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的胜利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我们一定要有中国女排这种奋斗的精神,在科学和经济建设方面都要努力,迎头赶上那些发达国家。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一定好好抓紧每一次的学习机会,认真去学好每一堂课。”他及时地“借”学生的这种强烈爱国热情的“东风”,巧妙地加以点拨指引,顺势把学生们的热情“牵连”到了学习这条“船”上,不但很快恢复了课堂的秩序,还以此激励了学生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从而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试想一下,假如这位教师运用命令式的语言来表达,尽管也会达到停止议论、保持课堂安静的目的,然而却无法很好地让学生们的思维从女排比赛中转移开来。
每个人都有为拒绝设定的心理界限
到底是拒绝还是接受,我们所有人心里都有一个评判的标准,假如我们面临的问题远远超越了我们拒绝的底限,我们的确无法承受,毫无疑问,拒绝就是你最好的选择。如果想要果断地拒绝,我们一定要为拒绝假定一个标准,划出一个界限。
有这么一件事,引发了网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电视台在举办一场策划会,大家都极其忙碌,台里碰巧有一位实习生,他的事情不是很多,主任只好请他去帮大家买盒饭,每人一份,今天这饭主任请大家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个实习生表情瞬间变得非常严肃,他看着主任的脸,严肃地对他说:“非常抱歉,我不会帮您去买盒饭的,我学的是导演专业,来电视台就是想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我不是来跑腿打杂的。”主任听他这样说,感到很惊讶。
对于这位实习生的行为,大家的看法都不一样。
一部分人觉得,他很有自己的主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该做什么,活得真实、坦诚,不喜欢做的事情就坚定地拒绝,绝不假装喜欢做,而为难了自己。
有一些人发表了理解性的表白:“领导们就是这样,根本不考虑我们的感受,不管大事小事,我们分内的还是他的私事,都一股脑儿地吩咐我们去做,我们不是下人,请尊重我们的情感。”
还有一部分人,对这位实习生的行为表示不满,觉得他们直接拒绝领导前辈的小要求,是不尊敬、极其自私的表现,这样的孩子与身边的人交流能力差,很难融入群体,融入社会……
关于这个盒饭事件,可谓是众说纷纭。不过,事物总是有它的多面性,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应该从各个角度全面地来分析这个事件,不能一味地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其实,每个人都有他拒绝别人的一个界限,所以对待不同的事,每个人给出的态度也会有所差别。拿这个买盒饭的事情来讲:有的人也许会觉得,我是新来的实习生,还是晚辈,自己事情也不多,为前辈们买饭跑腿是应该的,所以甘愿去做买饭这些小事情,这样做是为了让大家喜欢自己,认可自己,因为如果自己从小事情做起,做得很好,以后大家就会放心把其他更大更重要的事情交给自己去做;有的人想法更简单,大家都很忙,我去买个饭没什么,这也只是偶尔一次,我也不会天天干这种事情;当然,有人不同意了,觉得自己不应该做这件事情,“我来这里有我的目的,不是我分内的事情没理由让我去做”等等,观点很多,一言难尽。其实,说来说去,就是一个界限问题。
界限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就是你的“心理界限”,有了这个“心理界限”,你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领域是你的,你在这里才是你,一旦越界,就不再是真正的你了,也不再是你想成为的你了。我们在做出拒绝的选择时,这个“心理界限”就已经被划出了。在“心理界限”的标示下,我们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需求、喜好、价值观、人生观等等。
约翰·汤森德博士写过一本书,他在书中专门讨论了人的“心理界限”。“心理界限”健全的人对于生活和他人都会有明朗的态度,做事的立场非常坚定,观点明白清楚,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相反,生活中没有“界限”的人,正是因为他心理没个判断的标准,因此,做什么事情都举棋不定,态度暧昧,不管对待爱情也好,工作也好,因为自己根本没有参考的标准,因此无法做判断、下定论。这种人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境地,在面对别人强势的态度的时候,很容易向对方妥协、退让,因为他们的意志不够坚定,缺乏自己的立场,想法变来变去,举棋不定。
当你不知道哪些事情该拒绝的时候,不知道怎样巧妙拒绝他人时,当你拒绝了别人后内心感到茫然无措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还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自己的内心假设一个拒绝的界限,通过它让自己在社交网络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拒绝别人的场景:男孩向自己喜欢的女孩表白自己的心意,女孩却冷淡地说:“谢谢你的好意,遗憾的是我已经心有所属了”;有人对他人说:“请你以后尊重我一下,别总是在公共场合,当着那么多陌生人的面教训我,这样让我真的很没面子”;交警同志认真负责地对司机说:“酒驾特别危险,为了你的安全,为了大家的安全,请别酒后驾驶”;员工常常迟到早退,老板这样说:“不好意思,你经常违反公司规定,我们只能请你离开了”,等等。当他们说出这些话的时候,都是在说清楚自己的拒绝界限,清楚明确地告诉对方:你已经触及我的底线了,我不得不拒绝你。通过拒绝的界限,他们体现了自己的人生观、是非观,并保护了自己的利益或法律规定不受侵害。这就是我们为何要设定拒绝界限的原因。
春秋时期,齐国闹饥荒,有个叫黔敖的人,自认为有颗善心,在路边给饥饿的百姓分派食物。在分食物的过程中,他很不礼貌地对一个百姓说:“喂,你过来,来吃东西。”像是在召唤阿猫阿狗来吃食,那个百姓听到这样的言语非常气愤,立刻拒绝了他,并义正词严地对他说:“我之所以现在挨饿,就是因为绝对不会接受侮辱性的施舍,你如今像唤畜生一样叫我吃东西,我是不会接受的。”这就是“不食嗟来之食”的由来。
战国时的孟子说过,大丈夫就该如此:荣华富贵摆在面前不能使他产生邪念;贫穷低贱不能动摇他的信念;权势武力不能使他屈服。这就是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魄和精神,或是我们这里提到的心理界限。
东晋时的陶渊明,在彭泽当县长的时候,前去接待来视察工作的督邮,督邮令他盛装接待,不能有违礼法。陶渊明一向刚正不阿,最讨厌谄媚趋炎,这种讨好上级的事情他实在做不出来,只好感慨一声:“我陶潜,堂堂男子汉,怎能为了那点俸禄就去讨好那些小人们呢?”然后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这种要求,辞官归隐山林。
一个又一个的古人,都能如此爽快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就是因为他们心里有自己明确的拒绝界限。
当然,在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中,心中仅有一个拒绝界限是不行的,在这个界限之下,我们还要亲自出马,多体验、多行动。这就是说,在我们设定了明确的界限后,还要想想,怎样巧妙地表达我们想要拒绝的意思,以免使自己受到损伤。
有这样一个故事,听着荒诞离奇,但是却发人深省,并且是真实的。故事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出门,在她所在的车厢认识了一个老婆婆,这个老婆婆要去旅游,身边还带着自己的小孙子。老婆婆非常热情,主动和这个女人交谈,家长里短的,女人也就不拘束了。
老婆婆问题很多,一会儿问孩子各方面的情况,生日、名字、年龄、喜欢吃什么零食,等等,一会儿又问女人丈夫和家里的情况:什么职业?收入怎样?家住哪里?虽然被一个陌生人刨根问底儿,女人开始觉得很不好,但是因为不好意思,也不懂得适时拒绝,她还是一一回答了老婆婆的问题。很快,悲剧发生了。
火车到站时,老婆婆在众目睽睽之下抱起女人的孩子就走,女人极力阻拦,引来很多人围观。但是老婆婆对女人孩子的情况知道得一清二楚,并说给围观的人听,以至于所有人都相信孩子就是老婆婆的,而认为那个女人是个骗子,女人欲哭无泪。
故事中的这个女人,之所以没有拒绝回答老婆婆的所有问题,不仅仅是因为碍于情面,更重要的是她根本没有清晰的拒绝界限,以至于不能够坚定自己的立场,适时拒绝老婆婆的盘问,保护自己和孩子的隐私。我们一定要在内心设定一个清晰的拒绝界限,这样我们就能知道什么事该拒绝,什么时候该拒绝,以免变得像那个女人一样。
要有拒绝底限,先得分清是非,做到公私分明。如今,社会大力倡导关爱他人、乐于奉献、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理念,这些精神是对我们个人和整个国家发展有积极影响的。我们是社会人,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中生活,在一定的组织、一定的圈子里工作和学习的,我们必然要与这样那样的人交往,这就是公。在集体中,我们要严格遵守集体的制度规定,接受社交圈中的各种规则,而且要善于交际……但是,接受集体的同时不要忘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求,让自己活得开心,因为我们自己活得好,就会为我们在公共生活中提供源源不断的激情和活力。
关于怎么对待自己,即对“私”,我们要学习一下美国励志导师奥里森·马登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主见,他在任何人面前、任何场合都能够慷慨陈词,表明自己的想法,捍卫自己的利益。相信自己、坚定立场、坚持主张,你不但会让自己活得舒心而且也不会丢掉你的工作;如果你做事毫无主见,你在生活中就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胆小怕事,活得不自在,很憋屈。如果没有主见,你往往也会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害怕失败,不敢果断行事,因循守旧,在工作中很难有创新和突破。所以,缺乏主见的人在生活中常吃亏,在事业上难成功。”坚持立场,有自己的主见,勇敢拒绝,这就是我们所学习的拒绝中的对“私”的阐述。
违反原则的事情,违法乱纪的事情,还有超出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会干扰到自己的私事,我们就该直截了当地拒绝。然而,这些只是从很大的几个方面来讲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私事,比如我们有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喜好、自己的人生观、自己的朋友圈、自己的小情感、自己的小秘密……假如触犯了这些方面的底线,我们也一定要坚决地拒绝。奥里森·马登在他的话语中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该怎样设定拒绝的界限。简单地说,就是当你在集体中的时候,譬如,当你在某个组织,在你的社交圈子里的时候,你要和很多人产生关系,这个时候你必须要有主见,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因为你坚守的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它体现了你的心声、你的愿望,因此值得你勇敢去追求。
“公事”“私事”对我们都特别重要,生活在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必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公”与“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有了二者的平衡,我们在做拒绝或者接受的选择的时候,才会更加轻松和自由,因为我们满足了自己的情感需求,还体现了对身边人的关心,两全其美,这才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公私利益全部都要维护。生活中有特别多这样的例子,譬如,有人拒绝说:“我本来是该陪你一起去那里的,但是我也没去过那里,万一迷路了,还要连累了你,还是打车去比较靠谱,我可以给你找个熟悉那里的师傅带你去。”有人来应聘,面试主管告诉他:“你画里包含的主题太深奥,非常惭愧,我看不懂,还劳烦你再画点简单地画再给我看看吧。”售货员满怀热情地推销自己的商品,顾客客气地对他说:“也不知道我的爱人是否喜欢这个款式。”一个女孩很高兴地对男生说:“朋友,为我欢呼吧,为我祝福吧,我终于结束单身了。”这些不同身份的人在不一样的情境下说的话,都委婉地说出了拒绝的意思,然而,拒绝得让人舒服,让被拒绝的一方特别容易接受,这样公私平衡,对大家都有好处。