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后,王凯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于是王凯要建立自信的勇气与日俱增。王凯每天都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干劲冲天。王凯在心里暗暗为自己加油,暗示自己“我能行”!后来,王凯班里成立了篮球队,因为王凯个头高,尽管不会打,也入选了,从此王凯就向同学学习关于篮球的知识和技术,每天都抱着篮球到操场练一会儿。几个月下来,王凯由篮球的“门外汉”成了一名篮球队的主力。
美国有个NBA联赛,其中有个夏洛特黄蜂队,黄蜂队有一位身高仅1.60米的运动员,他就是博格斯,NBA最矮的球星。博格斯这么矮,怎么能在巨人如林的篮球场上竞技,并且跻身大名鼎鼎的NBA球星之列呢?这是因为博格斯的自信。
博格斯从小就喜爱篮球,可因长得矮小,伙伴们瞧不起他。有一天,他很伤心地问妈妈:“妈妈,我还能长高吗?”妈妈鼓励他:“孩子,你能长高,长得很高很高,会成为人人都知道的大球星。”从此,长高的梦像天上的云在他心里飘动着,每时每刻都在闪烁希望的火花。“业余球星”的生活即将结束了,博格斯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1.60米的身高能打好职业赛吗?
蒂尼·博格斯横下一条心,要靠1.60米的身高闯天下。“别人说我矮,反而成了我的动力,我偏要证明矮个子也能做大事情。”在威克·福莱斯特大学和华盛顿子弹队的赛场,人们看到蒂尼·博格斯简直就是个“地滚虎”,从下方来的球90%都被他抢走了。他越是个儿矮越是飞速地低运球过人……
后来,蒂尼·博格斯进入了夏洛特黄蜂队(当时名列NBA第二)。在他的一份技术分析表上写着:投篮命中率50%,罚球命中率90%……
一份杂志专门为他撰文,说他个人技术好,发挥了矮个子重心低的特长,成为一名使对手害怕的断球能手,“夏洛特的成功在于博格斯的矮”,不知是谁喊小了这样的口号,许多人都赞同这一说法,许多广告商也推出了“矮球星”的照片,上面是博格斯纯朴的微笑。
如今的博格斯已与夏洛特队接连签过7个赛季的合同,最后一个赛季一签就是5年,总薪水750万美金。他曾多次被评为该队的最佳球员。
博格斯至今还记得当年他妈妈鼓励他的话,虽然他没有长得很高很高,但可以告慰妈妈的是,他已经成为人人都知道的大明星了。
前不久,这位矮星说,他要写一本传记,上要是想告诉人们:“要相信自己,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成功。”
每个人都祈求成功,但是最终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才能有幸到达成功的彼岸。没有自信,李白不可能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诗句;没有自信,罗斯福不可能以残疾之躯,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大萧条”的阴影。
其实,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一方面需要培养,一方面也要依赖知识、体能、技能的储备。但在具体做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注重暗示的作用
“暗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主要指人的主观感受、主观意识对人的行为的一种引导、控制作用。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当一个人生病时,亲人、朋友总要关切地告诉他,要打起精神,振作起来,或者是好好休息,安心静养。谚语中也有“心病要用心药治”的说法,这些都是“暗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2、从行为方式上给人以自信的印象
行为方式是人的思想品质的外在体现,如果行动上躲躲藏藏,或者不知所措,就很难令人把你同自信联系起来。比如你和人谈话时,你应该看着对方的眼睛(当然不能死死地盯着),不去躲避对方的目光;说话时要尽量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不让声音憋在嗓子里。又比如当你对要表述的内容心中没底,就预演一番,这样心里就有把握了。知识、技能的储备是自信的基础,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和实际能力,自信就会发自内心,不必强装。否则,越是显得自信,就越是不自信。
正确评价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个人能否正确地、客观地评价自己,是很难的事。因为有许多人总是或高或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要么心太高,误以为自己能一下做好几件大事;要么心太低,由于自卑作怪而误以为自己什么事也做不好。这都是导致人生挫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学会冷静地评价自己,发掘适合自己做的事情,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施展自己的计划,实现自己的梦想。
毕加索年轻的时候,他的画被很多人否定过,但是他说:“我不认为我的画不好,我认为它是好的,我对它是极认真的,倾注了全部心血,也许它并不完美,但是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它。我不企求别人都肯定我的画,这是不可能的,但我知道总有人会欣赏我的画,我代表我自己,但也可能表现一群人的想法,尽管这群人不是很多,但毕竟有,所以,我迟早会被一些人肯定。他最终成为了伟大的画家。”
我们生命中成就的大小,大半看我们能否对自己有信心,能否拒绝一切足以损害能力、降低效率的精神敌人于心胸之外。
荷兰出生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梵·高,他的艺术对现代绘画影响非常大,特别对前苏联和德国表现主义影响更深远。他一生画了800幅油画和700幅素描,但他的全部作品在其生前仅仅卖出去了一幅。他的一生是在贫困潦倒中度过的,始终在和贫穷、困难和失败做顽强搏斗。在17年的绘画生涯中,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无所谓不被艺术承认,他始终坚持画他的思想,画他对生活的认识,并强烈地意识到这才是他真正的职业。
经历了近百年的艺术考验,他的作品成为了世界拍卖史上最昂贵的油画,被世界上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生活就是这样,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
假如你现在的生活还不尽人意,先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你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丰富自己的梦想,这样你才会对未来有希望。
法国哲学家巴斯卡曾说:“心灵具备某种连理智都无法解释的道理”。因此,我们要敢于大胆地跟随梦想前进,别害怕自己的能力有限,但也不要盲目。假如物理难倒了你,你可能没有机会成为量子物理学家;假如你已经四五十岁了,你可能无法在职业篮球赛中闯出一番天下,但是我们还有许多梦想可供选择。
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那是你无能的表现。当然,也许我们没有贝多芬那样的天才,也没有毕加索和梵·高那样精湛的画技,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当你对自己有信心时,生活也不会辜负你。
信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因此,要相信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不要愁眉苦脸,不要满心忧虑,不要愤愤不平,不要对过去耿耿于怀,不要对未来忧心忡忡。尝试换一种获取成功的方式,你就会感到轻松和快乐。
经常想想什么事是你想做的,什么事是可以令你既觉轻松又乐在其中的,这有助于你去认知自己的才华,假如把这些才华运用在目标的追求上,成功的机会将会更多。
不要为别人的眼光和舌头而活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不安。所有的狗都应当叫,就按上帝给它们的嗓子叫好了。”
小狗也要大声叫!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叫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而不要在乎你的声音是大是小,是悦耳的还是高亢的,是甜美的还是沙哑的,更不要在乎别人说你的声音不好听就不叫!
同样的道理,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生活中,当遇到问题时,总会有许多人站出来指指点点,七嘴八舌。有的说这样做才是正确的,有的说那样才可行。但作为当事人,切忌被别人所左右,永远要记住,决定权在自己手里,别人的意见只能用来参考。
一位画家把自己的一幅佳作送到画廊里展出。他别出心裁地放了一支笔,并附言:“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处,请在画上作上记号。”
结果画面上标满了记号,几乎没有一处不被指责。
又过了数日,这位画家又画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去画廊展出。不过这次附言与上次不同,他请每位观赏者将他们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
当他再次取回画时,看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原先被指责的地方,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在现实生活中,让别人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人实在不少。人一旦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自我追求和信仰,也就失去了自由。
其实,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同。但不管怎样,一个人千万要有自己的主张,别人的看法对的就听,错的则不予理睬。只有坚持自己的主见,才能凸显自己的个性,才能与众不同。要知道,艺术需要个性,生活也需要个性,人一旦没有个性,就像墙上芦苇,风吹两边倒,没有自己的主心骨了。
人大可不必为别人的眼光和舌头而活,如果你总是顾忌别人的眼光和舌头,那么,属于自己的生命还有多少呢?
自信而不自满,善听意见却不被其所左右,执著却不偏执,这样才会活出真正的自我。
把“不可能”从人生的字典里抠掉
“这项工作太难了,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你还是交给其他人去做吧。”“我害怕独自一人去外地开拓市场”……当你不停地说自己“不可能”时,你就会与成功的机会失之交臂。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许多人面对困难时选择放弃或中止,而不继续努力,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好那件事情。当一个人在大脑里刻下了“不可能”三个字时,就会形成不良的习惯。为此,宾州大学研究生马丁萨利格曼做了一项造成人类心理学重要突破的实验,首先由狗的实验开始。萨利格曼观察许多狗接受电击的实验之后,发现有些狗根本不作任何反应,只是躺下来忍受痛楚。其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把狗分成三组。A组的狗拴上链子,并承受轻微电击,如果它们用鼻子碰一下横竿,就能使电击停止,狗儿很快就学会这个把戏。B组的狗系上同样的链子,也施以电击,但没有训练他们停止电击的办法,这些狗只能逆来顺受。C组的狗则是控制组,虽然系上链子,但不受电击。
在实验的第二个阶段,他一次一只,把所有的狗都关入一个箱子里,箱子的中央有一个很低的障碍物,每只狗都在箱子的一端接受轻微电击,而停止电击的方法就是跳过障碍物到达箱子的另一端。可想而知,A组的狗(可以控制电击的那一群)和C组的狗(未遭受过电击)很快就找出越过障碍物,逃过不适之感的方法,但在第一阶段无法控制电击的狗群则有不同的反应,它们躺下来低吠,并没有尝试逃脱。
萨利格曼发现,这些狗已经习惯于逆来顺受,换言之,它们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越过障碍,已经无能为力了。其他学者也发现猫、鼠、狗、蟑螂和人全都可以学到相同的反应。如果轻易向“不可能”低头,不论你做什么,不论如何努力,都不会有任何效果。
还有一个有名的例子是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维克多·法兰克的经验,这位知名的心理学者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描述了许多囚犯面对“不可能”的时刻。在集中营里,守卫在关押犯人时,就告知他们终生都别想再见天日,对此说深信不移的人不久就会死亡。而在未遭处决的囚犯中,不理会卫兵的言语,深信一切都会过去的人,都活了下来。
凡事认为“不可能”的人绝不会获得力量,而获得力量的人也绝不会觉得无助而沮丧。“不可能”的想法自然是获得力量的阻碍,因此也阻挠你的成功。
有“不可能”的认识是可悲的,它使人们不敢挑战现存的固有的东西,形成思维定势,结果只能是消极无为。拿破仑·希尔引导人们莫作“笼中狗”,要拒绝“不可能”,变消极为主动。魏恩梅就是积极应对挫折的典范。
魏恩梅生来就有罕见的眼部疾病,视力逐渐退化,到13岁时全瞎了。人们告诉他,因为视障,他永远不可能做什么事情。但魏恩梅并不接受有这样限制的人生。多年来,他努力克服困难,终于在挫折中找到自己的天地。首先他加入高中摔跤队,成为两名队长之一,接着又获得州比赛的第二名。接下来他面对攀岩的挑战——对拥有完好视力的正常人而言,这都是非常艰难的活动,然而魏恩梅说:“失明并不会使我失去生活中的乐趣。”他接纳了眼前的逆境——失明,并以更敏锐的其他感觉征服少有人能征服的挑战。1995年,他攀上高达两万零二百二十英尺的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山峰,1996年,更成为第一位攀上三千英尺高花岗巨岩——加州优山美地公园卡比顿岩壁的盲人。如今在一所学校任教的魏恩梅说:“失明只是使人不便。”他对登山的看法是:“你只是得找另一个方法来做这件事。”
有些人之所以有“不可能”的想法,是来自他们相信自己无能为力。相反,魏恩梅在面对逆境时不受无能为力的想法困扰,在失明的情况下,攀上高三千英尺的花岗岩壁。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克服固有的习惯,把“不可能”从自己的字典中剔除掉,那么我们的成就也将不可估量。
你有力量改变自己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桃乐丝、狮子、机器人、稻草人沿着青砖道前往翡翠城找寻奥芝大法师,希望从他那里获得解决难题和达成愿望所需要的勇气、决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