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在自己的历史中第一次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而不是帝国,第一次以民主政府而不是独裁政府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俄罗斯国内出现过众多的社会思潮,除了我们上面介绍的大西洋—欧洲主义、新斯拉夫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思潮,如左翼社会主义思潮、政治权威主义思潮等等,这些思潮的风起云涌和互相争锋反映了俄罗斯社会对于仓促而行的改革从心理到思想上的准备都不充分。比较有影响的社会思潮除了以上介绍的三种外,还有民族主义的思潮(在第二章中将对当代社会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表现进行专章介绍,因此这里就不展开论述)。这四种思潮并非是平行发展的,而是相互之间互有交叉。比如说新斯拉夫主义和新欧亚主义在很多方面就与民族主义的思潮产生交叉或重合,他们的很多主张和观点本身就包含了很强的民族主义因素。从历史上来看,俄罗斯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必然会伴随激烈的思想冲突和碰撞而进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的转型过程也不例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社会转轨一开始首先抛弃了原有的意识形态,而仓促引进的西方式自由主义观念又并没能全面地融入俄罗斯社会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因此当政府主持的自由主义激进改革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对于西方价值观的猜疑和抗拒使整个俄罗斯社会被迫进入了意识形态的真空状态。“1989到1991年间的改革为以后民族主义政党和团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处在经济低迷和心理失落双重困惑中的俄罗斯人从欧洲得不到自己所需的支持,只能转向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期盼借助民族主义的信念和力量对俄罗斯社会进行政治动员和文化整合,使俄罗斯社会早日走上振兴之路。“在今天的俄罗斯,唯一前卫的并且值得信赖的学说只有俄罗斯民族主义。”
第二节 诱发当代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直接因素
“民族主义一般被界说为一种以民族意识为基础的纲领或理想。这种感觉或意识可能以若干因素为基础。一个民族可以由于种族、语言、宗教或文化的特点而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民族。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把不同群体结合在一起的因素是共同的历史和对未来的共同愿望或对共同命运的信念。”“民族主义是民主政治的生成物和自然联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俄罗斯民族主义可以被看成是对现存挑战的反应或者答复。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俄罗斯人新的归属团体,将要容纳俄罗斯人对它的依恋和热爱,即“俄罗斯的幸福也就是俄罗斯人的幸福”;同时俄罗斯联邦实力和地位的下降又引发了俄罗斯人的危机感,激发出俄罗斯民族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群体认同意识。
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国家电视台实况播出了苏联解体的新闻。闪烁的屏幕上,在苏联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印有镰刀锤头的红旗缓缓降下,代之以俄罗斯人曾经熟悉的红白蓝三色旗。这面三色旗历史上就曾在俄罗斯的上空飘扬过,那是在1705年,伴随着北方战争中的凯旋,彼得大帝颁布法令将白蓝红确定为俄罗斯帝国国旗的颜色:
白色象征着沙皇的权威,蓝色象征着东正教的信仰,而红色则代表了俄罗斯民族的勇敢。上个世纪末,历史仿佛在俄罗斯国内进行了重演,俄罗斯的新领导人再次选择红白蓝三色旗作为国家的象征。这一决定的做出并非偶然,应该是大有深意。彼得大帝在俄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人物,他所进行的欧化改革尽管存在很大的争议,但在事实上给俄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彼得大帝的改革实质上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对他推崇备至,认为他开创了俄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路程;有的人则对他颇有微词,认为正是他的欧化改革破坏了俄罗斯的传统。尽管大家对他的评价纷繁多样,但几乎所有的人,包括国内和国际上的,都承认彼得大帝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他对于俄国历史的作用不可忽视。恩格斯称彼得大帝为“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一个伟大的****主义的理论家,为****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俄罗斯国内,彼得大帝也受到了大家几乎疯狂的推崇,普通民众将彼得视为偶像,一位曾在彼得统治下生活了20年的普通工人纳尔托夫这样说:“尽管彼得大帝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和我们生活在一起。能够生活在他统治的王国中是我们无上的荣幸,即便到我们死去的时候也必会对这个凡间的上帝抱有无限的忠诚和极度的热爱。”俄罗斯语言之父、莫斯科大学的创始人罗蒙诺索夫也将彼得称为“与上帝同等重要的人”。“正是彼得的改革才使俄国创建了先进的工业生产、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使得俄罗斯获取了出海口,克服了危机,缩短了同欧洲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伟大的强国。”恰达耶夫也曾有过一句名言:“我热爱我的祖国,就好像彼得大帝教会我的那样热爱它。”将彼得曾经的选择作为新兴的俄罗斯联邦国家的国旗,这不仅意味着俄罗斯对于自己过去帝国历史和传统的认可,更表达了俄罗斯再创辉煌的决心。历史上的俄国正是凭借彼得大帝的改革才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才得以在世界事务中呼风唤雨,彼得大帝是俄罗斯这个民族此后一连串光辉事业起点的象征。
1991年之后,俄罗斯联邦虽然替代了前苏联在国际上的某些席位,但它的实际影响和号召力和前苏联相比相去甚远,几乎不能相提并论。现实让这个新生的国家明白前方等待他们的不是辉煌的继续,而是梦想的破灭。昔日不可一世的苏联在短短几个月内走到了尽头,过去的光辉和荣耀也随之不见,几乎所有的俄罗斯人都承受和经历着苏联解体带来的一系列沉重和痛苦的变化:经济改革的失败、政治局面的极度动荡、国际地位的急速下降。这一切的变化来得太快,快到让俄罗斯人几乎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曾经的骄傲和如今的失落在这个民族身上开始了激烈地碰撞。他们发现自己在一夜之间面临着一种相当尴尬的局面,俄罗斯国家丧失了曾经让无数人倍感骄傲的资本,他们不再是世界的主宰,甚至不再是自己的主宰;与西方相比,他们缺少发达的经济,与东方相比,他们又没有稳定的政治。国家陷入了危机,民族走向了彷徨……
一、倾倒的大厦:“超级巨无霸”到“小国寡民”
1985年到1991年间的六年时间是苏联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1985年4月,苏共总书记**********以“新思维”作为指导思想, 第一次提出了“改革”这个词。改革要求国家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全面完善社会主义”作为战略纲领。但改革很快就脱离了原先预定的方向,开始走向极端和完全的自由化。1988年7月1日,**********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多元论”、“民主化”和“公开性”为特征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并且将政治改革作为全面改革的重点。整个社会一下子从长期的禁锢之中全面释放出来,受压抑的政治情绪不可遏制地迸发出来,全体民众对自由民主制在俄罗斯的建立产生了一种盲目乐观与侥幸的心理。“公开性”和“民主化”成为地方民族主义势力急剧膨胀的催化剂,国家和政府很快就部分丧失了对社会的控制能力。1990年5月29日,苏联的中坚支柱俄罗斯联邦提出了《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随后摩尔达维亚、乌克兰、白俄罗斯、中亚五国等加盟共和国也纷纷发表了“主权宣言”,要求成为主权国家。1991年的“8·19”事件成为联盟解体的直接导火索,民主派代表人物叶利钦在这次事件中战胜了**********,获得了对于俄联邦的实际控制权,严重削弱了联盟中央的权力。
这一事实直接刺激了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倾向。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率先宣布独立,脱离苏联。随后,拉脱维亚(8月22日)、乌克兰(8月24日)、摩尔多瓦(8月27日)、阿塞拜疆(8月30日)、乌兹别克和吉尔吉斯(8月31日)、塔吉克(9月9日)、亚美尼亚(9月23日)、土库曼(10月27日)、哈萨克(12月26日)先后宣布独立,脱离苏联。而俄罗斯联邦也在1991年底和乌克兰、白俄罗斯协议创建“独立国家联合体”,彻底否定了苏联的存在。12月21日,前苏联的11个主权共和国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议定书》,共同决定将由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在联合国内的成员国地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和其他国家组织中的成员国地位。面对这一事实,1991年12月25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和部分国家领导人所支持的‘改革’原本是想增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民主,但在实践中的最大成效却变成解散了曾经无比强大的苏联,结束国家历史中的苏维埃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直接引发了苏联的解体和共产主义体系的崩溃。”至此,曾经风光无限的苏联正式解体,而俄罗斯联邦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登上了历史舞台。
苏联的解体给俄罗斯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领土和疆域的减少,俄罗斯现今的面积为1 707.54万平方公里,与前苏联相比少了将近520万平方公里。从地理版图上来讲,俄罗斯的边界实际上退缩到了彼得大帝时代的状况,通过多年征战而打开的出海口再度被关闭,甚至有人认为“出现在前苏联方位上的俄罗斯联邦已经退化到1917年前俄国昔日的那种边缘状态”。“尽管前后有14个加盟共和国从前苏联分离出去,但俄罗斯依然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它涵盖了11个时区。”尽管如此,领土的大量缩水对于骄傲的俄罗斯人来说依然是一种打击,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在过去几个世纪中的努力与牺牲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因而在民众中产生了一种回到过去、缅怀过往的情绪,对于因社会转型而处于痛苦和绝望之中的俄罗斯民众来说,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一些传统意念在这个时候起到了慰藉民心的作用。他们从“莫斯科即第三罗马”
的观念中找到了同西方对抗的理论武器和精神寄托。第一罗马已经消亡, 第二罗马拜占庭也已经被异教徒土耳其所占领,实质上也已消亡,只有第三罗马莫斯科依然存在。莫斯科就是罗马,所以尽管现在的俄罗斯面临困境,但是它的使命没有改变,“拯救世界、恢复罗马帝国的光辉版图”这样一个特殊的使命依然属于俄罗斯。上帝给俄罗斯安排了较其他民族更为坎坷、更为曲折的命运就是要证明俄罗斯民族正是上帝选中的“子民”。20世纪带给俄罗斯的是艰苦而光辉的遭遇:三次革命(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维埃联盟的成立,建设工业化国家的巨大成就,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等等。俄罗斯民族能够在这样的困境中创造如此巨大的成就,正好说明他们肩负特殊使命,困难和危机对俄罗斯来说都是暂时的,假以时日,俄罗斯民族依然可以卷土重来,成为指引世界发展方向的强国和大国。这些思想和理念支撑俄罗斯民众渡过了最困难的时刻。
独立后的俄罗斯并没有能很快消除苏联后期政治改革的余波,加上盖达尔政府自身实行的全方位经济转轨,使得叶利钦执掌下的俄罗斯政局一直没有能彻底稳定下来,政府的更迭日渐频繁。叶利钦在位期间总共撤换了七个总理、九个财政部长、六个内务部长、三个外交部长。政局的不稳定加深了国内形势的严峻性:中央和地方、总统和议会之间的权力之争甚嚣尘上,政府机关朝令夕改,官僚机构办事拖拉,经济形势每况愈下,民众生活朝不保夕,社会动荡不安,犯罪率节节攀升,地区间流血冲突不断,各地的民族分裂倾向也日趋明显。总之,俄罗斯被激进改革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动荡搞得精疲力竭,“民众的忍耐力、生存能力和建设能力都已处于枯竭的边缘”。稳定成为大家共同的心愿,正如****所提出的问题那样:“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认为,选举过后一切都会改变?你们真的希望将所有的一切都改变吗?”面对一味照搬西方的民主改革而带来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失控,广大的俄罗斯民众逐渐从狂热走向理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序化、制度化,强调要把秩序与安全放在第一位,希望加强政府权威,对社会进行有效控制,维护社会稳定。既然实践已经证明西方的“民主”不能带给俄罗斯期望已久的安定和强大,那就需要俄罗斯民族从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中去寻找药方。于是,以“恢复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保障政治稳定、重振大国地位”为口号的俄罗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绪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在俄罗斯国内得到了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