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丘浚的文人游杭州时,特地到灵隐寺拜访一个和尚。殊不知,那和尚生性势利,见他是一个穷书生,态度十分冷淡。刚好此时有位大将军的儿子来访,和尚立即换了一副笑脸,拱手行礼,待为上宾。对比之下,丘浚十分气愤,等那位公子一走,便质问说:“你为何对我如此冷淡,对他又那样客气呢?”和尚双手合十,狡辩道:“误会,误会,佛经曰:‘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我表面上对他客气,其实是对他不客气;而我表面上对你不客气,内心就是对你客气呀!”丘浚听了,二话不说,举手朝和尚脸上打去,一边打一边说:“如此说来,我打你就是敬你,不打你就是不敬你。”直打得和尚面红耳赤,却又不能辩解。最后,他表示不敢再拿佛经上的言论来为自己狡辩了,丘浚这才住手。
丘浚这样做,是将和尚说的论据返还给他,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借题论辩运用、掌握得好的人,可以借对方话题来封住对方的嘴巴。
明朝绍兴府的小公子有一天抢了另一小孩的毽子,把人家惹哭了,刚好徐文长路过,就把毽子从小公子手里夺过来,归还给那个小孩。谁知小公子由于平时娇宠惯了,哪受过这样的气,他一下子大哭大闹起来,还说徐文长欺负他。于是,家丁就把徐文长押上堂去面见知府。知府厉声喝道:“你欺侮我的孩子,就是目无本知府,你可知罪?”徐文长冷笑道:“据我看,您大人才是不知罪呢!”知府大喝道:“我何来有罪?”徐文长说:“你家小公子一早在踢毽子,大人必知道这毽子上有羽毛,下有铜钱,铜钱上印的是嘉靖皇帝年号。小公子如今竟然手提毫毛,脚踢万岁,岂不是欺君罔上?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大人又该当何罪?”徐文长这一招果然厉害,他针对知府借题发挥的做法,借来了更大的题——脚踢万岁,来整治知府,使知府无论如何也吃不消如此“大罪”了,不得不赶忙赔笑道:“好吧好吧,大家谁也不要为难谁吧!”徐文长这才罢休。临走的时候,知府还客气地亲自把他送出衙门。
论辩双方往往会各不相让,如果不能给对方以有力的打击,自己就会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只有抓住对方话题中的辫子,用锋利言辞驳斥对方,才能一招制敌。
11.一手鲜花一手宝剑
你是如何开始的呢?利用的是林肯和麦克米兰的智巧吗?果真如此。你真是一位罕见的人才,一位思虑审慎严密的人。
——卡耐基
公元前656年,以齐国为首的八国集团攻打楚国,楚成王派大夫屈完迎敌。屈完来到齐营,见过齐桓公后问道:“齐楚两国相距遥远,不知大王带着部队到我国的国土上来有何事?”齐桓公语塞,管仲代为回答说:“你们楚国为什么这段时间不按时向周王进贡,而且,周昭王南征时死在汉水,听说也与你们楚国有关系。现在,我们前来就是要讨个说法。”屈完说:“没有朝贡,是因为周王室已经衰弱,天下诸侯都这样,不只是我们楚国。至于昭王南征死在汉水,责任在汉水,你们去向汉水讨说法吧。”桓公见屈完的口气强硬,感到楚国已有准备,便让军队驻扎在陉地,并邀请屈完参观齐军的威势。在车卜,齐桓公对屈完说:“我们此行不是为了攻打楚国,而是想同你们友好。”屈完也十分客气地答道:“托您的福,若宽容我君,这正是我们的愿望。”桓公又指着诸侯的军队说:“寡人有这样的军队,用这样强大的军队去打仗,谁能抵挡?”屈完见桓公在炫耀武力,说道:“君之所以能成为诸侯的盟主,是因为能以德服诸侯。您若用德义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如果您用武力来威胁我们,我们楚国人就会把方城山当做城垣,把汉水当护城河,这么高的城垣,这样深的护城河,您的兵虽多也派不上用场。”屈完这番不卑不亢、刚柔相济的回答,使齐桓公感到不能用强力使楚国屈服。第二天送走屈完后,齐桓公便率军撤退了。
在这场交锋中,屈完刚柔并用,有理有节,终于使诸侯军队自动退去。刚柔并用的方法在游说活动中很有用处。虽然说游说活动是友善的、温和的,应该用平等、宽容的态度,循循善诱、娓娓而谈,然而,如果温柔过分,在别人看来就变成了软弱。软弱的人,容易受到别人的欺凌,容易吃亏。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在言语中加入一些“刚硬”成分,使对方无形之中感到一种威慑力量。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说服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运用刚柔并用的技巧时,要视对方性格而定,有所侧重。有些人自我意识淡薄,不敢正视现实,对这些人,应用尖锐、严厉、刚正、激励的语言,使其猛醒。说服这些人,应以刚为主,以柔为次。有些人自我意识强烈,脾气暴躁。对这些人,应用和风细雨的腔调,以推心置腹的情感来说服他。
说服时可以用刚言,但不能太刚,太刚就容易走向残暴,造成双方关系紧张;说服时可以用柔言,但不能太柔,太柔就容易失去力量,无法收到预期的功效。刚柔结合,两手并用,才能增强说服力量。
12.以不变应万变
我展开并赢得一场议论的方式.是先找到一个共同的赞同点。
——林肯
在论辩过程中,从双方论及的两个不同事物中寻找到一个共同点,利用这个共同点反击对方的论据,这就是异中求同的论辩方法。运用此方法应注意,“异”说明有两个事理,一是对方的辩辞;二是自己的答辩辞。一般情况下,答辩是针对对方的言辞演绎而来。“同”与“异”也是一对辩证关系,必须灵活运用,相互渗透。
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一位中年男士很想与身边坐着的一位美丽少妇搭上话题。
他见少妇穿一双肉色丝袜,便笑嘻嘻地问道:“请问你这双漂亮的丝袜是从哪儿买的?我也想给我妻子买一双。”
少妇冷冷地看着这位不怀好意的男士,说道:“我奉劝你最好别买,穿上这样的袜子,总有些不三不四的男人找机会与你妻子搭腔。”
这个存心不良的男士,找机会搭讪,可是被少妇有力的反驳顶了回去。
运用异中求同的论辩方法,不仅能使你在论辩中摆脱窘境,在日常交往中摆脱纠缠,还能当做攻击对方的武器,又能取到防卫、进击的作用。
有个主妇对刚招进来的佣人说:“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就叫你阿莲,这是我从前那个女佣人的名字。我不喜欢改变我的习惯。”佣人回答说:“我很喜欢你的习惯。这样说来,如果你不介意,我就尊称你为马先生,因为这是我对以前那个主人的称呼。”
本来双方的交际环境、人物都已变动,主妇却还要保持老习惯,佣人便抓住这点,进行了有力的反击。只要细致地观察事物的相互联系点,找出它们的连带关系,以相同点反击不同点,你就能取胜,同时也显示出你的机智辩才。
用相同点反击不同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和对方的观点做鲜明的对照,在自己的观点上寻找出更多的证据,做出更有力的证明,更详尽的分析。在论辩时,不能转移视线,歪曲论点,要坚定地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是粗暴地、毫不讲理去争,而是要从不同的方位找出各种理由去争。
鲜明的比较对照是认识事物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如果能这样去论辩,就会显得力度强、层次深。
13.善于引经据典
在论辩中力。入数据。有根据的、可信的数据,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谈话结果,所取得的效果也会提高。
——卡布斯
数字是一种语言符号,一种语言信息。干巴巴的数字不容易引起对方的兴趣,但与数字相关联的论辩内容却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论辩中巧妙地将所列举的抽象数字形象化,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既可增强说服力,又可增强感染力。
应用数字沦辩法的首要原则是将换算的数字形象化,使那些难于感知和认识的数字更加生动;其次是要注意数字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切不可因误差过大而让对方难以接受;再次是形象化的事物是对方所熟悉和了解的,使之在对方的头脑中立即形成深刻鲜明的形象,以达到论辩的目的。
元朝至正年间,海宁一带水路不通,陆路运送军粮只能靠人力肩挑车载,而当地百姓又屡遭战乱,不宜再行征用。将军董搏霄向朝廷建议,改用士兵搬运军粮,遭到朝廷一些大臣的反对,说国家历经战乱,兵力不足,军士疲惫,若再运送军粮,远途劳顿,势必削弱战斗力。
董搏霄说:“军人搬运粮食,可用百里一日运粮之法。,其方法是:每人距离 10步,36人就是1里,360人就是10里,3600人就是100里。每人每次背米4斗,米用夹布口袋装好,封上印记,由一人传递给另一人,人不停走,米不着地。每人每天走500个来回,单人行程往返为28里,负重14里,空手轻行14里,每天可以运米200石。如果每人每天供应一升米的话,那么这3600人运一天的粮食可供 100里之外两万人吃一天。况且,单人行程每天仅28里,每次负重4斗仅行10步,往返劳中有逸,长队传递,类似游戏,决无疲师之虞。”
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果然简便易行,效率很高。
董搏霄提出用士兵运送军粮时,遭到大臣的反对,他将这合理使用人力、提高劳动效率的运送方法,换算成具体数字,而这一连串的数字,通过运筹巧排,化成生动的形象——排成百里长队的士兵,如游戏般地传递军粮的动人场面。其计算之精确,运筹之巧妙,使反对的大臣无法拒绝这一建议。董搏霄轻10步、重10步的百里一日运粮法的建议,终于被朝廷采纳。
战国时,魏王打算修筑一座高耸云天的台坛,许绾背着畚箕,手持铁锹进宫,对魏王说:“听说大王打算修建中天台,我虽然没有力,却能为修筑中天台出主意。”
魏王高兴地说:“你有什么建议?快说出来听听。”
许绾说:“我听说天与地相距15000里,现在大王按天地距离的一半的尺度来计算,就该建起一座7500里高的台了。高如此,它的基础必须是方圆8000里,把大王全国的土地全用上,还不足作中天台的台基。大王一定要修建此中天台,得先用兵讨伐诸侯,占有他们的全部土地,这还不够,还得讨伐四周边鄙之地,才能得方圆8000里土地,这才足够作台基。聚积众多的建材,征召众多的民工,消耗仓库中储备的粮食,数日要以数亿万来计算。另外还得在方圆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有种植庄稼的田地,才能够供给修中天台的民夫食用,而且修台的条件齐备,才能动工。”
魏王遂放弃了修筑中天台的打算。
许绾劝谏魏王,先假意出力、出主意,然后设计天台的高度、占地面积,以及筑台的条件。天高15000里是当时普遍流行的说法,修筑中天台就得高7500里,高度确定之后,许绾计算出占地面积,设计筑台的条件。通过数字论辩,形象地说明修筑中天台是极其荒诞的事,魏王也就无话可说了。许绾的论辩,也可以说是“极端导向”法的运用。他把筑台的事故意导向极端——台基占地连尧舜分封给诸侯的全部土地都还不够,使魏王自己认识到兴修这样的高台荒诞而不可能,从而主动放弃修台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