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敞上书:“郅寿是亲近大臣,匡扶朝政是其职责,如果沉默不语,则应诛杀。如今郅寿敢于言众人不敢言之言,是欲安定刘汉天下。忠臣尽节,视死如归。我所以冒犯进言,实在是不希望朝廷因诽谤罪杀人,留于后人讥笑。”
何敞上书后,郅寿得以免死,改判流放合浦。尚未起程,郅寿即自杀身亡。
窦宪暗中杀了刘畅,在要戴罪立功出征匈奴之时,太后又任命窦宪为大将军,封窦宪为武阳侯,纵容杀人犯。
窦太后对窦氏兄弟的纵容,使窦氏兄弟更加骄纵专横,窦景尤为厉害,劫持罪犯,强奸妇女,人们避之如同躲避强盗一般。
袁安弹劾窦景:“擅自征发边民,惊扰惑乱百姓、官吏,应杀头以正国法。”
弹劾上奏,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窦氏父子兄弟在太后提拔纵容下,胡作非为,甚而图谋杀君篡位。
和帝私下得知情况,已是众怒难平,不杀不足以平众怒,于是就与郑众密谋诛杀窦宪等人。
谋划就绪,和帝来到北宫,收捕郭璜、郭举、邓叠和邓磊,全都处死。
这就是恶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恶贯满盈之时,必然激起众怒,群起诛讨。
窦氏兄弟及其党羽在私欲和权力面前丧失了理智,在窦太后还未死时,就已恶贯满盈,为众所不容。他们如果稍有一点理智,早就应该想到,如此胡作非为、骄横纵恣,必然会引起众怒,而其靠山窦太后亦总有死亡之日。窦太后死亡之日,当然也是窦宪自己灭亡之时。
窦太后无知,未能汲取历史教训,不听忠臣贤士劝谏,不知纵容反是危害。福兮,祸所伏!方孝孺说:“虚己者进德之基。”只有首先虚己才能有内涵接纳他人的意见,才能兼听则明,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第十六节固执专断的袁绍
凡事行前需三思,多听他人忠言,才能避免犯错。
汉灵帝时,政治混乱,官吏腐败,形成各种军事派别。军阀混战,结果形成三国鼎立之局面。
公元196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建都许昌。
公元200年,曹、袁两军在官渡对阵。袁绍部属沮授劝袁绍说:“我们虽兵多粮足,但兵卒强劲果敢则不如曹操。曹操虽兵少粮乏,但兵卒勇猛,我们只能与曹操打持久战,拖延时日。”
袁绍不听。
曹操屡次与袁绍作战,皆未能取胜。
曹操兵少,士卒疲乏,百姓苦于赋税,许多人叛逃,归向袁绍。曹操甚感忧虑,致书荀或,打算引诱袁绍军前来。
荀或回信说:“袁绍兵马集中官渡,打算与您一决胜负。您以最弱之兵与最强之兵相战,将会被敌人摧尽。袁绍不过一布衣英雄,能聚集人而不能任用人,凭着您的神武明智,有何目标不能达到?如今正是用策之时,不可失去时机。”
曹操听从荀或劝告,继续坚壁持守。
不久,袁绍运粮车到官渡,荀或向曹操献策:“袁绍运粮车马即到,派人袭击,可以制胜。”
“谁可担此重任?”
“徐晃可以。”
于是派徐晃与史涣袭击韩猛,大胜。
袁绍又派车运粮,停宿于袁绍军营以北40里处。袁绍部属沮授建议说:“可派蒋齐另率一支队伍在外围守卫,以防曹操抄掠。”
袁绍又不听。
袁绍部属许攸建议说:“曹操兵少,且以全部兵力抗拒我们,许昌的留守空虚软弱。如果派出一支轻骑队伍,前往偷袭,许昌可以拿下。我们即可讨伐曹操,必可将其打败。”
袁绍又不听,说:“我要先取曹操。”其顽固可见一斑。
许攸家人犯法,被袁绍逮捕,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
曹操得知许攸来投,赤脚出门迎接:“子卿远来,使我功业有望了!”入座后,许攸对曹操说:“袁绍军力强盛,如今您还有多少粮食可以应付?”
曹操说:“还可以支持一年。”
许攸说:“足下为何不说实话?”
“其实只可坚持一个月,怎么办?”
许攸说:“袁绍驻军防备甚疏,如以轻兵出其不意赶往袭击,不出三日,袁绍必败。”
曹操大喜,亲率5000步骑兵,以袁军旗帜为号,乘夜抄小路进发,包围袁绍所属淳于琼营寨,四面放火,营内一片惊乱。天亮,淳于琼等见曹兵队伍不大,便出营门列阵。曹操迅速发起攻击,淳于琼见势不可挡,随即退守保营,曹操进攻营寨。
袁绍得知曹操进攻淳于琼,说:“趁曹操出营攻打淳于琼之机,拿下他后方的营寨,断他的归路!”
张邰说:“如今已不可再攻曹营。应该先去救援淳于琼。”
袁绍又不听。结果曹营未能攻下,淳于琼大败,士卒被坑杀七万余人。
袁绍为人,宽和高雅,很有气度,喜怒不形于色,但其本性清高孤傲、刚愎自用,即傲慢固执、自信专断、自以为是,不易接受他人意见,因而事业失败。前车之鉴,值得后人警醒。
第十七节知错能改胸怀广大的魏文侯
虚怀若谷,能纳忠言才是成大事者应有的气度。
魏文侯派乐羊攻伐中山,一举攻克,随即将中山封给自己的儿子击。一天,魏文侯向群臣说:“你们觉得我这个君主怎么样?”大家都不敢说真话,一致奉承恭维地说:“您是一位仁君。”魏文侯听了非常高兴。
惟独一位叫任座的臣子不客气地直言道:“君上得中山,不封给您的弟弟,却封给您的儿子,这怎么能算得是仁君?”
魏文侯听了很生气。
任座见状,立即起身而去,心知他没有仁君的气量。
魏文侯接着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的确是位难得的仁君。”
“何以见得?”
翟璜说:“我听说,君主若仁慈,臣下就耿直,敢于直言。刚才任座讲的全是直言,臣因此知道您是仁君。”
魏文侯听后甚为高兴,立即让翟璜把任座叫回,并亲自下堂迎接,待为上宾。
翟璜很有说服人的技巧,既批评了文侯,又恭维了文侯,在恭维之中包含了批评。文侯也很有气量,能知错即改,立刻请回任座并亲自下堂迎接,以上宾相待,并向任座表示歉意。欢迎敢于直言之臣,这才是一位有气度的君主。
成功者绝不是侥幸的,也不是靠运气的,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个通往成功之路的方程式:敏锐的眼光+果敢的行动+持续的毅力=功成名就。只有具备三个“三分之一”风度,即:三分之一的政治家;三分之一的管理家;三分之一的外交家,才能成为一位成功者。
第十八节大义屈尊的晋王母子
当权力主体出现问题,你愿意牺牲自己的面子吗?或许你不会,但是你也可能为此付出代价。
唐朝末年,将领李克占据晋阳独霸一方,自称晋王。唐朝为朱温所灭后,晋王与朱温对峙。李克死后,其子李存勖继位,仍称晋王,他连年出征,与后梁争霸,府中政事都交由监军使张承业全权处理。张承业努力发展农业,秉公行事,从不纵容贵戚权臣,从不额外加重农民赋税,因此晋阳政风肃然,前方军队从不缺乏粮饷。
晋王李存勖需要钱用,张承业亦从不随便松手给钱。一次,晋王让儿子继岌为张承业起舞,张承业送给继岌一条玉带和一匹马。晋王指着仓库里的钱对张承业说:“继岌缺钱用,你应该送给他一些钱才是,送给他玉带和马干什么?”
张承业说:“送给继岌的礼都是从我私人俸禄里拿出来的。仓库里的这些钱全是大王用来供养军队听需,我不能徇私情。”
晋王很不高兴,借着酒意骂了张承业几句。张承业生气地说:“我一个老太监,无父母妻儿老小,从不需为自己着想。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大王的长远利益着想,不然的话我尽可以贪污受贿不想别的。”
晋王大怒,命左右取剑来。张承业扑上去抓住晋王的衣服,哭着说:“我受先王遗命辅政,誓为国家消灭朱姓贼子。如果因为爱惜国家钱财而死于大王之手,到地下见了先王我亦问心无愧,请大王杀了我吧!”
阎宝在一旁想将张承业的手拉开,张承业一拳将他打倒在地,骂他说:“阎宝!都是你这个谄贼在一旁混淆视听!”
晋王母亲曹太夫人得知此事,马上派人来召晋王。晋王十分惶恐,当即向张承业叩头谢罪,说:“我因酒醉得罪了七哥(张承业排行第七),肯定要挨太夫人责骂了,七哥与我痛饮几杯,为我分担一点责任。”
晋王连饮四杯,而张承业却死活不饮。
晋王走后,曹太夫人派人来向张承业赔罪说:“小儿冒犯了您,刚才我已打了他,请你看在我的面子上饶恕他吧!”
次日,太夫人和晋王又一起到张承业家里向他赔礼谢罪。
不久,晋王以皇帝名义授予张承业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等要职,并赐爵燕国公。张承业执意推辞,不肯接受,只接受唐朝授予他的监军使的身份,一直到死。
在封建社会里,张承业如此廉洁奉公,不畏权势,视死如归;万人之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曹太夫人和晋王如此知错能改,能屈尊向下属认错、赔礼、谢罪,真是难能可贵。这也正是他们母子贤明之处及可成就大业的原因。
也正由于曹太夫人和晋王有如此贤明和高雅的风度,因此在以后与后梁争霸的战斗中,晋王身先士卒,屡战屡胜,终于在公元923年彻底消灭后梁夺取天下建立后唐,同年4月24日晋王在魏州正式即帝位,庙号唐庄宗。
后唐庄宗曾询问后梁降将康延孝有关梁朝的内部情况。
康延孝回答说:“梁朝疆域不算小,军队也够多,可是从种种迹象来看,它非亡国不可。为什么呢?皇帝既昏庸拒谏,赵岩和张氏兄弟又专擅朝政,内结宦官,外取贿赂,封官高低只看贿赂多少,不管才德,不看功劳。如今段凝无智无勇,却一下子升到了王彦章和霍彦威等将领之上。自从他带兵以来,只知道搜刮百姓,贿赂权贵。梁王每次出兵,都不敢放手让将帅指挥,总是派亲信监军,致使军队进退行动都受到牵制。最近又听说准备数路出兵来和陛下决战。梁兵虽多,却犹如一盘散沙。请陛下养精蓄锐,等他们分兵来犯时,率领5000精锐骑兵直捣大梁,擒拿伪君,不出十天半月,天下就可以全部平定。”
后唐庄宗按康延孝的计划,不等梁兵分路来攻,即先发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领兵直捣大梁,梁帝自杀,段凝领兵五万前来救援,与唐军一触即溃。梁帝朱温依靠强大的武力和杀戮夺取唐朝的天下,历时仅17年(公元907∽923年)即宣告结束,可见创业难,守业更难。
由此可见,作为一国之君要巩固自己的统治,不仅要懂得用人,更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架子,否则,即使你有很好的已打下的江山,也很难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