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一人为引,一剑为引(半古)
没有笔,没有纸,没有砚,也没有清茶与醇酒,更没有黄金屋与颜如玉。
有的只是一段回忆,一段关于在渭河南岸无饵而垂钓的老人的回忆。
老人,姓:姜,名:尚,字:子牙,史称:太公。
姜子牙八十八岁入宰,功绩:一帖封神,立万神位。
然子牙未封神之初,截教与阐教曾发生混战。
截教教主通天大摆诛仙阵,以阻伐纣之路。
诛仙阵名为诛仙,实有“诛仙、戮仙、陷仙、绝仙”四剑构成。
这四剑为通天教主所炼,威力奇大,能诛大罗金仙。
然诛仙阵终被元始天尊所破,通天教主并因此被囚。诛仙四剑也毁于阵中。
后姜子牙伐纣成功,金台封神,成旷古之功业。
此后四百多年,截教中出一位旷世奇才,名风归谷。风归谷百年而悟大道,敛三性,破三尸,成教主之下第一人。
然风归谷绝艳之才终为他人所嫉。在一次阐教、截教、人教,三教盛会之时,被万余名三教高手截杀。
风归谷修行虽高,悟道时日却短,终是不敌三教的人海战术,战败于落仙谷,一身修为也亦被毁,成为一个无用的废人。
风归谷在落仙谷苟延十余年,心中悲愤欲绝,本欲了结残生,却无意中在谷底深潭中发现了已残的诛仙四剑。
原来当年诛仙阵被破之后,元始曾命人将四剑收回,然而四剑已是通灵之物,虽剑身被毁威力大损,其灵性却仍在,加之所收之人道行不高,四剑便从其手中逃脱,化为四虹,坠入落仙谷潭底。落仙谷也自以此而名。
那收四剑之人见四剑逃脱,又无处可觅,便不敢回禀元始,恐其降罪,只在人间四方游走,以寻四剑,却始终不得。
风归谷得到四剑,又见其虽残而尚存,便灵念大动,坐坛百年,以残字而悟通大道,得大法之成。后他又经百年,以大神通炼四剑为一,隧命名为天心剑。因风归谷以残入道,得上乘大法,他便以为天心以残为生,以缺为长,是以命剑以代天伐残成缺之意。
天心剑炼成之时,戾气之盛,引天地色变。落仙谷及方圆千里之地瞬间化为虚无。
风归谷仗剑凌空,意气风发,誓以诛尽三教,以雪往日之恨。
那收剑之人感知四剑灵气振动,便闻风赶来,见四剑已成天心剑,便规劝风归谷,放下天心剑,以普善道。
风归谷仰天长啸,未等他开囗,便已将其成了天心剑下第一鬼。
风归谷持剑寻仇,连屠三教九大灵山,三教中人未有能挡其一招者。然天心剑威力实在太大,而风归谷又不加以收敛,只肆意挥洒,至使无数无辜的凡人受戮。于是三教便决定在九月九日与风归谷决战于西来峰。
九月九日西来峰上,风归谷应约而至,一言不合,长剑挥处,万余名三教教众瞬间灰飞烟灭。
三教之主元始、老子、通天教主,见天心剑威力无与伦比,知其不能挡,便三人合力,化以顽石为赖头道人,欲引风归谷进入三人合设的三元大阵。
可就在此时,只见空中一道白光闪现,随之风归谷便消失无踪。
风归谷消失,三教之人以为其自知不敌,已循迹逃走。为除后患,便广法六界,以探风归谷行踪。可自此以后,无人再见其人,而这也成了修真界中的一大疑案。
二
魔氏九决成于天心剑之后,集天下剑决之总,而另脱一路,成剑之无上大法,后人习其三成,便能乘剑邀游于虚空,斩敌于万里之外,并以剑气护体,非神器而不能伤。
此决共分九层,第一层为化魔,第二层为定圆,第三层为开天,第四层为噬魂,第五层为奇展,第六层为成剑,第七层为生死裂,第八层为归道,第九层为无名。
凡习此决之人,就算资质最差者,三年内也可俢至第三层开天,而开天一成,天下诸法在其眼中就如纸糊糨裱的一般不堪一击。
可是当修至开天大圆满,进入第四层噬魂时,俢习者就会做出些他人无法理解的举动,有的突然举剑自弑,身毁道灭。有的自残身躯永为废人。有的则突然躯体崩溃,化做血雨。凡此种种,皆是惨酷至极的下场。
而一旦修至第三层,就算修习者每天荒睡,不再求进。此法决也会慢慢自行进化圆满,直至将修习者拖入万劫不复的第四层。
所以魔式九决虽然威力绝伦,伐世逆天,但也没有人愿意去修习。因为一旦修习此法,达到第四层后,无疑自寻死路,谁也不会视自己的大好生命为儿戏。
这也是此法决何以会“魔”字当头的原因。
不过后来有人推测,若以天心剑来修魔氏九决,或许可以成功。因为天心剑所蕴含的是天残之道,而魔氏九决第四层正是要修为者以身证残。残残相合,应该会有圆满的结局出现。
可惜这一论证永远也无法求解了,自风归谷消失后,天心剑便再也没有在这个世上出现过。
序:历史亦风月亦仙
有诗“郭外馨香是梅开,飞雪无语影自裁。他年若识仙子泪,晶莹一珠任掩埋。”
这或许并不是什么可以煮酒而享,噙茶而吟的诗,而只是一个传说,一个很古老很古老,古老到甚至连胡子都老白了的传说。
在这个白胡子的传说中,叙述的是一位浊世佳公子,也或者是一个仅仅会读书写字的雄性人类,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偶然的遇到一位九天仙女之后,色入其眼,眼入其心,跟着引动他雄性的某种渴望迸发,所写下的四句蕴含了一种叫作思念的心绪的话。
虽然在这四句话中,作者甚至表达了一种为能再见那位仙女一面,而不惜牺牲自己大好生命的雄心与壮志。
但是由于流传的年代太过久远,这位为了这种叫爱情的虚幻而飘渺的如火焰般的东西,而甘做抛身**的飞蛾的作者早已无从去考,至于其后的那些或龌龊或甜腻或悲凉的故事,更是没有人能知道了。
或许这只是这位可怜复可叹复可悲的作者的一己之恋,遥遥青天之上,仙与凡永远隔着那条芬芳而又肮脏的红尘之河。或许那位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青莲之女,感怀作者的**之心,而终于踏过那条红粉骷髅河,与他仙凡双修,平步青云。也或许那位仙女既有一张冰雪的容颜,又有一颗冰雪的心,她最后又用冰雪的温度,冰封了那堆火焰,同时也冰封了这位用凡人污浊的目光污渎她仙容的凡人的性命。
或许或许也只是或许。
然而这一切都不再重要,在时间这条如老人胸襟般宽宏而深遂的长河中,如朝代更选,人伦颠覆,烽火遍野那样辉煌重大,悲哀沉痛的事件,也终将被其淹没,成为拍岸如歌复如笑的浪花下那微小若无的沙淤,更不要说这无根浮萍般的风月故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四句话中,作者提到了仙女,仙。
仙,什么是仙?
这个世上是否真的有仙?
如果有仙,那么仙又在哪里?
如果无仙,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关于仙的故事,仙的传说?
仙,单单从字面上看,它是由一个“人”字和一个“山”字组成。作为古老文明大国文化载体和传承的一部分,汉字似乎更蕴含着一些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而仅仅从组成字的表达方式来说,它就有像形和会意两种。
像形理解起来很简单,那就是字如其形,也就是一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和这个字的形状很像似。比如“人”字,就是一个迈步行走的人。比如日,月,火等等,皆同样如此。
会意有些复杂,它通常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像形组合起来,来表达出这个字所代表的意思,比如“语”字,就是吾之言。比如“赚”,就是兼贝,也就是兼并贝。贝在古老的时候,代表的就是恭喜发财的时所要用到的钱。
“仙”很显然是一个会意字。既然是会意字,那么如果把它拆开来,是不是就能找出创造出这个字的原因,亦或者说这个字所存在的真正意义。
仙字拆开来,就成了人和山两个字。同时也告诉我们人在山上或山旁就成了仙。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世上到底有多少山?没有人能真正的知道。这个世上到底有多少人?也没有人能真正的知道。因为这些看似固定的数值,其实永远都不是固定的。
但是却有人能真正的知道,这个世上在山上或山旁的人绝对不少。可是在这绝对不少的人里面,有多少仙?又或者说有没有仙?
没有。不但没有多少,甚至连一个也没有。
这岂非不太可能?更甚于,“仙”这个字根本就是错误的?
如果“仙”这个字是错误的,那么真正的仙字又该怎样写?
于传说,于正史,于野传,于无论何种的传承和记载,在中国这个泱泱古国或辉煌或晦暗的文明光泽掩盖下的朝代更替中,都无法抹去秦或秦朝在历史这条长河中,起到的如闸门一样的作用的事实。
更无法抹去那个集功德与错误,集鲜明辉煌与咸鱼遮臭于一身的一代大雄或大枭的秦朝的建立者,名叫赢政的人。
赢政当朝而立,尊始皇。于是历史上就产生了皇帝这个至尊而又至显的称谓。这是赢政的魄力或霸气。这种魄力和霸气足以能流传千古。但赢政真正的魄力和霸气却并不仅仅表现在一个如嘴上一口气般的称谓上。
秦史,是一段充满残暴,狂虐,血腥如春之新叶一样繁茂的历史。而之所以能撑起这种血腥的繁茂,则是由赢政统一六国,登基,立皇,威天下之后,所决定做的七件大事确定并确立的。
这七件大事是: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法律,统一货币,统一行政区划,统一长城,统一车轨。
统一文字,也就是将当时齐,楚,燕,韩,赵,魏这六个国家使用的六种文字,统一成只使用秦国文字的一种做法。当然,统一文字也是统一文化的一种重要,简捷而又有效的途经。
秦朝初立,六国遗老看故国之颠覆,故民之染血,生不了生,死荒遍野,所以反秦者有之,复国者有之,同仇者有之,敌忾者有之,于是杀,伐,屠,戮,宰,割,侵,掠,随之而生。这时候统一文字就有了它极其重要,又极其必然的存在理由。
而当时伴随统一文字这件大事的还有另一件大事,那就是焚书坑儒,罢冕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是统一思想。
在秦朝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段文化极度繁荣期。那个时期,被历史上称之为百家争鸣。在百家争鸣中,最具代表的有道家的老、庄,法家的韩非子,儒家的孔、孟,等等。
而上面所说的“仙”字,就是以儒家思想贯融的秦字。儒家不信仙、神、鬼,只尊天、地、君、亲、师,受缚于三纲五常。
既然儒家不信仙,那么这个组成“仙”字的人和山,是不是就成了走进山里的人。因为繁华闹市是儒家的存在,儒家不信仙,所以就没有仙,就算真有仙,在儒家人眼中,那也只是一类妖惑惑众之人罢了。而如果有仙,或许仙也就不再神秘,或许也就没有了像“晶莹一珠任掩埋。”这样的句子。
可是这个世上进入山里的人也很多,而这些人也都不是仙。
那么是不是这一切就决定了要成为仙,就必须有特定的人,走进特定的山里。
可是这特定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人?这特定的山,又是什么样的山?
记得这一代大雄秦始皇称皇之后,曾派人到海外仙山上的仙人那里,寻长生不死药。而这所谓的海外仙山,却没有人能看到,当然仙山上的仙人,更是没人看到。
一个没人能看到的山,加上一个没人能看到的人,就成了所谓的“仙”字。
或许这没有人能看到,就是能成为仙的特定条件。
抛去儒家思想,再看看其他家的思想中所谓的仙。
道家,道家渊源似乎早于儒家,且其对后世的影响几乎和儒家一样。道家的思想是天道自然。道家的至理是上善若水。“善”在这里已不仅仅是“妙、美好”的意思,它可以代表“高、更”,甚至是超越。
有一种理论是水为万物之母,而它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母,正是因为它的博大、宽容、坚韧与共融。
这些看上去和仙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而事实则并非如此。水存在于自然,而自然又为道家之至理。秦始皇派徐福须渡海方能寻到仙山。而海又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
自然,什么是自然?万物生灵皆为自然,可它们同样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对于自然,我们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形。同样,对于仙我们也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形。自然是存在的,那么仙,是不是也是存在的。如果仙是存在的,那么他就应该存在在没有人能看到的山上,并且是一群没有人能看到的人。
看不到而存在,这就是道家的仙,同样也是儒家的仙,道儒两大家,皆证明了同样的仙的存在。
“他年若识仙子泪,晶莹一珠任掩埋。”既然有仙,那么仙也一定有泪。仙子之泪,晶莹如珠。这是话中作者的描述。可是仙子为什么会流泪?
“郭外馨香是梅开,飞雪无语影自裁。”在城郭外的一片梅林里,此时正是严冬,天空雪花洁白如玉,片片飞舞,展现着这个严冬里的另一种花容,另一种美艳。此时的梅花也竞向开放,似乎要与这雪花一争芳姿。花还没有全开,一股暗暗的芬芳已在这片天地间铺展开来。花有形,香有质,这天地间的风姿已被梅花独占。
就在这时,一张比此时的梅花还要惊艳的玉颜,突然间就出现在了这片梅林里。随着这女子的出现,她的容姿,仿佛使梅花一下子含羞起来,那淡淡的暗香在这一刻竟也似远避了一般。可就在这时候,那女子绝美的容颜上竟出现了一颗晶莹的泪珠。
泪珠晶莹,它似乎不该,更不愿染上这世间的尘埃,可它最终还是染上了。这女子为什么流泪?
或许这女子并没有流泪,她的流泪也只是作者的假想。因为诗中出现了“他年”一词。“他年”可以代表明年、后年,但它绝不代表今年,更不代表今天,现在。他年只是一个未来的虚设词。
既然他年是虚设词,为什么作者在他年之后能看到这女子流泪。是不是作者看到了那女子经历了她必需会流泪的事情。如果作者看到了那些事情,那么那些事情又会是一些什么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