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亚瓦纳科
蒂亚瓦纳科遗迹位于玻利维亚境内的的喀喀湖南岸20千米处,在拉巴斯以西约72千米处,海拔3840米。19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开始对此处的考察,并发布了这里的地图。蒂亚瓦纳科文化是印加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蒂亚瓦纳科是印加文明的先驱,是这里最重要的土著城市。蒂亚瓦纳科遗址是蒂亚瓦纳科文化的宗教、政治中心,是玻利维亚印第安古文化遗址。大批宗教建筑、绘画雕刻以及高度发展的印第安古文化都集中在此。蒂亚瓦纳科遗址长约1000米,宽达450米,是一个古老的建筑群。蒂亚瓦纳科有许多巨石建筑,整个建筑群都由岩石筑成,取自4~5千米远的采石场,大多被加工成长方形,垒砌整齐。主要建筑物设在一座平台上,面积约65平方米,高15米。遗址上还有另外一个巨型平台,平台上竖有大型石板,石板间填有石块。这一平台上有一方形凹陷院落,可以从一块巨石凿成的台阶进入。院内有著名的建筑“太阳门”,它是由一块重约100吨的石头雕凿而成的石门,高3米,宽5米,厚1.8米。蒂亚瓦纳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手工艺品和许多遗骸,另外还有许多海洋生物的贝壳。说明这里曾经也许是一个海洋。出土的这些遗骸手拿长矛,出土的古物中画着代表蒂亚瓦纳科的神物美洲豹和美洲狮的图案,说明这里的人们一直敬奉着门神。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当地居民大都以农业种植为生。
摩亨佐·达罗
摩亨佐·达罗考古遗址,位于巴基斯坦南部的信德省拉尔卡纳县,在印度河的右岸。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摩亨佐·达罗是今巴基斯坦所在地区最早的文明,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里已出现规模较大的城市,最有名的就是摩亨佐·达罗。它包括一座位于高处的“城堡”和地势较低的“城区”。摩亨佐·达罗占地约8平方千米,由宽7.6米的大街分成东、西两大区。西区是城堡区,东区为居民区。城堡区设在东西长200米、南北宽380米、高15米的人造平台上,四周围以城墙,上有数处眺望楼。城墙内有大浴室、粮仓、带走廊的庭院、有柱子的大厅等。大浴室面积为1063平方米,浴池长12米、宽7米、深2.4米,南、北两面有阶梯可下至浴池。有许多出土的生活用品,显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阿育王狮子柱头
阿育王狮子柱头出土于萨拉纳特,是一根高约12.8米的独石圆柱的柱头,柱身已经断裂,但柱头保存完好。雕像采用的是浅褐色的楚那尔砂石,表面高度磨光,如镜面一般光滑、圆润,如玉石一般透明,增强了整个作品既粗犷又细腻、既雄浑又柔和的审美效果。这是4只一组的圆雕狮子,背靠背,颈脊相连,面向四方,前肢挺立在圆鼓形的顶板之上,顶板四周雕刻有浮雕大象、奔马、瘤牛和老虎4只小动物,两两用****隔开。再下面是钟形的倒垂莲花雕饰,整齐而华丽。4只雄狮轮廓鲜明,均衡对称,头颈和胸部的鬣毛如火焰般排列,眼睛呈三角形;整个雄狮威武雄壮,强劲有力。原来石狮的背上驮有代表佛法的大****,但已遗失。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第三代皇帝阿育王把佛教尊为国教,进而佛教美术日渐繁盛。阿育王修建了大量的建筑物以铭记战功和宣扬佛法,包括大量的独石纪念碑式圆柱,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尊阿育王狮子柱头。这尊雕塑显示了古代印度艺术家们高超的雕塑技巧,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印度广为吸收外来艺术语言丰富民族文化的特点。
泰姬陵
在印度,有一座蕴涵着美丽爱情故事的艺术瑰宝,这就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泰姬陵,又叫“泰姬玛哈尔陵”。因其华丽壮观,气势磅礴而被称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千米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城内,亚穆纳河右侧。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他已故的皇后泰姬·玛哈尔而建立的陵墓。陵墓长576米,宽293米,占地0.17平方千米。陵墓的基座是高7米,长宽各95米的正方形。大理石正中央是陵寝。陵墓主体用雪白的大理石砌成,寝宫门窗及围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镂雕成菱形带花边的小格,墙上用翡翠、水晶、玛瑙、红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朵。泰姬陵中央圆顶高62米,四周有4座塔尖,高约41米。墓室的天花板呈莲花形,泰姬·玛哈尔的灵柩就安放在这里。泰姬陵主体陵墓的两侧有两座一模一样的建筑面向陵墓而立,西侧是清真寺,东侧为迎宾馆。这是一座******风格的建筑,外形端庄宏伟,同样的白色圆顶,清真寺与主体陵墓构成了唯美的对称效果,给人极佳的视觉享受,令人无懈可击。
婆罗浮屠佛塔
婆罗浮屠佛塔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千年古迹,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日惹市西北39千米处的克杜峡谷。婆罗浮屠梵文意为“山丘上的佛塔”,俗称“千佛塔”。据称约建于公元8世纪后半期至9世纪初,它是一座宏伟瑰丽的佛教艺术建筑,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古迹和埃及的金字塔齐名,被世人誉为古代东方的五大奇迹之一。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婆罗浮屠佛塔呈上圆下方形,分10层平台,由上至下逐渐缩小,中间有一条笔直的石阶通道。第一层到第六层都是正方形,第七层开始变成圆形,一直到第九层,形成了顶塔的座脚。第十层是钟形的大塔,直径10米。塔的基底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原高约42米,现已不到40米。佛塔是按照佛教“三界”之说划分为三部分的,下面两层基台表示“欲界”,中间四层回廊表示“****”,上面的圆台及塔顶则表示“无欲界”,具有鲜明佛教特色。五层平台高大回廊的石壁以及栏杆上凿有描绘释迦牟尼生平事迹、佛教故事与宗教仪式的浮雕1460幅,内容都是取自佛教经典,包括当时爪哇宫廷及人民生产、生活形态、风俗以及各种动植物等。佛塔的装修结构更具有佛教特点。据说,下部四方形的台坪表示所谓“地界”,其各层建有石壁佛龛432个,每一佛龛内置一佛像;上部圆形台坪表示所谓“天界”,其各层建有72个钟形小塔,塔内也置有佛像。佛像按照东、南、西、北不同方向取有各自的名称,而且佛像的面部神情以及手指、手掌、手臂各部也都千姿百态,迥然各异,造型逼真,形象传神。主佛塔塔座上刻有莲花图案,内有两室,室内有一尊没有完成的佛陀像。
巨人石像
在智利有一个被称为“世界肚脐”的地方,这就是复活节岛。它位于太平洋东南部,属于瓦尔帕莱索省,是荷兰航海家雅可布·洛基文1722年4月5日发现的。当天正值基督教的复活节,故得名复活节岛。岛上的居民则称它为“拉帕努伊”,意为“石像的故乡”。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从高空鸟瞰地球时,惊讶地发现复活节岛孤悬在太平洋上,很像一个小小的“肚脐”。
这个岛上的最大奇观便是被当地人称为“摩艾”的巨大石像,是复活节岛上最引人注目也最使人疑惑的风景。目前已发现的摩艾有887尊,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大多数摩艾是在一个采石场雕刻的,摩艾平均高度约4米,平均重量约12.5吨。最大的一座高21.6米,重160~182吨,但没有完工而遗弃在采石场。完工的摩艾中最大的高9.8米,重约74吨。大部分是用比较软和容易雕琢的凝灰岩(火山灰凝固形成)雕刻的。其中有288尊雕刻完了之后曾经被成功地运到称为阿胡的海滨祭坛立在上面,运输距离有的远达10千米。有397尊还未雕刻完扔在采石场,其余的92尊被遗弃在运输途中。这些石像至今仍是一道无与伦比的文化风景,使整个世界为之着迷。
克尔白神庙
每个******教徒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神庙,这就是位于麦加的大清真寺广场内部的克尔白神庙。
克尔白神庙长12米,宽10米,高15米。圣殿外面,从上而下,中间用黑色锦幔覆盖,下有钢环固定于圣殿底座,锦幔中间围绕一条长61米的闹带,闹带和门帘上用镀金银线绣着《古兰经》,需用金线120公斤。当年穆罕默德进入麦加之后,清除了克尔白神庙中所有的部落神,只保留了圣殿克尔白神庙外的东南角处一块有名的黑石,相传这是从“天堂”坠落尘世的石头,称为“玄石”。穆罕默德把克尔白神庙改为清真寺,规定每一个******一生中必须到这里朝圣一次。
巴米扬巨佛
巴米扬巨佛大约雕塑于公元4-5世纪间,历经风雨和战争,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已经被联合国列入人类文化遗迹。
巴米扬巨佛是巴米扬石窟群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景,分别开凿在东段和西段,俗称“东大佛”和“西大佛”。两尊大佛相距400米,非常壮观。“东大佛”凿于1世纪,高36.5米,身披蓝色袈裟,“西大佛”凿于5世纪,高52.5米,着红色袈裟;两尊大佛的脸部和双手均涂有金色。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佛像顶上平台可容纳一百多个人,可以欣赏下面的风景。2001年3月12日,这两尊经历了一千多年风风雨雨的世界最高立佛——巴米扬巨佛在阿富汗塔利班的炮火和炸药声中灰飞烟灭。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惋惜,古代文明爱好者和国际社会对他们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阿布辛拜勒太阳神庙
阿布辛拜勒太阳神庙是努比亚地区最雄伟的埃及古建筑。公元前1275年由埃及历史上著名的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所建。
阿布辛拜勒以拉美西斯二世建立的两座神庙闻名全球。两座神庙中,大的是拉美西斯二世神庙,较小的一座是其妻子纳法塔莉祭祀哈特女神的纳法塔莉神庙。神庙建在尼罗河上游河畔。神庙在尼罗河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凿出,高约33米,宽约37米,纵深约61米。神庙入口处的两侧是4座高达20米的雕像,从左至右都是拉美西斯二世和王后的坐像。雕像中的拉美西斯王,头戴王冠端坐上方,双目慈祥地俯视着前面,厚实的双唇微合着,神态安详稳重,气势不凡。在他身旁的王后,头上戴着高高的王冠,显示出高贵典雅的气派。进入神庙内,是3个连接的厅,外面的厅最大,中间是两排站立的石雕像。四面的石壁上刻满了彩色壁画,描绘着拉美西斯二世的丰功伟绩、当时的生活情景以及征战情况。最里面的小厅是圣殿,供奉着太阳神。它的建造的方位使它能够在一天的多数时间里都沐浴在阳光中。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第一道光芒会照射到神庙大门上方的神像。据说,一年中有几天,初升太阳的第一道光芒能够穿过神庙的内殿,照亮最里面圣殿的神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