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人得一人而天下兴,如文王得姜尚;也有人得一人而江山亡,如纣王得妲己。得失之间有好有坏,得也不一定值得欢喜,失也不一定值得悲伤。得失之间难思量,却富含人生哲理。
听佛家说得失
佛家有云: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种坐看芸芸众生的气度的确不失为一种融冰融雪的博大胸怀。在普通人眼里,佛是那些具有大智慧、通晓事理、超脱生死、品格高尚的人。他们由于心性高洁,淡化得失,很少有烦恼。因此,求佛应该是追求一种境界。
佛的肇始者——释迦牟尼祖师在没有成佛之前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徒,而是一个高贵的世家子弟,父亲是古代迦毗罗卫的国王,由此可见,释迦牟尼的身份十分显赫,但他为什么舍弃高贵的王子不做,反而出家为僧呢?这其中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其经过数十春秋的孜孜追求,对人生和解脱问题进行不断地思考。最终“大彻大悟”,成为佛教的开山祖师,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造化。释迦牟尼舍弃继承王位的机会,悟得人生智慧大成,成为千百年来佛家弟子顶礼膜拜的一代祖师。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的确够震撼的,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试想,如果让你放弃高贵的王子地位去做一位未来不知何处去的苦行僧,你愿意吗?显然,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的,但释迦牟尼做到了,他用一种成就取代了另一种选择——这就是“舍得”的结果。
有这样一则故事讲述了取舍的境界:
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一起外出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把铲子。这个铁铲有两个用处,一是可以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要化缘了。另一个作用是,路上看到死了的东西,就把它埋掉。两师兄弟走着走着,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念了声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可;另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一眼。
于是就有人就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不是都开了悟的吗?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的表现却是完全两样的,究竟哪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人得到的是一种慈悲,不埋他的人得到的是一种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会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也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埋也对,不埋也对,取也对,舍也对,关键就看一件事情的取舍是否适合你了。佛语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先有舍而后有得。也许释迦牟尼大师早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行走的时候,就已经悟出这其中的奥妙了。人事如此,万事万物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蛇是在蜕皮中长大,金是在沙砾中淘出。就是在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不也是每时每刻都在舍与得和得与舍之间,演绎着无数成功和失败的故事吗?
得失人生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有人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人生的乐趣也在于追求。这个观点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因为无论是追求真理、知识、金钱、名誉还是别的什么,都存在于不同的人生道路上,也就是说追求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既然追求是无法避免的,那么也就会有所得失。换句话说,人生本身就是在反复的得失中度过的。
得失贯穿于整个人生,不同的人对得失的取向是不同的。记得很早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人生大致分三种:游戏人生、功利人生、求道人生。正因为人们对得失的取向不同,才造就了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如果没有功利,那么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的对立统一关系来说,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如果没有求道,那么科技和文化也就不可能发展,同样也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如果没有游戏,那么人们在生活中必然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生活就缺乏了色彩。
功利的人本身看重的是功利,而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功利的支配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功利是可以让自己和别人看得到的,可以用来炫耀的或者说是虚荣的,而且功利可以让人的物质生活更丰富。所以,在功利的得失上,人们往往患得患失。求道的人看重的是最终的道理,往往倾尽终生心血于其中;游戏的人多数在于其过程,在其中体会快乐。但事实上,这三者不是完全独立的,也是相互交织和穿插的。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向上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时的失去或得到未必能决定最终的成败。重耳虽然失去了大国公子的生活,流亡在外数十年,但最终成就了霸业;拿破仑虽然屡战屡胜,建立了帝国,但最终在滑铁卢失败,成为阶下之囚。我不敢断定他们的得失心态是否正确,但我想重耳最后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他的心态,而且还有当时各种条件的适时发生,如果他没有流亡到秦,晋国内部又发生了动荡,他也不可能成就霸业;拿破仑如果不是在以前总是成功,造成了自己对能力的高估,而且在滑铁卢又发生了错误的判断,也不会一战丧失功业。
事实上,人的心理是很复杂的东西,用古话说,心如流水,流水无形。人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其心理也往往产生变化,本来懂得的事情也会由于环境变化而不懂,这并非心理不成熟,而是由于外部环境导致的盲点。并非懂得道理的人都能够运用道理来指导自己,往往在生活中,道理都不知道该怎么用,也因此造成了不该失的失了。
塞翁失马的故事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则选自《淮南子》的故事,体现的是道家无为、清静思想,从辨证角度出发来阐述得失的转化。事实上,如果措施做得好,是可以避免马的丢失的。而且这个故事中的各种因素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如果某一个因素不存在的话,那么祸福的转化就不能够达成。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得失不应该过分在意(当然也不能毫不在意),还应该认识到,对于人而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我们无法左右的,我们应该具备的是对于外部环境变化所能够充分应对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在环境变化时,所发生的得失变化中,应该如何取舍的能力。
我不完全赞成无为,毕竟这种心态对于特定的情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对于有些情况是起消极作用的。试问,作为无为最高境界的庄周,在他妻子死后一点都不悲伤,确实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如止水”,这虽然体现了他的境界,但也表明了他的不近人情。本身,人生活在世间,就是有情的,如果说我们不在意得失到了这种程度,那么活着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当然了,我们难以取舍的往往是不愿意失去的东西,而对于我们没有用的东西通常没有人难以舍弃。但有的时候,没有用的东西也不能舍弃的太过了。
记得《战国策》里面记载了一则战国时期乐羊的故事,乐羊作为魏国的将军攻中山,他的儿子在中山。中山人把他儿子杀死,还做成肉汤给他喝,想让他退兵。照说孩子已经死了,是没有用的了,是可以舍弃的了;乐羊就这么做了,他喝了肉汤。结果是攻下中山后,魏王因为他连儿子的肉都吃,是没有人是他不可以杀的,就疏远了他,还剥夺了他的权。
事实上,乐羊的错误就是舍的太过。只要他不喝肉汤就不会导致自己最后的困境。所以,在取舍上,不能过火。
正确的取舍是需要有智慧的。智慧不等同于知识,但智慧是在人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的。所以我觉得,在得失的取舍上,应该看重智慧,但比智慧更重要的是情义。我们在得失上没有必要做到什么样的境界,但求情义长久为首要原则,其次要有智慧。这样人才能成为一个有情有义有智慧的人,才是做人的根本之道。
别让“执著”把自己套牢
有的人把人生比作股市,确有几分道理。涨与跌便如同是人生的顺与逆,有些人看着人家的股票一路飘红,整个股市牛气冲天,偏偏自己的几支股却被套牢了。
想当初刚买下时也是一路看涨,本打算到一个理想的价位就出手,看看势头那么好,就又捂了几天,谁想后来就开始跌;只是犹豫了一下,就暴跌回了买价。想到原本是可以赚到一笔的,此时出手实在不甘,于是想再等等看;就这样被套了下去,一路还不停地按股市专家的教导在低位补贷;直至资金全部用尽,直至被深深套牢。看着股市人气旺盛,一片翻红,也心仪其中几支,无奈资金被占用光了,若将手中的抛出去,总觉得亏损太多,心有不甘,只好“望洋兴叹”。
想一想,如果及时放弃跌股,在别的股票上重新投资。以盈补亏,未必不是一个补救的办法,何必过于执著呢?不仅仅是炒股,生活也是如此。
有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博士毕业后,经过一段时期的社会历练之后,以前的那股锐气和豪情壮志自然是没有了,而是被磨炼、被累得一副不堪重负的样子。他怨自己学错了专业,又选错了行业,到了一个不具有自己优势的陌生行业,如今一事无成。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换个行业试试时,他说,干了这么多年,付出了那么多,放弃这些,再从零做起,觉得亏。“放弃了,以前不是白干了?”心里满是“何必当初”的失落。所以坚守,一直坚守,五年如此,十年亦如此,如今更要不甘了。唯有死扛下去,绝不回头,听来多么的英雄气长啊。而他很多熟悉的朋友“见,势不好”,立即悬崖勒马,调转船头,从零起步,现在已是大有所为。
而他的一位同学,五年前辞去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开始创业,现在已做到拥有数千万资产的公司老板了。
一个人懂得从零做起,可以开创出一番事业,而大到一个企业,适当地运用这种“零基思维”,更可以将一个企业做得有声有色。
王嘉廉便是将这种“零基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企业家,也因此使得其掌控的组合国际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尽管该公司创办时只有4个人,只卖出一个程序,但现在却兼并了不下42家公司,在10年多的时间里,打破了10亿美元的收益纪录。
王嘉廉的管理理念就是,每年对公司进行四次重组,以决定公司该做什么,然后对公司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在组合国际,不存在长期不变的管理系统,它的有效系统就是重新组织,它保持发展稳定的关键就是不断变化。
这些事实证明了,无论是人还是企业,舍不得放弃过去,永远也谈不上发展明天。
其实,放弃之所以难做到,是因为它看来就像是承认失败、就是认输。在我们所受的教育里,强者是不认输的。所以我们常常被一些高昂而有英雄气概的光彩词语所激励,以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精神和意志坚持到底,永不言悔。
是的,人需要百折不回,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向目标而奋斗。但是,奋斗的内涵不仅是英雄不言悔、不屈不挠地对原来的目标坚定不移、忠贞不二,人生的道路还常常需要修正目标、调整方位,在死胡同坚持走到底的并不是英雄,死不认输只会毁掉自己。
这种人连自己的心结都没有打开过,怎么可能成为强者,成为英雄?不过是畏惧失败、没有自信罢了。
真正的强者,还要学会认输、学会放弃。放弃了才能重新开始,才有机会获得成功。这样的放弃其实是为了得到,是在扬弃中开始新一轮的进取,绝不是低层次的三心二意。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反过来,放得下,才能拿得起。荒漠中的行者知道什么情况下必须扔掉过重的行囊,以减轻负担、保存体力,努力走出困境而求生。该扔的就得扔,生存都不能保证的坚持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知道自己摸到的是一手烂牌,就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家;在陷进泥潭时,要知道及时爬起来远远地离开那里;在被狗咬了一口时,不要去下决心也咬狗一口;上错了公共汽车时,要及时地下车,去上另外的一辆。会认输是基本的生活常识,人不仅要知道进取,也要学会认输,知道放弃。进取和放弃同样重要。
取舍之间彰显智慧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孟子在他的《告子上》中关于冲突与矛盾的取舍的经典阐述。取舍之难,圣人如孟子者,亦须深思长考,方能有此卓见。
人总是要不停地向前走,总是要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抉择。对未知结果患得患失的矛盾心态让我们无从下手,似乎正于这样一道“鱼与熊掌”的二项选择题前抓耳挠腮。此时,你必须做出选择,而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只不过这次的选择没有选对答案而已。
那些从古至今的著名人物是如何彰显自己的取舍智慧的。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失去了很多,但得到的更多。
田忌与齐王赛马,以下等马对齐王中等马,上等马对齐王中等马,中等马对齐王下等马——舍了小负之悲,得了全胜之喜。越王勾践亡国被俘,卧薪尝胆,饱受凌辱——舍弃王者之尊,得江山社稷光复。李时珍一生行医济世,救死扶伤,历经27年艰辛。终成中医之巨著《本草纲目》——舍个人之安逸,得“药圣”美名传诣后世。
就像鱼与熊掌一样,人生的失去与得到总是相互的,没有谁可以说万事皆可俱全。人总是在不断的得失间才能渐渐长大。所以学会取舍,方能在不断的磨炼中找到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