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击李师道之计由此定下。
半夜三更,众人鼓响出发。行至距郸州城数里处,尚未天亮,刘悟下令停止行军,派遣十人先锋队先行,至城门,声称:“刘都头奉主帅之命赶回城中。”
不等先锋队拔刀威胁,守门人就已经被吓跑。刘悟带领大军赶到,城门大开,只有牙门仍拒开。
刘悟用火烧、用斧砍牙门,冲门而进。牙门中不过数百名士兵,无法抵抗,全部伏地投降。
布置好军队,他升堂听事,令人搜捕李师道。李师道与两个儿子躲在床下,被搜出。刘悟下令将他们带到牙门外空地,全被斩杀,并斩杀李师道帮凶二十余人。
刘悟从阳谷袭击郸州时,已暗中派人将反李消息告知田弘正,说:“如能成功,即举烽火相告;万一城中有防范,无法进去,希望田公派兵相助。如若成功,一切功劳均属田公,刘悟不敢据为己功。”并让田弘正进驻阳谷军营。
田弘正见到烽火,知道刘悟已成功,派使者前去祝贺。刘悟派人将李师道父子三人首级送往田弘正军营,弘正大喜,随即将消息报告朝廷。至此,淄、青等十二州全部平定。
刘悟在知道李师道有害己之心的时候,能够听取下属建议,从容不迫地采取反击,最终惩治了李师道,正应了那句话: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欲成大事者,一定要善于创造时机,当机立断。最不可取的便是优柔寡断,一不留心,便会错过时机,到那时摆在砧板上任人宰割的说不定就是自己了。
第十节新帝上任的元仁宗
元武宗病逝,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庙号仁宗。
斩杀奸臣
因脱虎脱(武宗之子,常仗势行恶)等人更改旧制,残害百姓,祸国殃民,仁宗打算将这批人问罪处死。延庆使杨朵儿只劝阻说:“陛下刚即帝位就起杀机,实在不是治理天下的气象。”仁宗认为言之有理,于是只杀了罪大恶极的脱虎脱、三宝奴、乐实、保八和王罢等人。
不久,御史台官员上奏说:“如今脱虎脱等人已经伏法,但其党羽遍布各个机构,如孛罗、忙哥铁木尔、阔里吉思和乌马儿等人,仍贪赃枉法,无恶不作,而中书省还准备任用他们为行省的平章政事、参知政事。臣认为,应该将他们统统罢免,绳之以法。”
于是仁宗下令将他们流放到海南,朝廷为之大振。
厉行节约
李孟对仁宗说:“世祖在世时,量入为出,力倡节约,所以仓库充盈。可现今每年的开支就高达六百余万锭,加上兴建土木工程百余处,又要花费数百万锭,陛下降旨颁赏又用去三百余万锭,北部边防军费开支又要六七百万锭,致使库存只剩十一万余锭。故请陛下今后凡非必需的费用,一概免除,否则,搜刮民财,使民不聊生,将危及政权和社会的安定。”
于是,仁宗采纳李孟的建议,大胆果断地将所有土木工程一概停止。
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
一天,仁宗与李孟讨论用人之道,李孟说:“选拔人才并非只有一条途径,隋、唐、宋、金各朝都因为科举而获得了许多杰出人才。如今要想集天下人才为国家所用,实行科举考试是最佳的途径。但是要先重视一个人的品德和儒学经典的造诣,而后再考虑他的文章做得如何,这样才能发现有真才实学的人。”
仁宗认为李孟所言极是,便对身边的侍臣说:“我所希望的,就是安抚好百姓,治理好国家。没有百姓就没有国家,没有国家就没有君主。但如果不重用有真才实学的儒士,又怎能做到这些!开科取士,就是为了网罗有真才实学的儒士,从而治理好国家。”于是他决心实行科举考试制(考试取才任官制),并下令中书省拟定具体办法,令程钜夫、李孟和许师敬等人具体筹划此事。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仁宗以唐太宗能得魏征为羡,广开言路,虚心听谏,了解情况,增长知识和才干。监察御史纳璘因进谏触怒了仁宗,众臣都不知道皇帝将会如何处置他,皆替他担忧不已。中丞杨朵儿只为了搭救纳璘,一天上奏多达八、九次,说:“臣并非偏袒纳璘,实在是不愿看到陛下落个不纳谏言、杀害谏官监察御史的不好名声。”
仁宗说:“就看在你的面子上赦他不死,将他降职为昌平县尹。”
但是杨朵儿只说:“把御史贬到县里任职并无不可,只是他并无过错,只是由于直言敢谏就受到降职处分,我真担心日后出任御史的人会以此为戒,再不敢直言了,皇上再听不到不同的声音了!”
仁宗仍坚持不放。
几天之后,仁宗阅读唐代《贞观政要》,杨朵儿只在一旁侍奉。仁宗对他说:“魏征真是个能够直言进谏的忠臣,我要怎样才能得到这样的忠臣?”
杨朵儿只回答说:“魏征能直言,是因唐太宗李世民能纳谏。否则,魏征再直率,又有什么用?恐怕早就被杀了,唐太宗也不会有如此大的治国功绩。可见是先有唐太宗而后才有魏征,先有唐太宗纳谏的恢宏气量,而后才有魏征的逆耳良言进谏!”
仁宗笑道:“我知道你在暗示纳璘之事,我同意宽恕纳璘,也成全他的忠直。”
杨朵儿只说:“这样,您就能找到魏征了!”
可见,仁宗还是一个知错即改的好皇帝。
有一次,仁宗对翰林侍讲阿林铁木儿说:“《贞观政要》这本书对治理国家很有益处,可以将它翻译成蒙古文刊印,以便让蒙古人、色目人诵读学习。”
仁宗因见《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前代兴亡治乱的经验教训,便下令集贤学士忽都鲁都儿迷失和李孟将书中重要部分译成蒙古文进呈给他。
元仁宗新帝上任,便励精图治,严明律法,力行节约,广纳谏言,这样的魄力不愧为一代帝王。
第十一节篡权夺位的侯景
公元547年3月,侯景与东魏丞相高欢之弟高澄不和,甚感不安,便投归梁武帝。梁武帝封侯景为南豫州牧。
侯景投梁之时,梁武帝已年逾八十五岁,体迈羸弱,朝政懈怠,官员贪婪,国势不振。侯景心生歹念,欲夺取帝位,于是致信梁临贺王萧正德,说:“如今天子年岁已高,奸臣扰乱国家,灾祸即将发生。您本是皇位继承人,却被废除,可天下臣民依然归心于您。我侯景虽然不才,愿忠心为你效劳,希望您顺天下万民之心。果如此,吾愿足矣。”
这个萧正德素来贪婪残暴、无法无天,被梁武帝多次训斥,因此对梁武帝甚为愤怨,竟然私下收养敢死之士,积存大量粮食货物,意图作乱。收到信函,甚是高兴,回信说:“侯公之意与我不谋而合,实乃天赐福于我。朝廷之事正如您所见,我有此心为时已久,如今我做内应,您在外攻,一定能够成功。事不宜迟,如今正是时机!”
这时鄱阳王萧范秘密启奏梁武帝说侯景企图谋反。当时梁武帝将边防之事全部交给朱异负责,朱异却认定侯景绝不会有谋反之心。
不久,侯景以朱异等人奸诈骄横贪婪,欺骗皇帝,专断朝政,必须讨伐之为名,在寿阳起兵造反。而中领军朱异等人当时亦实因行为恶劣而为人所痛恨。
梁武帝得知东魏降将侯景造反,令官军讨伐。
侯景向王伟问计,王伟说:“邵陵王萧纶如果领兵前来,彼众我寡,一定会陷我于困境,倒不如放弃淮南,一路东进,轻兵直取建康。临贺王萧正德做内应,您在外进攻,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夺取天下。用兵贵在直攻对方要害,应该马上发兵进击。”
侯景听从王伟的计谋,声东击西,扬言要去合肥,暗中却袭击谯州。谯州助防董绍先打开城门投降,侯景抓获谯州刺史萧泰。
萧泰任谯州刺史时期,到处征发民间壮丁。自己出行时,不分士人与平民,均须抬举腰舆、罗扇和伞盖,以此为耻而不愿为者,则重加杖责,多出财物者,可免受辱。因此人人均想赶走萧泰,所以侯景来到,无不欣然而降。
梁武帝任命萧正德为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事,屯驻丹阳郡。萧正德,派数十艘大船声称装运芦苇供应属军,实则秘密接济侯景。
这时侯景又扬言要攻丹阳。
梁武帝即派采石守将王质任丹阳尹事。
侯景大喜说:“大事可成!”随即渡江领兵来到采石。
梁太子萧纲见情况紧急,去见皇上,请示讨敌之策。皇上眼花耳聩,已力不从心,他说:
“这是你的事,有什么好问的!朝廷内外军事,全托付给你。”
太子于是留在中书省,指挥军事。可惜,城中已人心惶惶,无人响应。
朝廷仍不知道萧正德与侯景之间的秘密协议,调萧正德领兵屯驻朱雀门。
侯景来到建康板桥,为摸清城中虚实,派徐思玉求见梁武帝。徐思玉转呈侯景致梁武帝的信,信上说:
“朱异等人专权,请求带兵入朝,诛杀奸人。”
梁武帝遂派中书舍人贺季、主书郭宝亮随徐思玉至板桥慰劳侯景。侯景面北接受皇帝圣旨,贺季问:
“大人为何会有今日之举?”
侯景大言不惭地说想当皇帝。
侯景部将王伟觉得侯景此言甚为不妥,忙上前劝解说:
“朱异等人扰乱朝政,我们只是为了除掉奸臣。”
公元548年10月,侯景来到朱雀门。太子令萧正德守卫宣阳门,并下令启开浮桥,攻打侯景。
侯景部队逐步逼近,太子又下令切断浮桥。刚切断一节,官军见侯景部队全都头戴铁制面具,纷纷往后溃逃。此时,萧正德党徒沈子睦急忙接上浮桥,让侯景部队安然渡河。萧正德则率领部队迎接侯景,径入宣阳门。不费多大气力,即攻下建康城。
是年十一月,萧正德在仪贤堂即帝位,敕封侯景为相。
公元549年5月,梁武帝被侯景幽禁于净居殿内,被活活饿死,终年八十八岁。
同月,侯景以武帝的名义将萧正德绞死,另立原太子萧纲为帝,庙号简文帝。
公元551年8月,侯景派兵闯入宫殿,废简文帝为晋安王,幽禁于永福省。并立豫章王萧楝为帝,萧楝赐侯景九锡。
三个月后,由于形势所逼,萧楝禅位于侯景。侯景终因实力不足,皇帝梦昙花一现。翌年,湘束王萧绎攻打侯景,侯景败逃,最终被自己部属所杀。
梁武帝在位前期的确不失为一个好皇帝,但最终被侯景钻了空子,江山落入他人之手。俗话说:创业易,守业难。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了。要成大事,就应该在任何情况下尽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十二节昏庸无能的灵帝
朝廷中的党派纠纷向来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兴衰,请看下例。
桓帝死后,灵帝即位,时年十三岁。窦太后执政,任命城门校尉窦武为大将军、前太尉陈蕃为太傅,与司徒胡广三人共同参录尚书事。
窦太后在被立为皇后时,陈蕃曾经尽于心力,所以窦太后很信任他。陈蕃与窦武同心协力辅佐王室,并召桓帝时因“党人”案被免官为民且终身不许为官的天下名贤李膺、杜密、尹勋和刘瑜等人入朝,共同参与政事。于是天下士人无不延颈渴望太平。
岂料,在封建****下,总有奸佞小人靠阿谀逢迎得宠升官。灵帝乳母赵娆,整日围在太后身边,与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相互勾结,谄媚太后,取得太后信任。太后多次下诏,对他们封官拜爵。
陈蕃暗中对窦武说:“为了长远利益着想,我们应该尽快除掉曹节、王甫等人。”
窦武深有同感,于是结纳志同道合之士尚书令尹勋等人共同制定计策。
窦武禀报太后说:“按以往惯例,黄门、常侍只在宫内负责看守门户,保管宫内各署财物。如今却让其参与政事,掌握重权,其子弟也并列为官,贪婪残暴,致使天下喧闹不安。因此,应该将其全部诛杀,以免麻烦。”
以后窦武又多次请求太后诛杀曹节等人。太后犹豫不决,此事因而长期拖延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