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抱怨的事真那么严重吗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和物质压力不断加大,环境在给人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这种生存环境之下,人们不同的心态造就了不同的生活状态。在同样的环境中,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有人直面人生,勇敢地迎接挑战,有人则怨气冲天,抱怨生活的不公平,抱怨人生多苦难,前一种人,自然是生活中的强者,而后一种人则要思索,你的处境真的有你抱怨的那么糟糕吗?你所抱怨的事情,真的如你所说的那么严重吗?
人的心理有一个特点:艳羡比自己境遇好的人和好的事情,这种心理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就极容易产生抱怨情绪。人们心里的这种不平衡状态,处理不好就是抱怨情绪产生的根源。这种不平衡心理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家庭、事业、情感诸多方面,都会成为你抱怨的理由。人往高处走,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受到别人的尊敬,渴望成为众人的焦点,这种要求无可厚非,但是在处理这些正常的欲望时,对于自身的心理一定要控制好,不要遇事就抱怨,即使你极度需要通过抱怨来消解压抑于心中的情绪,抱怨的话语出口之前,一定要理性地思索一下:我为什么要抱怨,我抱怨的事情真的像我想象的那么严重吗,我抱怨的事情值得我消耗精力吗,抱怨过后的结果又是什么?在思索过这些问题之后,你心里肯定就有了答案,对于抱怨的事情糟糕程度就已经做到心中有数了,也会有个明确的答案,此时无论是对你的生理还是心理,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长远来看,对于你个人的生活状态或者是事业状况,都会影响深远。
在生活中,不仅自己经常抱怨,还经常会听见亲人朋友向自己诉苦,作为旁观者,自己能很好地为他人分析原因,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这点事情值得抱怨吗?事情并不像他们抱怨的那么糟糕,他们简直有些小题大做。对他人抱怨的感受,也就是你在处理自身抱怨时应该具备的理性思索,经过理性的分析之后,你就会觉得事情原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只是自己有意识地夸大了这种困难,因为人的心里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缺少能力,而希望通过扩大困难来掩饰自己,结果通过这种错误的处理方式,造就了错误的心理,破坏了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不要让错误的观念主导你,造成错误的结果。古人有云:“三思而后行”,面对抱怨心理,就要“三思而后抱怨”。
经过深思熟虑过后,对于将要抱怨出口的事情,你都会觉得自己太没有承受力,太小题大做,也太可笑了。因为人们经常抱怨的事情,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是自己无形地将困难加大,就像手影一样,只是虚幻的,并非是事情的真实状况,实际上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给自己制造困难,让杯弓蛇影似的困难压倒自己,而往往更为可笑的是自己还要无限地扩大这种虚幻的状态,使它足以销毁掉自己的勇气。
契诃夫说过:“你们只要没有活到大难临头,就不要抱怨,不要发牢骚!样样事都会发生,人事是千变万化的……比方说,你现在无声无息,什么也算不上,如同一粒沙子……一粒葡萄干。可是,谁知道呢?说不定,时机一到……你就交上了好运了!什么事都会发生的!”所以,任何人抱怨的事情,都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人活于世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对于没有心理准备的事,一定要进行理性的思索,同时明确地告诉自己,事情远远没有抱怨的那么严重,不断地暗示自己,使这种积极的暗示成为你处事的一种习惯。
人们所抱怨的事情,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只是人们自己用错误的思维方式引导自己,把自己推向绝境,所以,在抱怨之前,一定要理性地思索:我抱怨的事情真的很严重吗?
抱怨是种传染病
抱怨是种传染病,就像瘟疫一样,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染给他人。
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在某部门内,刚开始可能只是某人在抱怨,但很快地可能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产生抱怨。
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堆人在某个角落里唧唧喳喳地你一句,我一句的,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发表什么重要演讲,实际上是在互诉苦衷。
张红是某公司底层员工,因为上个月自己多干了些活儿没有发给自己工钱而有些怨气。一日,她实在觉得憋屈极了,午饭后,她便向平日与自己关系不错的吴芳抱怨这事,吴芳一听觉得也很气愤,便替张红抱不平。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不一会儿,人越来越多了,嗯,大家一听都觉得不公平,于是唧唧喳喳地不忿儿起来。
也许你很奇怪,抱怨怎么会传染得如此之快?
大家也许有所不知,人类天生就具有情绪模仿能力,或者说情绪具有感染性。那么我们这里为什么又说情绪具有传染性呢?可以这么说吧!好情绪感染给他人,坏情绪就像瘟疫一样是传染人的。这很像“多米诺骨牌”,一个群体、一个家庭,如果有人整天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周围人的热情就会被一点点地吞噬掉。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抱怨者在抱怨的时候需要听众,当然这个听众在抱怨者看来必须有共同的利益,并且要争取听众的认同,所以他会不自觉地夸大事件的严重性和范围,并且会尽力与听众的利益取得联系(为了获得认同)。在这种方式下,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员工偏听偏信,最终加入抱怨的行列。
所以,我们说它传染也正在于此。
小王工作失误心情不佳,回到家跟老婆闹别扭,老婆窝火后打儿子,儿子没好气,冲自家的猫踢了一脚泄愤,猫跑到街上,遇到一辆汽车,司机为了躲猫而把旁边一个小孩儿撞死了。
心理专家称上面这个事件为“踢猫效应”,即坏情绪是会相互传染的,抱怨不正如此吗?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也总会有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其实你仔细想想那些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是一时的抱怨在作祟,往往事情发生的根源不在于谁起了头,而是在于你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每个人只要认识到这点儿,就不会把抱怨传染给别人。
抱怨——每况愈下——抱怨
抱怨是最错误的处事方式,因为抱怨既不会改变你的境况,也不会为你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只会为你增加抱怨的材料,加重你抱怨的程度。经常抱怨的人,只是徒然地给自己增添烦恼,分散解决问题的精力,削减自身的幸福感。
抱怨不会改变你的境况。改变境况的方式有很多种,唯独不包括抱怨。因为事情的现实状态已经存在了,而且有时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事实。抱怨只能是对客观事实的评述、批评、指责,而你的任何言语都不会产生效果。与此同时,抱怨只会阻碍你去解决问题,因为你的精力都消耗在抱怨上了,不能全身心地去处理问题。当然,抱怨的情绪也会影响你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在抱怨声中,不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有时还会闹出笑话。
在一个酷热的日子里,一个农夫驾着一只小船,给邻村的农民送产品,为了早些摆脱糟糕的天气,他匆忙地驾驶小船,渴望尽快完成任务。往往世事难料,就在农夫沿河而下的时候,迎面驶来一只小船,丝毫没有闪避的意思,农夫急得大喊:“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白痴!再不让开你就要撞上我了!”结果农夫的船被撞上,农夫生气地大骂:“你会不会驾船,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撞到我的船上!”当农夫仔细观察那只船时,发现原来是一只空船。
抱怨只会使事情越变越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那么经常抱怨留下的一定是抱怨的味道,抱怨时时缠绕身旁,事情还会好吗?自然是越变越糟。经常抱怨既无法改变事实,又徒添烦恼,还会影响你的个人形象,因为一个抱怨的人还会有什么大作为吗,在这种观念下,只会使你渐进悬崖,把事情搞得更糟。
驴子需要给农夫做大量的工作,但是农夫却给它很少的草料。于是它委屈地跑去请求宙斯,让它离开农夫,换到好一点的主人那里去。宙斯答应后,把它卖给一个陶工,而陶工让它搬运沉重的黏土和陶器,这样它比以前更劳累。驴子又一次请求宙斯给它换一个主人。宙斯很爽快地答应了,又把它卖给了一个皮匠。驴子一到皮匠那里就后悔不已,痛苦地说:“我真不幸!留在以前的主人那里该多好啊!现在连我的皮都得交给这个主人了。”
抱怨无法消除,人活于世经常会遇见不开心的事,或者人生境遇时常受困,而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进行得极其顺利,这时处于困境的人自然会牢骚满腹,极度希望走出困境,但是事实又总是不尽如人意,此时抱怨就成了受困人的最好武器,似乎抱怨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于是在重复抱怨中寻找出路。抱怨是人们最常用的武器,面对失败、挫折都会抱怨,适度的抱怨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总把抱怨作为你失败的借口,经常抱怨会使你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因为抱怨的过程就是心理暗示的过程,你抱怨得越多,就暗示自己越失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的恶性循环,削减你的处事能力,使你最初的渴望,变成阻止前进的障碍。因为你一直在抱怨,在暗示自己事情很难,自己很倒霉,自己渴望的事情永远都不会发生,在这种心态下,试问何人还会有勇气、有信心去做。所以,遇事不要马上抱怨,要周全地考虑事情的状态,分析自身的处境和处理此事的把握,同时考虑如果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有多大,自己应该怎样处理,如果处理过程中问题很难解决,此时你应该如何面对,是抱怨,还是寻求处理的办法?当然了,如果不想让你的状况越来越糟,那么你就闭上嘴巴不要抱怨。
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抱怨的坏习惯
生活中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这才是真实的。但也总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说:“如此不公平,不抱怨成吗?”呵呵,对于说这样话的人,我想说:“已经不公平了,那你抱怨有用吗?”难道只是为了图一时嘴快活吗?
也许会有人说:“自己又无力改变,发发牢骚还不行吗?”“行,当然可以!”当自己有什么不满或是想不明白时,可以倾诉一下,以泄心中怨气,求得暂时解脱。这在心理学上叫宣泄,宣泄出来,达到心理平衡,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良好素质的培养。但这需要有个度,你能保证把握得好这个度吗?
不能,很少有人能恰当合适地把握这个度。有专家认为,假如一个人的性格有“消极情感”的倾向,就容易产生抱怨。
抱怨不仅仅是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往往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在他们看来,不抱怨才不正常。
一位年老的印度大师身边有一个总是抱怨的弟子。
一天,他派这个弟子去买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了它。
弟子不明所以,便按照大师的吩咐去做了。
大师问:“味道如何?”
弟子龇牙咧嘴地说:“苦。”
大师又吩咐他把剩下的盐都放进附近的湖里,然后对弟子说:“你再尝尝湖水。”
弟子又按照师傅的吩咐,捧了一口湖水放到了嘴里。
大师问道:“什么味道?”
弟子回答:“很新鲜。”
大师笑笑,问:“你尝到咸味了吗?”
“没有。”弟子不明白大师的意思。
弟子不明白大师的良苦用心,便问大师更深一层的内涵。
大师对弟子慢慢说道:“生命中的痛苦就像是盐,不多,也不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我们体验到的痛苦,取决于将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
所以,当你处于痛苦中时,不要只记得抱怨,而要开阔胸怀,化不满为动力,积极去想办法……
抱怨会成为一种习惯。奥维德说过:“坏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习惯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当你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时,如果不改变心态,继续抱怨一切事情,那么,你必然会形成抱怨的习惯。拉布吕耶尔也说过:“大事使我们惊讶,小事使我们沮丧,久而久之,我们对这二者都会习以为常。”所以,不要使抱怨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一旦抱怨的习惯形成之后,你就会在不经意间抱怨人生,抱怨世事,把抱怨当做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好的习惯可以使你终身受益,而抱怨这种坏习惯会贻害你一生,所以不要使抱怨成为一种习惯。
爱抱怨的人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他们很少反省自己的责任,大多将原因归咎于外部或他人,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但你有没有想过,今天这件事不公平,你抱怨了;明天对那件事不满,你又抱怨了;后天你的老板数落你了,那接下来你怎么办?我想你肯定又找人抱怨!久而久之,你的这种抱怨行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习惯。当大家在背后说:“哎,你们说,这个小李以前不是挺好的吗?最近怎么总是在抱怨,不是在说老板不好,就是在抱怨他老婆和孩子!”这时,你自己还蒙在鼓里,自我感觉良好呢。殊不知,有一种毒素已经悄悄潜入你的身体、你的心里、你的骨髓——这就是抱怨的习惯,只有你自己还未发觉。
喜欢抱怨的人,不但自己不快乐,也经常会给周围的人带来烦恼和压力。抱怨是人性中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要完全断绝的确很难,但是我想你至少不希望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吧,那么你就要试着去改变,至少应该在抱怨的时候提醒自己,这个抱怨只是暂时地出气宣泄,可做心灵的麻醉剂,但绝不是心灵的解救良方。
人生有许多简单的方式可以化险为夷,闭嘴不说话就是其中妙招之一。抱怨一旦成了一个人的习惯,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生活就成了牢笼一般,处处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