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翠陶
对于青年的升学与就业两个问题,我总觉得无话可说,因为我常以为有志的青年大可不必进学校。现在的学校虽然名为新式教育,实质上与前清的教育初无二致,在精神上是始终一贯的。从前的教育要人读五经,要读通儒家的书本,以便代“圣人说话”,而现在则名目改变,形式改变,性质与目的却完全一样,同样的不管读的人是否受用,不管所授的知识是否合乎实用。这种学校培植出来的青年又有什么用呢?刚才杨卫玉先生说企业家已经不要学校的毕业生做助手了,那么读了书除了当统治者的帮手外,又能做些什么呢?再看如今的教师教授们,真能给学生以理想,真能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能的有多少?我不是说没有好教师,只是说在现在这样的学校制度教育制度之下,即使你是有理想有天良的教师,除了讲解钦定书本之外,又能做些什么?那么,有志的青年,有为的青年,不想做帮闲客帮凶者的青年,又何必去进这种学校呢?
我这种意见也许太不得体了,《文汇报》要我来谈升学指导,我却反对进学校。可是事实明明如此,我不能昧着良心,为了********说谎。我的一个孩子在高中读了一年,他自己觉得在学校读书实在没有意思,不想读了,他举出的几点理由都很充足,家庭会议就通过了他的要求。现在他在书店编辑部里做一点类乎“打杂”的事,他倒觉得满有兴趣,并且自以为学得了很多东西,比十年窗下学得的还多些,而且实用些。我亲自经历的事实如此,我又能说些什么呢?
在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他主张“做、学、教”的教育。在做的时候学,在做的时候教,唯有这样的教育,对青年,对国家社会,才会有益处,否则还是在家里做做柔软操,锻炼锻炼身体的好。陶行知先生生前积极筹办的社会大学,也能够解决我所说的问题。有志的青年不必进正统的学校,要读有用的书,求有用的知识,就该进社会大学,这是个自由的天地。可惜陶先生死了,青年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与陶先生一起奋斗的教育战士的身上了。
我心目中的升学问题就是如此。至于就业问题,那就更难说了。内战频仍,凶杀未已,工商凋零,农村破产,社会上失业者已经很多,未失业的天天战战兢兢,说不定哪一天会敲破饭碗,试问青年人又能到哪里去找职业?他听信了你所指导的原则,熟记了你的理论:他就能有饭吃吗?何况你今天站在这里指手划脚地指导人家怎样找职业,说不定明天你就要请求别人大发慈悲收容你。
所以,我想来想去总觉得无话可说,更觉得贵报在今天提出这两个问题来讨论,实在太不合时宜了。
1946年8月1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