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不知道回声的小孩子。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中,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I’‘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笨蛋!”立刻又从山上传来“你是笨蛋”
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
孩子气冲冲地回家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
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对它说话,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孩子说:“那我明天再去那里说些好话。”
“应该这样,”他的母亲说,“在生活里,不论男女老幼,你对人好,人便对你好;如果我们自己粗鲁,是绝不会得到人家友善相待的。”
这位善良的母亲恰到好处地教会了孩子怎样待人。诚然,“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宽容是一种美德,在生活中,即使别人错了,无礼了,你若能容忍他人,宽容他人,同样能获得信任和支持,同样能得到别人的友善相待。
父母应如何培养孩子宽容的胸怀呢?
(1)让孩子认识宽容的必要性
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讲述宽容的好处、必要性。同时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去体会宽容他人的必要性。
(2)父母要起表率作用
在生活中,父母要有宽容的态度,尤其对待孩子。父母的宽容能让孩子效仿。比如对孩子之间出现的纠纷,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这样,孩子才能渐渐学会宽容他人。
印度民族英雄甘地在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时说过:“是父亲那崇高的宽容态度挽救了我。”甘地出生在一个小藩王国的宰相之家,从小就爱撒娇,性格也不开朗。他对父母十分顺从,对周围的事物也特别敏感,自尊心很强,一旦被人奚落,马上就会哭鼻子。在学校一挨老师批评,就难过得受不了。少年时期,由于好奇,他染上了烟瘾,后来发展到偷兄长和家臣的钱买烟抽。而且越陷越深。渐渐地,他觉察到自己偷别人的钱,背着父母抽烟的行为太可耻了,一想起来,就觉得无脸见人,内心十分痛苦,甚至还想过自杀。当他终于忍受不了痛苦的折磨时,便把自己的整个堕落过程写在了日记本上,鼓足了勇气,交给了父亲,渴望得到父亲的严厉批评、惩罚,以减轻内心的痛苦。父亲看后,非常生气,心情十分沉痛。但是父亲深爱孩子,没有责备他,只是伤心地流下了眼泪,久久地凝视着儿子。甘地看到父亲痛心的样子,更加悔恨、内疚、自责,深感对不起父亲对自己的期望。从此,他痛下决心,彻底改正了错误。
正是父母的宽容让甘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被宽容的力量所震撼。在特定的情况下,宽容运用得当,以情感激励孩子,比动之以武力更有效。因为这其中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对孩子承认错误态度的肯定。父母在对孩子的品德进行教育时,尤其是孩子有了过失而又主动承认错误的时候,应当以宽容的态度给孩子以心灵上的抚慰,进而强化孩子改正错误的勇气。而粗暴的打骂未必能够使孩子吸取教训。
(3)教孩子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同题
不管什么时候,父母都可以教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让孩子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在对方的处境,问自己:要是我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样,孩子往往会看到更多的问题,养成宽容的品格。
5.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里,他9岁入学,26岁获博士学位,28岁被破格晋升为教授,30岁获联合国青年科学家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公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连续完成“四级跳”,这不能不说与陈章良的父母对他的教育,尤其是吃苦耐劳的教育有关。
陈章良由于家境清贫,入学前一直在家帮助干活,直到9岁才上小学。有些人认为,从智力开发的角度看,他浪费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可是陈章良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学前教育很重要,学前的4年劳动,我起早摸黑在大自然熏陶下成长,空白的仅是文化。因为我年龄大一些,一入学,就很用功。由小学到大学,我都担任班干部,14岁入团,就当团支书,社会工作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增强了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正是靠这份自尊心和自信心,仅用17年时间就完成了小学至博士的学业。难怪有的大学生问他:“你是否绝对聪明?’’他说:“我很刻苦。”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陈章良的父母教育陈章良从小就要学做事,“不要坐在家里等着芙上掉下玉米来”,“要好好劳动,努力念书,不要乞求别人为你解脱困境”。所以,陈章良最难忘的是罗立中的国画《父亲》,最难以拒绝的是父母在家乡的期待。
正是与父母亲难分难舍的思想感情,使他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报效祖国、报答父母。
许许多多的事例证明,童年和少年时期所经受过的困难、挫折和磨炼,是日后成才的资本。
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要享受真正的人生、享受真正的生活,就必须从事这样或那样的劳动。只有在劳动中,人们才能找到无尽的快乐,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懒惰、好逸恶劳是万恶之源。劳动是成功的本源,因为美好的东西如果轻易得到,孩子就会毫不在意,只有让他们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珍惜、爱护这些美好的东西。而那些优秀的人物、那些伟人,无一不是在苦难中,在贫困的推动下,勤奋劳作,而终于脱颖而出的。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往往就像温室里的花草一样,很少经历风吹雨打,他们不懂世上还有“艰辛”二字。他们不懂得体贴农民,不知道爱惜粮食和敬重土地,他们已经丧失了把劳动作为美德的最朴素的理解。而让他们获得这种理解,体会这种艰难,培养起对劳动的兴趣,便只有让他们亲自去体验。
现在,许多家庭物质条件好了,又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一门心思地想让孩子尽量少吃点儿苦。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口袋里零花钱不断,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孩子吃苦。这样做的后果,一是使孩子不知一饭一粥来之不易,二是使孩子生活难以自理,将来更难以自立于社会。作为父母必须意识到:如果从小不让孩子吃点儿“蹲苗苦”,将来“庄稼”就难以长好。
为了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一些生理和心理学家提出,要给孩子一些“劣性刺激”。“劣性刺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饥饿与寒冷
现在的少年儿童,食欲和抗病能力普遍不强。为了增强儿童的食欲,提高机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有意识地让他们饿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同样,为了提高儿童的防寒抗病能力,有意识地让他们冻一下也是有益的,但以不损害身体为度。
(2)耐劳与吃苦
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几乎与劳累无缘。为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让他们经受一些劳累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
(3)困难与挫折
常给孩子出些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难题”,并教给他们克服困难的办法,还要让他们尝试和体验挫折及失败的滋味,以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能认识到并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要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这样,孩子也就不会常向大人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
此外,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父母还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务劳动,只要没有危险,父母都要积极鼓励。比如,扫地、擦桌子等。
二是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劳动岗位:父母可以给孩子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如洗碗、铺床铺等,但要有标准和要求。
三是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劳动技能:掌握一些劳动技能是孩子爱劳动的必备条件,只有发现劳动中的乐趣,才能自然地养成勤劳的品质。
6.教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是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是现代社会里最重要的人格品质之一。一个具有自我尊严感的人,应当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尊严与个性。不尊重他人,实际上就是不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教导他的门徒:你要别人怎么待你,就得先怎样待别人。中国的孔夫子也曾这样教育弟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尊重别人和获得尊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最根本的方面是主动地奉献、主动地付出。尊人者,人尊之。把尊重、理解、爱献给别人,把自己最渴望的献给对方,这既是情感法则之必然,也是道德要求使然。
《心灵鸡汤》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少年跟着父亲排队买票看马戏。排了老半天才到售票口,中间只隔着一个家庭。这一家有10口人,8个孩子手牵手跟在父母身后。他们唧唧喳喳谈论着马戏场里的小丑、大象。今晚必定是这些孩子最快乐的时刻。他们的父亲查理神气地站在最前端。售票女郎问他要多少张票,并开出了价格。查理的嘴唇发抖了。显然钱不够,但他又怎能转身告诉那8个兴致勃勃的小孩,他没有足够的钱带他们看马戏?
少年的父亲目睹了这一切,他悄悄地把手伸进口袋,把一张20元的钞票拉出来,让它掉在地上,又蹲下来,拾起钞票,拍着查理的肩膀说:“对不起,先生,这是从你的口袋里掉下来的!”
查理当然知道原因。他深深感激有人在他绝望、心碎时帮了忙,他用双手握住少午父亲的手,嘴唇颤抖着:“谢谢,谢谢您!先生,这对我全家意义重大。”
父子俩就这样花掉了身上仅有的20元钱。那晚,他们并没有进去看马戏,也没有钱看马戏,却收获了极大的快乐。
故事中,查理固然需要钱去买票,而他更需要得到尊重,他不能在8个孩子面前丢脸。“少年的父亲”深知这一点,以极其巧妙的方式帮查理解除了难堪,他把尊严献给了对方。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在温饱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最迫切、最普遍的愿望是获得尊重和认可。哲人曾经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一一希望具有重要性;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1994年,北京某区教育局长××一行曾到瑞典访问,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有一天,他们在路上问路,一位瑞典人耐心指点,另一过路人一直等在旁边。等指点的人走后,他告诉中国人:“我听到他告诉你们的路错了,但为了尊重他的好意,我等他走了再告诉你们正确的路。”
曾做过20多年班主任和校长的××那晚失眠了。他想:“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孩子也培养成这样?尊重,可不可以成为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现代教育的结合点?”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指出:尊重他人的教育作为民主的必要条件,应被视为一项综合性的持久的事业。家长有责任教育孩子从小事中学会尊重他人。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公民素质的高低,尊重他人是一个重要的尺度。在一个社会里,处处尊重他人的权益和人格,人被看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等级中的人,不是某种关联的人际关系中的人,这个社会的观念便超越了世俗的偏见与平庸,进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中国的父母为孩子支出从不吝啬,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几乎是一一满足,而很少对孩子进行关于爱和尊重的教育,以致我们很多孩子缺乏尊重他人之心。
那么,父母怎样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呢?
一是让孩子在“心理”上尊重别人。只有在心理上有尊重别人的想法,才可能有尊重别人的行动。
二是让孩子在“态度”上尊重别人。在交往过程中,一个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将体现出这个人对别人的尊重程度。比如注意倾听别人的谈话,谦虚待人,礼貌待人,实事求是地评论人或事,都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三是让孩子在“礼仪”上尊重别人。礼仪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还能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赢得别人的好感。出人公共场所而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凑到对方耳边窃窃私语,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四是让孩子在“名字”上尊重别人。没有任何语言能比亲切地称呼人的名字更能打动人心,所以,给别人取绰号、滥用贬称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五是教育孩子在“时间”上尊重别人。如果要参加一个聚会,就应当准时赴约;如果要去上学,就应该准时到校,否则,会被视为对邀请人或老师的不尊重。
7.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华盛顿斯洛克中学的杰克·珍妮,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她的父亲博森·康纳是这样教育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