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争霸地中海的布匿战争
布匿战争是古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的战争。公元前3世纪,罗马征服了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意大利,成为西部地中海的强国。当时,西部地中海的另一强国为迦太基(位于今******)。迦太基领土囊括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南部、西西里岛大部和科西嘉岛、撒丁岛等地区。两大强国为争夺西地中海霸权而发生大战,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棕榈之民”),故称布匿战争(前264~146)。布匿战争延续百余年,大战三次。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241)是罗马与迦太基争夺西西里岛,其导火线是麦西那事件。西西里岛的麦西那城先被迦太基人占领,罗马随后进攻此城,于是发生战争。因迦太基海军强大,故罗马人迅速建造大型战船120艘,船上装尖钩接舷吊桥,与敌船相接时,放下吊桥钩住敌船甲板,罗马士兵跃上敌船展开搏斗,此种陆战与海战结合的战术给迦太基人以沉重打击。公元前260年,米里海角会战,迦太基人战败;公元前241年,在西西里西部海上又败,迦太基人被迫与罗马人签订和约,规定:西西里岛割与罗马;迦太基赔款3200塔兰特(1塔兰特等于30.3公斤)白银。西西里岛被划为罗马行省。公元前238年,罗马又夺取科西嘉岛和撒丁岛,合称为撒丁尼亚省。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201)是由西班牙的萨贡图姆城所引起。
第一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以西班牙为基地,准备反击罗马。公元前226年,迦太基与罗马缔结协定,双方以伊布罗河为界划分西班牙势力范围,河以南属迦太基。但此范围内的萨贡图姆城不肯屈从迦太基而与罗马结盟,迦太基驻西班牙统帅汉尼拔攻陷萨贡图姆,罗马乃于公元前218年向迦太基宣战,开始了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率军从西班牙出发,越过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公元前217年,汉尼拔在第伯河上游的特拉西美诺湖附近大败罗马军。公元前216年,在意大利东南角的坎尼地方又击败罗马军,两次战役使罗马蒙受很大损失,但罗马人克服困难,顽强应敌。公元前204年,罗马派军越海进攻迦太基本土,汉尼拔奉召回国作战。公元前202年,在迦太基的札马附近决战,汉尼拔败北。次年,迦太基被迫求和,双方签定和约,规定:迦太基放弃非洲以外的一切领土;将舰船全部交给罗马,向罗马赔款一万塔兰特白银,不经罗马准许,迦太基不得对别国作战。从此,迦太基的强国地位彻底被摧毁。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一1466)是罗马对迦太基的侵略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罗马忙于向东方扩张,迦太基乘机发展经济,恢复实力。公元前150年,努米底亚王国侵占迦太基沿海地区,迦太基进行抵抗,罗马借此宣称迦太基违反公元前201年和约,向迦太基宣战。
罗马军在非洲登陆,围攻迦太基城,迦太基人奋力保卫祖国,全城男女总动员构筑防御工事,誓死抗敌。罗马军围城两年,到第三年,城内粮食断绝,发生饥馑,最后迦太基被攻陷,在城内展开巷战,居民大部分战死,余五万人被俘为奴。罗马元老院下令将迦太基城夷为平地,其领土划为罗马的阿非利加省。第三次布匿战争已非两强争霸,而是强国对弱国的征服。布匿战争罗马取得最后胜利,从而成为西部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6.以强欺弱的马其顿战争
马其顿战争是指古罗马共和国征服马其顿王国的战争。公元前3世纪末和2世纪初,罗马征服西部地中海之后,又向东部地中海扩张。当时东部地中海地区有三个大国: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王国、叙利亚地区的塞琉古王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国。三个大国因争夺势力范围,互相交战,彼此削弱,为罗马东侵提供了有利条件。罗马东侵的第一个目标是马其顿王国,马其顿当时占有马其顿本土和希腊地区。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曾发动三次对马其顿的战争,史称马其顿战争(前214~205)。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前214~205)由伊利里亚问题引起。公元前229年,罗马以清剿海盗为借口,侵入巴尔干半岛西岸的伊利里亚王国,伊利里亚的统治者与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结盟,约定驱逐罗马在伊利里亚的统治势力。公元前215年,马其顿又与迦太基的汉尼拔结盟,约定共同对罗马作战,汉尼拔并答应承认腓力五世取得伊利里亚的统治权。这之后,马其顿便与罗马发生直接冲突。公元前214年夏,马其顿军与罗马军在伊利里亚附近的亚得里亚海上发生战斗,马其顿军失败,腓力五世退回马其顿。公元前205年,罗马与马其顿签订和约,规定:罗马占有伊利里亚的沿海地区,伊利里亚的其余领土归马其顿。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的结果使罗马开始插足于希腊地区。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前200~197)由罗马发起。公元前202~201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与塞琉古国王安提柯三世为瓜分埃及托勒密王国的海外领地而发动对埃及的战争,腓力五世占领埃及的小亚及爱琴海上的一些岛屿,埃及向罗马求援,罗马要求马其顿退还所占领土,腓力五世拒绝。公元前200年罗马向马其顿宣战,开始了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公元前197年,在北希腊的辛诺塞法利山会战,马其顿失败,双方签订和约:马其顿放弃小亚、爱琴海和希腊的全部领土,马其顿王国只占马其顿地区。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使马其顿受到沉重打击,国势被大大削弱。此时希腊已在罗马统治之下,罗马人从希腊掠走大量金银财物,对希腊城邦严加控制,压制民主运动,扶植贵族反动势力,因而激起希腊人的强烈不满。此时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已死,其子百尔修即位,组织反罗马同盟,同盟中有少数希腊城邦参加。
罗马唯恐马其顿复兴,于公元前171年向马其顿宣战,掀起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前171~168)。由于受罗马强大压力的威胁,大多数希腊城邦不敢参加百尔修的反罗马同盟,因而使同盟陷于孤立。公元前168年,在马其顿南部沿海的皮得那城发生战斗,百尔修的军队彻底失败,罗马占领了马其顿,先是将马其顿分割成四个互不联系的“自治区”,公元前148年被划为罗马的行省。三次马其顿战争使罗马征服了马其顿、希腊和小亚地区。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后不久,罗马又战败塞琉古王国,至此,罗马建立起其在东部地中海世界的霸权。
7.星火燎原的西西里奴隶起义
西西里奴隶起义是指罗马共和国时代西西里岛的奴隶起义。西西里岛农业发达,素有罗马谷仓之称,这里有许多奴隶主大农庄,有几十万奴隶在农庄里劳动,农庄主对奴隶进行残酷剥削和虐待,致使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非常尖锐。西西里奴隶起义共有两次。第一次起义(前138一132)发生在岛上的恩那城。公元前138年,恩那城的奴隶不堪农庄主的压迫发动起义,推举一名叙利亚籍的奴隶攸努斯为领袖,杀死农庄主,占领农庄,攻下恩那城。同时,西南部阿格里根特城也发生一起奴隶起义,领导者为小亚细亚籍的奴隶克里昂。两支起义军在恩那城汇合,建立起国家,成立“新叙利亚王国”,推攸努斯为国王,王下设顾问团,自造武器和货币,起义队伍发展到20万人。起义者控制西西里许多重要城市,在起义政权管辖范围内,实行打击大奴隶主、破坏大农庄、保护小农的政策。罗马政府几次派兵围剿起义军,均被击败。后来派大军包围恩那城,经过激战,起义者为饥饿所迫,且有内奸通敌,恩那城被攻陷,克里昂阵亡,攸努斯被俘,后死于狱中,起义最后失败。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坚持五年,对地中海地区的奴隶斗争产生强烈影响。第二次起义(前104~101)发生于西西里岛西南沿海的赫拉克里亚城。起义者开始只有八十人,很快发展成步兵两万、骑兵两千的队伍。起义者推举叙利亚籍奴隶萨维攸为王。不久,在西部沿海的利利贝城又有一支起义军,由阿铁尼奥领导,两支队伍也很快合并,建立国家。公元前102年,萨维攸死,阿铁尼奥继续称王,坚持战斗,起义军发展到3万人,起义势力波及西西里岛的大部分地区。公元前101年,罗马派出庞大军队前往镇压,与起义军发生激战,阿铁尼奥英勇战死,少数被俘奴隶被送往罗马做角斗士,但他们宁死不屈,在上场前互相刺杀而死。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加剧了罗马共和国的社会矛盾,并对当时小亚细亚、黑海北岸等地的奴隶起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8.波澜壮阔的斯巴达克斯起义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制发生危机,社会矛盾充分暴露,其问连续发生奴隶起义,规模最大的是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奴隶起义。斯巴达克斯系色雷斯人,在与罗马作战中被俘为奴,后被送至意大利加普亚城的角斗士训练所受训。公元前73年春夏问,该训练所200余名角斗士密划起义,事泄,斯巴达克斯率领70余人逃出加普亚城,至附近的维苏威山开始起义,附近的奴隶和破产农民纷纷投奔起义军,起义声势迅速扩大,不久,南部意大利均被起义军占领,起义军发展到7万人。起义者组成一支坚强的战斗队伍,有步兵和骑步,作战英勇、纪律严明,规定:所有战利品一律归公,平均分配,共同享受,严禁私人占有金银,不准触犯小农利益,征集军需品须按价付钱。起义军壮大后,斯巴达克斯提出向北部意大利进军的计划,准备越过阿尔卑斯山,离开意大利以获得解放。在向北进军前,起义军内部发生分裂,参加起义的破产农民不愿离开意大利,推举克里克苏为首领,带领一万人单独行动,这支队伍很快被罗马军消灭。之后斯巴达克斯按原定计划率军北进,一路上连连击败罗马军的阻击,到达波河流城的穆提那城,此时起义军已扩大至12万人。在穆提那,斯巴达克斯突然改变离开意大利的计划,调头向南进军。罗马政府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推选克拉苏(前115一前53)为独裁官,率八个军团镇压起义军。斯巴达克斯挥军南下,直抵意大利半岛西南端,准备从此渡海至西西里岛,但因无船,渡海计划未能实现。此时克拉苏已追至南方,在南意大利最窄处挖一道两端通海的壕沟,将起义军阻于半岛南端。斯巴达克斯率起义军在夜间突破封锁线,挺进东海岸的布隆迪西港。在此地又有一小部分起义军分裂出去,后被克拉苏消灭。当起义军到布隆迪西港时,罗马的一支援军已在这里登陆,后面有克拉苏的追兵,斯巴达克斯乃率军迎击克拉苏军。公元前71年春,在阿普里亚境内展开决战,起义军奋力拼杀,终因力量悬殊,起义军最后失败,斯巴达克斯壮烈牺牲。克拉苏对起义者施行残酷报复,将六千名被俘奴隶钉死在十字架上。斯巴达克斯起义是古代被压迫阶级反奴役、求解放斗争的光辉典范。这次起义震撼了罗马奴隶制的经济基础,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灭亡。
9.天道酬义的壬辰卫国战争
壬辰卫国战争是李氏朝鲜时期朝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16世纪后期,李氏朝鲜国势渐弱,国内土地集中严重,科田法业已废弛,农民因失地破产而发动起义;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无休止的党派之争。当此时,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完成了日本国内的统一,正积极准备发动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战争。1592年4月,日军约20万人在釜山登陆,开始对朝鲜半岛的侵略,朝鲜人民奋起抗战,这一年是阴历壬辰年,史称此次战争为壬辰卫国战争。日本侵略者在釜山登陆后,很快占领汉城,随后又占领平壤、京畿等许多郡县,朝鲜国王逃至义州,侵略军到处烧杀劫掠,半岛大部土地惨遭蹂躏。在国家危急关头,由李舜臣指挥的朝鲜水师(全罗道海军)在南部沿海一带抗击敌人,取得重大胜利。李舜臣用装甲龟形船打击敌舰,经过多次交锋,击沉敌船350余艘。李舜臣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全国各地纷纷组成义军,配合官军展开收复失地的斗争。与此同时,朝鲜政府派使向明朝求援。1592年12月,明朝派大将李如松率43000名援军赴朝,与朝鲜军队协同作战,于次年正月收复平壤,4月又收复汉城,使日军退据东南沿海一隅。1597年正月,日本侵略者派陆军14万、战船数百艘发动新的进攻。朝鲜海军在李舜臣指挥下,在鸣梁海峡(珍岛附近)击沉敌舰30余艘,歼敌4000余,阻击了300余艘敌舰的进攻。1598年,明朝再次派军来援,在陆上多次击败日军。不久,丰臣秀吉病死,遗嘱从朝鲜撤兵。同年11月,日军准备溃逃,朝、明联军在露梁海面(庆尚南道南海郡)阻击敌舰,双方展开激战,日军溃败,敌舰四百五十余艘被击毁,死15000人。朝鲜大将李舜臣和明朝援军70岁老将邓子龙不幸均在此次战斗中牺牲。经过露梁海战,大部日本侵略军被消灭,少数残余陆军撤离朝鲜半岛,持续七年之久的壬辰卫国战争以朝鲜人民的胜利而结束。壬辰卫国战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进攻中国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