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语录】
选取人才的方式,首要的是要有节操而没有官气,条理清晰而不说大话。
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大师,以文学方面见长,然而却扬名于武功战场之上,成为大清王朝中兴的重臣。曾国藩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他知人善任紧密相关的。
曾国藩认为身居高位之人最重要的是知人晓事,而且应以他是否能做到知人晓事,来判断他们是不是可用之才。虽然是有一些片面,但在用人是否得当上,对这方面的事情,理解的非常透彻。曾国藩作为一代名臣,胸怀是非常宽广的,足以成为百世的楷模。
古代的贤德之人在用人的时候,多以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为第一要意,以有操守、多条理为主,那么古贤又是怎么做的呢?
澹台子羽长得貌似君子,孔子认为他与君子相差无几,便收他做了养子;然而相处久了,孔子发觉他的品行和他的相貌并不相符。宰予的言辞高雅华丽,孔子认为他与学者差不多,便收他做了养子;然而相处久了,孔子便发现他的智慧与口才并不相符。故此孔子说:“仅仅凭借人的相貌来判断其优劣,我在子羽身上犯了错误;仅仅凭借言语来判断人的优劣,我在宰予身上犯了错误。”因此,凭着孔子的智慧,也有与事实不符的名声。如今兴起了辩论之辞,比宰予还要华丽,而当世君主听了比孔子还要迷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辞,就任用这个人,怎么能不犯错误呢?所以卫国听信了孟卯的言论,造成了华阳战役的大败;赵国听信了赵括的纸上谈兵,因而有了长平兵败之祸。这两件事就是听信华丽言辞的过失。单看铸剑时加锡的多少和火候,即使欧冶子也不能断定剑的好坏;在水上击杀鹄雁,在地上斩断驹马的腿,那么即使奴仆也不会怀疑剑锋利还是不锋利。掰开马的嘴巴看牙齿和观看马的外表,即使是伯乐也不能肯定马的好坏;给辆马车就驾驶,一直看它跑到终点,那么奴仆也不会怀疑马的好与坏了。只看容貌和服饰,只听他的言辞,孔子也未必能够断定一个人能力的高低;给他官职试验他,考察他的功绩,那么即使是平庸的人也不会怀疑自己是愚蠢还是聪明。所以英明君主的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小职务提升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中涌现出来的。有功劳的人一定要赏赐,那么奖励的爵位俸禄越多,人们越感到鼓励;逐层提升官级,那么官吏们职务越大越能治理政事。爵禄丰厚而官吏尽职尽责,是统一天下的有效方法。
在识人方面,汉高祖刘邦无疑是大睿大彻。说到他能够知人善任这一点,的确有他的独到之处。汉高祖刘邦登基称帝之后,有一天在皇宫中大宴群臣。喝酒喝到半酣的时候,汉高祖说:“各位大臣可以开诚布公地议论一下,说说我为什么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没得到天下?”大臣高起、王陵二人回答说道:“拿陛下与项羽的待人比,陛下爱发脾气,开口就骂,而项羽却讲究礼貌而尊敬人,这是陛下比不上项羽的地方。但是陛下奖惩分明,使人去攻城略地,打了胜仗便给予奖赏,使大家都能得到好处;项羽嫉妒有本事的人,谁有功劳就排斥谁,谁有本事就怀疑谁,打了胜仗不给将士记功,得了城池不给予奖赏,因为这个他才没有能够得到天下。”
汉高祖听后说道:“你们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不知道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要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要论治国安邦,安定百姓,筹集粮草,我比不上萧何;要论带兵上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俊杰,而我能重用他们,这便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根本原因。项羽有范增却不会好好使用,那才是他所以失败的真正原因。”
汉高祖在宴会上说的他能知人善任这一点,的确并非自诩。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他不仅重用了张良、萧何、韩信这种能独当一面的人杰,并且还使用了许多各有所长的人才。他使用人才有个特点,就是只要有真才实学就用,不论什么地位出身。在楚汉战争中立过大功,在汉朝建立后担任丞相和将军等重要职务的人当中,张良的出身算是最尊贵,也只是韩国的一个贵族子弟。其次就要数萧何和曹参,一位在沛县当过文书,另一位是沛县的监狱官,全都是位卑职微的小吏。再往下说,像陈平、王陵、郦食其等人,都是平民,根本没有当过官,更不用说韩信了。在鸿门宴上挺身而出保护过刘邦的樊哙,原来不过是杀猪的屠夫而已;大将周勃原来是织草席的手艺人兼吹鼓手,大将灌婴原来是个绸布商人。这些没有当过官的白丁,也包括当过小吏的萧何、曹参在内,在当时的社会里只许可穿布衣,是不允许穿绸衣的,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布衣将相”。
一个人的才能和成就并不取决于他的出身,而要看他有没有真本领,愿不愿干实事。就是这些布衣之辈,在辅佐汉高祖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凭自己的学识、智慧、胆魄,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为巩固汉朝统治做出了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印证了陈胜起兵时说过的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们先说说萧何。他是刘邦的同乡,是位极有政治眼光和经济才干的人。他了解刘邦的能力,认定刘邦将来必定能够成就大事业。他在沛县当文书的时候,凡当刘邦与别人发生了各种纠纷,官司闹到县衙门里,萧何总是帮助刘邦,事事袒护他。刘邦当过亭长,每回往咸阳押送壮丁需要筹集路费,别人一般出三百钱,萧何常常给五百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义以后,萧何和曹参让樊哙将刘邦找回来,将沛县县令杀了,几个人商议着一同举兵反秦,并且推举刘邦做了沛公。因此,萧何可以说是汉朝的开国元勋。义军打进咸阳的时候,别的将士忙着追求享受;只有萧何进入咸阳后,先到秦朝的各个办公机构中,将图书律令和文书档案全部接收保护起来。这是一批极为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料,有了这些资料,使刘邦对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以及社会情况都能够了解得一清二楚,对打败项羽、统一中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于萧何连夜追回韩信,帮助刘邦发现了一位军事天才,这更是目光超人,十分了不起的功劳。
萧何还是位管理后勤工作的好手。在楚汉战争中,他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关中,多次当汉军在战争中处于劣势时,他很快又备足了粮草,补充上兵员,使刘邦能够重振雄风,保证了刘邦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所以刘邦在登基称帝以后,为了表彰萧何的汗马功劳,封他为酂侯,拜他当了丞相。
再讲韩信,他自被拜为大将以后,发挥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立了无数战功。他在战争中常常能做到出奇制胜,以少敌多,破赵之战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战例。
这次战役开始时,韩信挑选了轻骑兵二千人,令他们每人带一面红旗,夜间从小道出发,潜伏到赵军大营附近。出发之前,韩信命令他们:“明天一早,赵军见到我军后退,必定全军出动来追赶我军。赵军过去后,你们冲入赵军的大营,拔掉赵军的旗号,换上我军的旗号。”
轻骑兵出发之后,韩信传令给全营将士准备少量饭菜,他说:“现在大家多少吃一点儿,待天明战胜了赵军以后,再举行丰盛的庆功宴。”接着,他派一万兵马做先锋,背靠河流布下了阵地。赵军见韩信背水为阵,笑他不懂打仗。等到天亮时,韩信令人举起战旗擂动战鼓,挑战赵军。双方战不多时,韩信突然下令抛弃辎重等向后撤退。赵军见汉军败退,都不顾一切地蜂拥离开大营,不是去追击汉军,却是来抢夺战利品。汉军退到河边,见无路可退了,便回过身来拼死作战,其勇势不可抵挡。这时,早就埋伏在赵营附近的二千轻骑兵,趁赵军倾巢而出的时候,乘机占领赵营,换上了汉军的旗号。赵军抵挡不住汉军,只好往回撤退。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营盘已经更旗换帜,不禁大吃一惊,便丢戈弃甲,四散逃走。汉军前后夹击,大胜赵军,在战场上杀了赵军主将陈馀,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战役结束之后,有人问韩信:“将军不按兵法却背水为阵,结果反而取得胜利,这是什么原因?”韩信回答说:“我这种办法在兵法上有,只是你们没有加以注意罢了。兵法上不是有‘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所以要背水设阵,就是根据这一点啊!”至此,大家才认识到韩信是一个不但对兵法精通,而且还善于灵活运用兵法的人,都十分佩服他。刘邦取得政权以后,封韩信为楚王。
曹参立的战功也不少。沛县起义之后,他追随刘邦四外征战,多次战胜敌人。他立的第一次战功是歼灭秦朝大将李由的军队--李由被杀,给了秦朝极其沉重的打击。在攻克咸阳的战役中,曹参担任先锋,是最早攻入咸阳的大将之一。楚汉战争中,曹参的战功也十分卓着。他经常在战场局势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扭转局面并夺取胜利。他灭亡了两个六国旧贵族建立的国家,攻克敌人城郡一百二十二座,俘虏了敌人的两个王、三个相和六个将军,以及不计其数大大小小的官吏。他身上先后负伤七十次,全身留下了累累伤疤,为创建汉朝立下了血汗功勋。
王陵虽是布衣出身,家里却比较有钱。参加义军前,他和刘邦是结拜兄弟。刘邦攻打咸阳时,王陵也召集了几千人,驻扎在南阳。开始他觉得自己年龄比刘邦大,不好意思听弟弟命令;又因为自己和刘邦的仇人雍齿很要好,因此就不愿意归附刘邦,想独自成就一番事业。楚汉战争开始之后,他才和刘邦站到了一起。
在一次战斗中,楚军捉到了王陵的母亲。王陵派使者去要求项羽送还母亲,项羽故意安排王陵的母亲坐在西边的客位上。待她极为尊敬,目的是要招降王陵。王陵的母亲在送别使者的时候,流着眼泪悄悄地告诉使者说:“你回去对王陵说,让他好好跟着汉王打江山,千万别因为我而三心二意。汉王是真正了不起的人物,他一定能得到天下。”说完,她便拔剑自刎了。王陵牢记母亲的遗训,自此忠心耿耿地追随了刘邦,为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麾下的谋臣武将,还有很多,像足智多谋的陈平、浑身是胆的樊哙等。还有一位叫周勃的将军,为人忠诚,刘邦评价他:“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此人。”不仅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还为保卫刘姓江山、平定吕氏之乱出了大力。
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历史上慧眼识才的着名例子,由此来反映能识人将会带来多大的好处。
齐国在今天山东的北部。要讲齐国称霸,不能不说齐国的大政治家管仲,因为齐桓公称霸主要得益于他的辅佐。要讲管仲,“管鲍之交”更是不能不想,因为齐桓公能得到管仲这个得力助手,是鲍叔牙大力举荐的结果。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经商,管仲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收了应得的那一份,还要再添点儿。鲍叔牙手下的人骂管仲贪得无厌。鲍叔牙替他辩解说:“他不是贪这几个钱。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家人口多,开销大,是我自愿让给他的。”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离战斗激烈的地方远远的,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对此不以为然,耻于与他为伍。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是为了侍奉母亲的晚年才自惜其身,并不真的怕死。”鲍叔牙百般袒护管仲,是因为他知道管仲是个人才,只是还没有机遇施展。管仲听到这些话,感叹道:“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就这样,管仲和鲍叔牙结成了莫逆之交。
当时,齐国的国君襄公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异母兄弟。一个是公子纠,母亲是鲁国(今山东西南部)人;一个是公子小白,母亲是卫国(今河南北部)人。有一天,管仲对鲍叔牙说:“依我看,将来继位当国君的,不是公子纠,就是公子小白,我和你每人辅佐一个吧。以后无论谁当政,我们之间都要互相提携。”鲍叔牙同意管仲的看法。从此管仲当了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师。
齐襄公十分残暴昏庸,找碴儿责骂大臣是经常的事。管仲、鲍叔牙知道他不会有好结果,找了个机会,分别带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到外国去了,以此来避开国内的动乱。
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六八五年),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死,夺了君位。不到一个月,公孙无知又被大臣们杀死了。齐国有些大臣为保守机密,暗派人马迎立公子小白即位。
鲁庄公听到齐国内乱,决定亲自率领三百辆兵车,用曹沫为大将,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又听说有人接公子小白回国,他就让管仲带一部分兵马去拦截公子小白。
管仲带着三十辆兵车,人不下马,马不停蹄,追赶公子小白。他们追到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得知莒国军队已经过去半天了,不敢怠慢,继续追赶,一口气又追了三十多里。他们远远看见莒国军队正在小树林边生火做饭,公子小白端坐车中。管仲跑上前去,说:“公子,您这是上哪儿去啊?”小白说:“去给王兄办理丧事啊。”管仲又说:“公子纠比您年龄大,有他主持丧事就行了,您何必操那么大心呢!”鲍叔牙深知管仲的用意,对管仲说:“管仲,有事你自己忙去,别人的事你管那么多干嘛?”管仲左右一看,小白的那些随从一个个怒目而视,挽袖撸臂,好像要和他拼命似的,再看看自己的随从比他们少多了,心想此时不可硬拼,便假装答应,退了下去。行走之间,弯弓搭箭,突然回过身来,瞄准小白,射出一箭。只听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翻身便倒。周围的人一拥而上,前去救护。
管仲看到这个情景,自算小白必死无疑,便回去向鲁庄公报告。鲁庄公听说小白已经死了,便不再急于赶路,带着公子纠,从从容容地向齐国而来。
可哪知道,小白并没被管仲这一箭射死,只是小白的衣带钩被射中。小白怕管仲察觉,急中生智,咬破舌头,假装吐血而死。慌乱中,随从众人也都被他骗过了。直到管仲走远了,小白才睁开眼,坐起来对鲍叔牙说:“我们得快跑,管仲弄不好还会回来。”于是,公子小白换了衣服,坐在另一辆车里,抄近路赶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这时候,鲁庄公和公子纠还蒙在鼓里呢!
齐国原来主张立公子纠为国君的大臣们,见回来的却是公子小白,就对鲍叔牙说:“你要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公子纠回来了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齐国内乱频繁,非得有个贤明如公子小白这样的人来当国君,才能安定。现在公子小白先回来了,谁说这不是天意呢?你们再想一想,鲁庄公护送公子纠回来即位,那鲁庄公用特有扶立之功,肯定要勒索财物。齐国本就残破不堪,再这么一来,国将难保。”大臣们听鲍叔牙说得有理,都同意让公子小白即位。小白即日登基,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霸之首齐桓公。
过了好几天,鲁庄公才率领大军到达齐国的边境。他实闻公子小白并没有死,而且已经当上了国君,怒不可遏,下令即刻攻齐。齐桓公发兵应战。两军在乾时(今山东淄博西),恶战一场,鲁军大败,鲁庄公弃车逃跑,齐军乘势占领了鲁国的汶阳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