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经对他讲“良贾身藏其若虚,君子盛得若愚”。意思是说,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为人品德高尚,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
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店面上一般不陈列贵重货物,店主们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有才华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须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
从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才是境界。
深藏不露是一种高层次的谋略,也是成大事者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口若悬河、好出风头、心中藏不住半点秘密的人一定是非常浅薄的。时间长了,也令人反感乃至厌恶;相反,那些看来口齿笨拙或者总是隐藏自己才干的人,却往往成竹在胸,计谋过人,更容易成功。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签名后,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警惕。
一日,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议起谁为当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只有刘备与他才是。
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打落在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到,雷声大作。刘备从容拾起匙箸,并说:“一震之感,乃至于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数。
刘备藏而不露,人前不夸张、显炫、吹牛、自大,装聋作哑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这办法是很让人放心的。他的种菜、他的数英雄,至少在表面上收敛了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在世上,气焰是不能过于张扬的。
在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中,十分重视“韬晦”的策略,即自己和行动目标不能轻易暴露,而且必须有一定的掩饰。成大事业者只有在成功之后才可论说其成功之谜。如何在人生实践中把握自己的志向目标,便成为一个正确运用韬晦策略的问题。
韬晦之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春秋时楚庄王上台执政,楚国刚败给晋国,国势不振,楚庄王也不知有多少人肯给他卖死命,于是来了一个韬晦之计,三年不理国政,还下令:“有敢谏者死无赦。”看一看大臣中有无不怕死的人,有无忠谏直言的人才。通过伍举、苏从等人冒死抗争,他争取到了支持改革的力量,整顿了行政机构,又对百姓减庸,对外作战获胜,一举成为“五霸”之一。楚庄王不肯过早暴露自己,是为了目的能最终实现,这便是在韬晦中所把握的“度”。当他成事之后,敢于公开问鼎,因为已无人能改变他的霸主地位,便不必再行韬晦之策了。因此,是否行韬晦之策,只是对自己所处形势作分析后的结论。
《史记?滑稽列传》云:“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凡事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必四处张扬,与其使人早有警觉而有所准备,不如突然制胜而使人惊愕不已。这样做,一来可以减少取胜的障碍,特别是人为的障碍;二来可以造成惊人的心理效应,增加胜利后的影响力。
古语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就是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
认清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才是聪明能干的人。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借助客观条件,并且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人要想建立功业,取得出色的成就,要认清和善于利用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时制宜,待时而动。落后于时势,见识狭窄,处处受阻,便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反之,客观条件不具备、不允许的情况下,不讲究策略,不善于韬光养晦,一味地硬拼蛮干,英雄倒是英雄,然而却可能一事无成,或于事无补。
在许多情况下,有时最高智慧在于显得一无所知。你不必是白痴,只是假装如此。所以,貌似愚人者并非愚人,只要一个人懂得装蠢,他就并不愚蠢。要想受到别人的敬重,就要学会巧妙地隐藏自己的实力。
示弱也是一种智慧
锋芒毕露必遭人忌,最高明的方法就是把自己装扮起来,使世人一想到你就与某种特定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忘记了你的真实形象。因为人们习惯于同情弱者,对过于完美的人和事总是心怀警戒。暴露些小缺点,出点洋相,反而可以增强自己的亲和力。
人都有一种嫉妒的心理。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态平衡,有利于人际交往。社交中,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的奋斗过程,表明自己其实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经历、现实的烦恼,给人一种“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一举成名”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例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好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天上掉馅饼,偶尔的运气好。
海滩上蓝甲蟹分为两种,一种是较凶猛的,不知躲避危险,跟谁都敢开战;一种是温和的,不善抵抗,遇有敌人,便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么叨它、踩它,它都不理不动,一味装死。
经过千百年演变,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强悍凶猛的蓝甲蟹越来越少,成了濒危动物;而喜欢示弱的蓝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许多海滩。
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强悍的蓝甲蟹一是因为好斗,相互残杀中首先灭绝了一半;其次是因为强悍而不知躲避,被天敌吃掉一半。而会示弱装死的蓝甲蟹,则因为善于保护自己,反而扩大了自身。
美国心理学家作过这样的调查,一名彪形大汉在拥堵的马路上横穿而过,愿意给他让路的车辆不到50%。而一个老弱病残者横穿马路,却是万人相让,大家还觉得自己是做了善事。弱与强,在某种时候,收到的效果截然相反:弱,反而得了强势;强,反而处于弱势。
所以,放下架子做“弱者”,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生在世的一种姿态。如今很多人都爱表现出强者风范,但往往碰得头破血流;而会适当示弱的人,倒是更容易被接受。所以做人做事,如果适时地示弱,有时可能会成为赢家。
曾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企业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企业家就对想质问他的记者说:“时间还早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企业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多时,保姆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企业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保姆收拾好后,企业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企业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在商场中趾高气扬的企业家出了一连串的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完全消失了,甚至对对方产生了一种同情。这就是企业家想要得到的效果。这整个的过程,其实是企业家一手安排的。
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恐惧感就会消失,而且由于受同情心的驱使,还会对对方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切感。
在与人的交往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造成亲近之感,只要你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这样就会使人在与你交往时松一口气,不以你为敌。
真正强大的人常常喜欢示弱。曾有这样一个人,他走入文坛已经30多年,童话、小说、散文都写得很漂亮,获了不少奖,从30多岁开始就任市文化局副局长,后来又做了文联主席。然而,这位长者与人为善,说话细声细气,对同行态度极其谦逊。圈子里的人提起他,都说他是个好人。他为人处世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善于示弱。也就是在自己明显占有优势的情况下,淡化自己的光芒,不让自己锋芒毕露,充分尊重别人的感受。这种示弱并非真正的弱小,而是一种主动地去把握生活的自信和从容。
示弱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一种人生的智慧。生活中向人示弱,我们可以小忍而不乱大谋;工作中向人示弱,我们可以收敛触角并蓄势待发;强者示弱,可以展示你的博大胸襟;弱者示弱,可以积累时间渐渐变得强大。该示弱时就示弱,调整一下目标,改变一下思路,就能巧妙地穿过人生荆棘,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风光。
示弱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难免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
锋芒不可太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