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于是人际关系就出现了阻碍,他们宁可离你远远的,想办法把你赶得远远的,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
对于这样的人,尽量少直言指陈他们处世的不当,或纠正他们性格上的弱点,这不会被认做“爱之深,责之切”,而会被看做和他过意不去。而且,你的直言直语也不一定会产生多少效用,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的堡垒,“自我”便缩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要把他的堡垒攻破,把他从堡垒里揪出来,他当然不会高兴。因此,能不讲就不要讲,要讲就迂回地讲,点到为止地讲,如果不听,那就是他们的问题了。
以上七点就是在与自闭型性格的人打交道时需掌握的方法,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则与自闭型人的关系会融洽得多。
四、顺藤摸瓜——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日本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性格内向自闭,有着虚无缥缈的思维方式和很高的文学成就,最终却在鲜花与掌声中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川端康成的自闭性格与其家庭环境有关。他于1899年6月14日出生在大阪一个医生家庭里,在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便离开了人间,母亲也在回娘家的第二年去世。祖父母把他留在身边,十分溺爱,寸步不离开。川端康成与外界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接触,“变成一个固执的扭曲了的人”,“把自己胆怯的心闭锁在一个渺小的躯壳里,为此而感到忧郁与苦恼。”康成7岁时,他的祖母也弃他而去。亲人相继作古,使这位敏感的少年沉浸在悲哀之中。从此他与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两人常常相对无言,他那时养成了瞪大眼睛直勾勾地盯视他人的习惯。这种凄怆而单调的氛围,在他幼稚的心灵里投下了寂寞的阴影。
当他预感到祖父也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下来,于是他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在康成来说,他接连为亲人奔丧,参加了无数葬礼,他的童年没有幸福。相反的,他的童年、少年生活,渗入了深刻的无法驱赶的忧郁与悲哀,内心不断涌现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这种畸形的家境、寂寞的生活,是形成川端康成孤僻、自闭性格和气质的重要原因。
康成在1906年4月开始读小学,由于长期幽闭在家中,来到学校的第一时间,第一次碰到这样一派喧腾、热闹的人群,感觉简直惶恐不已。由于他怯于见人,所以非常害怕上学,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由亲戚接送,并且让亲戚在教室门口守候他下课。康成聪颖过人,正是在这时候,他对文学产生了憧憬。
进入中学时代,康成无数次投稿,但石沉大海,他的犹疑开始让他怀疑自己的创作天分,并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为一个文学家。但后来情况急转直上,他的很多稿件相继发表,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
1917年3月,川端康成毕业后报考了尖子学校——第一高等学校。自闭型人坚持不懈的内在张力发挥了作用,经过三个月日日夜夜的紧张复习,他终于考取了这所学校,选读英语文学专业。这期间,他在校友会文艺部发表了第一篇可以称作小说的作品《千代》,作者把这篇作品同《十六岁的日记》及其后发表的《招魂节一景》,并列称为处女作。
大学时代的生活也没能改变川端康成孤僻自闭的性格,他很少和人接触,总是一个人看书写作,不过大学时代是他正式登上文坛的开始。1920年7月,在考入东京帝国大学之初,他选择了文学系英国文学专业,但他对英文并不感兴趣,对学业很不重视,第一学年他没有参加过一次考试,翌年便转入国文学专业。作为大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平平,但作为新晋作家,他的文学业绩却是光彩夺目的。
天生孤僻自闭的川端康成,这时在感情上遭受了挫折,在他发表《招魂第一景》后,未婚妻伊藤初代与他解除了婚约。如此重大的变故,更让他感到幸福的幻灭,从此变得更忧郁。与此同时,他在爱与怨的交织下,以他的恋爱生活的体验,写了一系列小说,有的是以其恋爱的事件为素材直接写成,有的则加以虚构化,川端康成本人的孤僻怪异在作品中也有显现。
川端康成早期作品表现的感伤与悲哀的调子,以及难以排解的寂寞和忧郁的心绪,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调,这与他从小形成的性格特征有着直接关系。
自闭型人是不善经营的,川端康成那时候一贫如洗,加之性格的孤僻怪异,周围没有太多的朋友。他常常买不起墨水,甚至一度连桌子也没有一张,只好伏在空啤酒箱上写作。1926年,他的第一部创作集《感情装饰》出版后,出版社举办祝贺会,他连一套比较像样的礼服也没有,就借了他的友人池谷信三郎的唯一一套礼服穿上出席了这次祝贺会。
川端康成虽然孤僻怪异,但始终没怀疑过自己,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有好多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是他所知晓的生活中的原型为线索而创作的,而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能反映作者的思想。
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伊豆的舞女》发表于1926年年初,川端康成常常受人怜悯,处在“受恩惠”的不平等地位,他的孤独自闭,心中充盈着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他在去伊豆的途中,与一个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著名小说了。
《雪国》从1934年12月动笔,创作到1948年12月完成定稿本,前后整整花了14年的工夫。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川端康成的创作个性得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鲜明的表现。
也许是没有个性的艺术家成不了大师,也许是艺术大师都很有性格,川端康成的自闭性格使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延续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的小说,不仅数量甚丰,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十分高的水平。
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项极高的荣誉,也是对他创作实力的充分肯定。上百名日本记者和外国记者闻讯蜂拥而至,以文化厅长官为首的文艺界人士也源源而来,人们把川端宅邸包围得水泄不通,警察局不得不派出数名警察来整理交通,维持秩序。这天,川端不时反复唠叨:“可不得了啦!”“太麻烦了!”有时又喃喃自语地说:“今天没办法啦!今天不能不见啊!恐怕也不能拒绝拍照了吧。”于是,他一批又一批地接见来客,一次又一次地站在麦克风前回答记者的采访和接受记者的拍照。
1968年10月19日上午,瑞典驻日本大使亲自造访,正式传达授奖决定,并当面呈递了授奖仪式的邀请函。
11月29日,盛大的祝贺酒会如期举办,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夫妇、瑞典驻日本大使夫妇亲临道贺,热烈庆祝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平素以个性孤僻、沉默寡言著称,这一切弄得他心力交瘁。在众多的贵宾面前,他站在讲坛上只说了一句:“我妻子在场我可讲不出话来哟!”略作致辞,便走下讲坛混入人群之中。
1972年4月16日,也就是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川端康成突然以利用煤气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他未留下只字遗书,早在1962年他曾经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川端康成的性格和别人不一样,就连死也和别人不一样。
川端康成的自闭型性格发展到了极致,并因此而陷入颓废唯美主义里面不能自拔,这本人生的悲喜剧,其实是他性格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