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们似乎只有借助建筑才能达到居住”(VUA,S.147)这一惯常的看法,海德格尔展开了阐释。在海德格尔看来,这句话表明,建筑是实现居住这一目的的手段。当然,并非任何建筑都是住房,许多公用建筑设施如桥梁、候机室、体育场、发电厂、车站、高速公路、水坝和集贸市场等都不是住房,也不是居住之地。但它们作为建筑物,与居住又处于何种关系之中呢?对此,海德格尔认为:“尽管如此,这些建筑物仍然属于我们居住的领域。”(VuA,S.147)这里的居住不能理解为狭隘的居住。如果狭隘的居住指获得住宿的话,那么,人呆在建筑提供的房子里,却并不一定居住在那。如卡车司机不居住在公路上,工人不居住在厂房里。因此,不能如此狭隘地把居住理解为住宿。
住宅之于其中的居住有何保证呢?他说:“因此,居住在任何情形下都是统辖所有建筑的目的。居住和建筑相互处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之中。”(VuA,S.147-148)作为住宅的建筑是实现居住目的的手段。海德格尔看到了这一惯常观点存在的问题,这就是手段———目的图式之缺陷。其危害在于,“手段———目的的图式使我们无法看清根本的关联”。(VuA,S.148)因为,建筑在此并不仅仅是达到居住的手段与方式,这里并无手段与目的的简单区分,不能用这类术语去描述。在这里,去建筑本身就是去居住。
在现代,人的本性得到了与近代不同的规定,“现在,不是理性,而是语言规定了人的本性。因此人不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语言的动物”。因而,探讨人的居住,不能离开人的本性,也必须关联于语言。就去建筑何以本身就是去居住,海德格尔力图回到语言中寻找根源,他说:“正是语言告诉了我们物的本性,如果我们考虑到语言自身的本性的话。”(VuA,S.148)而流俗的语言观却不能确切地把握人与语言的真切关联,在这种语言观里,“人们似乎作为语言的创造者和主人在活动,而实际上语言才是人的主人”。(VuA,S.148)海德格尔揭示了语言成为工具和手段这一作法的严重后果,它导致了人的本性的异化。
语言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存在的关切,“我们从一种对语言的沉思中经验到的人的存在,是在其栖居中实现自己的”。当然,这种对存在的关切离不开居住。海德格尔从词源学上作了一番梳理,以揭示居住与建筑的关联。在古高地德语中,建筑一词是bauen,意指留于、停于,意味着居住。动词bauen的真正意义即居住,当然由于此意义已不复存在,遂无人知晓。
由此,“现在可以肯定,古语词buen不仅告诉我们bauen(建筑)是本真的居住,而且为我们思考它所指的居住的意义提供了线索。(VuA,S.148)说到居住通常想到,居住只是伴随其他活动的一种活动。人们在一处工作,在另一处居住。人们不仅居住,而且还从事工作。但这种通常的看法,由于把居住狭隘化而不能通过建筑来把握居住的本性。海德格尔通过词源分析显明,bauen、buen、bhu、beo是语词bin(是的动词原型)的运用,“你是和我是的方式,这种我们人类在大地上的方式就是Buen(居住)”。(VuA,S.149)也就是说,居住就是人的存在最为本性的方式。
人类的存在即要死者在大地上本身就是居住,在海德格尔看来,作为耕种的建筑和作为创建的建筑都包含在真正的建筑之中,也即在居住之中。这种对bauen的真正意义即居住的揭示,不只是概念上的变化,其中还隐含着更关键性的东西,“即居住并非经验为人的存在,居住从不思为人的存在的基本特性”。(VuA,S.149-150)语词bauen的本义居住被转移了,“因为在语言的基本语词中,语词真正要说的东西很容易被忘掉而偏重那些较突出的意义”。(VuA,S.150)语言要说的却未被把握,未说的却反而被把握,海德格尔揭示了这一常被人忽视的问题。
建筑的本性在于让居住,“只有当我们能够居住,我们才能建筑”。(VuA,S.162)居住关切此在的存在,对于建筑是根本性的。居住的本性是保护,居住要保护天地人神四元及其合一,“海德格尔把‘保护’理解为:对大地的拯救———通过把大地释放到它的本质之中,对天空的接受———通过它对天空的隶属,对诸神的期待,以及对终有一死的人的护送,即把人护送到死亡之本质中去”。对于思想与居住的关系,海德格尔认为:“尽管方式不一样,但是思想自身是以作为建筑同样的意义属于居住的。”(VuA,S.163)思想也作为一种建筑而属于居住。
当然,思想与建筑以其各自不同的方式属于居住,也以不同的方式为了居住,思想与建筑两者是同一的,是有差异的同一,这种差异在于,“当建筑属于居住时,思想却属于存在。但只要存在理解为人的居住的话,那么建筑必须理解为思想性的建筑,正如思想是一建筑性的思想”。
同一是有差异的,差异又是同一的。如果分离来看,建筑与思想对于居住都是不充分的,它们之间也并非相互倾听。就两者都属于与为了居住这一根本性关联而言,它们则相互倾听。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尤其是其晚期美学思想的独特意义在于,“这种存在美学使美的问题脱离了真(认识论)和善(伦理学),进入到存在自身,也就是人的居住的可能”。
建筑属于居住,就是说建筑要接受居住即存在的规定,而不应遮蔽和损害人的生存和存在自身。海德格尔主张在思想中追寻居住的本性。居住的真正困境并非房屋短缺,这种困境先于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先于地球上的人口增长以及专业劳动者的状况。
“居住的根本困境在于,要死者总要不断追寻居住的本性,他们必须永远学习去居住。”(VuA,S.163)居住是要求人们去学习的,而其本性则在不断的寻求中显现。就海德格尔自己而言,也时常在居住中经验着存在的本性。在德国南部黑森林的一个简陋的小棚屋里,“海德格尔常常孤身一人在此思考,但他并不觉得孤单。相反他相信这种孤独具有最本源的力量,它使人的此在走向了万物本性的近处”。这正体现了建筑、居住与思想的本性关切。
人类的无家可归与人类迄今尚未把居住的真正困境当做困境,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真正地对无家可归的思考则是避免许多灾难性事件发生的前提,“正确的思考并牢记于心中,这就是把要死者引进居住的惟一召唤”。(VuA,S.164)思是走向居住本身的重要准备。如何才能去响应这一召唤?“这就是当他们出于居住的目的而建筑并且为了居住的缘故而思想时所完成的。”(PLT,P.161)也即把建筑与思想归属于居住之时,方可响应此召唤。
要死者的居住是一种诗意的居住,这诗意居住又是如何可能的呢?一般说来,诗人的诗意居住倒无可置疑,如何理解每个人都诗意居住?在一般人看来,诗只是文学之一部分,况且,像荷尔德林这样的诗人在后期连生活也应付不了,何以谈得上诗意居住呢?海德格尔却说,人诗意地居住。在人们看来,“诗人的方式是对现实视而不见。他们无所作为,只是梦想而已”。(VuA,S.192)诗人只是善于想象。然而,常人的一般之见却难以发现诗人与诗意居住之意义。
诗人的诗句,“首先它并没有断言,居住意味着占有住宅,它也没有说,诗意完全表现在诗人想像力的非现实的游戏中”。(VuA,S.192)这表明,居住并不局限于占有住宅的实用,而诗也可能与现实相关联。这样,从诗人的诗句中可以找到诗意居住之可能。居住与诗意可以是相容的,“进一步说,也许两者是相互包含的,因此,居住基于诗意”。(VuA,S.192)荷尔德林也正是把居住作为人类此在的基本特性。
诗意与居住的密切关联,使诗意的居住成为可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诗意只是居住的装饰品和附加物。居住的诗意也不仅意味着:诗意以某种方式出现在所有的居住中”。(VuA,S.193)因为这些方式中所揭示的相关都不是根本性的。诗意与居住的真正关联发生在本性上,既非可有可无,也不局限于某特定方式。“诗是本真的让居住。”(VuA,S.193)并根据居住之本性思人的生存。在无家可归的时代,诗人返乡寻找家园以实现居住。居住又关联到建筑和思想,建筑的本性在于让居住。同时,思想与建筑以不同的方式属于居住,也以不同的方式为了居住。
荷尔德林诗说:“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VuA,S.194)人们虽然充满了劳绩,然而却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诗意并不飞越和超出大地,以便逃离大地、悬浮于大地之上。正是诗意首先把人带向大地,使人属于大地,并由此使人进入居住。”(VuA,S.196)诗使人诗意地居住成为可能。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等诗人的诗的解读,力图揭示诗人对西方人命运的表达。
人的存在与语言的存在之分离是时代的症候,“目前我们完全确切地知道的惟一事情就是:在西方文化中,人的存在和语言的存在从未能共存和相互连接。它们的不相容性是我们的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海德格尔也一直致力于对这一分离的克服,在海德格尔那里,居住基于家园,一种语言家园,“语言是存在之家。
人居住于其住处”。(W,S.313)语言之所以能成为家园,这相关于语言之本源性,“语言是一种源始现象,其本真的东西不能通过事实来证明,而只能在一种没有先入之见的语言经验中得到洞察”。(W,S.72)正因为如此,语言的本源性为人的居住提供了家园。在语言之家的居住,基于一种天地人神四元的合一。
神性是要死者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居住的尺度。诗和诗人与神的尺度的接受相关,“在诗中发生着尺度的接受”。(VuA,S.200)作诗乃是接受尺度。诗和诗人不再相关于创造尺度。
“在此语言自身即是人的家园,因为它诗意地道说,亦即如此,它呼唤四元,此四元作为地方的地方性使人的居留成为可能。”语言的诗意道说发生在语言之本性处。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诗凭借倾听,保有了人类存在的某些原初的直接性。人的居住在本性上是诗意的,虽然人常常非诗意地居住。现实居住中的非诗意并不否定居住在本性上的诗意,因为一居住能够是非诗意的,只有当居住在本性上是诗意的。正是语言使居住于四元及其合一之中成为可能。海德格尔力图把诗性语言作为纯粹语言,以保护这个语言家园,并实现四元合一。通向语言的道路,就是向诸神的切近,就是回家。在语言家园中的居住,基于一种四元合一,而也正是语言使四元合一成为可能;从而最终实现在大地上,在天空下,在神圣者面前,作为要死者的人的诗意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