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成立以范·诺利为首的革命政府。它自一开始就宣布全体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法院根据政府的起诉,判处逃亡在国外的一批罪大恶极的反动头子以死刑,并没收他们的财产。农业部开始研究土地改革问题,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政府设法同邻国建立正常关系,同时审查索古政府签订的不利于阿尔巴尼亚的商约。但是范·诺利政府内部不久便产生了分歧,再加上国外反动势力的巨大压力,革命阵营内部也随之矛盾重重。索古在南斯拉夫得到了援助,组成了一支大约十万人左右的军队,开到了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的边境,并深入阿尔巴尼亚境内。经过短暂的战斗,干涉军挟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乘范·诺利政府张皇失措之机,于1924年12月24日攻入地拉那。范·诺利等人纷纷逃亡国外。
这样,1924年阿尔巴尼亚革命也就结束了!
随着外国干涉军于1924年12月24日进入地拉那,以后阿尔巴尼亚的政坛就像走马灯那样,不断变换。1925年1月6日,以索古为首的新政府组成。1月21日,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宣布成立,才过了10天,索古便粉墨登场,成为共和国的总统。
戏做到这里还远未结束,1928年9月1日,阿尔巴尼亚就宣布成为君主国,而索古竟然摇身一变,成为所有“阿尔巴尼亚人”的国王。
事实上,无论是共和国也好,还是君主国也好,都是索古家族的独裁统治,其经济、内政、外交在10多年的时间内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
阿尔巴尼亚始终是一个农业国,直到二战爆发前,全国只有70家工厂,在经济总量中,工业所占的比重只有9.8%,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都是进口的。
农业也非常落后,虽然有过土地法,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执行过。土地改革仅触及4698公顷国有土地和3411公顷私有主的土地;而当时国有土地为40640公顷,私有主的土地为103000公顷,由此可见索古的所谓土地改革不过是场骗人的把戏而已。
世界经济危机并没有放过这个小小的农业国,1934年时,经济危机在这里达到了最高潮。人民购买力大为降低,物价暴跌。以1928年为100%,1930年时食品价格为80%,1932年为69%,1934年则为38%。出口大大下降,同样与1928年相比,商品出口额在1930年降到83%,1932年降到30%,而1934年则降到29%。而且商品出口额总是低于商品进口额,从1920年到1934年,商品进口总值为2.559亿金法郎,而同期商品出口总值仅为1.043亿金法郎,这就意味着对外贸易赤字高达1.516亿金法郎,充分反映了阿尔巴尼亚经济的脆弱。
阿尔巴尼亚人民在残酷压迫下忍无可忍,终于在1935年8月举行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武装起义首先爆发于西部的费里城,故又称费里运动。起义者在占领费里城后曾向卢什涅进军,后被索古派来的政府军打败。索古在镇压起义后,一方面加紧恐怖统治,另一方面也任命一位自由派人士弗拉舍里为首相,推行了一些有限的改革措施,以缓和国内的紧张局势。
索古执政时,不惜投靠欧洲列强,卖国求荣。外国大公司通过和索古政府签订的种种合同,取得了对23%的阿尔巴尼亚土地的租让权,以进行对矿产的勘查和开采。索古政府最初和法国资本的关系最密切,但后来便把意大利看作是自己主要依靠的对象。
有30万意大利移民经索古政府的允许涌入阿尔巴尼亚,抢占了那里最肥沃的土地。意大利十分觊觎阿尔巴尼亚的石油资源,在它的一再敦促下,阿尔巴尼亚的石油产量从1934年的2万吨,增加到1937年的8万吨和1939年的12.5万吨,阿尔巴尼亚的石油满足了意大利在军事上的需要。
意大利还通过各种条约,牢牢地控制住阿尔巴尼亚。1925年,意大利和阿尔巴尼亚签订商业条约,使意大利商品得以免除关税进入阿尔巴尼亚。
1926年,意大利和阿尔巴尼亚签订地拉那合约,据此意大利成为阿尔巴尼亚独立的“保障者”,有权监护阿尔巴尼亚的外交政策。1927年又签订意阿军事同盟条约,此后阿尔巴尼亚军队均处于意大利的监控之下。阿尔巴尼亚就这样变成了意大利的一个仆从国,然而意大利的野心绝不止于此,因为它实质上把阿尔巴尼亚看作是侵略巴尔干的一个桥头堡。
1939年4月6日,意军大举入侵,未遇任何抵抗便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全境。索古逃往国外。阿尔巴尼亚被占领。意大利国王爱麦虞限三世同时成为阿尔巴尼亚的国王。
(结语)
两次大战期间,君主制国家遍布整个巴尔干半岛,它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如南斯拉夫的卡拉乔治维奇王朝和阿尔巴尼亚的索古王朝;有的则可算是“舶来品”,如希腊的王朝来自丹麦,罗马尼亚的王朝来自普鲁士的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家族,保加利亚的王朝来自德国的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也好,还是“舶来品”也好,所有巴尔干的君主国都处于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带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第一,都有一部很不像样的宪法,它们是随时可废除的,如南斯拉夫的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在1929年便随心所欲地废除了1921年的《圣维多夫丹宪法》。
第二,都有一个马马虎虎的议会,这个议会没有实权,大臣都听命于国王,只要国家一发生什么变动,议会就会遭到解散的厄运。
第三,都推行温和的改革,巴尔干国家都是农业国,土地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所有国家都没有认真实行过。
国王依靠的都是国内的保守派、温和派,如在罗马尼亚长期依靠的是两个保守的老牌政党如民族自由党和民族农民党;而对进步的力量如各国共产党、保加利亚的农民联盟则实施打压政策。
对法西斯主义,各王国政府均加以迎合、怂恿甚至支持。实际上从君主专制主义到法西斯主义仅有一步之遥,它们从思想到行动,均有许多相同之处,而在有些巴尔干国家,如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都是从君主专制转向法西斯专政的。
列宁指出:“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确实,我们在审视了巴尔干各王国的内政后,便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它们的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是如何混乱,如何软弱无力。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尔干国家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那么就会加强它们在国际上的地位,能有力抗击外来的干涉势力。然而自1878年《圣斯蒂法诺和约》开始便怀有大国梦的保加利亚却始终独树一帜,与巴尔干各国格格不入,把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惨败的一股怒火统统发泄在后者的身上。自1930年至1933年,曾先后召开4届巴尔干会议,保加利亚虽都与会,但却没有参加1934年成立的巴尔干协约。此后保加利亚加速倒向德意一边,最后再次卷入一场世界大战,复遭灭顶之灾。保加利亚的悲剧应该会给后人以沉痛的教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的策动下,成立了由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三国组成的小协约国。虽说国小、人少,但只要联合起来,抱成一团,仍能发挥出自己的力量,起一定的自卫作用,如20年代初便成功遏制过匈牙利复辟奥匈帝国的企图。然而到1938年,当捷克斯洛伐克面临被希特勒德国肢解危险的时候,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却都以种种理由退缩一旁,不敢为自己的盟友伸张正义,从而也意味着小协约国的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20世纪20-30年代,欧洲列强明显形成两个集团,一个以英法为首,另一个以德意为首。虽说两者都是战争侵略集团,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巴尔干国家仍可从中进行选择,如前者以维护现状为主,较少进攻性,对巴尔干地区兴趣不大;而后者则极力想破坏凡尔赛体系,采取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且矛头指向巴尔干。因此接近英法,尤其法国,争取必要的帮助,不妨被视作良策。然而当1934年,法国外长巴尔都登高一呼,建议建立包括苏联、东欧小国在内的“东方公约”,以从东侧钳制住德国时,除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世、罗马尼亚外交大臣蒂图列斯库两位真知灼见的政治家外,其他均应者寥寥。而当南斯拉夫国王马赛遇刺,蒂图列斯库又官场失意后,和法国合作的呼声便偃旗息鼓,整个巴尔干也就成为一个法西斯的半岛了!
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君主专制、君主法西斯专政、军人法西斯专政才使巴尔干各国或相互残杀,或依附列强,沦为附庸,充当炮灰,从而演出一幕幕的人间悲剧。
只有一个自由的、民主的、进步的巴尔干才能成为国际大家庭当之无愧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