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二十四岁,巴力斯便要终生坐在轮椅上!卡耐基问他如何克服这点不幸,他说:“不,开始时我并不勇敢,只是无法接受这个、厄运,不断地咒骂命运。但几年的反抗、诅咒,更令自己雪上加霜,苦不堪言!最后,我体会了人们的亲切与仁慈。后来,他觉得本该以礼回报人们。”
经过这么多年了,卡耐基问巴力斯是否还觉得那个意外是个可怕的灾难。他立刻回答:“不!我甚至感激遭遇了那个变故。”从变故的打击和悲愤中重新出发,他找到另一个新世界,即开始读精湛的文学作品并迷上了文学,十四年间,至少读了一千六百册书。
那些书拓宽了他的视野,更丰富了他的生命。此外他也爱上了音乐,以前觉得无聊的交响乐,现在使他耳目一新,激情高亢。但最大的改变要算是可以冷静彻底地思考:“有生以来,我第一次用心去探索世界,能够以新价值观去看世界,面对过去的自己,顿感自惭形秽。”
博览众书之后,使巴力斯对政治产生了兴趣,除了研究公关问题,同时还四处演说,逐渐交游广泛,名字也渐为人知。如今依旧坐在轮椅上,但却已是乔治亚州众所周知的公开秘密了。
在纽约从事多年的成人教育,卡耐基发现大部分的成年人都为了没有进过大学而遗憾,他们认为那是一种人生遗憾,但卡耐基却不这么想,因为有成千上万的成功者连高中都没有上过。卡耐基常说:有个贫苦的小孩艾尔·密斯没有钱为父亲办丧事,亲朋们便筹钱为他买了个棺材,才能勉强料理后事。而母亲则每天在雨伞厂工作十小时,下班后还带副业回家来,直到晚上十一点才上床休息。
贫困的环境使男孩无力负担各种费用,所以,他借着教堂的戏剧俱乐部来训练自己的口才与风度。这使他展开了政治的发展。三十岁时当选纽约州议员。但他真诚地告诉卡耐基说,那时他对议会的运作一无所知,他愈想研究就愈觉步履艰难。懊恼烦闷之际,他几乎想退出议会。若非母亲的鼓励,他根本待不下去。失望中,艾尔·史密斯决心每天花16个小时研究,这样的努力终于使艾尔·史密斯崭露头角,不仅在州内赫赫有名,声名更是传遍了国内,纽约时报曾赞美艾尔·史密斯为“纽约最受人爱戴的市民。”
要想利用风驰电掣的机会,不仅要做好物质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要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古罗马]塞涅卡艾尔·史密斯告诉卡耐基说,如果当时他不转败为胜,每天苦学十六个钟头,今日必将是一无所有,碌碌无为!
卡耐基说:“不仅要忍耐贫穷困乏,还要能爱它才是超人!”
愈是探讨成功者的成功之道,卡耐基更加坚定地说。他们之所以成功,是由于能转阻力为助力,转压力为动力。人世间“许多被称为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助于烦恼者从忧虑疑惧转为突飞猛进,锐意进取,所以那些东西其实是一帖有效的强心剂。”
的确,米尔顿正因为失明的缘故才写出了许多更优秀的诗篇;贝多芬也因耳聋才创出许多不朽的乐章;而海伦凯勒辉煌的一生,说不定也是缘于聋哑的缘故;如果当初没有婚姻悲剧的挫折,柴可夫斯基可能永远没有那不朽的“悲怆交响曲”;如果没有苦难的生活,陀斯妥也夫斯基恐怕也难成就名著小说。
生物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达尔文说:“如果当时我不是那么病弱的话,必定无法完成那么庞大的工作。”这些大量例证,更说明了阻力反而成为成功的助力!
在达尔文出生于英国的同一天,肯达基森林中的一间小木屋也诞生了一个婴孩,他也是个得助于自己弱点的小孩——亚伯拉罕·林肯。如果生活在一个上流家庭,上哈佛大学、婚姻幸福美满的话,林肯必定写不出盖茨堡宣言,同时,更没有“埋葬怨恨,慈爱众人”的伟大风度。
哈里·爱默森在他所著《洞察力》中说:“北欧有一句谚语:‘冷冽的北风,造就了北极海盗’这亦可看成是人生的一记警钟呀!安全舒适的生活不见得就能使人延年益寿,身体健康。一个自怨自怜的人,即使他正躺在柔软的床铺上,恐怕他也无法笑容满面,荣光焕发。实践证明,人们若能自己负起责任,则不管环境好坏,都可以培养出坚忍不拔的刚毅性格,幸福必定跟着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北风造就了北欧海盗的道理。”
如果我们对未来悲观、缺乏希望时,那么,不妨可按照卡耐基的说法去做:第一,尝试的结果也许是成功。
第二,就算不成功,也要满怀信心,不退缩而是前进,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向辉煌的理想前进,于是活力便源源不断,蒸蒸日上。
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欧尔·鲍尔,有一次在巴黎的音乐会上,正在演奏时,突然一根弦断了,但他却利用剩下的琴弦,完成演奏。卡耐基说:“这就是人生,缺陷也能谱出优美的曲调。”
那是一种人生,一种充满胜利的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本该这样:
生命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利用你所拥有的,任何傻子都会这么做的;而是从失败、损失中获取教训,因为这需要智慧。显然,这也是智者与愚者的最大分别。
因此,想培养健康的人生态度,为自己带来平静快乐的话,必须记住:当命运交给你一粒酸柠檬时,让我们努力把它变成一杯可口的柠檬汁,从而,才化险为夷,获得人生欢快。
显赫的声名总是无数的机缘凑成的,机缘的变化极其迅速,从来没有两个人走同样的路子成功的。
——[法]巴尔扎竞
七、获得幸福
为什么日行一善会有如此惊人的效果呢?只因尽心去关怀、他人,让他人快乐,就没有时间去烦恼、恐惧及忧虑了。
能够消除困惑忧虑,化险为夷的事例,在现实中,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在巴顿,就是一位能顺利消除困惑忧虑,从而获得幸福的人。
一般人总是等待着机会从天而降,而不想努力工作来创造这种机会。
——[苏]米尔巴顿九岁失去母亲,十三岁丧父。而母亲是在十几年前离家出走的,从此,再也没有看过母亲及随母亲离去的两个妹妹。母亲离家七年后,也就是巴顿十六岁后,第一次寄信回来,父亲在她离开后三年去逝。父亲和某个男子合伙在密苏苏里州的小镇经营咖啡馆。后来父亲因业务关系出差在外,而该合伙人却趁机卖掉咖啡店卷款逃走,朋友打电报通知父亲,父亲急忙赶回,就在归途中因车祸丧生。两位都已上了年纪又病弱的姑妈穷得自身难保。后来,巴顿和弟弟只好留在镇上的孤儿院。不久因孤儿院无力再继续养他们,巴顿被送给镇外十九里远农场的洛夫帝夫妇收养。洛夫帝是七十岁的病人,他要巴顿:“不可说谎,不可偷窃,要遵守诺言。”巴顿后来上学最初几个礼拜都像婴孩一样哭着回来,其他小孩都嘲笑他,是没有父母的孤儿,虽然生气得想和他们好好打一场架,但洛夫帝先生把巴顿叫到床前,亲切地对巴顿说:“记着,真正伟大的人是能容忍的,而不是好勇斗狠、感情用事!”从那天起,巴顿再也没有和任何一个小孩打架。
洛夫帝太太替巴顿买了一顶新帽子,巴顿把它当成宝贝。生怕弄污了它。但有一天一个女孩抢走了它,盛满泥和水,把整顶帽子给玷污了。
巴顿从不在学校掉泪,而回家后却常蒙在被子里哭。一天,洛夫帝太太把巴顿叫到房间,教巴顿如何化险为夷,将敌人变成朋友。她说:“如果你能对他们表示友善或为他们做些什么事,他们就不会再嘲弄你、期负你了。”后来,巴顿铭记在心,一跃而成为班内品学兼优的标兵,但他们并没有嫉妒巴顿,因为巴顿总是热心的帮助他们。
巴顿教他们做数学、写论文,其中一个家伙还不好意思让别人知道巴顿帮助他。所以,他每次都告诉妈妈出去打猎,实际上是到洛夫帝太太家,要巴顿帮他做功课。但是,农场有了较大变化,有两个年纪较大的农夫去世,其中一个留下了妻儿,而巴顿是农场中唯一的男孩,所以,义不容辞地为他们服务。每天上、下学经过她们家时,巴顿帮她们劈柴、挤奶、喂猪……这使巴顿每次回乡时,都会有许多朋友大老远来看巴顿并问候他,只因他们由衷怀念巴顿,因为他曾那么热诚地帮助过他们。整整有十三年,没有人再叫他:“没有人要的小孩”,他是多么快活啊!
“巴顿万岁!”巴顿懂得结交朋友的方法,更懂得如何克服烦恼做一个快乐的聪明人。
华盛顿州西雅图的路普也是这样一个功名卓著的人!他因痛风症而缠绵病榻二十三年。《西雅图明星报》的史都雅特对卡耐基说:“拜访路普博士,每每感受到他宽宏的气度,及其超乎常人的乐观。”
药罐子的路普,却能快快乐乐享受人生,难道他是在苦中作乐?或者只是自怜、自艾、要求别人关心?不!都不是,他像英国皇太子一样,以“奉献”为一生的座右铭,他也因此而延年益寿,受益匪浅!他收集了许多病患者的名字及住址,然后写信鼓励他们——同时也激励自己。后来,路普为病人们办了个病友俱乐部,让他们彼此交换心意,后来甚至发展成为“笼中鸟会”的国际性组织。躺在病床上,每年平均写一千四百封信,更帮助无法外出的病人借来书,使得几千位病人受益匪浅,教诲深刻。
获得名誉的方法,在于行正道。
——[英]培根路普博士和其他许多人却迥然不同。对路普博士来说,将奉献出自己更高贵、更有意义的信念,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喜悦。但是,世间尽是些不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却只一味抱怨、不满、自私自利的小人。显然,这两种处世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人世间,有许多忧虑证患者,需要伸出温暖的手,给予帮助与理解。
所谓忧虑症,就是长期累积愤怒与谴责。患者会为自己的罪恶,感到沮丧而要求别人同情、保护与支持。
病人们大都常以自杀作为报复自己的倾向,而医生的关怀往往可以缓和他们自杀的倾向。医生对他们说,不要做任何你不喜欢做的事情,这听起来很寻常,但却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一个忧虑患者能随心所欲,畅所欲言,那么他还有什么好抱怨的?还有什么好报复自己的?如果你想度假或是看电影,就去:如果半途又不想去,就回来。让他们自作主张,为所欲为。
然而,病人往往认为,世界上好像没有什么值得他乐于干的事情。医生可以诱导他们说,那就不要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有时病人会说,他真想整天躺在床上。作为医生来说,他一定能抓住此时此刻病人的逆反心态,他往往总是点头默许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