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5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会见苏驻英大使古谢夫,建议在巴尔干划分苏英两国未来行动的范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属苏联,而希腊和南斯拉夫则归英国。5月18日,苏联表示同意英国的意见,同时询问英国是否已征得美国方面的同意。英国为此和美国进行过接触,美国对苏英协议颇有微词,认为此举有划分势力范围之嫌。
不过,美国国务院还是在7月15日给苏联方面一个答复,指出苏英双方关于巴尔干的安排不妨先试行3个月。
1944年8月23日,罗马尼亚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安东奈斯库卖国政府,苏军随后解放了布加勒斯特。9月8日,苏军开进保加利亚境内,保加利亚的亲德政权宣告瓦解。苏联在巴尔干的影响此后进一步扩大。丘吉尔于是迫不及待地再次访问莫斯科。10月9日和斯大林进行会谈,丘吉尔直截了当地用书面形式建议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占有绝对优势,英国则在希腊居于领先地位,而两国在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势力是一半对一半,来个平分秋色。斯大林对此未表异议,丘吉尔为此深感欣慰。
次日,随丘吉尔出访苏联的英外交大臣艾登和苏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就丘吉尔提出的建议进一步进行磋商。会谈的空气甚为融洽,艾登强调英国在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发言权应比在罗马尼亚的来得大,而两国在南斯拉夫则应实行一种协调的政策。莫洛托夫对此表示赞同,认为苏英两国今后在巴尔干应紧密合作,相互照顾,同时也维护好自身的利益。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欧战的临近结束,1945年春,丘吉尔已认为,英国不应该再受英苏协议的约束,因为“雅尔塔协定已在更大程度上使早些时候和斯大林达成的关于巴尔干的百分比的协定失去了效力……”
果然,未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苏美英三大国环绕着巴尔干地区便展开了激烈的较劲。
二、的里雅斯特的冲突
1941年南斯拉夫沦陷后,出现了两支反抗占领军的力量:一支是由伦敦流亡政府领导的“切特尼克”(意为志愿军、游击队),另一支则为由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随着局势的变化,英国逐渐改变支持“切特尼克”的政策,转而接近铁托指挥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1944年6月,在英国的推动下,伦敦流亡政府的代表舒巴希奇和铁托签订了协议,决定成立联合政府。丘吉尔亲自参与其事,并在同年8月和铁托举行会晤。
1945年2月举行的雅尔塔会议建议铁托和舒巴希奇尽快组成联合政府,3月成立了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民主联邦政府,舒巴希奇在政府中担任外长的职务。不久,该政府便得到美英两国的承认。由此可见,美英政府对铁托领导的新南斯拉夫最初是抱颇为友好的态度的。但围绕着的里雅斯特问题所爆发的一场冲突却使南斯拉夫和西方大国的关系顿时变得十分紧张。
的里雅斯特位于亚得里亚海的北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市区居民多为意大利人,而郊区则主要居住着斯洛文尼亚人,1920年为意大利所强占。
欧战接近尾声时,丘吉尔于1945年4月27日电告杜鲁门,希望美英盟军能抢在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之前实施对的里雅斯特的占领,杜鲁门随后于5月11日回电表示赞同。
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却于5月2日先期进驻的里雅斯特,并在那里建立起民政机构,次日,英军也赶到。5月8日,铁托在贝尔格莱德会见盟军地中海战区最高司令部参谋长摩根,一口回绝对方提出的让出的里雅斯特的要求。5月下旬,杜鲁门和斯大林就的里雅斯特问题交换意见,杜鲁门要求斯大林对铁托施加影响,尽快将的里雅斯特交给盟军,而斯大林则表示反对,指出解放的里雅斯特是南人民武装所建立的功绩,“要否定南斯拉夫有权占领这一块他们从敌人手里夺取过来的土地,那是不公正的,而且对南斯拉夫军队和南斯拉夫人民也是一种不应有的侮辱”。
于是遂出现盟军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在的里雅斯特紧张对峙的局面,杜鲁门甚至威胁要动武。后经多方调解,出于和西方大国保持良好关系的考虑,苏联也劝告南斯拉夫应尽量克制。6月9日,摩根才和南斯拉夫方面最终达成一项临时协议,划出一条分界线,即所谓“摩根线”。线以东由南军占领,线以西为归盟军占领的一条狭长走廊,即从的里雅斯特的海岸线向北直达奥地利边境的菲拉赫。的里雅斯特风波至此才暂告一段落。
然而这一争执却使美英和南斯拉夫之间的关系长期十分紧张。在7月举行的波茨坦三大国首脑会议上,丘吉尔首先发难,指责南斯拉夫违背雅尔塔会议的决议:“没有选举,议会尚未改组,司法程序尚未恢复”,甚至攻击铁托“凭借警察管制和几乎同法西斯国家相似的新闻管制,强行建立了一个严格的政党组织”,要求会议对南斯拉夫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斯大林对此表示强烈的反对,反对无端干涉南斯拉夫的内政,指出可以对南斯拉夫问题进行讨论,“但没有听取南斯拉夫代表的意见就去审问南斯拉夫政府是不可能的”。由于当时南斯拉夫的代表无法与会,于是南斯拉夫问题才不了了之,没有在会上进行讨论。
1945年9-10月间举行的伦敦外长会议上,的里雅斯特问题又被提了出来。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主张的里雅斯特的主权应属意大利,同时由使用该港口的国家实行“国际共管”。而莫洛托夫则主张的里雅斯特和整个伊斯特里亚半岛都应划归南斯拉夫,双方发生激烈争执,未能就此达成任何协议。1946年春秋之交的巴黎外长会议,经法国方面的大力斡旋,决定把的里雅斯特自由区划分为南北两部,包括的里雅斯特港在内的北半部(A区)由美英军队组成的盟国军政府负责管理,南半部(B区)则归南斯拉夫。
但此后意南双方都对此表示不满。1948年3月,美英法三国政府发表宣言,提议修改对意和约,将整个的里雅斯特自由区都划归意大利,引起南斯拉夫的强烈抗议。的里雅斯特问题的迟迟不得解决遂成为南斯拉夫和西方大国关系之间的一块绊脚石。
不仅如此,当时南斯拉夫还在国际舞台上坚决反对西方大国,激烈批评杜鲁门主义,坚决抵制马歇尔计划,一直到与苏联决裂前都被西方世界视为是最亲苏、最反对西方和最彻底“共产化”的国家。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长期对南斯拉夫抱有敌意,直至1948年上半年还曾一度考虑过和南斯拉夫断绝外交关系。
巴尔干另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阿尔巴尼亚在战后获得了独立,所组成的政府在1945年11月获得了美、英两国的承认。但由于希腊的内战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领土问题,阿尔巴尼亚和支持希腊政府的英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很紧张,英国以种种理由不向阿尔巴尼亚派遣外交使节。1946年10月,两艘英国驱逐舰在科孚海峡被鱼雷击中,导致多名英国水兵伤亡。
此后英国政府遂在联合国向阿尔巴尼亚提出控告,为共同向阿尔巴尼亚施压,美国政府在同年11月也撤出了其在阿尔巴尼亚的公使馆。
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都被西方大国看作是共产主义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和苏联之间的冲突最早也是在这里展开的。
三、围绕罗保两国的纠纷
1944年8月23日,罗马尼亚爆发武装起义,推翻安东奈斯库政府。9月12日,罗马尼亚与美英苏三国签订停战协定。1945年3月,格罗查为首的新政府取代拉德斯库军政府,此后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左翼力量在政府中占有优势,此举引起美国方面的严重不满,认为系苏联一手操纵所致。1944年9月9日,保加利亚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成立由保加利亚工人党(共产党)领导的祖国阵线政府,10月28日和美英苏三国签订停战协定,开始掉转枪口参加反对轴心国集团的斗争。
尽管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这两个曾追随法西斯德国的国家都已加入反法西斯阵营,并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美英两国对那里形成的政治态势却深为不满,认为共产党在政府中已占有优势,而且与苏联保持过分密切的关系,对西方大国不利。
1945年5月27日,欧战结束后不久,斯大林在和杜鲁门、丘吉尔的通信中便指出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已有8月,用实际行动表明它们有与联合国家共同合作的愿望,为此建议将与罗保两国建交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7月17日,在波茨坦举行的三大国首脑会议上,美国首提备忘录,要求三大国应作出尽快改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政府的决议,以便吸收更多的民主人士参加,此外还要求三大国帮助罗保两国举行自由选举。美国的建议得到了英国的支持,但苏联方面则加以严词拒绝,指出罗保两国均已建立起正常的秩序,大国不应在组织自由选举的借口下去干涉两国的内政。
美英两国在会上建议应尽快与意大利签订和约,并吸收意大利参加联合国,但同时却又拒绝苏联提出的应与罗保两国建交的建议,其理由是对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情况丝毫也不了解,因为他们的使团在那里处于“被隔离的状态”。斯大林则对此毫不客气地进行了驳斥,指出美英方面对罗保两国状况所作的描述纯粹是一种“神话”,并强调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意大利在战争中情况相同,它们曾同是希特勒德国的附庸,但随后又都转入反法西斯的阵营,因此没有任何理由歧视罗保两国,而同时却又如此善待意大利。
斯大林在此问题上和丘吉尔发生激烈的争执,美国虽倾向英国的立场,但考虑到今后仍须在远东和苏联进行合作,因此在对待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政府的态度上采取比较温和的姿态。经过一番争论,在会议上最终达成的协议为:“三国政府同意在最近期间,根据当时的局势,分别考虑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建立外交关系。”
但是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建交的问题此后仍是三大国争论的焦点。
在1945年秋举行的伦敦外长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由于太平洋战争已经结束,态度一下子便变得强硬起来,表示除非进行自由选举,否则美国将不会承认目前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政府,甚至不打算和这种“非代议制”政府签订和约,因为它们都是苏联政策的产物。会议未达成任何协议,最后只得不欢而散。
接着在莫斯科外长会议上,贝尔纳斯又老调重弹,攻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系“极权政府”,要求在那里举行民主选举,以容纳“一切民主人士”。
当莫洛托夫予以强烈反驳后,贝尔纳斯又转而请斯大林出面调解,希望后者能“劝告”保加利亚政府接受两个重要政党的“真正代表”加入政府,只有到那时才能考虑承认保加利亚政府的问题。此外,贝尔纳斯还建议由英国驻苏大使卡尔和美国大使哈里曼陪同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维辛斯基前往布加勒斯特去安排罗马尼亚政府改组的事宜。苏联政府随即接受了美方的这一建议。
1946年1月,罗马尼亚国家农民党和国家自由党各派一名代表参加格罗查政府;2月上旬,英国和美国分别承认了该政府。而在保加利亚,由于反对派要求举行自由选举遭拒,美英两国即以莫斯科外长会议的有关决议未能付诸实施为由拒绝承认保加利亚的祖国阵线政府。只有在1947年2月巴黎和会上签订对保和约后,美英两国才相继与保加利亚建立了外交关系。
美英两国与罗马尼亚及保加利亚建立外交关系的过程几经曲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西方大国和苏联在战后初期为争夺巴尔干而进行的斗争。
四、黑海海峡的风波
1939年10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土耳其和英法签订三国互助条约。但此后无论是希腊遭受德意的入侵,或是意大利进攻法国,土耳其都袖手旁观,毫无作为,使三国互助条约形同一张废纸。
自1942年夏秋之交开始,当丘吉尔提出巴尔干方案后,英国便开始积极拉拢土耳其参加对德战争,丘吉尔本人曾多次表示对此抱有信心。
1943年初,丘吉尔甚至极有把握地告诉斯大林,土耳其将在年底前参战。
在10月举行的莫斯科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上,苏联方面也表示希望土耳其参战,而且认为土耳其目前的这种所谓“中立”正在起着保卫德国的巴尔干侧翼的作用,如果土耳其希望参加战后欧洲的和会,那么就理应对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自己的贡献。斯大林在和艾登的谈话中,一方面指出土耳其应尽快参战,因为“到明年,将不再需要土耳其参战”,另一方面又不无讽刺地说,“现在土耳其有着太多的友谊:它和德国有友谊,和英国结成同盟,又和美国及苏联都有友谊”,充分表达了对保持“中立”的土耳其的强烈不满。
在1943年底的德黑兰三大国首脑会议上,美英苏三国均同意应敦促土耳其参加战争。
但此后土耳其却大耍两面派手腕:一方面尽量向美英两面索取军援,声称不会为了几个便士便贸然参战;另一方面又极力回避对德作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