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241800000011

第11章 十年此地频偷眼,二月春风最断肠(1) ——汉代至三国时期众术

并竞阶段的道教

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细故何足虑,高度跨一世。

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

——阮籍《怀》五十八

春秋战国、秦至西汉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各种方术和鬼神崇拜在民间很有市场。秦的覆亡,就直接原因来说主要是农民起义,但真正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思想都争相为统一天下服务,但除了法家帮助秦成功外,其它各家都没有获得充分施展的政治舞台。秦王朝的很快覆亡说明法家思想的局限性很大。刘汉王朝建立之后,在形势的催逼下,不得不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不过这也是统治阶层总结了他们之前的统治者的经验教训,最后选择了黄老道家思想作为治理天下的指导思想。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清静无为的黄老政策也表现出了不少弊端,土地兼并加剧引起了政治形势的变化,政治秩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需要中央政府发挥强有力的调节控制作用,单纯运用黄老道家思想治理天下已经不合适宜了。注重稳定社会秩序的儒家思想响应这种需要开始逐步抬头。从统治者的角度而言,稳定社会秩序固然要依靠理性的教化,但作用毕竟有限。此时,民间颇有市场的鬼神迷信现象引起了统治者的关注。“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易·观·彖》)和先秦墨家的“天志”、“明鬼”的思想得到了统治者的一定程度的认同,他们开始大搞祭祀各方神灵的活动。在这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哲学。这种本为儒家思想的哲学结合了一定的神道设教的成分,如天人感应、阴阳灾异和善恶报应,比较切合当时的政治形势的需要,因而被统治者采纳。董仲舒哲学本来就有比较鲜明的宗教神秘主义倾向,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发展到西汉末期,很快与秦代就已经产生,到西汉末年盛行的谶纬迷信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神道设教的威力,也为各种鬼神迷信、方术的泛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宗教的滋生制造了很好的温床。

“谶”,是一种用隐秘的语言来“预决吉凶”的迷信。早在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就已经利用了这种方术。后来它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东汉光武帝刘秀,大肆利用西汉末期已流行的谶文来夺得了皇位。继承董仲舒把儒学宗教化的一批儒生,也造出了孔子有“董仲舒乱(整理)

我书”的谶记,来神化孔丘和吹捧董仲舒。于是对董仲舒的哲学理论作进一步发挥而编造出来的一大批“纬书”相继出笼。“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是由儒生们根据统治者的意志,用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学说对儒家经典进行穿凿、附会、演绎而成的神秘说教。例如六经加《孝经》就有七纬,《易纬》有《乾凿度》、《稽览图》等,《书纬》又有《考灵耀》、《刑德放》等,共有三十六种之多。“谶记”和“纬书”流行于两汉之际,成为统治阶级愚弄欺骗人民、互相争权夺利的一种有效工具。刘秀坐上皇帝宝座后,便于中元元年(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正式把谶纬神学定为官方哲学。谶纬神学中有关天人感应目的论以及社会政治伦理的思想,后来在汉章帝于公元79年亲自主持的白虎观会议上得到确认,并被进一步系统化为《白虎通义》一书,作为皇帝钦定的法典,颁布全国施行。

《白虎通义》引证了很多“谶”、“纬”,把它们与董仲舒思想揉合起来,加以发挥,形成一套符合统治者需要的貌似理论的思想体系。在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起源问题上,《白虎通义》步董仲舒后尘而扩展了阴阳五行学说,主张无形的元气产生有形的事物,有了自然界,接着出现了人类社会,而这一切的本源都是主宰万物的“天”。在这个世界观的框架中,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和万事万物的生死荣枯都是天意的安排。三纲、六纪以至妇女三从等伦理教条是符合阴阳五行原理的,它们都是有意志的天地、阴阳、五行的自然体现,天经地义,如果违背了,天就要降下灾害来惩罚。为了扩大这些教条的威力,增强人们遵从这些教条的自觉性,以《白虎通义》为代表的谶纬思想中,几乎动用了一切可动用的神道设教的伎俩。如星占吉凶,司过之神、三尸监督人行善祛恶,祛鬼的巫术,黄帝、昆仑山与西王母的神话传说等等,都是日后道教吸收的内容。

追求长生不死的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人们控制自己生命的一种向往。以养生术和医药学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成就为基础,在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齐,都出现了服药不死、摄养长生的思想。如嫦娥服食西王母的不死之药而飞升到月宫中的传说,很早就已经盛行于民间。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方仙道,信仰神仙,崇拜黄帝,祠灶祭神,主张服食丹药成仙。这些思想,上一章已经提及,先秦至汉代道家的多部著作中都有很鲜明的表现,甚至有了理论上的分析研究。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方仙道思想的热烈崇拜者和实践者,他们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效果,但为方仙道的盛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样的氛围中,在上层社会,以黄老道家为本融汇刑名法术、阴阳五行、养生之术的倾向比较突出。这种倾向一直持续到东汉,出现了神化、祭祀老子的活动,产生了《老子河上公章句》。在民间,产生了专讲炼丹的《淮南枕中鸿宝苑秘书》,出现了署名刘向,宣扬神仙存在和神仙可学,记载了西汉成帝之前七十个神仙事迹的《列仙传》,紧接着又出现了《太平经》。

《太平经》与太平道

西汉成帝时,在社会危机比较明显的情况下,齐人甘忠可宣称天帝派赤精子下凡向他传教,伪造了《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这书虽然上达朝廷,但未被采纳,甘忠可的脑袋也搬了家。东汉顺帝时期,出现了170卷的《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由宫崇献于朝廷,同样未被采纳。桓帝时襄楷再次把这书献给朝廷,也未被采纳。这说明《太平经》是自西汉开始至东汉顺帝时期,诸多好道者在民间接续不断地增饰而成的一部卷帙浩大、内容庞杂、行文参差不齐的大部头的书。

汉代人的思想以视野开阔、观念滞重而著称。这一时期博物之风比较盛行,但人们的观念也深受阴阳五行等思想框架的束缚。《太平经》的内容就是从“大天之下,八十一域,万一千国,各自有文书……今尽收录聚之”而来的(《太平经钞》壬部),而把这些内容组织成书的同样也是阴阳五行等观念框架。

《太平经》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通过元气生化万物。元气混凝为一,即是天;分而生阴,就是地;阴阳相合就产生了人;余下的气形成万物。所以,要“尊天贵地重人”(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26页)。《太平经》非常强调阴阳之间的关系,并把这作为一般的哲理和方法论原则。它认为,一分为二是“道之根柄”,阴阳相合才能产生、构成事物,即“一阴一阳,各出半力,合为一,乃后共成一”(《太平经合校》第176页)。它既强调阴阳的相“好”,即相互吸引、相互补充,也强调阴阳之间的相“摩蛎”,即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物极必反,但以前者为主。

在它看来,阴阳相“好”意味着它们之间有一个“中和之气”存在,由此《太平经》又引申出一分为三的观点:“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各有自祖始”(《太平经合校》第236页)。这样,一分为二就发展成了一分为三。由于一分为三比一分为二能更清楚地表达事物两两之间的统一、和谐,所以《太平经》更看重一分为三。它的庞杂内容皆贯穿了一个核心,即“以三一为宗”、“三合相通”。所谓“三一”,即天道、地道、人道三者合一。这个思想来源于《周易·说卦传》所说的:“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太平经》的中心内容就是讲述怎样把这种天、地、人三道合一而致太平。

那“太平”是什么意思呢?《太平经》指出:“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完全按照事物的性质和运动变化的规律去进行调节、控制,没有私心,不偏袒,对人一视同仁,平等待人,这是“平”。这是就治理国家而言。《太平经》还把这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说:“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日太平。”它从这种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念推展到社会、政治中,认为社会生活中必须“立平,立乐,灾异除,不失铢分”(《太平经合校》第36页)。君主效法天地,无为自然,以民为本,实行道德仁治,少用、慎用刑罚,提拔人才,知人善任,大公无私,公平待人,君臣民同心互爱,“人各自衣食其力”(《太平经合校》第36页),各尽其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地尽其利,货尽其流,物尽其用,君民同乐,有福同享,财富平均,无灾无难,人际关系和乐顺畅。这样的“太平”盛世,是《太平经》所设计的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为此,它对照这个理想社会的蓝图,针砭时弊,宣称太平气将要到来,将代替“废气”,天地人都将“更始”。它认为,这是天道的必然,不可阻挡。由于“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此皆助天治也”(《太平经合校》第289页),所以,明白这道理的就是道师,顺应这过程而付诸于行动的是帝王。

《太平经》的作者虽然把希望寄托在帝王身上,只以帝王师自居,但他们也深知革故鼎新主要得靠他们发动最广大的老百姓。所以,《太平经》说,良师除献计献策于帝王之外,还要聚居道术之士,以“十数人”的“有功者”为领导骨干,以善道教化人民,祛邪布正,除旧鼎新。

从天、地、人三道合一出发,《太平经》不只是谈论社会政治问题,它还引申出了精、气、神“三气共一为神根”,“爱气尊神重精”,从而延年益寿,跻位仙真的思想。神仙就是“得道”的人。它认为神仙是存在的,“不死成仙”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成就的。《太平经》告诫修道者“独存其心”,“以心为主”(《太平经合校》第·469、470页)。与元气、天、地、四时、五行、阴阳、文、万物、财货相对应,太平经把人划分为无形委气神人、大神人、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民人、奴婢九个从高到低的等级。处于低等级的人可以通过积学修炼逐步提高位级。本着“神以道全,形以术延”(《太平经合校》第736页)的观念,它提出了守一、内视、存想、胎息、守气、服气、服符等修炼的方术。它还介绍了针炙的方法,列了一些草木药方。至于成仙的形式,《太平经》讲了两种,即白日升天和尸解。关于学、修这些方术,《太平经》反复强调要有真知,把握真道,“各守真实”(第68页)。获得真知的方法,在它看来,由于事物都是“缘类而生”的,所以把握事物可以“以类相从”、“以类聚之”,“各以类相求索”(第319页),“以一推万,足以明天下之道”(第447页)。有了“真知”,还要真行,以“效事”、“应”、“成功”、“征验”来验证。

从道生化万物,尤其是产生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宇宙发生论出发,《太平经》重视人的生命,提出了“事阴不得过阳”、“事死不得过生##(《太平经合校》第51页)的观点,这是针对当时强调忠孝的虚伪的儒家名教而发的。不过它也没有完全否定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如主张“事下过上”仍然是“过之大者也”(《太平经合校》第49页),“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太平经合校》第543页)。而且,《太平经》还为增强人们遵循伦理道德规范禅精竭力地设想了很多方法,尤其重视神道设教的方法。对神,《太平经》本来认为:“夫神,乃无形象变化无穷极之物也##(《太平经合校》第439页),但出于神道设教的目的,它又宣称:“神者,上与天同形同理,故天称神,能使神也。神也者,皇天之吏也”(《太平经合校》第371页)。这样一来,神就从表达微妙变化的概念变成了代表天意来与人沟通的人格神。《太平经》认为,天“乐生”,“好善”,人也必须这样。这是因为人是天生出来的,天与人能相互感应。人行善,天就出瑞应,人作恶,天就降灾祸。人行善还是作恶,在冥冥之中有神随时进行着监督。神是沟通天和人的中介之一。人的生死薄就操在神的手中,行善寿命就增加,作恶寿命就缩短。但社会上毕竟有不少行善反而遭灾,作恶反而得福的事实存在,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太平经》提出了承负说。认为致力于行善反而遭遇灾祸的人,是承负他的先辈的过失,是他的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灾害正好作用于这个人。那些作恶反而顺顺畅畅,平安如意地享受荣华富贵的人,是他们的先辈行善而积畜了很多善功,这些善功正好对这个人给予报答。如果真是这样,那人们行善与作恶的积极性就不大了。所以,《太平经》提出,如果自己能积累善功而超过先辈的万万倍,那么,哪怕先辈尚有余殃,也不会作用于自己。为此,《太平经》提出了种种解承负的方术。

同类推荐
  • 中国儒学年度热点·2016

    中国儒学年度热点·2016

    近年来,儒家在当代中国思潮中异军突起,再次自成一家,与自由派、新左派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影响力越来越大。本书主要汇集2016年度发生在儒学领域的重大思想文化热点,既包括文化评论,也包括学者对谈及媒体采访,集中反映了中国儒学进展情况和现状,见证当代儒家重大事件,主要聚焦于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的讨论、康有为思想的回潮、民间读经的争论,时间展示中国儒学的探索性思想成果。
  • 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

    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

    本书是胡适谈人生的通俗读物。从人们最关切的人生意义问题入手,深入人生的具体问题,如做人、求学、婚嫁、生活方式、信仰等等,道理明了,文笔清新,语言通俗,事例生动。《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娓娓道来的不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某种结论,重点揭示的是指导人生过程的科学方法。
  • 照耀生命的第二个太阳

    照耀生命的第二个太阳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前常务部副部长高占祥先生寄语当代青年的重要著作。全书由121篇短文构成,以讲故事的形式,在修养、道德、性格等方面对当代青年提供可以参考的意见。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融古今中外学理人事于一炉,荟国学、西学、个人经验心得于一书。本书内容广博,堪称青年人生小百科全书,对当代青年心灵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照耀生命的第二个太阳”,意思是道德修养堪称人生命的第二次成长,中国当代青年应该谨记心中。作者从一名印刷童工成长为共和国的部长、世界文化名人,本书堪称高占祥先生一生宝贵经验的总结和概述,值得每一位当代青年学习借鉴。
  •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 哲学大师点人生:不可不知的哲学智慧经典

    哲学大师点人生:不可不知的哲学智慧经典

    本书上篇按照学派分别论述中国哲学大师对人生的理解:儒家崇尚道德,道家崇尚自然,墨家崇尚功利,法家崇尚规则,佛教崇尚空灵。在中国人的眼里,人虽然也是动物,但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差别,即人有道德心。而动物没有。中国人把人性分成善与恶两方面,诸子百家就人活着是为了惩恶还是扬善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不管是惩恶还是扬善,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道德心的培养。在这一点上,道家、墨家和佛教也是如此。下篇按照年代顺序合科学逻辑地展开论述西方哲学大师不同的人生观:古希腊崇尚理性,中世纪崇尚灵魂,文艺复兴崇尚肉欲,近代崇尚自由,现代则崇尚人文关怀。
热门推荐
  • 不老岁月

    不老岁月

    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战争,痛苦,哀嚎,永不停止。这是一段激情的岁月,强者,弱者,演绎生命的辉煌。三神四仙的乱战,为了一个人的辉煌,却不知暗处渔翁低笑。三大家族的辉煌,屹立在血与骨之上,却不知凡人的力量。远处五彩的光芒冲天而上,但五色鸟的光芒又能否冲破黑暗?谁能集齐十大王冠,合成世界的权杖,谁会笑到最后?谁又知道答案?只有它知道,这段不老的岁月。
  • 大圣的小弟

    大圣的小弟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世间还没出现过如此贱人……如果雷同,你弄西我。
  • 超级潇洒人生

    超级潇洒人生

    (都市架空,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纯属虚构,纯属虚构,纯属虚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郭永仁穿越到了1979年的香港,从此开创了一段传奇。娱乐必须有,否则对不起这个时代。生意必须谈,否则对不起美丽钞票。欧美必须去,否则对不起伟大情怀。钞票必须有,否则对不起吃奶的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本书为合集,书中包括《秋灯琐忆》《香畹楼忆语》《影梅庵忆语》《寄心琐语》《陶庵梦忆》五部作品,这些著作均围绕才子佳人与柴米油盐,或忆或思,声情并茂,艳而不浮,哀而不伤,感人至深。正如《寄心琐语》所言:忽然得之,欢愕相半。同时,这些合集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均包含作者真挚而强烈的情感,为这些文章注入了鲜活的艺术生命。他们在叙事上十分灵活,并将叙事、抒情、描写和意境的创造融为一体。使读者备感生动,并有一种“转侧看花花不定”的艺术美感。
  • 冷酷校草与残羽少女

    冷酷校草与残羽少女

    这是关于校园贵族恋爱的小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邪恶王爷细作妃

    邪恶王爷细作妃

    精心培养,筹谋设计,让她顺利代嫁进入枫王府。她只是过去盗取军事部署图,却不小心搅乱了那平静表象。冷面霸道的尊主,为何行至半路你却后悔了?邪恶狂野的王爷,可不可以别把捉弄她当乐趣?王府的妖魔蛇神,她真心跟你们没有利益之争,拜托不要挡她的路。(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苏亿传奇

    苏亿传奇

    轮回初开,圣堂、神国屹立神武大陆号令万界,圣堂太子风靡一时,年仅二十六破仙入圣,后神秘失踪。而随着圣堂太子的离开,两大国度也相许灭亡,被诸多势力瓜分、瓦解。……然而,在千万年后,一名叫白苏忆的青年,开始了,独属于他的传奇之路。
  • 冒牌名师

    冒牌名师

    江东穿越九州大陆,附身在一个作弊考生身上,面临着圣殿裁决。这个时候,一旦作弊被认定为事实,江东最好的命运都是发配边关三千里,永不还乡。开局就是死局,系统又不给力!江东只能一个人努力干!干他个翻天覆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 丁香园的爱情

    丁香园的爱情

    我会说我是在家里觉得无聊才随便穿越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