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德百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布莱南和其他前任执行官一样,经历了企业短暂的繁荣后,就承诺要对企业进行改造和扩展。虽然沃德百货公司在收购时没有承受巨额债务,但由于企业在投入方面长期欠债,现在很难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使其和沃尔玛、标的、西尔斯·罗巴克、彭尼或其他专业零售店如好交易(Best Buy)和巡回城市百货公司竞争。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沃德百货公司只注重发展专卖店而对企业大量破旧不堪、位置不佳的商店不管不问,沃德每年只赢利1亿美元。1995年,根据《福布斯》杂志估计,布莱南拥有的资产达到4.5亿美元。然而3年后,总资产仅为当时的1/30。
沃德百货公司的“电子街”和其他专卖店起初很兴旺,但后来由于其他竞争对手资产效益更好而逐渐超过了他们。开业的专卖店赢利没有持续多长时间,而且这些商店的有限的利润又被其他效益不佳的商店的巨额亏损所抵消。布莱南事无巨细的管理虽然在90年代初备受推崇,但几年后,却被指责为一种管理缺陷和决策失误。到1996年底,布莱南辞职,并与沃德百货公司签定了5年期总价值为750万美元的咨询合同,并且以自己的30%产权为抵押,获得了125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
合同不到一年就作废了,因为沃德百货公司资不抵债,1997年7月该公司提出破产申请。18个月来,沃德百货公司共损失将近5亿美元,只是靠通用电气资产管理公司再次注入资金才得以生存。
通用电气资产管理公司既是沃德百货公司最大的股东,又是最大的债权人。1999年,在执行破产保护时,它又成为沃德百货公司零售连锁店、快递业务部门(称为标志快递公司,当时效益不错,总资产额为10亿美元)和信用卡业务部门(1998年亏损1.1亿美元)的全权业主。它放弃了10亿美元的债权,拿出6.5亿美元支付那些未担保债权人(他们付出的每1美元只能收回28美分)。
对于通用电气资产管理公司来说,情况不怎么好,它在1988年以23亿美元的代价买下信用卡业务部门,在1999年又支付16多亿美元买下快递业务和零售业务部门。信用卡业务仍然会盈利,速递业务本身一直是盈利爪_业。然而这两种业务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零售业务,而零售业务尽管在破产时关闭了100家商店,但在该行业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沃德仍处于不利地位。有人说,他们正在建立新的零售商店。
失败之因
二战结束后,沃德百货公司就与美国零售业的发展脱节,但一些精明的零售企业收购者把这种衰退看成是一种发展趋势,并为沃德百货公司设计了光辉的未来。然而靠那些过时、破旧、位置不佳的店铺是根本成不了气候的。
迈克尔·罗伯逊收购MP3.com互联网域名(1997年)
1997年,迈克尔·罗伯逊只是一个雄心勃勃但不很走运的商人。他曾经创建过三家公司,两家倒闭,另一家也正奄奄一息。
当时30刚出头的他,正想着搞点大买卖。
罗伯逊在搜寻国际互联网资源时发现,MP3这个词经常被人作为关键词查寻。当时他对MP3技术一窍不通,只知道MP3是在1991年开发的一种免费的音乐数字压缩技术。罗伯逊决定购买"MP3.com"这个域名。
"MP3.corn"域名的主人名叫马丁·保罗,他只是想有一个用他的名字开头字母组成的域名。保罗以1000美元的价格将这个域名卖给罗伯逊。当然他并没有卖给罗伯逊任何与这种技术相关的权益,只是赋予他一个称为MP3.com但现在还不存在的互联网主页地址的权利。
罗伯逊的销售方式很简单:任何人只要提供一首可免费下载的歌曲,就可以将他们拥有盼音乐上传。罗伯逊可以通过制作由站点访问者定制的唱片和站点广告来赚钱,这样就可以比其他音像大公司更方便地提供版税提成。
互联网开通的第一天,就有1万人访问。到1999年10月,MP3.corn站点每天的点击数达到35万次,并且有3.5万人上传音乐数据。
启动和运作这个站点并不需要多少资金。站点与上述3.5万上传音乐的个人和乐队的关系与以往乐手和唱片公司的关系大不相同。罗伯逊的公司并不需要招揽业务,也不需要为他们加入本站点而支付任何费用,不用支付他们的任何其他开支,不用向他们预付任何费用,就连他们的作品录音也不用掏钱。这些歌手们只是登录网站将他们的作品上传而已。
当然管理一个繁忙的网站还是要花钱的。为更积极推广MP3.com网站,罗伯逊就从红杉投资公司筹集了1100万美元。该公司曾向苹果电脑、甲骨文、思科等公司提供资金。罗伯逊与红杉投资公司做了一笔成功的交易,他拥有的公司股票比投资公司多一倍半。除了使红杉投资公司认识到拥有MP3.com这个网站就很值钱这个观念外,没有为交易贡献任何东西。
然而,该公司能否保持长期的成功还很难说。它不拥有MP3的技术专利,不拥有歌手的作品版权,也不能够发行上述作品。
尽管有3.5万音乐人加盟该网站,但在1999年秋季平均每天仅卖出320张唱盘。对于推出的新作品,公司也不进行任何推广活动。在广播电台也没有多大影响,而这方面,即使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也在一定时候能够反映和确定当今大众音乐品味。此外这个领域也出现了竞争激烈的相似技术以及网站。
罗伯逊凭借其远见卓识和主动的市场营销手法使投资一开始就获得成功。公司股票刚上市时,仅在预售阶段价格就提高了两倍。在当年7月28日每股为28美元,使公司资产总额达到18.6亿美元。最初的投资者们也非常青睐该公司,正式上市交易的第一天股价就上涨到了每股100多美元,并以每股63美元收盘。
公司上市的第一天,罗伯逊拥有的资产就值15亿美元,股票发行数量超过2400万股。然而该公司股票从那以后就开始急剧下跌,到了2000年8月每股下跌到8美元。与其他互联网公司一样,由于缺乏一个适当可行的赢利计划,MP3.com公司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此外,MP3.com公司由于在网上播放的一些音乐作品而卷入官司。总而言之,现在很难说MP3会成为一种工业标准,况且另一个MP3音乐下载网站Napster也因为音乐在线传输而官司缠身并备受瞩目。但是,罗伯逊的资产现在仍然值两亿美元。
成功之道
虽然罗伯逊面临着互联网公司股票市场波动的严重影响,但他的先见之明使他赶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他不懂任何相关技术,也没有任何音乐制作出版的背景,只凭先见之明就使自己成为激烈争论的焦点,并于2000年仍能拥有两亿美元的财富。
沙伯希尔·巴提亚和杰克·史密斯将Hotmail售予微软公司(1997年)
1988年巴提亚从印度到了美国。当时他只有18岁,打算到加州理工大学上学。1996年他和在苹果电脑公司工作的同事杰克·史密斯想出一个主意,就是在互联网上建立免费电子邮件系统。当时的电子邮件系统全部由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专营,而且服务提供商可以随时进入电子邮件系统,因此他们只有从服务提供商那里申请到电子邮件服务。
巴提亚和史密斯设想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站点,人们可以从任何一台上网的电脑上看到自己的邮件,而无需顾忌网络系统的主人,尤其是自己老板的兴致(或是好奇)。这两位年轻企业家试图不通过公司的电子邮件系统就交流他们的创业之梦和成功之道。
1996年初,巴提亚又向风险投资商抛出另一个创意,就是以互联网主页为基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Java soft(史密斯主管开发,巴提亚负责筹钱)。他把免费电子邮件系统当做一个托洛伊木马。为防止风险投资商不择手段,即拒绝为他的创意投资,又将他的创意据为己有,巴提亚首先提出Java soft数据库系统的创意。如果确定了风险投资商接受了他的创意,他就公开提供免费电子邮件系统。
经过几十次的努力,巴提亚终于从一位风险投资商那里得到30万美元。德雷珀一费希尔一朱维森公司(DFJ)同意以30%的产权交换提供风险资金。巴提亚虽然急需用钱,但却只有这么一个创意,他只同意德雷珀公司拥有15%的产权,如果提供30万美元风险基金的话。尽管风险投资商对巴提亚的强硬态度感到大为惊讶,但他们还是同意了他的要求。
互联网企业一般都是经过几层筹资环节才能使他们的创意得以实现,以此再进一步筹得更多的资本。巴提亚和史密斯为尽量保留更多的产权,努力使Hotmail在需要更多投入前,就能够运行并且开始赢得客户。(Hot mail来源于mail——邮件和HTML——互联网的主要编程语言。)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像其他初创的互联网公司那样,在项目没有完成前还要受到投资者的制约。
他俩用30万美元一直支撑到1996年7月4日,这时Hot mail开始运行并且接受用户的登记。这样就可以不需要出让更多的产权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由于免费电子邮件系统一炮打响,他们改变了原有的融资计划,众口皆碑使他们没有必要再花钱做推广宣传。
到1997年中旬,Hot mail的用户已达到600万。他们不但不需要在推广活动中支出多少费用(这也是互联网公司起步时的主要开销),他们还能够在网站主页上提供内容而无需支出,此外他们还能从互联网内容提供商那里赚到钱,原因是这些内容可算作提供商的广告。许多人对Hotmail的成功不屑一顾,声称谁都可以想出这样的主意。他们还说一旦有一家大企业与他们竞争,比如微软公司,他们马上就会关门大吉。
微软公司确实对这项业务产生了兴趣。然而当时微软公司的网络用户只有Hotmail的一半,因此微软决定与其和Hotmail竞争,不如干脆全盘将其买断。Hotmail建立仅仅一年,微软公司就提出以1.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巴提亚不答应,在与微软数十名代表,有时甚至包括比尔·盖茨本人的谈判中,巴提亚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微软一边冲着巴提亚咆哮,一边提高价码。先是2亿美元,接着是2.5亿、3亿,然后是3.5亿美元,但巴提亚还是不干。这时候,巴提亚的员工开始要求他接受这个报价,风险投资商道格·卡烈施甚至提出,要在他的办公大楼里放置两个与巴提亚真人一样大小的青铜雕像。但巴提亚迟迟不下决心,使Hotmail持续增值,用户数量已达到了1000万。
最后巴提亚终于动了心。1997年12月31日,他同意微软公司以其当时市值4亿美元的270万股股票收购Hotmail,当时拥有微软股票要比持现金更合算,因为从交易之日到2000年8月该股票又增值一倍多。
另一方面,有些分析家认为巴提亚和史密斯的要价太低。
1998年Hotmail新增加了2000万用户,到1999年又增加了2000万,当然这与微软的市场推广是分不开的。巴提亚在1999年中曾说:“当时出售时,有人认为这个价码低得太离谱,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确实卖得太便宜了。但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在当时它算是一笔顶呱呱的交易。”
此外,巴提亚和史密斯的微软股票如果还在手中的话,当时就值5亿美元,提供3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商也拿到了2亿美元,而且如果巴提亚不始终坚持的话,就能拿到4亿美元。巴提亚和史密斯都没有为微软公司干活,两人的年龄都不到35岁。巴提亚创办了一家称为Ayzoo的电子商务公司,并且计划在自己的国家印度参与互联网的发展建设。史密斯创办了N3.net公司,专营为互联网提速的软硬件产品,并在当地买下了一家酿酒厂。
巴提亚的雕像始终没立起来。他确实让人画过一次像,但由于母亲的干预没再继续下去。
成功之道
巴提亚与史密斯预测到了电子邮件系统一旦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那里解放出来后的价值。他们也认识到,即使提供免费服务也有多种收入渠道。凭借迅速的实施计划速度并且在谈判中毫不妥协,他们白手起家,18个月后将公司以4.2亿美元的价格售予微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