生相随

    开心的开头,悲伤的结局,亚梦到底该怎么办。面对亲妹妹的心愿和伙伴们的友情,亚梦无法抉择。一个是冰冷到极致的女王,一个是普普通通却很快乐的人,亚梦无法判断她到底是谁
  • 夜鬼哭

    夜鬼哭

    摄影记者林英无意中走进了一个“嘠扭”的地方。在那里有一提起来名字孩子就哆嗦的鬼婆婆,狐狸精小林燕,刚变成鬼的妹妹林燕,神秘的凶恶鬼头晚娘,大神儿舒月儿、花姐苑苑……她们将要演绎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惊悚恐怖!!!友情提示:胆小者和心脏病患者谨慎进入!
  • 机械信条

    机械信条

    随着十年前仙女座战役的失败,人类陷入困境,银河系成为最后的阵地。十年后,虫族来袭,李慕白驾着机甲奔赴前线。
  • 半面妖妃:待嫁王妃

    半面妖妃:待嫁王妃

    竟然没死?穿越?王妃,很不错嘛!什么,王妃要送给皇上?飞上枝头变凤凰也不错哦!什么?只是婢女。呵呵!婢女不要紧,皇上爱她,终于苦尽甘来。怎么?一场大火,变丑女。居然是昔日枕边人算计,哼,半面妖妃又如何?照样倾城又倾国。浴火重生再回来,定要尔等都拜倒在本妃的石榴裙下……
  • 十八岁,我有勇气独自旅行

    十八岁,我有勇气独自旅行

    《18岁,我有勇气独自去旅行》是一本主打“成人礼”概念的游记、小说、图文集。精选适合18岁学生独自旅行的国内景点或城市,并配以当地为背景的小说,搭配景点介绍的形式,让读者们可以够鼓起勇气,行走领略我国的好山好水。本书整体定位为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朝气及正能量。旅行是一种病,当你把身边的人都传染了,而你自己根本不想从中跑出来。人生,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行。去了不同的地方,看了不同的风景,知道了不同的事,感悟了不同的人生。
  • 我与系统的二三事

    我与系统的二三事

    一个外表永远18的女孩,遇上一个人人都说好的阳光系统,嗯,让女孩在任务的过程中认识各种精彩的世界,感知世界有多美好……可是,系统看着自己身上的链条,这好像有点不太对呀?“宿主,你讨厌世界吗?”“我什么时候说过?”“可你—”“嘘,别说话。”一根纤细修长的手指抵住系统说话的嘴,“那是因为有你呀~”系统:!
  • 凡星图

    凡星图

    洪元320年李八载下了一株梧桐。...200年后梧桐萌出绿芽化为星辰,世人参悟出星辰之力,各式武者纷纷出世,天下大乱。....洪元640年人皇借星图之力一统天下,化天下为七地二十三城。.....坞城一幼儿望着天空说到:“你说这天上的星星,会不会落下来?”
  • 君心如初我亦然

    君心如初我亦然

    儿女情长,江山大业?儿女情长他要了,江山大业他也不误。
  • 爱上黑夜爱上你

    爱上黑夜爱上你

    试图让你慢慢接受我,可最终我还是失败了。你对待我早已习以为惯,可最终我无论做的再好你都不会接受我。离你而去或许是最好的选择……那天你不声不响的从他的世界里消失,而他却因你而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